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柴睿 通訊員 李金苗) 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是一項民生工程,堅持為民創衛,讓人民群眾享受到創衛的成果,是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初心。
2010年,畢節市七星關區獲得「貴州省省級衛生城市」稱號;2017年,畢節市七星關區吹響了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號角,全區人民上下齊心、攻堅克難,通過了病媒生物防制、省級暗訪、國家級暗訪等多項重點工作,「創衛」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如今,城市環境衛生水平逐步改善,群眾參與環境衛生治理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全民「創衛」蔚然成風。
農貿市場事關千家萬戶,一頭連著市民的菜籃子,一頭繫著城市文明。
畢節老桂花市場建於1988年,面積約6000多平米,30年的時光裡,它滿載著一代又一代畢節人的生活記憶。
隨著時代變遷,桂花市場合理布局、硬體設施、環境衛生、日常監管等方面漸漸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搬遷勢在必行。
2017年,七星關區對老桂花市場進行了拆除和搬遷。總投資2.35億元、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的新桂花市場投入使用後,讓曾經混亂不堪、汙水肆流的露天菜市攤,有了商場一般的敞亮門面;昔日肩挑流動在街頭巷尾的小攤販,有了固定攤位和遮風擋雨的落腳點。
農貿市場改造後
農貿市場的變遷,見證著城市的智慧發展。如今,布局合理、設施完善、通道順暢、畜禽銷售標準、汙水處理規範的各大農貿市場順勢而起,垃圾成堆、車輛亂停亂放、佔道經營等老舊面貌難覓蹤跡。
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規範農貿市場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為改善農貿市場衛生環境,近年來,七星關區按照國家衛生城市標準,下大力氣對城區老舊農貿市場進行提檔升級改造,通過「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規範一批、關停一批」的途徑,完成7個老舊農貿市場拆除工作,新建或改擴建3個農貿市場,致力提升城市形象和群眾生活質量。
為有力促進文明新風融入農貿市場,進一步營造文明創建氛圍,七星關區對照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標準,重點解決亮證經營、場容場貌、衛生秩序等難點重點問題,提高市場業主、市場管理者、市場內經營戶參與創建的積極性,紮實推進農貿市場長效管理機制建設。同時,七星關區還實行「統一藥物、統一時間、統一行動」的毒餌投放,市場內衛生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
山賦予一個城市智慧,水則賦予一個城市靈性。
在七星關高處俯瞰,倒天河河水碧波蕩漾,猶如一條蜿蜒的玉帶,穿城而過。
作為七星關人民的大水缸,奔騰不息的倒天河,孕育了一代代兒女,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七星關文化。然而,蜿蜒千裡的「母親河」母親河在為群眾輸送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受到嚴重汙染。
近年來,七星關區實施了倒天河水庫飲用水源地全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壯士斷腕、攻城拔寨、雷霆治汙,全面打響了倒天河保護與治理的攻堅戰和持久戰,誓還倒天河千裡碧水。
為了還市民一片清澈的河水,七星關區以「五城同創」為抓手,通過控制種植汙染、取締養殖汙染、推進庫區住戶搬遷、完善環保基礎設施等措施,確保倒天河水源水質達標率持續穩定在100%。同時,明確河道長效保潔「三定」模式(即定人員、定河段、定時間),全面加強城區河道常態打撈工作。並在水庫周邊栽種畝斑竹、香樟、火棘等植物,提高水庫水源涵養和水體自淨能力,布設起水源地保護的「綠水閘門」。
如今,倒天河逐步褪去沉痾,水質全面好轉,「母親河」煥發勃勃生機。
倒天河的蝶變,得益於七星關區從未間斷過的「創衛」工作。為了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七星關區投資近40億元實施了「19456」工程,整治了倒天河,提升了9條城市道路的景觀,改造了4個高速公路出口,靚化了5個門戶節點、美化了6個片區環境,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的滿意度大幅度提升。
如果說,倒天河是七星關區人民的「大水缸」,那麼城市汙水處理系統則是城市的「海綿體」。為加快推進城市汙水處理系統建設,七星關區制定了《七星關區城鎮生活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新建汙水處理廠3座,使生活汙水處理率達到97.3%。同時,大力推進城市汙水管網建設,並對原有漏損管道進行整改,有力地提高了城鎮汙水的收集率,滿足了168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不僅僅是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一項重要標準,更關係著人民健康、城市形象和發展環境的一個要求。
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管理先進的新建住宅小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已經成為了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相比之下一些城市老舊小區設備設施落後、功能配套不全、衛生條件差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病媒傳播的滋生地,給市民生活帶來極大困擾。
市東街道清畢社區是七星關區的老舊小區之一。自創衛工作開展以來,社區將轄區內的30個院落劃分為4個網格進行管理,並對9個院落進行改造升級,封閉老式灰道、灰孔,有效促進小區環境衛生質量的改善,讓昔日「髒、亂、差」的小區大變樣,居民們讚不絕口。
社區幹部組織志願者開展環境衛生整治-趙夢楠攝
老舊小區改造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為了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提升群眾獲得感,七星關區堅持以人為本,對老舊小區實行管道清淤、雨汙分流、路面硬化、綠化、垃圾清理等工程,切實解決了老舊小區排水難、出行難、環境髒亂差等實質性問題。一批在城中村、老舊小區長期存在的「頑疾」將得到「根治」,為七星關區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臭氣燻天,蛆蠅成群,無從落腳」曾經是七星關區旱廁的真實寫照,這些旱廁存在布局不合理、設施簡陋、衛生條件差等問題,不僅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也影響了城市文明形象。
為了預防控制好病媒生物,有效降低媒傳疾病的發生。七星關區對172個旱廁進行改造或拆除,加強了公廁的日常保潔管理力度,努力提高管理員的規範文明作業水平,確保公廁的整潔乾淨和正常開放。同時,七星關區組織開展了病媒生物孳生地整治專項行動,逐步降低了 「四害」密度。
目前,七星關區封閉灰道1286個,灰孔8919個,孳生地治理率達95%以上,防鼠設施合格率達到96.24%,防蚊蠅合格率達到95.77%,有效防止了病媒生物傳播疾病的發生流行。
創衛,涉及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項長期複雜的工作,需要年年抓、月月抓、日日抓。隨著創衛的不斷深入,七星關區一系列「大動作」劍指「創衛」難題。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佔道擾民問題,七星關區各級、各部門聯合聯動,加大執法力度,深入開展馬路市場整治及主要道路兩側市容秩序「十亂」整治,落實城區主要道路「門前三包」責任制,每周定期對城市「牛皮癬」進行清理,徹底清理有礙觀瞻市容的髒亂差現象,城市面貌得到有效提升。
城市公園扮靚城市
同時,七星關區全面開展市政道路維修年度惠民工程、雨水管道清淤疏通、市政橋梁檢測、障礙物清理等市政設施養護項目,累計完成65條市政道路(路段)的主車道整修任務、整修面積29.3萬平方米,疏通雨水管道156公裡、清淘雨水井12362座,清理各類障礙物1225處,橋梁檢測15座,市政道路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
「創衛」不是一個人的事,全民參與創建,才能發揮最大動能。為了讓「創衛」觀念入腦入心,七星關區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開展了創建宣傳教育。志願者上街入戶面對面、心貼心、零距離進行宣傳,發放「五城同創」、城市管理方面的宣傳資料;在城區天橋和沿街商鋪、單位LED電子屏滾動播放創建宣傳標語、公益類廣告語或溫馨提示等有關內容,營造了良好的創建氛圍,掀起了人人動手、清潔城市,建設健康七星關的熱潮。
如今,漫步七星關,街道乾淨整潔,公園綠意盎然,小區環境優美……「創衛」讓七星關散發出濃濃的人情味,好山好水好空氣、宜居宜業的城市魅力進一步彰顯。
下一步,七星關將強化工作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將「創衛」工作進行到底,努力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路更暢、城更靚,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一審:柴 睿 魯 禕
二審:陳嘉新
三審:白 熒 譚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