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隨法師:謙卑自牧,勿以聰明驕人

2020-12-23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靈巖遺旨》學習內容:

謙卑自牧 勿以聰明驕人謙則不自滿足,如海納百川,空含萬象。種種罪業,由謙而消。種種功德,由謙而成。汝年二十一,能詩能文,乃宿有善根者。然須謙卑自牧,勿以聰明驕人,愈學問廣博,愈覺不足,則後來成就,難可測量。十年前,諦閒法師有一徒弟,名顯蔭,人極聰明,十七八歲出家。但氣量太小,一點屈不肯受。初次講小座畢,拜其師,其師並未說他講得不好,但云音聲太小,由此一語便生病。而諦公之人,一味令彼心常歡喜,故傲性日增月盛。後由日本學密宗,彼所發揮密宗之文字,通寄上海居士林登《林刊》。其自高位置,已是唯有我高。後回國,至觀宗看其師。諦公云:「汝聲名很大,惜未真實用功,當閉三年關,用用功方好。」彼一聞此語,如刀割心,即日便病。次日帶病往上海居士林,年餘而死。死後不久,光到上海太平寺,林員朱石僧來,問其死時景象。言糊糊塗塗,佛也不會念,咒也不會念。此乃顯密圓通、自覺世無與儔之大法師,以不自量,仗宿慧根,作二十三歲短命而死之糊塗鬼,豈不大可哀哉!設使顯蔭能不自高,謙卑自牧,中國學者,未能或超出其上者。光愍顯蔭以因此而死,為汝作前車之鑑。

這一段話我們很多人都要注意,「謙卑自牧」,尤其學道之人,謙卑是第一德。謙德,六爻皆吉,在《易經》裡面講的,六十四卦當中只有「謙卦」是吉無不利——只有吉,沒有不利的。謙卑也可以講是做人第一德,謙卑也是降伏我慢、我執的一個根本。

我們眾生都有我執,怎麼除我執呢?傲慢就是明顯的我執,謙卑是第一個降伏我執的方法。謙卑到極處,到無我,那當然就究竟地除我執了。不過謙卑還沒有達到佛門所講的無我的境界,但是它是對治凡夫傲慢心的一個方法。世間人往往就是「聰明驕人」,自以為聰明,在別人面前就覺得高人一等,這是世俗人經常以此自傲的地方。

「謙則不自滿足,如海納百川,空含萬象。種種罪業,由謙而消。種種功德,由謙而成」

功德是靠謙卑來聚集的,很多業障是因傲慢而產生的。佛門有一句話: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瞋心,很多時候就跟傲慢有關聯,慢心滋長,受不得委屈。謙卑就可以除我慢,除煩惱習性。所以印光大師講善治習性,怎麼善治?這些就是治習性的一些方法。

前面是總說謙的重要性,猶如海納百川,世間人都知道這點道理。「謙受益,滿招損」,讀書的人都在背這些話,但是在處世為人的時候,就很難做到,所以說「紙上得來終覺淺」,書本上學的還是別人的,只有自己躬行、體會,才能得到。

「汝年二十一,能詩能文,乃宿有善根者。然須謙卑自牧,勿以聰明驕人」

接下來就舉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印光大師給諦閒法師民國時期一位弟子回信的時候,先是針對這位居士講,「汝年二十一,能詩能文」,說明他有文才,並且「宿有善根」,但印光大師告誡他要「謙卑自牧,勿以聰明驕人」,就是要謙卑,要善養自己的德行。自牧,就是以謙卑來養自己的德行。人是需要有德行的,如果沒有德行的話,傲慢就會滋長,反而會越有才就越危險。

「愈學問廣博,愈覺不足,則後來成就,難可測量」

學問越廣的人越要感覺到自己的不足,我們看古代祖師大德幾乎都是如此的。現在的人沒讀幾本書,就覺得自己學了不少。看古代祖師大德,越學越感覺到不足,因為越學才知道學問深廣。世間有一句話叫「學海無涯」,學海無涯還是從世間法講的,從佛法講,更是深廣無邊,深到無底、廣到無邊。

「無底」,就是佛法能深到心的深處,凡夫眾生對心的了解很淺,停留在表面。比如現在講心理學,也都只能講到凡夫的第六意識,稍微高一點的通過催眠術、夢境,可以深入到人的第七識。但是第八識、第九識,世間人聽都沒聽說過,這就是佛法深的地方。

佛法為什麼深?其實並不是佛法本身有多深,是人心太深。佛法講的都是人心,我們的心是一個無底洞,永遠摸不到邊。凡夫活了幾十年,自己的心在哪裡都不知道;我們心裡很多妄念、很多執著、很多煩惱,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佛法它深就在於此。對心性了解越徹底,智慧就越高,就越容易看懂佛法的教理。因為心性既深又廣,無處不在,心是充塞虛空、包容法界、周遍沙界,虛空法界無處不在。

一般人理解的心就是身體裡面的肉團之心,我那個心就一點點,心量小就在於此,我們都把我執的心當作我的心,這不是佛法講的。佛心如虛空,沒有邊際,虛空就包容萬象,所以萬法都在心中。學問越廣的人越感覺到不足,這是必然的。因為他學得越深、越廣,就會發現還有很多東西不懂。尤其在佛門裡面,無論他看多少書、學多少理論,都會感覺到不足。沒有哪個人敢講他把佛法透達完了。包括禪宗講開悟的人,也不敢說他什麼都懂了。因為佛門的智慧非常深、非常廣,有根本智、有方便智、有後得智。

根本智,是禪宗比較注重的,是對心性的根本了解;對心性了達之後,還有方便智,方便是度眾生的方便;還有後得智。一個人的德行、修行,斷煩惱的種種智慧,對事理的觀察等等,這些都需要深入法義,深入心性。

這位居士二十幾歲就能詩能文,從世間講就很有善根、很有文才了。但是越能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後來的成就才難可限量。

「十年前,諦閒法師有一徒弟,名顯蔭,人極聰明,十七八歲出家。但氣量太小,一點屈不肯受」

這裡就舉了一個代表人物,十年前諦閒法師有一位徒弟叫顯蔭,人非常聰明,十七八歲出家,但是氣量太小,一點委屈受不了,也不肯受。這可能是我們人年輕的時候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人小,心量也小。因為沒經歷過磨難,對人世間的很多問題也沒有遭遇過、經歷過、感受過,所以心量不容易去承受外界的一些壓力,這也是我們修道之人要自我警醒的地方。

「初次講小座畢,拜其師,其師並未說他講得不好,但云音聲太小,由此一語便生病」

這裡舉了兩個事例,第一個是他剛出家的時候,「初次講小座畢,拜其師」,講座就是小講座,不是大講,比如諦閒法師講了之後,他在那裡小講,小講做完了,去拜自己的師父。諦閒大師並沒有說他講得不好,只是說聲音太小,這一下就生病不起了。我們現在很多人也會這樣,稍微批評一下就受不了,就煩惱重重,甚至兩個人就吵起來了。這也是一樣的,一語生病,而且還是他師父說的。

「而諦公之人,一味令彼心常歡喜,故傲性日增月盛」

諦閒大師之為人呢,「一味令彼心常歡喜」,也可能是愛才心切吧,看到這個弟子聰明、有智慧、能講,所以比較喜歡他,也比較偏於讚嘆他,很少批評他。就諦閒大師本身對他已經是非常好的了,但是他「傲性日增月盛」,傲慢的性情就越增越強了。所以人有時候需要磨練,需要逆境,這個逆境無論從哪裡來,都要有。當我們碰到逆境的時候,應該感到很高興,終於有人能夠磨我一磨,不然的話我們這個傲心是很難磨下來的,這個我執的心是很難克服的。

「後由日本學密宗,彼所發揮密宗之文字,通寄上海居士林登《林刊》。其自高位置,已是唯有我高」

後來,這位顯蔭法師到日本留學,去學密宗了。他在學習過程當中發揮密宗的文字,也寄到上海居士林,登在《林刊》,當時的一個報紙,在民國時期創辦的。他才十七八歲出家,到日本也頂多二十幾歲,就開始發表自己的文章了。「其自高位置,已是唯有我高」,這個時候自己認為天下第一了,唯我獨尊了。

「後回國,至觀宗看其師。諦公云:『汝聲名很大,惜未真實用功,當閉三年關,用用功方好。』彼一聞此語,如刀割心,即日便病。次日帶病往上海居士林,年餘而死」

觀宗寺,是諦閒大師居住的道場,在浙江寧波市。諦閒大師就對他講:「汝聲名很大,惜未真實用功,當閉三年關,用用功方好」,諦閒大師是學天台的,所以徒弟顯蔭是學通途法門,他自己到日本學密宗,就臺、密兩家都在學。臺、密都是靠實修實證的,所以大師就勸他,名聲很大但沒有真實用功,要去閉關修行,好好用功。這本來是一番好意,也是對他真實的一個教導。

但是顯蔭一聽,「如刀割心,即日便病」,受不了委屈就在於此。本身還不存在批評,只是讓他去好好修行,這一下心裡就受不了,當下就生病了。次日,就帶病送到上海居士林,不久就死了,所以他是被氣死的。

我們受一點委屈,病得比瘟疫病還來得快。人很多病、很多業障從哪裡來?表面看是外在引來的,實際上是因為自己心量太小,受不了一點委屈,人也很容易被這些煩惱折磨死。

「死後不久,光到上海太平寺,林員朱石僧來,問其死時景象。言糊糊塗塗,佛也不會念,咒也不會念。此乃顯密圓通、自覺世無與儔之大法師,以不自量,仗宿慧根,作二十三歲短命而死之糊塗鬼,豈不大可哀哉」

顯蔭死了之後,印光大師到上海太平寺碰到居士林的一個林員朱石僧,就問到顯蔭死時的情況,朱石僧說他死時「糊糊塗塗,佛也不會念,咒也不會念」。自認為是顯密圓通,天下沒有人能跟他比的大法師,死的時候佛也不會念,咒也不會念,糊糊塗塗就死去了。

我們現在念佛的人,哪天被氣得要死的時候怎麼辦?還會想到念佛嗎?可以問一下自己,在災難的地方,生病的時候,煩惱的時候,我們是在為煩惱著急,還是在考慮念佛?不念佛不求往生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就很明顯,就只有墮三途了,在煩惱當中死去,絕對沒有什麼好的果報。本身很有善根,結果做了一個二三十歲的短命鬼、糊塗鬼,大可哀哉!

「設使顯蔭能不自高,謙卑自牧,中國學者,未能或超出其上者。光愍顯蔭以因此而死,為汝作前車之鑑」

如果「顯蔭能不自高,謙卑自牧,中國學者,未能或超出其上者」,說明印光大師還是很看重他的,確實是很有文才。上海居士林在民國時期,是很有影響的一個居士道場,他們辦的《林刊》也很不錯。顯蔭的文章能被看中,登在《林刊》當中,說明他確實很有見識。但就是因為聰明驕人,心量太小,反而果報很難堪。這就是我們做人要注意的,我們要「謙卑自牧,勿以聰明驕人」。

(來源 | 智隨法師《靈巖遺旨·閑邪存誠》第十二講)

相關焦點

  • 謙卑自牧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謙卑自牧,謙卑:謙虛;牧:養。謙虛謹慎,修身養性。出自:《周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謙卑自牧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養性。謙卑自牧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謙卑自牧(qiān bēi zì mù)成語釋義:謙卑:謙虛;牧:養。謙虛謹慎,修身養性成語出處:《周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 高僧行誼┃印光祖師 : 慚愧自牧.一心彌陀
    後俟兄外出,師乘機潛回終南山;隨即奉道純法師之命,遠赴安徽參學。沿途留止於湖北竹溪蓮華寺;師發心行苦役供養眾僧,除擔任知客外,還兼任柴頭、水頭。每日寺僧四十餘人的用水及開水,皆由師一人自挑自燒。後因代理庫頭一職(類似倉庫管理員),師於曬經時,偶然得閱《龍舒淨土文》殘本,更加確信「淨土一法,圓賅萬行、普攝群機」,遂畢生以之自行化他;後人有言:「淨土法門得以中興,實肇端於此。」
  • 大隨求陀羅尼三部佛經/四位法師開示大隨求法門
    毗盧遮那如來自法界智中盡無數劫求得。由是名隨求即得真言。一切諸佛不得是真言不成佛。外道婆羅門得是真言成佛速。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法不可量也。而於其中是真言最為第一。四位法師開示大隨求法門大隨求咒功德利益(慧律法師)《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之功德利益(傳喜法師)唐密四大咒當中最高的一個咒
  • 崇行錄丨嚴正·智正法師:古人忘軀為法
    開皇十年,奉敕住勝光、仁壽,復入終南至相寺,與淵法師為侶,二十八年不涉世諦。弟子智現者,伏承法教,正凡有著作,端坐思惟,現執紙筆立侍,隨出隨書,累載,初不賜坐。一日足疼心悶,不覺僕地。正呵責曰:「昔人翹足七日①,汝今才立顛墜,心輕故也。」其嚴如此。贊曰:僕地而猶加訶責,不已甚乎?噫!古人忘軀為法,少室齊腰②,程門三尺③,未足為過也。
  • 絲瓜花的謙卑
    帝釋回答,你越生氣,他越歡喜;見人瞋心盛大,是他最歡喜享受之時;要退一步,用虔誠、謙卑的態度去面對,助人瞋的心願得不到滿足,就會自行退離。證嚴法師教示,將生活中遇到的每個人都當成佛,以恭敬、尊重的心相待,用心觀察、體會人生觀念與待人處事方法。如此諸佛菩薩都在身邊,每一個人都可以教育自己。
  • 【卡組搬運屋】不隨波玩斬殺牧!恩佐斯節奏牧大型攻略
    所以鋪場多用開拓者,牧師和法師多用萊拉。髒鼠提供的是一個劣勢對局中獲勝的機會,髒鼠拉偉倫或者拉茲的話可以在內戰中直接獲勝,另外拉光照也可以降低對方的斬殺。對陣無限火球法拉巫師學徒可以減慢對方的節奏,拉安東尼的話也可以直接獲勝,其他對局中髒鼠也可以配合AOE使用,是很不錯的環境卡。
  • 大隨求陀羅尼咒的真實感應-海濤法師講解!
    【海濤法師弘法影音】——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
  • 弘法資訊┃道見法師開示:佛法的核心 心地法門
    2014年12月7日,大靈巖寺道見法師宣講《佛法修證心要》,大靈巖寺法空法師、法如法師隨喜參加。道見法師圍繞心地法門的知見和實修法要展開詳細的講解,並且結合曆代祖師的介紹、禪宗公案的妙解,以及元音老人所傳《心要》加以通透的說明。上午9點15分,前來參加聽法的三十餘位居士信眾在靈巖寺禪堂恭敬合掌,禮請道見法師講法。道見法師首先以《六祖壇經》為引子,循序漸進的引出佛法的核心:心地法門。繼而宣講「諸法平等,契機者上」。
  • 卡組 ‖ 拉斯塔哈版,牧師卡組推薦:牆牧/展覽牧/核彈牧/控制牧/任務牧/核彈牧
    解讀:牆牧的構築也逐漸開始沒有什麼變化了。大的無區別無非只是帶不帶巫妖王,或帶不帶滅。實際對這套卡組的制勝方式影響微乎其微。牆牧相對於其他復活牧的唯一優點也就是相對更好打獵人了(也只是相對)。焦油、灰熊和奇利亞斯配合復活能給牧師不錯的苟活空間。
  • 魔獸世界懷舊服U49牧師:戒律牧天賦以及配裝方案
    懷舊服現在的PVP環境一片烏煙瘴氣,U49作為一個純娛樂的戰場等級,沒有了對刷、腳本和掛機,打起來還是有一定的樂趣,今天分享一套U49牧師的天賦和配裝天賦選擇天賦用的是主戒律,24/3/13,U49進攻戒律牧天賦
  • 謙卑,謙卑,再謙卑!
    哪怕我們在眾人面前有多麼的榮耀,哪怕我們對教會有多少奉獻,總不要忘記自己僕人的身份,總要謙卑服侍眾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盛氣凌人!耶穌曾謙卑以毛巾束腰,為門徒洗腳!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數記 12:3 和合本)亞伯拉罕謙卑,竟不知不覺中接待了神和天使!保羅謙卑說: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提前一15)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弗三8)
  • 《刀塔》自走棋法師怕什麼陣容 自走棋克製法師陣容介紹
    導 讀 刀塔自走棋遊戲中,法師是比較強勢的職業,很多玩家都想知道法師怕什麼?有什麼陣容可以克制下法師?下面小編就要分享一些克製法師的陣容搭配,一起來看看吧。 dota自走棋法師克制 一、德魯伊野獸陣容...
  • 史傳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法師既曾有功吳、蜀,自到長安,又隨詢採,然其所有深致,亦一拾斯盡。二德並深嗟賞,謂法師曰:「汝可謂釋門千裡之駒,再明慧日當在爾躬,恨吾輩老朽恐不見也。」自是學徒改觀,譽滿京邑。  法師既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
  • 有聲朗讀 | 《謙卑》07謙卑與聖潔
    但我們所聲稱要追求或達到的聖潔,是否真實而有生命,須經過一項大考驗,那就是——這聖潔是否生出不住增長的謙卑?神的聖潔能住進受造者裡面並藉他返照出來的必要條件是謙卑。在使我們成聖的那位神的聖者(耶穌)身上,我們看見屬天的謙卑是他的生活、他的死以及他被高舉的秘訣。因此試驗聖潔的一個正確無誤之法是,看看我們身上有無在神和人面前謙卑的標記。
  • 三省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但是,當一個個自我固步自封的時候,人類必然陷入了「巴別塔式」的困局,混亂紛爭不可避免。並認為,「堅持自我中心並照此行事是一種狂妄自大的罪惡」確實,以自我為中心,是人類乃至地球上一切生物的一種本性,但也是人性一種無奈的局限。而一個智者相較愚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能有意識並克服人類本性的局限,體現出戰勝自我的勇氣和能力,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也。
  • 唐密開元三大士之不空三藏法師圓寂紀念日
    不空三藏法師(705~774),又稱不空智,唐玄宗賜號「大唐智藏」,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生於唐神龍元年。法師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唐代密教開元三大士,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密教傳承第六代祖師。法師十四歲時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金剛智大師,隨之來唐朝,亦說是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大師。
  • 謙卑的禱告
    謙卑人的心願,禰早已知道,禰必預備他們的心,也必側耳聽他們的祈求。」(詩十17)   神喜歡聽謙卑人的禱告,從主耶穌的比喻中,可以看到一個遵守律法,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另一位是自卑的罪人稅吏,兩個人都到殿裡去禱告。從人的眼光來看,那法利賽人是守律法的好人,這位稅吏是個貪官汙吏。誰知道人是看外貌,而神察看人的內心。
  • 《爐石傳說》劍宗大哥牧卡組怎麼搭配 劍宗大哥牧卡組推薦
    導 讀 爐石傳說劍宗大哥牧卡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