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是2007年上映,至今已有13年,依然讓我記憶猶新!今天看來也是讓人震撼的、有心的、走心的好電影!
「星星」――我們用來形容「自閉症」或有「缺陷」的孩子,而孩子的問題是可以用一個行為或不好的表現界定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本就不能否定孩子,說孩子有問題。當發現孩子有不足之處時,也不必慌亂,看一看孩子是行為上的還是真的「生病」了。確定了,也不必急於去幫孩子「治療」,我們要做的是幫孩子找一找優點長處,鼓勵讓孩子得到自信,然後才是和孩子一起將不足補齊。
孩子的行為很多都反射環境和大人的樣子,更多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怎樣和孩子一起成長,而不是指導孩子長大。
《地球上的星星》講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周圍人都不認同他,幸運的他遇到了一個看到他「閃光點」的美術老師,在老師的幫助下,他獲得了所有人的認可,找回了自信和愛好。幾句話就可以把故事概況講完,卻講不盡《地球上星星》讓我們所反思的。不管是身為家長,還是老師,對孩子都應該客觀判斷,有時我們過於主觀臆想。
現在暫時把「與眾不同」的孩子稱為「星星」男孩。星星生在傳統的印度四口之家,爸爸事業有成,媽媽是個能幹的家庭主婦,哥哥學習打球都很棒。而「星星」是個學習差,還調皮搗蛋的男孩,特別是語言學習方面。學校裡老師認為他是故意的,哪有不認識母語的,不讓他升學。父母認為這樣優秀的家庭裡怎麼會有差的孩子?父親甚至認為「星星」無可救藥,把他送進了據說教學極其嚴格的封閉學校,即使媽媽很心疼,卻也沒有反對。
到這裡,所有人都只看到了「星星」的調皮,只看到了成績的差,都在問他,「為什麼這麼點事都做不好?」沒人看到這個渴望愛的孩子,在調皮中也可以天馬行空,暢遊在想像的國度裡,而且他能將想像到的畫出來。
到封閉學校後,「星星」的情況沒有變好,反而在這個學生每天都在學習,老師就是教知識的學校,他過的異常痛苦,想家人,想傾訴,但「星星」感覺家人「拋棄」了他,他想走。
還好,在「星星」付諸行動前,來了一位美術老師。第一堂美術課,學生們見到的是一個唱著歌,扮相搞笑的小丑,班級裡充滿歡聲笑語,卻沒有「星星」的。美術老師給每個人發了一張,讓小朋友隨意畫,「星星」卻沒有動,仿佛在做無聲的反抗。
老師沒有因為星星的行為生氣,而是去側面打聽「星星」這個樣子的原因,通過星星同桌和其他老師的描述,他知道了星星的學習成績很差,也發現了星星的繪畫天賦。
為了搞清楚星星學習成績差和放棄畫畫的原因,特意去了星星家裡了解情況,同時向家長說明孩子繪畫的天賦。而星星父母的想法是成績差就是故意的,繪畫天賦也是不靠譜的。
還好皇天不負有心人,美術老師研究星星的作業本,發現星星有讀寫障礙,看到的字,反射到腦中的,讀出來,寫出來的都可能不同。
美術老師把這個發現給所有人解釋,大家卻不相信,還好做的這些打動了星星。他們一起學習克服讀寫障礙,一起畫畫,一起天馬行空。真是美好的日子!影片的最後,美術老師為了樹立星星的信心,也是為了改觀別人對星星的印象,舉辦了繪畫大賽。比賽開始有點波折,最後星星的畫也真是驚豔。
我們是第一次做人,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做老師,不給自己立人設,不給孩子設框架,告訴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追求美好,自然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