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要孝而不順?不要誤解古人對「孝順」的定義

2020-12-16 陌上九思君

近年來,很多人提出了對老人要孝而不順,因為對老人太順從就是屬於愚孝。我來舉一個這種說法來源的例子:

女子嫁一男子,男子對媽媽很「孝順」,不管女子和婆婆之間出現什麼問題,都會順著媽媽,讓女子委屈;媽媽說什麼都是對的,也會照著做,尤其是心裡明明不認同,

但因為是媽媽說的,所以也會違心去做的,更過分點,自己的生活都會以媽媽為中心,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以媽媽的標準為標準,媽媽說好的就是好的,媽媽說不好的就是不好的,我們把這種叫媽寶男。

因為「媽寶男」的誕生,女子擇偶的標準也開始變了,男子的」孝順「一下子從優勢變成了劣勢。

有很多人更是提出了要單住,不和公公婆婆一起住,就是怕會出現上面所說這種情況。

其實,孝順真的沒有錯,不錯大家理解錯了它的意思。

孝是什麼意思呢?

孝是從物質上來說的,就是管好父母的衣食住行,為父母養老送終。

順是什麼意思呢?

順是在了解老人思想的同時,順應老人的想法,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尤其是對於」順「的理解,很多人都理解錯了,覺得」順「就是順著老人,老人讓做什麼,自己就做什麼。這怎麼可能呢?

時代在發展,父母的思想並不一定能跟上時代的發展,而且人類是不斷進步的,我們常常說」一代更比一代強「,如果你的人生階級達到了父母的眼界之上,你怎麼聽從父母的建議?

更加上,」老小孩老小孩「,年紀越大越容易像個孩子,也許老人的人生感悟是比我們多,但是有一些事情,卻不一定要比我們厲害。

如果把」順「理解成這樣,那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做不到的。

既然做不到,古人為什麼要說」孝順「二字?

不要覺得古人留下的是不好的東西,這不過是你沒有理解古人的智慧。

在古人的眼裡,順,是為了讓老人高興,比如老人喜歡去旅遊,你偏偏要他不要跑那麼遠,在自己家村頭活動活動就可以了,這就不是」順「了。

能做到讓老人發自內心笑的,是順,怎樣讓老人發自內心笑?是滿足他內心的需求,比如不要每個月只是打點錢,要回家陪陪老人,不要到家就玩手機,多陪老人聊聊天。

那有的人可能要說了,我那婆婆的願望就是讓我們的小日子不好過,老是來挑撥我們,我要怎麼孝順。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所以的婆媳矛盾,不就是夫妻矛盾嗎?

如果婆婆這樣衝上來打擾晚輩的生活,應該讓自己的兒子去解決問題,媳婦兒往後靠。解決不好這個事情,就是男人的問題了,你的重點不是放在婆媳問題上,而是放在夫妻問題上。

再說男人,不要總覺得自己的媽媽打擾了自己的生活,自己也很無奈,尤其是在最後出了大簍子的時候,又怪到自己的媽媽身上。

從一開始,你就應該亮出你的底線,老人有時候會糊塗,覺得自己的兒子有了媳婦就會對自己不好,然後會各種作,這個時候的孝順,不是由著媽媽鬧,而是要把老人從不對的思想裡拉回來,你想啊,老人鬧騰你的日子,不管怎樣都不會開心的,把你的日子鬧不黃,她心裡會一直不舒服,鬧黃了,其實也會後悔的。

這哪裡還是孝順呢?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根源上阻斷,一開始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是自己不能接受的,如果兩個人不能和平相處,那就另想過日子的方法。

站在你對老人了解的角度,讓老人明白這樣做的壞處,老人放棄了鬧你小日子的念頭,心思放在了別處,自然也就快樂起來了。

這就是真正的」順「!

相關焦點

  • 孝順父母,要講究「孝」與「順」
    孝順父母,是人生最大的品德與責任,是作為孩子報答父母養育多年的恩情。孝順父母,也有一定的講究,讓父母開心、欣慰。古人語:孝順,孝順。「孝」的最真實和直接的體現就是「順」。盡孝心、報父母恩的不僅僅是給予父母金錢或豐富的物質,還要注意父母的心境,體諒父母的用心,少抱怨、多關心,少嫌棄、多陪伴,這樣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有的老人家年輕時吃了太多苦,幹了太多的活,養成了省吃儉用的習慣,老了即使有富裕的生活環境,也改變不了省吃儉用的習慣。
  • 「孝順」的意思是「孝則順」,並不是對父母長輩要又孝敬、又順從
    說到和父母相處,大家首先想到的,多是「孝順」二字。一般人認為「孝」是指孝敬、恭敬,而「順」,指的是順從、服從;合起來就是,既要孝敬、又要服從。孝順,並不等於對父母百依百順。即便是在《孝經》上,也是這麼說的: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
  • 改運,永遠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孝了就順了
    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孝了就順了!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乃大亂之道也。
  • 「淫字論事,孝字論心」,古人在圍爐夜話什麼,有何道理
    博大精深的俗語是我國文化特有的標誌,短小精悍卻有意味深長,而這裡頭往往是古人豐富的生活經驗,就這樣漢語的優勢便形成了妙語連珠,使得諺語生動形象又如涓涓細流滋潤心頭。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古時讀書人多是儒家弟子,三綱五常無疑是繞不過去的彎,君臣、父子與夫妻,仁、義、禮、智、信。王永彬所認為的「淫字論事,孝字論心」實質上也離不開這些準則,前者認為一個人是否奸邪,要以行事準則為衡量標準而不是內在心思;後者認為一個是否孝順,要以內心的孝為衡量標準而不是外在表現。
  • 胡適: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大作結尾說道:「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這話我倒並不十分反對。但是我以為應該加上一個字,可以這麼說:「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單要你做我的孝順兒了。」為什麼要加上這一個字呢?因為兒子孝順父母,也是做人的一種信條,和那「悌弟」、「信友」、「愛群」等等是同樣重要的。
  • 「孝」了就「順」了:廊坊企業家王儒聖「孝順」新解
    「在我看來,『孝順』『孝順』孝了就順了!」廊坊市中年企業家王儒聖對「孝順」二字有著自己的理解。 王儒聖的前半生潮起潮落,跌宕起伏,之所以能夠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得益於一個字「孝」。在王儒聖看來,「孝」是一切工作順利的前提,是一切事業成功的起點。
  • 孝的含義:孝順:盡心奉養父母,孝道:就是不忘恩負義
    俗話說的好:「君子立身,孝字為本」。如果你想在社會立身,就必須懂得「孝」。「孝」的上半部分是「老」字,下半部分是「子」字。按字體來說就是一個老人把自己的拐杖扔了,而自己的孩子能馬上跑過來扶住老人,這就是最基本的「孝」。
  • 到底什麼叫孝順?我恰恰認為孝順=孝而不順
    一提到「孝」,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順」。所謂孝順、孝順,在當下幾乎所有中國人的意識中,「孝」的通俗解釋就是「順」。而所謂「順」,就是子女時時處處都要順著父母的意志去說話、辦事,不得有半點違逆、不順從。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就是最高境界的「孝」或「順」。這是幾千年儒家道德教育的結果。
  • 可以孝,但不一定要順
    書友:孝順父母是對是錯?順從了父母的話行事就對不起自己本心,不聽從父母的話是不是就是不孝了?我回答是:可以孝,但不必要順。要分清楚孝和順的區別,孝是盡兒女的責任對父母好,順是聽父母的話做不符合本心的事情。
  • 重陽節對老人的祝福語一句話 重陽節老人寄語關於孝順名言警句
    重陽節對老人的祝福語一句話 重陽節老人寄語關於孝順名言警句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相信很多人對這首詞印象深刻,一首詞道盡了李清照的思念之情。時至重陽節,總有不少的愁緒難以忘懷,尤其是遠方的父母,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又至,何不給父母送一句簡單的祝福,聊表心意;又或者說出心裡的話,表達內心的愛。
  • 孝老愛親要用心,別讓手機屏幕隔斷彼此交流
    孝敬老人,除了物質上的奉養,更要有精神上的關愛舉起一束小花、展示幾件新衣、拿來新鮮蔬菜……最近,一位老奶奶在攝像頭前跟孫女互動的視頻走紅網絡。因為掛念奶奶在老家的生活,孫女在家門口安裝了攝像頭,時常關注著老人的進出舉動。
  • 李逵式的孝順,不是真孝順,老娘死得太冤了
    李逵的孝順,更多的是攀比李逵回家接老娘上梁山,與其說是孝順,不如說是攀比。當時,宋江接老父親上山,公孫勝要回鄉照看老母親,看到別人照顧爹媽,李逵放聲大哭起來。宋江連忙問道:「兄弟,你如何煩惱?」平心而論,攀比孝順,總比不孝順強,可惜,李逵的孝順是一種致命的孝順。 少親情,該順的時候不順李逵趕回家中,就尋思:「我若說在梁山泊落草,娘定不肯去,我只假說便了。
  • 《論語》|養活父母就是孝?孔子說動物也會,真正的孝不是這樣
    我們很多人都認為,孝順父母就是贍養他們,他們需要幹的體力活,自己替他們代勞,不讓他們動手,讓他們吃飽穿暖,覺得這樣做就夠孝順,孔子卻說這些只是屬於低層次的孝。這讓人很不理解了,都做到這份上,還不叫孝,還要怎麼樣?孔子認為,讓父母吃飽活著,就與飼養動物沒有什麼區別?我們想想看養寵物,是不是這樣?
  • 老人手裡有多少錢,要不要告訴子女?三位老人的經歷,值得借鑑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網友們的答案都不同,但大部分老人都會說實話,老人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只要子女開口,老人就算沒有,就算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滿足子女的需求,所以現在「啃老族」,跟父母的思想也有關係。父母對子女沒有任何的防備心,畢竟這是自己的親生孩子,所以大多數父母被問到存款,他們都會如實回答,覺得一家人就不該欺騙。
  • 「假孝順」風氣正悄悄興起,子女們爭相模仿,老人們偷偷抹淚
    但是大多數子女的做法卻都是等娃長大之後就讓老人回來了,這種做法就是赤裸裸的「假孝順」,會很傷父母的心。輪流照顧老人老一輩的人子女一般都很多,因為他們那個時候還比較信奉多子多福的概念,認為多生點孩子,等自己老了之後才會有人給自己養老。
  • 世人的誤解,白瞎了古人的智慧
    「百善孝為先」,何為「孝」?《爾雅》定義「孝」曰:「善事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解釋「孝」說:「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百善孝為先」中的「孝」,指的就是傳統文化中的孝道,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早在西周時期,「孝」就作為一項重要倫理觀念被正式提了出來,其主要含義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尊祖敬宗,其二是傳宗接代。
  • 孝順:真正的含義,這才是家庭的支柱
    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通俗易懂就是(孝順,就是順著老人長輩的意思,有順才孝,贍養父母盡心盡力,遵從父母意志)自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是這樣說大,最大的孝順就是把家族發揚光大,子嗣延綿旺盛,久經不衰的意思。孝順是一種愛什麼可以稱之為愛,當然愛分很多種,父母對子女的愛,兄弟之間的愛,戀人之間的愛,夫妻之間的愛都是一種偉大的愛。
  • 聊齋志異:關於「孝」一則細思極恐的小故事的感想
    孝,是真善美,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種美好品德。古人對於孝有一種執念,認為孝乃百行之源,萬善之本,已經是一個非常的高度了。除了著名的三綱之中的「父為子綱」,亦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甚至把孝凌駕於子女的婚姻愛情之上,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絕的是「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最大的犯罪是不孝,這就似乎有些過了。
  • 什麼是「孝」,不只是孝順那麼簡單!看看儒教和基督教兩家怎麼說
    對於西方而言,基督教的教義是他們文化中看待世界的方法,雖然都是「孝」,卻還是有不同之處。基督教教義中說「孝敬父母」,這是一種勸告、誡命,而到了儒教,孝上升到了「孝道」的層次上,要更加嚴格,成了烙印,也強調階級,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忠君」,恪守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