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餑餑屬於蒙古族小吃、乳製品。滿清入關時,奶餑餑隨八旗蒙古族人傳入關內。
餑餑是滿族人對主食點心的一個統稱,比如煮水餃也叫「煮餑餑」。奶餑餑是精緻的乳製品小吃。清初滿族人入關時,同來的有大量八旗蒙古族人,他們喜歡喝奶茶,吃奶餑餑,因此街市上出現了不少專為滿蒙旗人而設的奶茶鋪。奶餑餑狀如一隻普通月餅,表面印有寓意福祿壽全的各式吉祥圖案,深得達官貴人喜愛。
「奶餑餑」可不是一般的「餑餑」!它是北京傳統奶制風味小吃。奶餑餑營養豐富,質地柔軟細潤,味道香甜可口。早年北京奶製品很多,除奶酪,還有奶卷,奶餑餑,酪幹,水烏他等。奶卷是純奶油蒸去水份,器皿定型成奶皮,包甜餡,即成奶卷或奶餑餑。
將芝麻仁碎末與白糖、糖桂花、牛奶一起拌成白糖餡,將碎奶皮放在碗中,用筷子攪成稠糊狀;取約三錢重的奶糊,在油紙上攤成二寸見方的奶皮;將攤好的奶皮墊著油紙放在案板上,再蓋上一張油紙,輕輕摁平,揭去上面的油紙;取四錢白糖餡放在奶皮中間,用下面墊著的油紙將奶皮四周兜起,把餡包嚴呈球形,收口朝下,隔著油紙按扁即成奶餑餑。
相傳民國十來年,東安市場開了一家叫豐盛公的奶酪店,主顧主要是東北城的王公府第。店裡也賣奶卷和奶餑餑,客人到這裡喝奶酪,只要夥計把奶餑餑、奶卷往上一端,沒有人不想拈兩塊來嘗嘗的。可惜的是,隨著舊東安市場的拆除,豐盛公也就不復存在了。
(*內容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