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2020-12-23 澎湃新聞

我的兒子

我實在不要兒子,

兒子自己來了。

「無後主義」的招牌,

於今掛不起來了!

譬如樹上開花,

花落自然結果,

那果便是你,

那樹便是我。

樹本無心結子,

我也無恩於你。

但是你既來了,

我不能不養你教你,

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

並不是待你的恩誼,

將來你長大時,

莫忘了我怎樣教訓兒子:

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

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胡適於民國八年七月三十日

——1919年8月3日《每周評論》第33號,後收入《嘗試集》

附1:《汪長祿「致胡適的信」》與《胡適「我答汪先生的信」》

汪長祿先生致胡適的信:

昨天上午我同太虛和尚訪問先生,談起許多佛教歷史和宗派的話,耽擱了一點多鐘的工夫,幾乎超過先生平日見客時間的規則五倍以上,實在抱歉的很。後來我和太虛匆匆出門,各自分途去了。晚邊回寓,我在桌子上偶然翻到最近《每周評論》的文藝那欄,上面題目是《我的兒子》四個字,下面署了一個「適」字,大約是先生做的。這種議論我從前在《新潮》、《新青年》各報上面已經領教多次,不過昨日因為見了先生,加上「叔度汪汪」的印像,應該格外注意一番。我就不免有些意見,提起筆來寫成一封白話信,送給先生,這求指教指教。

大作說,「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這和孔融所說的「父之於子當有何親」、「子之於母亦復奚為」差不多同一樣的口氣。我且不去管他。下文說的,「但是你既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這就是佬父母一方面的說法。換一方面說,須知兒子的也可模仿同樣口氣說道:「但是我既來了,你不能不養我教我,那是你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我的恩誼」。那麼兩方面變成了跛形的權利者,實在未免太不平等了。平心而論,舊時代的見解,好端端生在社會一個人,前途何等遙遠,責任何等重大,為父母的單希望他做他倆的兒子,固然不對。但是照先生的主張,竟把一般做兒子的抬舉起來,看做一個「白吃不回帳」的主顧,那又未免太「矯枉過正」罷。

現在我且丟卻親子的關係不談,先設一個譬喻來說。假如有位朋友留我在他家裡住上若干年,並且供給我的衣食,後來又幫助一個大願,立心做個大施主,並不希望我些須報答,難道我自問良心能夠就是這麼拱拱手同季離開便算了嗎?我以為親子的關係,無論怎樣改革,總比朋友較深一層。就是同朋友一樣平等看待,果然有個鮑叔再世,把我看做管仲一般,也不能夠「不是待我的恩誼」罷。

大作結尾說道:「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這話我倒並不十分反對。但是我以為應該加上一個字,可以這麼說:「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單要你做我的孝順兒了。」為什麼要加上這一個字呢?因為兒子孝順父母,也是做人的一種信條,和那「悌弟」、「信友」、「愛群」等等是同樣重要的。舊時代學說把一切善行都歸納在「孝」字裡面,誠然流弊百出,但一定要把「孝」字「驅逐出境」,劃在做人事業範圍以外,好像人做了孝子,便不能夠做一個堂堂的人。換一句話,就是人若要做一個堂堂的人,便非打定主意做一個不孝之子不可。總而言之,先生把「孝」字看得與做人的信條立在相反的地位。我以為「孝」字看得與做人的信條立在相反的地位。我以為「孝」字雖然沒有「萬能」的本領,介總這夠得上和那做人的信條湊在一起,何必如此「雷厲風行」硬要把他「驅逐出境」呢?

前月我在一個地方談起北京的新生思潮,便聯想到先生個人身上。有一位是先生的貴同鄉,當時插嘴說道:「現在一般人都把胡適之看做洪火水猛獸一樣,其實適之這個人舊道德並不壞。」說罷,並且引起事實為證。我自然是很相信的。照這位貴同鄉的說話推測起來,先生平日對於父母當然不肯做那「孝」字反面的行為,是決無疑義了。我怕的是一般根底淺薄的青年,動輒抄襲名人一兩句話,敢於年起幌子,便「肆無忌憚」起來。打個比方,有人昨天看見《每周評論》上先生的大作,也便可以說道:「胡先生教我做一個堂堂的人,萬不可憑父母的孝順兒子。」久而久之,社會上布滿了這種議論,那麼任憑父母老病凍餓以至於死,都有可以不去管他了。我也知道先生的本意無非看見舊式家庭過於「束縛馳驟」,急急地要替他調換空氣,不知不覺言之太過,那也難怪。從前朱晦庵說得好,「教學者如扶醉人」,現在的中國人真算是大多數醉倒了。先生可憐他們,池下告奮勇,使一股大勁,把他從東邊扶起一樣嗎?萬一不幸,連性命都要送掉,那又向誰叫冤呢?

我很盼望先生有空閒的時候,再把那「我的父母」四個字做個題目,細細的想一番。把做兒子的對於父母應該怎樣報答的話(我以為一方面做父母的兒子,同時在他方面仍不妨做社會上一個人),也得詠嘆幾句,「恰如分際」,「彼此兼顧」,那才免得發生許多流弊。

胡適答汪先生的信:

前天同太虛和尚談論,我得益不少。別後又承先生給我這封很誠懇的信,感謝之至。

「父母於子無恩」的話,從王充、孔融以來,也很久了。從前有人說我曾提倡這話,我實在不能承認。直到今年我自己生了一個兒子,我才想到這個問題上去。我想這個孩子自己並不曾自由主張要生在我家,我們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裡糊塗的給了他一條生命。況且我們也並不曾有意送給他這條生命。我們既無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為有恩於他?他既無意求生,我們生了他,我們對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們糊裡糊塗的替社會上添了一個人,這個人將來一生的苦樂禍福,這個人將來在社會上的功罪,我們應該負一部分的責任。說得偏激一點,我們生一個兒子,就好比替他種下了禍根,又替社會種下了禍根。他也許養成壞習慣,做一個短命浪子;他也許更墮落下去,做一個軍閥派的走狗。所以我們「教他養他」,只是我們自己減輕罪過的法子,只是我們種下禍根之後自己補過彌縫的法子。這可以說是恩典嗎?

我所說的,是從做父母的一方面設想的,是從我下人對於我自己的兒子設想的,所以我的題目是「我的兒子」。我的意思是要我這個兒子曉得我對他只有抱歉,決不居功,決不市恩。至於我的兒子將來怎樣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決不期望他報答我的恩,因為我已宣言無恩於他。

先生說我把一般做兒子的抬舉起來,看做一個「白吃不還帳」的主顧。這是先生誤會我的地方。我的意思恰同這個相反。我想把一般做父母的抬高起來,叫秘們不要把自己看做一種「放高利債」的債主。

先生又怪我把「孝」字驅逐出境。我要問先生,現在「孝子」兩個字究竟還有什麼意義?現在的人死了父母都稱「孝子」。孝子就是居父母喪的兒子(古書稱為「主人」),無論怎樣忤逆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帶上商梁冠,拿著哭喪棒,人家就稱他做「孝子」。

我的意思以為古人把一切做人的道理包在孝字裡,故戰陣無勇,蒞官不敬,等等都是不孝。這種學說,先生也承認他流弊百出。所以我要我的兒子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他做我的孝順兒子。我的意想以為「一個堂堂的人」決不致於做打爹罵娘的事,決不致於對他的父母毫無感情。

但是我不贊成把「兒子孝順父母」列為一種「信條」。易卜生的《群鬼》裡有一段話很可研究(《新潮》第五號頁八五一):

(陣代牧師)你忘了沒有,一個孩子應該愛敬他的父母?

(阿爾文夫人)我們不要講得這樣寬泛。應該說:「歐士華應該愛敬阿爾文先生(歐士華之父)嗎?」

這是說,「一個孩子應該愛敬他的父母」是耶教一種信條,但是有時未必適用。即如阿爾文一生縱淫,死於花柳毒,還把遺毒傳級他的兒子歐士華,後來歐士華毒發而死。請問歐士華應該孝順阿爾文嗎?若照中國古代的倫理觀念自然不成問題。但是在今日可不能不成問題了。假如我染著花柳毒,生下兒子又聾又瞎,終身殘廢,他應該傾家蕩產敬我嗎?又假如我把我的兒子應得的遺產都拿去賭輸了,使他前食不能完全,教育不能得著,他應該愛敬我嗎「又假如我賣國主義,做了一國一世的在罪人,他應該愛敬我嗎?

至於先生說的,恐怕有人扯起幌子,說,「胡先生教我做一個堂堂的人,萬不可做父母的孝順兒子」。這中他自己錯了。我的詩是發表我生平第一次做老子的感想,我並不曾教訓我家的兒子!

總之,我只說了我自己承認對兒子無恩,至於兒子將來對我作何感想,那是他自己的事,人不管了。

先生又要我做「我的父母」的詩。我對於這個題目,也曾有詩,載在《每周評論》第一期和《新潮》第二期裡。

附2:《胡適「我的兒子」》、《汪長祿「致胡適的信」》與《胡適「我答汪先生的信」》讀後

山口聖智

Masatomo Yamaguchi / (日)

對於胡適所寫的《我的兒子》這首詩,汪長祿有不能同意之處,因此寫了一封信《致胡適的信》給胡適。胡適看了那封信之後,認為汪長祿誤解了自己的看法,所以胡適也回了一封《我答汪先生的信》給汪長祿。

那麼,汪長祿看了胡適的回信之後,可以了解胡適的見解嗎?汪長祿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了嗎?我以為並非如此。因為這兩位民國初期的知識分子之間的思考,彷佛在根本上有其不同之處,雙方在表面的溝通方面,好像橫亙著一種決定性的隔閡。我在這篇小論文中會針對這點加以分析,同時也想進一步綜論一下當時中國社會思想的情況。

在胡適與汪長祿這兩位知識分子心目中所描繪的理想中的年輕人,在態度和形象方面其實是一樣的,都對自己的父母有溫和的態度,同時對社會也富有責任感。而兩者的差異在於其思考的方向。汪長祿的邏輯似乎是依著中國傳統的思想開展的,也就是以家族裡的「孝」為基本的德目,然後把這個自己人格的作用往外延伸出去;因此對他來說,否定「孝」的概念當然是無法忍受的事,要是沒有了「孝」,人不可能達到關心社會的境地。胡適卻以對社會的責任感為理想年輕人的基礎,他也說,這樣的人對自己的父母一定也有很好的態度。由此可見,兩位知識分子的思考,於其方向或出發點,是恰恰相反的。這即是雙方互不了解的原因之一。

除了兩位知識分子思考方向的差異之外,我認為有沒有「社會(society)」的概念本身,才是雙方互不了解的問題核心。「社會」這個詞彙,是東亞近代化的過程中從英文"society"翻譯過來的;所謂的「社會」,指的就是西方的近代社會,不是非近代的像是封建制度的共同體之類。其實,這近代的「社會(society)」,是一種極其絕妙的系統:對「社會(society)」而言,「獨立的個人」與「全體的社會」兩者似乎是對立的元素,實際上是同時存在著的。這個新的「社會」需要新的人類,也就是需要勇於從自我、家庭、家族、社區或舊世界那狹窄道德價值觀的範疇往這新的「社會」投入的人,向這新的「社會」的方向勇敢地開放自我的人;換句話說,這個新的「社會」需要這種有勇氣的人,也就是胡適所謂的「堂堂(正正)的人」!

一個人得透過跟社會其他人的互動,才得以實現自己的志向,亦即才得以自我實現;同時,也只有在社會上獨立且自由的人,才能完全負起自我的責任。胡適認為,從中國傳統的家族概念向前跨一大步的人,在他讓自己成為一個社會上堂堂正正的人的同時,也一定能負起他對家庭的責任。要是汪長祿原本就沒有這種新社會的觀念的話,他終究不能了解胡適觀點的核心。話說回來,人在對話時,雖然意見是相反的,但仍然需要立基於共同的前提條件或者是邏輯思維的方式;要不然,在開始議論之前,也得先篩選過議論的場合。胡適最善感的青年時期的七年都在美國留學,吸收了美國新社會的精神之後歸國;因此,他與那時一般的中國知識分子之間,在思考方法、邏輯結構甚至於知識的內容方面,應該存在著填補不了的鴻溝。胡適與汪長祿之間的通信,就顯示了這種隔閡的困境。

總之,凡是在時代改變之際,那個時代的人,特別是知識分子,一定經驗了很多痛苦。儘管如此,有些有志向堅定且勇敢的人,總是站在最前線,成為開闢新時代的先鋒;他們忍受孤獨和誤解,不放棄自己的獨立性格,是對社會負責的人。這就是胡適所說的「堂堂(正正)的人」。胡適或許早就知道他自己與自己的國家前途所面臨的苦難,所以提出「堂堂(正正)的人」的觀點。

投稿、聯繫郵箱:isixiang@vip.qq.com

原標題:《胡適: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附相關討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胡適寫給10歲兒子的信:志氣要放在心裡,不要擺在臉上
    這年9月12日,胡適夫婦給祖望送行,這天日記記載:今天送祖望入滬江大學附中,我同冬秀回家吃午飯。我把前月亞伯拉罕教授送我的猶太白蘭地酒開了,倒了兩杯,遞一杯給冬秀,說:「我們祝兒子成功!」冬秀眼一紅,掉淚了。
  • 「我媽這輩子不容易,結婚後你必須孝順」「你自己的媽,你孝順」
    不過我也一直沒有點頭答應,因為這些事情,並不是說媳婦一個人努力就行了,婆媳關係,本來就是老公夾在中間的三角關係,需要三個人的努力。看到我對這個問題不說話,老公拿出了殺手鐧,苦情牌打了沒有用,就直接對我說:「反正結婚之後,你就是我們家的人了,我媽這輩子不容易,你必須得好好孝順她。」
  • 你伴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真正孝順是把每一天都當作「母親節」
    看到這裡不由想起一句話「你養我小,我養你老」,不知道當母親真的老去,無法自理,真的能做到如此的子女能有幾人?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從古至今中國人最重孝道,可謂百善孝為先,烏鴉尚能反哺,羔羊還要跪乳,作為人我們更應孝順自己的父母。
  • 徐志摩去世,胡適對陸小曼說:你的一切我包了!胡適為何要這樣說
    就連徐志摩的身後事,都是在好友胡適和翁瑞午等人的幫助下合夥處理的。亡者已逝,餘下人的生活卻也是要繼續的。而擺在陸小曼面前的一個難題便是:自己的生活,該由誰供養?陸小曼的難言之隱陸小曼出身名門又是家中獨女,理論上來說,是不該缺錢花的。
  • 「你不出錢也不幫帶娃,憑啥要我孝順?」兒媳一番話,刷爆朋友圈
    90後的小張和老公在結婚以後就生下了女兒,但是,兩個人的經濟條件很差,所以小張想著讓婆婆來幫忙帶娃,自己去經營一個小店。可是當小張和婆婆商量這件事情時,婆婆卻直接說不給幫忙,還說她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沒空幫他們帶娃。
  • 男生問女生「我們要不要在一起」,女生回復:你要做我兒子嗎?
    女生問男生我們要不要在一起,直男的回覆太優秀了,網友們看完之後表示笑岔氣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男生問女生「我們要不要在一起」,女生回覆:你要做我兒子嗎?哈哈哈哈哈,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直女了吧!女生問男生「我們要不要在一起」,男生說要啊,我想在一起!哈哈哈哈哈,這就算表白成功了吧,祝福你們哦!女生問男生「我們要不要在一起」,男生說行,喜歡你很久了!哈哈哈哈哈,世界上最美妙的事莫過於你喜歡的人正好也喜歡你!
  • 「你從未把我當女兒,憑什麼要我孝順你」有一種痛,叫原生家庭
    房似錦的原生家庭很糟糕,她出身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有三個姐姐,一個弟弟。她的母親潘貴雨根本不關心她的死活,只關心自己兒子的生活,為了自己的兒子,不斷地向房似錦伸手要錢,甚至拖死了自己的公公。在我的兩個姐姐出生後,親戚們都勸他們不要再生了。我們的家境不好,父母都是以種地為生的,收成很差,養兩個孩子壓力很大。可是我的爺爺堅持不同意,他只有我爸爸一個兒子,不願意斷了自己家的香火。在爺爺的強烈要求下,媽媽生下了我跟弟弟。
  • 探尋胡適的腳步:「 你總有愛我的一天」
    學人按:胡適故居展室門口所立詩碑,上刻有胡適翻譯羅伯特·白朗寧的一首詩《你總有愛我的一天》:你總有愛我的一天!我能等著你的愛慢慢地長大。你手裡提的那把花,不也是四月下的種子,六月開的嗎?我如今種下滿心窩的種子,至少總有一兩粒生根發芽,開的花是你不要採的——不是愛,也許是一點喜歡吧。我墳前開的一朵紫羅蘭,——愛的遺蹟,——你總會瞧他一眼:你那一眼嗎?抵得我千般苦惱了。死算什麼?你總有愛我的一天。
  • 老人要孝而不順?不要誤解古人對「孝順」的定義
    我來舉一個這種說法來源的例子:女子嫁一男子,男子對媽媽很「孝順」,不管女子和婆婆之間出現什麼問題,都會順著媽媽,讓女子委屈;媽媽說什麼都是對的,也會照著做,尤其是心裡明明不認同,但因為是媽媽說的,所以也會違心去做的,更過分點,自己的生活都會以媽媽為中心,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以媽媽的標準為標準,媽媽說好的就是好的,媽媽說不好的就是不好的
  • 只因我5歲的兒子弄壞了遙控器,父親便把電視砸了:孝順,要看人
    父親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他們身上所肩負的責任,遠比我們所看到的要多得多。所以,我相信「長大後一定要好好孝順父親」這句話,一定是許多人曾在心裡暗暗許下的誓言。依蘭的孝順沒有錯,錯的是父親從小到大對她的忽視。孩子孝順父母是一件人人都為之稱讚的事情,可是,有一些做父親,做母親的人,真的對的起孩子的這份孝心嗎?
  • 胡思杜發表文章,要和父親胡適劃清界限,胡適是什麼表情?
    據說胡思杜還是被美國驅逐回來的,當時正值國共內戰,國民黨敗局已定,胡適正準備跟著國民黨外逃。他想帶上自己的小兒子,可是胡思杜卻死活不願意跟父親一起走。他說:「我又沒有做什麼有害共產黨的事,他們不會把我怎麼樣。」胡適夫婦無奈,只能給他留下一箱金銀細軟,然後跟著國民黨走了。只是沒想到這一別,就成了永遠,兩人至死也沒能再見上對方一面。
  • 人良言己本期推薦|我不要你會做,我要我會做
    會說是一回事,會做則是另一回事。既會說又會做,那簡直就是堪稱完美!! 如果要問,你是會說?還是會做?, 答案可能有很多種吧……有人會說我會做...火鍋!有人則會說我啥都不會,但可以聊三天三夜三更半夜……
  • 講座|張仲民:「我的朋友胡適之」——那些年胡適的粉絲
    這讓胡適很惱火,因為1925年2月初,人在上海的胡適曾在餐館碰到章士釗,章邀請胡適一起拍照,並題寫了白話詩留念:「我寫白話歪詞送把你,總算是老章投了降。」面對章士釗的如此主動示好,胡適認為章士釗已經「豪爽的投降」,沒有想到章士釗又反戈一擊,於是胡適開始回應,寫了一個反駁文章,批評章士釗。這時儘管章士釗是北洋政府的教育部部長,但他的聲望、地位、影響都比不上一個在野的北京大學教授胡適。
  • 孩子,我不要你的孝敬,我要我來先愛你
    兒子的女朋友來我家做客。這是她第二次來我家。倆孩子談了三年多,兒子喜歡她,我們沒有太多條件,就隨兒子的心意了。我給他們做了中晚兩餐,特意給這個女孩子做兩種魚,因為吃魚的女人皮膚好。我還特意做了春天裡最好吃的地方小吃,韭菜孜卷,雖然很麻煩,但是確實誘人。聽說她喜歡紅燒肉,已經20年未做紅燒肉的我,跟著網上視頻做起了這道菜。
  • 「閨女,你弟要結婚了,該做什麼你心裡有數」「我不是他媽」
    父母得知後大發雷霆,幾次表示許方純不該先給自己買房,得考慮家裡「唯一香火繼承人」連輛好車都沒有,怎麼也要把錢給許弋用。許方純沒有理會父母的意見,仍舊過著自己的人生,隨後父母又另打了一個主意,就是讓許方純把裝修好的房子,給快要結婚的許弋做婚房。
  • 「兒啊,媽好想做你身邊的一條狗」:別裝了,你既不孝順也不善良
    比如,有的人把自己的父母擱置在老家,卻對明星說著,願時光寬容你;比如,自己住著出租屋,卻大方的給網紅刷著禮物;再比如,沒帶父母做個全身檢查,全跑去捐很多款做慈善。早前聽過一句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話,一個母親說:兒啊,媽好想做你身邊的一條狗。
  • 請不要自私的過分,我是你的愛人,我的父母是你的家人
    引言要說哪個人不自私,沒有一點私心,這個我是絕對不相信的。但是自私的人在某一個時間段,某個特定的事情上,針對特定的人也會做出無私的事兒來的。沒有哪一個人的自私是絕對的。在孝順父母的事情上哪一個人沒有父母,哪一個人不是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養大的。當你有一天長大了,走進社會了,遇到了相愛的人,兩個人也結婚生子,但是父母的恩情我們永遠不能忘。這個時候要在物質上孝順父母,要在時間上陪伴父母,要在情緒上關心父母,陪父母聊聊天。
  • 兒子,如果以後我不給你看孩子,你會管我嗎?
    我想說你們的婆婆在教養他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你老公的時候,是她自己動手的親力親為的,在她的那個年代,她可不敢這樣跟婆婆叫囂,那時候人們的思想還比較傳統,這樣跟婆婆鬧,那是不孝!再往深裡說,你婆婆那代人不只要把自己的孩子養大,還要伺候婆婆,盡她的孝道。什麼時候孝順這種美德被碾入了塵埃,棄之如弊履?養孩子本身就是你們兩口子的事兒,為什麼非要把婆婆拉進來道德綁架?!
  • 「我知道你愛我,我也愛你,但我們沒辦法做夫妻」
    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點擊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很多事都是如此,理想經不起現實的考驗,尤其是愛情和婚姻,更是如此。每個人對愛情對婚姻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期待,但是這種想法和期待是否能夠實現,得看你遇到了誰,兩個人能否在愛情和婚姻的問題上達成一致的意見。
  • 胡適: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一部日記暴露了他的真實生活,他曾多次流連煙花柳巷,最嚴重的一次是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在歌館醉酒之後居然借著酒勁醉打巡捕,結果被車夫順手牽羊偷了錢包,又將他丟進雨裡,狼狽可想而知;他愛打牌,留學時期的日記裡寫道:「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