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說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啥意思?這是教人孝順的老話

2021-01-07 村裏白哥黑嫂

古話中有一類講的是做人要孝順,當然了,這類古話中,多是教人要孝順的。個人認為,孝這個字其實也是要分什麼情況,有些愚孝並不應該提倡,啥叫愚孝?就是不由分說,完全聽長輩的,長輩明明錯了也要聽,這就是愚孝,現代有不少媽寶男就是這樣。

有一些也是存在爭議性的,比如這句老話「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這句話初看時讓人感覺茫然,因為字面意思不明顯。

但其實這句話也容易理解,而且說的就是關於孝順的事,咱們先說一個這句話啥意思,再說有沒有道理。

一、這句話啥意思

我們想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明白前半句兩個關鍵詞,明堂和播米,另個這裡的這個如也要做區別理解。

首先,明堂是啥?現在人常常把堂屋和客廳混淆,其實在古代,這個堂屋跟客廳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所在。所謂堂屋,就是供奉先人靈位,祭祀和過壽的地方,這間屋子要時常大門全開,所以叫明堂。而主人家的臥室是隱秘所在,要時常閉門,所以叫暗室。

再來理解這句話,明堂如播米,明堂是供奉先人靈位的地方,需要擺一些供品,而播種米時,是斷斷續續的,米粒很少。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先人牌位前,放的供品如同播種稻米那樣稀稀拉拉,那么子孫後代就要受窮。

我們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後,還要明白它是想說明什麼,其實說的是讓人孝順,但是這個裡面是有問題的,古人計究視死如事生。

什麼意思呢?就是先人雖然死了,但該有的禮節要像生前那樣,決不能馬虎。但我們同時也知道,人死後是沒有知覺的,你做得再多,他們是不知道了。

於是,就引申出我們後面的問題,這句話有道理嗎。

二、這句話有道理嗎

按照黑嫂的看法,這句話是提倡人要孝順,但明顯加了恐嚇的意思。同時,這裡的這個孝順,其實有點對標錯誤。

我們現在常講,對老人的孝順要在生前,子欲養而親不待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老人在世時不孝順,去世後大講排場有啥用呢?不過是為自己買臉面罷了。

所以,死後十臺戲,不如生前一碗水,說的就是這樣。

所以,這句話放在現代是不太合適的。當然了,這句話從科學角度講就更沒有道理了,但出發點也不能說完全錯誤,古代講究禮儀,萬事都有禮儀來規範,這關係到一個人的道德理想,做人如果不孝順,那幹別的什麼事能幹成?你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你怎麼會對別人好?怎麼會對朋友交心?

所以,這句話有警示意味,但並不能去盲目理解,放到現代的話,更希望人們在親人在世時孝順,去世後的孝順並不能叫做孝順,只能叫做演戲。

最後:有一些人,他們在父母生前對老人很好,老人去世後,他們久久懷念,人家這才是真正的視死如事生,那些在父母生前啥也不做,去世後大講排場的,不過是花錢買自己的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父母的去世成了他們可以利用的事,這何其的卑劣?此外,別人心裡也都有一桿秤,自己孝於不孝,別人都心裡有數。您說呢?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理解?
    農村俗語是農村代代相傳的智慧,就比如我們家,從我曾爺爺那一輩傳到我爺爺,到我爸爸和我這一輩,基本上就失傳了,有時候聽他們講這些,就當聽個稀奇。「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這句話是我過年的時候到親戚家拜年,聽一位長者提起的,主要說的是,擺設風水等等對子孫後代的影響。
  • 農村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風水學問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動土建房尤為明顯。無論是陽宅,或是為逝者修建的陰宅(墓地),都非常重視風水問題,它們的選址、布局都非常講究。對於陽宅來說,好的風水應堅持「前聚、後靠、左活、右通」原則。這裡的「前聚」,是指房屋前方要能地氣聚合。
  • 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什麼意思,該怎麼理解?
    文·段宏剛 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在民間流傳很廣,大多出自一些老年人之口,老年人常常以長輩教導晚輩的口吻說出這句話,目的在於希望晚輩有一個舒適的家居環境,生活蒸蒸日上。
  • 農村俗語老話「窮得乾淨,餓得漂亮」是啥意思?令人深思
    那麼,農村俗語老話「窮得乾淨,餓得漂亮」是啥意思?確實令人深思,話雖糙了些理卻不糙,其實很重要。所謂「窮得乾淨」是說,人不管如何貧窮,衣服都要穿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哪怕是過去的那種補丁摞補了的衣服,也應該如此,至少要把衣服洗乾淨,縫補整齊一些再穿。
  • 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農說的有道理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農說的有道理嗎我們都知道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天大地大以外,就是自己的父母最大。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永遠都不能忘的。
  • 農村俗語「一九不見雪,九九如六月」,啥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一九不見雪,九九如六月」,啥意思?老話在理嗎?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全年最冷最熱的季節是夏季的三伏天,以及冬季的三九期間。數九是從冬至開始計算,一直延續九九八十一天之後才結束,其中最為寒冷的階段大都會出現在三九和四九之間。
  • 農村老話:「選人選足,觀人觀手」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選人選足,觀人觀手」是啥意思?一些農村老話可以實用於古代,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不能按照現代的話去推敲它。所以來說,在對待農村老話的時候,不能不信,但是又不能全信。但是留下來的農村俗語都是精華的,既然存在自然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 農村老話「人到公門正好修,留些陰德在後頭」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人到公門正好修,留些陰德在後頭」什麼意思?有道理嗎?這是古代社會農村的一句老話,是農村家庭父母長輩教育出類拔萃光宗耀祖的子孫讀書一舉成名,步入仕途,當上了地方百姓的父母官的時候,說的一句老話,教育孩子,為官清正廉潔,不能徇私枉法,不做喪盡天良的事情,要為民造福,為民多做好事善事,才能積下許許多多的陰德,死後在陰間仍然做官,會有好日子過。這是古人使用一種迷信說法,教育孩子要做一個百姓好官,不要做一個不積陰德的貪官。
  • 「一不做,二不休,不三男,不四女」,農村老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事實上,農村的老話蘊藏著大大的智慧,古人通過觀察、經驗總結等方式,運用簡練的語言,總結出了很多老話,這些老話往往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記憶。其中,不少老話都和數字有關,比如「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三不親,三親,句句戳人心」等。
  • 農村老話:「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這句話啥意思?
    農村結婚一般都比較早,農村女孩,如果是沒有讀多少書的,基本上一到20歲就要被家裡人天天領著人回來相親了,而那些30多歲還沒結婚的男人,也要被一些人背地裡嘲笑「老光棍」。但是奇怪的一點在於,這麼催著人結婚的地方還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
  • 農村老話「男穿女沒出息,女穿男嬌滴滴」啥意思,為何這樣說?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男穿女沒出息,女穿男嬌滴滴」啥意思,為何這樣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如今農村人的生活越來越好。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在農村依然還流傳著很多老話被後人所熟知。我們平時聽到的這些老話,也算是我國文明歷史的一種沉澱,雖然這些俗語和老話,並沒有書面形式的記載。
  • 老話「伸手不打笑臉人,開口不罵送禮人」啥意思,為何這樣說?
    歡迎大家來到《》欄目,如想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老話「伸手不打笑臉人,開口不罵送禮人」啥意思,為何這樣說?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農村老話。記得小時候,經常聽爺爺,奶奶說一些聽不懂的話,那個時候年紀太小,所以也不懂其中的意思。慢慢長大後,才知道,這些老話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相信很多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聽老人說起這些話。
  • 農村老話:「窮不改門、富不遷墳」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如今的農村跟以前相比可謂是大變樣,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樓房,裝上了空調,有些條件好點的甚至還另外買了塊地皮蓋起了獨棟小別墅。人們生活越來越好,房子越做越大,但是農村老人卻說,別看別家富自家窮,要記得「窮不改門、富不遷墳」。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究竟有沒有道理?
  • 農村俗語「牛食如澆,羊食如燒」,說的是啥意思呢?老話很在理
    導讀:農村俗語「牛食如澆,羊食如燒」,說的是啥意思呢?老話很在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是村民最美好的期盼,在過大年的時候,還經常喜愛在水缸上面用紅紙寫上清水滿缸,在豬圈、雞窩等地方貼上六畜興旺,或者是牛羊滿圈,這也是對於來年美好的期望,對於六畜來源久長,這種概念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分別指的是:牛、馬、羊、豬、狗、雞,這也側面的說明了馴養家畜的悠久歷史,這些原本都是野生動物的六畜,被馴化之後成為了家庭常見之物
  • 農村老話說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二年級的夏天,我放學後背著書包去人家田裡摘西紅柿,結果被裡面一條狗給咬了,我當時哭得驚動了很多人,奶奶趕到後沒有怪人家,拉著我回家,說了一句「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那時候只顧疼了,也沒有多想這句話,後來長大了,仔細想想這句話,發現還挺有道理。那麼,這句話究竟啥意思呢?
  • 農村老話「平淡無奇兄弟哥,一人發財成路人」啥意思,有道理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平淡無奇兄弟哥,一人發財成路人」啥意思,有道理嗎?不管是城裡人還是農村人,都有幾個從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
  • 農村老話「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究竟說的啥意思呢?
    農村老話「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究竟說的啥意思呢? 農村有些老話讓人不好理解,然而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話總是有其道理的,需要人們細緻琢磨。「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這句俗語便值得諸君好友琢磨思考。
  • 老話「寧住荒墳,不上破廟」,到底是啥意思,破廟比荒墳還可怕?
    但是有這樣一句老話:「寧住荒墳,不上破廟。」這到底是什麼意思?迷信的古人為什麼寧願住在荒墳也不願意住在破廟?荒墳那在迷信裡可是妖魔鬼怪的聚集地啊,而破廟好歹是曾經祭祀的地方。為什麼會寧願住在荒墳也不願意住在破廟呢?這仿佛看上去不可理喻,但是這其中的確隱藏著大學問。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因為交通不發達,當需要去很遠的地方的時候,都會花上很多時間。
  • 農村老話「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是什麼意思?
    農村有各種各樣的老化,雖然看起來都很通俗易懂,但是背後卻是還有更深層次的意思,放在當今社會,也不為過時,當然,我們能夠理解的也不多,被遺忘了的倒是大多數、如今還有多少人能夠想起來呢?就比如下面這句「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又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老話「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說的是什麼意思?
    關於農村老話「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這句話,其實是個別地區的習俗而已,並不是全國各地普遍的現象,相信這句話有很多人沒聽過,那麼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個人認為有以下4種原因,大家來看看說的對不對,也是詢問了一些朋友得來的:1、以前家裡都很窮,有雙鞋穿已經是很「奢侈」的事情了,不讓別人穿的目的,是怕別人穿壞了,買又買不起,相比棺材的話,棺材又試不壞,所以,不能讓別人試鞋。2、寓意不好,鞋是在腳下穿著的,自己的鞋如果讓別人穿的話,有種別人把自己踩在腳下的意思,所以自己的鞋不能讓別人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