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提示
當畫面效果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時,必然掩蓋掉很多其它背後的價值和意義,教學中也容易浮在表面做文章。
一眼判斷好壞的特點很容易讓我們把眼光只停留在最直觀的表面上,而忽略其背後的價值和意義,尤其孩子階段的美術學習更不同於成人展現式,結果和效果不重要,通過過程得到的內在開發才是真有價值的。
對大多數人來說,判斷一幅畫的好壞是依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和習慣,而普通人在沒有接觸大量藝術作品之前,這種判斷則更具有從眾性和經驗慣性。
繪畫這種一秒鐘定好壞的評判習慣,對很多非普遍性的藝術家來說無疑是不公平的。
藝術家作品一旦遠離或不符合大眾的視覺審美習慣和經驗必然難以被認可,梵谷在去世百年之後才為世人所知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也還是美術史家和評論家以及藝術經濟人推動的結果)
現在很多人認可推崇梵谷,也並不見得是真就看懂和接受他的畫了,而是為他的傳奇人生和對美術史的貢獻所打動。
這裡要說的是,只依靠看一眼畫面效果,不去了解畫面背後的行為和意義就評判一幅作品的結果顯然是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的。
好在對專業畫家來說,他們作品的評判並不只是交給普通觀眾,而是專業的美術史學者進行客觀的分析評價。
而孩子繪畫的忠實觀眾也是評判者無疑是家長了,家長如何認知和評判孩子的畫,對孩子藝術發展的道路起著重要的作用。
很多家長在判斷孩子的繪畫學習和能力時總是習慣性地依靠自己的審美經驗,只從孩子畫的表面效果來輕易得出孩子畫的好與不好的結論,這是十分片面的。
這種片面簡單的判斷甚至會誤導孩子的正確學習方向。
首先, 孩子階段的繪畫學習不是展示型的效果學習。
畫家為了展示作品,必須考慮所針對的特定觀眾的喜好來展現出觀眾喜愛的好的效果。這裡有很明確的功利目的。
孩子學畫與之最大的不同在於
第一、孩子畫畫是為自己畫的,畫畫是他們的感情宣洩與抒發的出口,通過繪畫行為過程完成他們所需的表達和思考是他們畫畫的動機,至於畫的是否好看,你是否能看懂,他們並不在意,這是一個非常自我的過程,沒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尤其是對於七八歲之前的低齡孩子更是這樣。
第二 、孩子學美術應該是一個綜合系統的開發和培養過程。正確的學習方向應該是藉助於繪畫這一載體從思維、想像、感受、觀察、表達、審美等多個角度對孩子進行潛質的開發和培養。這些方向並不能通過簡單直觀的表面效果呈現出來。
如果我們只關注表面效果的話,只會讓更多無法直觀體現效果的內容被遺忘,只會陷入到為畫畫而畫畫的狹窄胡同,使孩子得不到更寬泛全面的提高發展。這無疑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