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傳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2021-02-22 經典佛學文化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序

  垂拱四年三月十五日,仰上沙門釋彥悰述

  恭惟,釋迦氏之臨忍土也,始演八正、啟三寶以黜群邪之典,由是佛教行焉。方等一乘,圓宗十地,謂之大法,言真筌也。化城垢服,濟鹿馳羊,謂之小學,言權旨也。至於禪戒咒術,厥趣萬途,而滅惑利生,其歸一揆。是故歷代英聖仰而寶之。八會之經謂之為本,根其義也;三轉之法謂之為末,枝其義也。暨夫天雨四花,地現六動,解其髻寶,示以衣珠,借一以破三,攝末歸本者也。《付法藏傳》曰:聖者阿難能誦持如來所有法藏,如瓶瀉水,置之異器,即謂釋尊一代四十九年應物逗機適時之教也。逮提河輟潤,堅林晦影,邃旨衝宗,於焉殆絕。我先昆迦葉,屬五棺已掩,千㲲將焚,痛人天眼滅,蒼生莫救,故召諸聖眾,集結微言。考繩墨以立定門,即貫華而開律部,據優波提舍以之為論,剖析空、有,顯別斷、常,示之以因修,明之以果證,足以貽範當代,軌訓將來,歸向之徒,並遵其義。及王、秦奉使,考日光而求佛,騰、蘭應請,策練影以通經。厥後易首抽腸之賓播美於天外,篆葉結鬘之奧譯粹於區中。然至賾至神,思慮者或迷其性相;唯恍唯忽,言談者有昧其是非。況去聖既遙,來教多闕,殊途競軫,別路揚鑣而已哉。

  法師懸弭誕辰,室表空生之應,佩觿登歲,心符妙德之誠。以愛海無出要之津,覺地有棲神之宅,故削髮矯翰,翔集二空,異縣他山,載馳千裡。每慨古賢之得本行本,魚魯致乖;痛先匠之聞疑傳疑,豕亥斯惑。竊惟音樂樹下必存金石之響,五天竺內想具百篇之義。遂發憤忘食,履險若夷,輕萬死以涉蔥河,重一言而之柰苑。鷲山猴沼,仰勝跡以瞻奇;鹿野仙城,訪遺編於蠹簡。春秋寒暑一十七年,耳目見聞百三十國,揚我皇之盛烈,振彼後之權豪,偃異學之高輶,拔同師之巨幟。名王拜首,勝侶摩肩,萬古風猷,一人而已。

  法師於彼國所獲大、小二乘三藏梵本等,總有六百五十六部,並載以巨象,並諸郵駿,蒙霜犯雪,自天祐以元亨,陽苦陰淫,假皇威而利涉。粵以貞觀十有九祀達於上京,道俗迎之,闐城溢郭,鏘鏘濟濟,亦一期之盛也。及謁見天子,勞問殷勤,爰命有司,曌令宣譯,人百敬奉,難以具言。至如氏族簪纓,捐親入道,遊踐遠邇,中外讚揚,示息化以歸真,同薪盡而火滅,若斯之類則備乎茲傳也。

  《傳》本五卷,魏國西寺前沙門慧立所述。立俗姓趙,豳國公劉人,隋起居郎司隸從事毅之子,博考儒釋,雅善篇章,妙辯雲飛,溢思泉湧。加以直詞正色,不憚威嚴,赴水蹈火,無所屈撓。睹三藏之學行,矚三藏之形儀,鑽之仰之,彌堅彌遠,因修撰其事,以貽終古。乃削藁雲畢,慮遺諸美,遂藏之地府,代莫得聞。爾後役思纏痾,氣懸鐘漏,乃顧命門徒,掘以啟之,將出而卒。門人等哀慟荒鯁,悲不自勝,而此《傳》流離分散他所,累載搜購,近乃獲全。因命餘以序之,迫餘以次之。餘撫己缺然,拒而不應。因又謂餘曰:「佛法之事豈預俗徒,況乃當仁苦為辭讓?」餘再懷慚退,沉吟久之,執紙操翰,汍瀾腷臆,方乃參犬羊以虎豹,糅瓦石以琳璆,錯綜本文,箋為十卷,庶後之覽者無或嗤焉。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

  沙門慧立本 譯彥悰箋

  起載誕於緱氏終西屆於高昌

  法師諱玄奘,俗姓陳,陳留人也。漢太丘長仲弓之後。曾祖欽,後魏上黨太守。祖康,以學優仕齊,任國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孫因家,又為緱氏人也。父慧,英潔有雅操,早通經術,形長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帶,好儒者之容,時人方之郭有道。性恬簡,無務榮進,加屬隋政衰微,遂潛心墳典。州郡頻貢孝廉及司隸闢命,並辭疾不就,識者嘉焉。有四男,法師即第四子也。幼而圭璋特達,聰悟不群。年八歲,父坐於幾側口授《孝經》,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問其故,對曰:「曾子聞師命避席,玄奘今奉慈訓,豈宜安坐?」父甚悅,知其必成。召宗人語之,皆賀曰:「此公之揚焉也。」其早慧如此。自後備通經奧,而愛古尚賢,非雅正之籍不觀,非聖哲之風不習;不交童幼之黨,無涉闤闠之門;雖鐘鼓嘈囋於通衢,百戲叫歌於閭巷,士女雲萃,其未嘗出也。又少知色養,溫清淳謹。其第二兄長捷先出家,住東都淨土寺。察法師堪傳法教,因將詣道場,誦習經業。

  俄而有敕於洛陽度二七僧,時業優者數百,法師以幼少不預取限,立於公門之側。時使人大理卿鄭善果有知士之鑑,見而奇之,問曰:「子為誰家?」答以氏族。又問:「求度耶?」答曰:「然。但以習近業微,不蒙比預。」又問:「出家意何所為?」答:「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果深嘉其志,又賢其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謂官僚曰:「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但恐果與諸公不見其翔翥雲霄,灑演甘露耳。又名家不可失。」以今觀之,則鄭卿之言為不虛也。

  既得出家與兄同止,時寺有景法師講《涅槃經》,執卷伏膺,遂忘寢食。又學嚴法師《攝大乘論》,愛好逾劇。一聞將盡,再覽之後,無復所遺。眾鹹驚異,乃令升座覆述,抑揚剖暢,備盡師宗。美問芳聲,從茲發矣。時年十三也。

  其後隋氏失御,天下沸騰。帝城為桀、蹠之窠,河、洛為豺狼之穴。衣冠殄喪,法眾銷亡,白骨交衢,煙火斷絕。雖王、董僣逆之釁,劉、石亂華之災,刳剒生靈,芟夷海內,未之有也。法師雖居童幼,而情達變通,乃啟兄曰:「此雖父母之邑,而喪亂若茲,豈可守而死也!餘聞唐帝驅晉陽之眾,已據有長安,天下依歸如適父母,願與兄投也。」兄從之,即共俱來,時武德元年矣。

  是時國基草創,兵甲尚興,孫、吳之術斯為急務,孔、釋之道有所未遑,以故京城未有講席,法師深以慨然。初,煬帝於東都建四道場,召天下名僧居焉。其徴來者,皆一藝之士,是故法將如林,景、脫、基、暹為其稱首。末年國亂,供料停絕,多遊綿、蜀,知法之眾又盛於彼。法師乃啟兄曰:「此無法事,不可虛度,願遊蜀受業焉。」兄從之。又與經子午谷入漢川,遂逢空、景二法師,皆道場之大德,相見悲喜。停月餘,從之受學,仍相與進向成都。諸德既萃,大建法筵,於是更聽基、暹《攝論》、《毗曇》及震法師《迦延》,敬惜寸陰,勵精無怠,二三年間,究通諸部。

  時天下飢亂,唯蜀中豐靜,故四方僧投之者眾,講座之下常數百人。法師理智宏才皆出其右,吳、蜀、荊、楚無不知聞,其想望風徽,亦猶古人之欽李、郭矣。法師兄因住成都空慧寺,亦風神朗俊,體狀魁傑,有類於父。好內、外學,凡講《涅槃經》、《攝大乘論》、《阿毗曇》,兼通《書》、《傳》,尤善《老》、《莊》,為蜀人所慕,總管酇公特所欽重。至於屬詞談吐,蘊藉風流,接物誘凡,無愧於弟。若其亭亭獨秀,不雜埃塵,遊八綋,窮玄理,廓宇宙以為志,繼聖達而為心,匡振頹網,包挫殊俗,涉風波而意靡倦,對萬乘而節逾高者,固兄所不能逮。然昆季二人懿業清規,芳聲雅質,雖廬山兄弟無得加焉。

  法師年滿二十,即以武德五年於成都受具,坐夏學律,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益部經論研綜既窮,更思入京詢問殊旨。條式有礙,又為兄所留,不能遂意,乃私與商人結侶,泛舟三峽,沿江而遁。到荊州天皇寺,彼之道俗承風斯久,既屬來儀,鹹請敷說。法師為講《攝論》、《毗曇》,自夏及冬,各得三遍。時漢陽王以盛德懿親,作鎮於彼。聞法師至,甚歡,躬身禮謁。發題之日,王率群僚及道俗一藝之士,鹹集榮觀。於是徴詰雲發,關並峰起,法師酬對解釋,靡不詞窮意服。其中有深悟者,悲不自勝。王亦稱嘆無極,䞋施如山,一無所取。

  罷講後,復北遊,詢求先德。至相州,造休法師,質問疑礙。又到趙州,謁深法師學《成實論》。又入長安,止大覺寺,就嶽法師學《俱舍論》。皆一遍而盡其旨,經目而記於心,雖宿學耆年不能出也。至於鉤深致遠,開微發伏,眾所不至,獨悟於幽奧者,固非一義焉。

  時長安有常、辯二大德,解究二乘,行窮三學,為上京法匠,緇素所歸,道振神州,聲馳海外,負笈之侶從之若雲,雖含綜眾經,而偏講《攝大乘論》。法師既曾有功吳、蜀,自到長安,又隨詢採,然其所有深致,亦一拾斯盡。二德並深嗟賞,謂法師曰:「汝可謂釋門千裡之駒,再明慧日當在爾躬,恨吾輩老朽恐不見也。」自是學徒改觀,譽滿京邑。

  法師既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又言:「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後?大丈夫會當繼之。」於是結侶陳表。有曌不許。諸人鹹退,唯法師不屈。既方事孤遊,又承西路艱險,乃自試其心,以人間眾苦種種調伏,堪任不退。然始入塔,啟請申其意,願乞眾聖冥加,使往還無梗。

  初法師之生也,母夢法師著白衣西去。母曰:「汝是我子,今欲何去?」答曰:「為求法故去。」此則遊方之先兆也。貞觀三年秋八月,將欲首塗,又求祥瑞。乃夜夢見大海中有蘇迷盧山,四寶所成,極為嚴麗。意欲登山,而洪濤洶湧,又無船筏,不以為懼,乃決意而入。忽見石蓮華湧乎波外,應足而生,卻而觀之,隨足而滅。須臾至山下,又峻峭不可上。試踴身自騰,有摶飆颯至,扶而上升。到山頂,四望廓然,無復擁礙,喜而寤焉,遂即行矣。時年二十六也。

  時有秦州僧孝達在京學《涅槃經》,功畢還鄉,遂與俱去。至秦州,停一宿,逢蘭州伴,又隨去至蘭州。一宿,遇涼州人送官馬歸,又隨去至彼。停月餘日,道俗請開《涅槃》、《攝論》及《般若經》,法師皆為開發。

  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時開講日,盛有其人,皆施珍寶,稽顙讚嘆,歸還各向其君長稱嘆法師之美,雲欲西來求法於婆羅門國,以是西域諸城無不預發歡心,嚴灑而待。散會之日,珍施豐厚,金銀之錢、口馬無數,法師受一半燃燈,餘外並施諸寺。

  時國政尚新,疆場未遠,禁約百姓不許出蕃。時李大亮為涼州都督,既奉嚴敕,防禁特切。有人報亮云:「有僧從長安來,欲向西國,不知何意?」亮懼,追法師問來由。法師報云:「欲西求法。」亮聞之,逼還京。彼有惠威法師,河西之領袖,神悟聰哲,既重法師辭理,復聞求法之志,深生隨喜,密遣二弟子,一曰惠琳、二曰道整,竊送向西。自是不敢公出,乃晝伏夜行,遂至瓜州。時刺史獨孤達聞法師至,甚歡,供事殷厚。法師因訪西路。

  或有報云:「從此北行五十餘裡有瓠蘆河,下廣上狹,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關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裡,中無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賀延磧,伊吾國境。」聞之愁憒,所乘之馬又死,不知計出,沉默經月餘。未發之間,涼州訪牒又至,云:「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州吏李昌,崇信之士,心疑法師,遂密將牒呈云:「師不是此耶?」法師遲疑未報。昌曰:「師須實語。必是,弟子為圖之。」法師乃具實而答。昌聞,深贊希有,曰:「師實能爾者,為師毀卻文書。」即於前裂壞之。仍云:「師須早去。」自是益增憂惘。所從二小僧,道整先向燉煌,唯惠琳在,知其不堪遠涉,亦放還。遂貿易得馬一匹,但苦無人相引。即於所停寺彌勒像前啟請,願得一人相引渡關。

  其夜,寺有胡僧達摩,夢法師坐一蓮華向西而去。達摩私怪,旦而來白。法師心喜為得行之徴,然語達摩云:「夢為虛妄,何足涉言。」更入道場禮請。俄有一胡人來入禮佛,逐法師行二三匝。問其姓名,雲姓石,字槃陀。此胡即請受戒,乃為授五戒。胡甚喜,辭還。少時齎餅果更來。法師見其明健,貌又恭肅,遂告行意。胡人許諾言,送師過五烽。法師大喜,乃更貿衣資為買馬而期焉。

  明日日欲下,遂入草間,須臾彼胡更與一胡老翁乘一瘦老赤馬相逐而至。法師心不懌,少胡曰:「此翁極諳西路,來去伊吾三十餘反,故共俱來,望有平章耳。」胡公因說:「西路險惡,沙河阻遠,鬼魅熱風,過無達者。徒侶眾多,猶數迷失,況師單獨,如何可行?願自斟量,勿輕身命。」法師報曰:「貧道為求大法,發趣西方,若不至婆羅門國,終不東歸。縱死中途,非所悔也。」胡翁曰:「師必去,可乘我此馬。此馬往反伊吾已十五度。健而知道。師馬少,不堪遠涉。」

  法師乃竊念,在長安將發志西方日,有術人何弘達者,誦咒佔觀,多有所中。法師令佔行事,達曰:「師得去。去狀似乘一老赤瘦馬,漆鞍橋前有鐵。」既睹胡人所乘馬瘦赤,鞍漆有鐵,與何言合,心以為當,遂換馬。胡翁歡喜,禮敬而別。於是裝束,與少胡夜發。三更許到河,遙見玉關。去關上流十裡許,兩岸可闊丈餘,傍有胡椒樹叢。胡乃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馬而過。

  法師既渡而喜,因解駕停憩,與胡人相去可五十餘步,各下褥而眠。少時,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師,未到十步許又回,不知何意,疑有異心。即起誦經,念觀音菩薩。胡人見已,還臥遂眠。天欲明,法師喚令起取水?漱,解齋訖欲發,胡人曰:「弟子將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須夜到偷水而過,但一處被覺,即是死人。不如歸還,用為安隱。」法師確然不回,乃俯仰而進,露刃張弓,命法師前行。法師不肯居前,胡人自行數裡而住,曰:「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幹也。」法師知其意,遂任還。胡人曰:「師必不達。如被擒捉,相引奈何?」法師報曰:「縱使切割此身如微塵者,終不相引。」為陳重誓,其意乃止。與馬一匹,勞謝而別。

  自是孑然孤遊沙漠矣,唯望骨聚馬糞等漸進。頃間忽有軍眾數百隊滿沙磧間,乍行乍止,皆裘褐駝馬之像及旌旗槊纛之形,易貌移質,倏忽千變,遙瞻極著,漸近而微。法師初睹,謂為賊眾;漸近見滅,乃知妖鬼。又聞空中聲言:「勿怖,勿怖!」由此稍安。經八十餘裡,見第一烽。恐候者見,乃隱伏沙溝,至夜方發。到烽西見水,下飲?手訖,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颯來,幾中於膝。須臾更一箭來,知為他見,乃大言曰:「我是僧,從京師來。汝莫射我。」即牽馬向烽。烽上人亦開門而出,相見知是僧,將入見校尉王祥。祥命爇火令看,曰:「非我河西僧,實似京師來也。」具問行意。法師報曰:「校尉頗聞涼州人說有僧玄奘欲向婆羅門國求法不?」答曰:「聞承奘師已東還。何因到此?」法師引示馬上章疏及名字,彼乃信。仍言:「西路艱遠,師終不達。今亦不與師罪,弟子燉煌人,欲送師向燉煌。彼有張皎法師,欽賢尚德,見師必喜,請就之。」法師對曰:「奘桑梓洛陽,少而慕道。兩京知法之匠,吳、蜀一藝之僧,無不負笈從之,窮其所解。對揚談論,亦忝為時宗,欲養己修名,豈劣檀越燉煌耶?然恨佛化,經有不周,義有所闕,故無貪性命,不憚艱危,誓往西方遵求遺法。檀越不相勵勉,專勸退還,豈謂同厭塵勞,共樹涅槃之因也?必欲拘留,任即刑罰,奘終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祥聞之,憫然曰:「弟子多幸,得逢遇師,敢不隨喜。師疲倦且臥,待明自送,指示塗路。」遂拂筵安置。

  至曉,法師食訖,祥使人盛水及麨餅自送至十餘裡。云:「師從此路徑向第四烽,彼人亦有善心,又是弟子骨肉,姓王名伯隴,至彼可言弟子遣師來。」泣拜而別。既去,夜到第四烽,恐為留難,欲默取水而過。至水未下間,飛箭已至,還如前報,即急向之,彼亦下來。入烽,烽官相問,答:「欲往天竺,路由於此,第一烽王祥校尉故遣相過。」彼聞歡喜留宿,更施大皮囊及馬、麥相送。云:「師不須向第五烽。彼人疏率,恐生異圖。可於此去百裡許,有野馬泉,更取水。從是已去,即莫賀延磧,長八百餘裡,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是時顧影唯一,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

  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汙,慜將向寺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因常誦習。至沙河間,逢諸惡鬼,奇狀異類,繞人前後,雖念觀音不能令去,及誦此經,發聲皆散,在危獲濟,實所憑焉。

關注:經典佛學文化,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史傳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一卷  法師諱褘。字玄奘。俗姓陳。漢大丘長仲弓之後。本居穎川。後徙河南。
  • 釋亦合:慈恩宗對漢傳佛學的特殊貢獻(2)
    慈恩宗對漢傳佛教的特殊貢獻,是譯傳了完整的印度佛學體系。玄奘法師譯傳印度佛學體系經典,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唯一一次,這一貢獻對於漢傳佛教極為重要,但在漢地似乎一直未被重視。信夫漢夢西感,〖正教東傳。道阻且長,未能委悉。故有專門競執,多滯二常之宗。黨同嫉異,致乖一味之旨。遂令後學相顧,靡識所歸。〗⑪法師見諸王意不解,乃告以苦言曰:支那國去此遐遠,晚聞佛法,〖雖沾梗槩,不能委具〗。為此故來訪殊異耳。⑫法師以今古大德,闡揚經論,雖復俱依聖教,而引據不同,諍論紛然,其來自久。
  • 紀念玄奘法師
    按:今天農曆二月初五,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玄奘法師圓寂紀念日。玄奘法師(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以下文字根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選編。年十三歲時出家。人問:「出家意何所為?」答:「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在之後諸多介紹玄奘的書籍之中皆採用上述說法,如《大唐新語》中「沙門玄奘俗姓陳,偃師縣人也」,《唐高僧傳》中「釋玄奘,本名瑋,姓陳氏,漢太丘仲弓之後也」。(2)「三藏」之意「玄奘」和「三藏」早已在玄奘生活的時代便已經產生關聯,諸如在《大唐西域記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性狀》等,已經將玄奘和三藏並列,當然在這些眾多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此時「三藏」之名並非是對玄奘的一種專用稱呼
  •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為何參訪大慈恩寺?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陝西省佛教協會會長、大慈恩寺方丈增勤大和尚陪同馬克龍總統一行參觀了大雄寶殿,並登上大雁塔;監院道宏法師為其介紹了大慈恩寺及大雁塔的歷史傳承和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精神。  從山門進入,經大殿至大雁塔參觀,這座由玄奘法師主持修建的唐代寶塔帶給馬克龍的感覺,一定與舉世矚目的法國艾菲爾鐵塔大相逕庭。
  • 大慈恩寺記 駱浩
    ①,於古城南郊拜觀唐玄奘法師譯經道場大慈恩寺②。踏雪而行,寺宇面南而峙③,祥和寧靜。入廟門,鐘鼓二樓分屹東西④。其鍾渾然博大,重三萬餘斤,為嘉慶年間所制,上鑄雁塔晨鐘四字,為關中八景之一⑤。繼北,石階層起,大雄寶殿巍威而立⑥,俯懷終南⑦。至玄奘三藏院,殿內壁皆畫,詳錄玄奘西域取經十七載之歷練苦厄⑧,為其堅韌之精神所震撼。後院青鬆勁挺,篁竹為蓬雪所覆⑨。遠眺大雁塔,七層出蒼穹⑩,高絕入雲端。青磚對縫,木構樓閣,為玄奘法師率眾所建11。
  • 回望大唐長安 弘揚絲路精神 | 遺蹟講故事:盛唐的印記
    因寺建塔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長孫氏)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奏請太宗敕建佛寺,賜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玄奘於此創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
  • 人物 大唐高僧玄奘的西行漫記:全印度竟無一人能敵!
    塔克西拉古蹟群凡解經、論二十部者一千餘人,三十部者五百餘人,五十部者並法師十人。唯戒賢法師一切窮覽,德秀年耆,為眾宗匠。寺內講座日百餘所,學徒修習,無棄寸陰。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轉》
  • 義淨三藏法師:三次赴印求法 唐王下拜頂禮
    經過楞伽島之後,義淨法師偕徒於鹹亨四年(公元六七三年)二月八日抵達印度東部的耽摩國,是東印最大的商港。(即今之MADRAS),居住一年,研學梵文及巴利文,開始翻譯龍樹菩薩所著作的《勸誡王頌》一卷。 大唐上元七年(即公元六七四年),義淨法師開始參拜天竺各國佛跡勝地,包括鹿野、靈鷲山等地。
  • 別只看大雁塔了,大慈恩寺沒供奉彌勒佛和韋陀菩薩的天王殿是為何
    從陝西歷史博物館走到大雁塔北廣場很快且不累,但是從北廣場走到大慈恩寺南門,卻感覺好長,好累,因為一抬頭就能看見大雁塔,但卻不能立刻靠近它,折磨人。懷著熱切的心情走在北廣場臺階上好似膜拜,因為北廣場南北高差9米,分為9級,由北往南拾級而上,每個踏步為5階,組合為「九五之尊」。
  • 史傳部——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
    鳳潭謹敘  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  秘書少監閻朝隱撰  夫得無障礙眼者身為佛身。得無恐怖心者法為佛法。過此已往行不圓滿功為未足。遠生死則摘之以說空。開冥途則勞之以救苦。與大比丘眾應如是住不可思議。法師俗姓康氏。諱法藏。累代相承為康居國丞相。祖自康居來朝。父謐皇朝贈左侍中。法師是如來得目有闢支一毛。終年以勵堅貞。竭日而修戒行。
  • 玄奘法師當年翻譯過一部經綸,可惜很少人知道,學佛人最好看看吧
    陳朝三藏真諦法師,有於嶺南,譯成二十二卷。陳朝,我們中國朝代名詞。三藏,就是精通經律論的法師,叫三藏,這個三藏法師叫真諦法師,是印度僧人,來到我們中國以後在嶺南,把《俱舍論》譯成二十二卷的《俱舍釋論》,這是最早的翻譯。
  • 玄奘法師——「絲綢之路」的偉大拓荒者
    再回到那爛陀時,玄奘法師已經成為名重一時的高僧,被大家公認為全印度第一位佛教學者。許多國王紛紛邀請玄奘法師去講學,那爛陀寺為之應接不暇。 但是,在那爛陀寺的至高榮譽、戒賢法師和全體僧眾的執意挽留,都阻擋不住玄奘法師返回大唐的決心,他發宏願要振興中國的佛教事業,改變佛教典籍缺失、佛法混亂的局面,匡正經典,弘揚佛法。
  • 【新浪微博陳禕玄奘個傳文化交流博物館】2021.1.25發稿籤
    #陳禕玄奘[超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陳記# 讀《玄奘傳》,敬評〈卷第三: 起阿逾陀國   終伊爛拏國〉048~051頁↓
  • 唐密開元三大士之不空三藏法師圓寂紀念日
    不空三藏法師(705~774),又稱不空智,唐玄宗賜號「大唐智藏」,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生於唐神龍元年。法師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唐代密教開元三大士,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密教傳承第六代祖師。法師十四歲時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金剛智大師,隨之來唐朝,亦說是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大師。
  • 史傳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後因改此寺為興嚴寺。同翻譯沙門惠業惠嚴惠觀等。從三藏筆授。昊郡太守孟顗。右衛將軍豬叔度等為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譯畢。後至大宗永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與梵本再校勘已。宋主請求那跋陀羅三藏講此經。三藏恨以方音未通。不盡經旨。乃入道場請念觀音。未盈七日。遂夢易漢首於梵頭。因即洞解秦言。時號換頭三藏是也。佛馱跋陀羅三藏。初至關中。問鳩摩羅什法師曰。汝所譯經論云何。什曰。法華維摩等經。中十二門等論。
  • 玄奘法師傳 卷四 白話本 三藏法師傳
    【8.4玄奘神遊僧伽羅】=>《慈恩》=>《西域記》 【8.4.1師王之子】 奘師自從離開瞻波國,便在中、東印度各國尋聖跡。西行經耽摩慄底國,雖有幾處聖跡,卻是一個外道盛行的國家。 又聞海中有島國僧伽羅(即師子國),其上有精通上座部三藏教典及深解瑜伽師地論的大德,但須涉海路七百由旬,方可達彼岸。
  • 史傳部——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行狀
    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行狀  前試左領軍衛兵曹參軍輸林待詔臣趙遷  皇帝灌頂大師法號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