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李逵雖說是個嗜血的殺人魔,食人獸,但也是個孝順的好孩子,尤其是在央視老版《水滸傳》裡,老娘被吃之後,老戲骨趙小銳扮演的李逵,回到梁上,抱著宋江那一聲哀嚎「俺鐵牛沒娘啦」,叫多少觀眾淚奔。
實際上,李逵是一個被寵壞的,窮人家的壞小孩,他哪裡有孝心?他哪裡懂孝順?
李逵的孝順,更多的是攀比
李逵回家接老娘上梁山,與其說是孝順,不如說是攀比。
當時,宋江接老父親上山,公孫勝要回鄉照看老母親,看到別人照顧爹媽,李逵放聲大哭起來。
宋江連忙問道:「兄弟,你如何煩惱?」李逵哭道:「幹鳥氣麼!這個也去取爺,那個也去望娘,偏鐵牛是土掘坑裡鑽出來的!」晁蓋便問道:「你如今待要怎地?」李逵道:「我只有一個老娘在家裡。我的哥哥,又在別人家做長工,如何養得我娘快樂?我要去取他來這裡快樂幾時也好。」
這段描寫,看似表現了黑旋風的一片孝心,其實,稍稍一想,就能發現事有蹊蹺。
離家出走十幾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裡,這位黑旋風可曾想過要回家看望老娘?
如果,剛開始,李逵是因打死人坐了牢,沒機會回去,那麼,當他得到赦免,並且被戴宗留在江州當牢子後,他為何還不回家看望老娘?
牢子雖說職位不高,但好歹也是公務人員,在這段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快活日子裡,他怎麼就沒想到接老娘來享福?偏偏是上了梁山,成了被到處通緝的著名劫匪,這才淚眼婆娑:我還有個娘啊!
實際上,李逵接老娘上山,只是小孩的攀比心理作祟,看到別人接老爸,看老媽,自己也想要,僅此而已。
平心而論,攀比孝順,總比不孝順強,可惜,李逵的孝順是一種致命的孝順。
少親情,該順的時候不順
李逵趕回家中,就尋思:「我若說在梁山泊落草,娘定不肯去,我只假說便了。」
於是,貌似率真的李逵,說起謊來一點不次於宋江吳用之流:「鐵牛如今做了官,上路特來取娘。」
老娘一聽,當然喜出望外:「恁地卻好也!只是你怎生和我去得?」
李逵要背老娘去乘計程車,老娘想等大兒子回來,商量後再做決定。
可李逵不同意:「等做甚麼?我自和你去便了。」
正當兩人準備走時,李達提了一罐子飯回來了。
他一見這個不爭氣的弟弟,氣兒就不打一處來,張口就罵:「你這廝歸來則甚?又來負累人。」老娘趕緊勸:「鐵牛如今做了官,特地家來取我。」
李達道:「娘呀!休信他放屁。當初他打殺了人,教我披枷帶鎖,受了萬千的苦。如今又聽得他和梁山泊賊人通同,劫了法場,鬧了江州,現在梁山泊做了強盜。」說完,把飯罐撇在地下,走了。
見哥哥憤然離去,李逵趕緊背起娘來就走。
李逵老娘的眼睛雖然瞎了,可說的卻是明白話,你李逵多年沒回家,都是你哥哥在盡孝,而且,他替你受了那麼大的冤屈,你回家,好歹道個謝,怎麼能連照面都不打,直接就走呢?
父母說的話很有道理,尤其是牽涉兄弟姐妹間的親情,作為兒女一定要聽,這才是孝道。而李逵則不然,他不僅不聽,還欺騙老娘。
所謂孝心,不是讓人四處炫耀的桂冠,而是實打實讓父母開心快樂。一句話,真正的孝順,不是用你認為對的方式去孝順,而是,用父母能接受的方式去孝順。
缺心眼,該不順的時候順
哥哥離開後,李逵背著老娘「只望亂山深處僻靜小路而走」。
二人來到沂嶺時,天色已晚,老娘在背上說自己口渴,李逵勸了幾句,最終還是說:「我也睏倦的要不得。」
於是,李逵把沒有任何防禦能力的老娘,獨自留在一塊大青石上,自己只顧去尋水。
即便有老虎,如果李逵快去快回,或許老娘也不會命喪虎口。
可李逵「盤過了兩三處山腳」才找到水,又去找盛水的容器,在大聖廟裡找到了一個連體香爐,又費力把香爐砸下來,到溪水裡清洗乾淨,再盛水,尋舊路,「夾七夾八走上嶺來」。
這一趟下來,少說得兩三個小時,老虎有了充足的作案時間。
老娘眼睛看不到,當然不知道已經是晚上。可李逵知道呀,而且朱貴專門分付他「休從小路去」,因為,「小路走,多大蟲,又有乘勢奪包裹的剪徑賊人。」
這個時候,作為兒子,應該把實際情況告訴老娘,天黑虎多,留她一個人非常危險,如果老娘知道實際情況,再渴也會忍忍。
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一定不能順。可惜,李逵在該不順的時候,選擇了順,結果老娘被活生生吃掉了。
耐人尋味的是,當李逵發現老娘遇害時,只是「心頭火起」:「我從梁山泊歸來,特為老娘來取他,千辛萬苦,背到這裡,卻把來與你吃了。」
老娘死了,李逵的第一反應不是傷心,而是,這一趟的千辛萬苦都白費了。更為難以理解的是,殺四虎後,李逵依然堅強的沒有留下一滴淚,也沒有收拾老娘的剩餘屍骨,而是回大聖廟裡飽飽睡了一覺,第二天醒了,才埋葬了老娘。
難道黑旋風不擔心別的什麼野獸,將老娘剩餘的屍骨叼去吃掉?很顯然,他不擔心。
結語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卻沒說,另外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補齊了另外兩個不孝: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對照這三條孝順的標準,李逵做到了哪一條?怎能能說李逵是個孝子呢?
實際上,李逵可能有孝順之心,卻沒有孝順之能之智。
所有的孝順,不只需要一顆孝心,它還是個技術活,更需要一些相應的能力和智慧。而這種能力和智慧,李逵是不具備的,所以,他貌似感動別人和自己的孝心,最終害死了老娘。
現代社會,人要想孝順,需要學會更多的東西,才能讓你的孝順,比如,學會溝通,讓你在表達自己孝心的時候,父母不誤解,不生氣;學習一些健康知識,別讓你的孝心誤傷了他們的健康……
這或許是我們讀水滸,應該從李逵身上學到的一些東西,您說是不?
(張寶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