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詩如其人
—— 品鄭燮詠竹詩之感
作者:田大金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版橋,江蘇興化人。清代傑出的書畫家和文學家,素有「揚州八怪」之稱。他善畫竹與蘭,工書法,詩文聯語真摯風趣,深為大眾喜聞樂見。在他的文學藝術作品中,體現出他剛正不阿,蔑視世俗的叛逆精神與怪僻個性,以及豐富的想像力與創新的高超才華。他的詠竹詩,正如其人。
鄭燮一生愛竹,寫竹和畫竹,在古代詠物詩中獨樹一幟。他在一首題竹畫詩中這樣寫道: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他畫竹四十年之久,體味不可謂不深 ,技藝不可謂不精。「畫到生時到熟時」,這正是詩人積四十年詩畫創作之經驗所總結出來的藝術哲理。
他在另一首題竹畫詩中寫道:
一片綠陰如洗,護竹何勞荊杞?
仍將竹作籬笆,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這本是一句家常俗話,但一經和畫面上竹園四周的竹籬笆聯繫一起,便使淺近的生活哲理意味更濃。
詩人在另一首竹詩中云:
新栽瘦竹小園中,石上悽悽三兩叢。
竹又不高峰又矮,大家謙退是家風。
在封建社會勾心鬥角的官場中,詩人深感人世間卑汙甚多,便轉而在大自然中尋找做人的真諦。面對瘦竹矮峰彼此「謙讓」,決不爭強出頭,詩人的心情極不平靜,設想假若人世間能像它們和諧相處多好啊!
詩人一生坎坷,47歲考取進士,50歲才入仕途。他先後在山東的範縣和濰縣任了12年縣令,在任職期間,時時不忘黎民疾苦。他在一首題竹畫詩中寫道:
衙齋臣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他身為一個下層地方官,對百姓生活中一枝一葉的小事如此關切,在舊社會實屬難能可貴。後因為災民發放賑災款而得罪了上司,在氣憤之下,稱病辭官回鄉。臨別時,當地紳民紛紛挽留,他持意辭官,當即畫了一幅竹枝圖,並題詩曰:
烏紗擲去不當官,囔囔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青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詩人當時是一縣之長,他的囔囔(口袋)是空空的。足以說明他是一位廉潔的清官。詩的後兩句,雖有隱退之意,但他愛竹之情卻情溢言表。他崇尚竹,正是由於竹枝清瘦而堅強,象徵著不屈惡勢力的高尚氣節。
詩人心知肚明,自不辭官,上級亦會罷官。他回到家鄉後寫了兩首 《罷官作》詩,其中一首曰:
老困烏紗十二年,遊魚此日縱深淵。
春風蕩蕩春城闊,閒逐兒童放紙鳶。
他當了12年縣令,未得到升遷,故稱「老困」。被罷官後如魚得水歸深淵,其樂可想而知。此時感到春風浩蕩,春城開闊,悠閒地觀看兒童放風箏,深感開心。並無憂傷。
他在一首題《風竹》畫的詩中寫道:
咬定青山不放鬆,原根立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
這首詩,熱烈地讚美了竹枝在險惡的環境中,堅強不屈的精神。竹枝的堅定挺拔蒼勁的特點,正是詩人一生的自身寫照。
鄭燮辭官後,晚年落拓揚州,以賣字畫為生,生活貧困潦倒,但他沒有向邪惡勢力退縮和妥協,仍堅持不懈鬥爭。不信有詩為證:
七十老人寫竹石,石更高峻竹更直。
乃知老人筆非凡,挺挺千尋壁立之。
另一首詩曰:
秋風昨風渡蕭湘,竹石穿林慢作狂。
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
這兩首詩充分表達了作者人老志堅,面對邪惡勢力無所畏懼的凜然氣慨。於今讀來,仍令人感奮不已。
他在另一首題竹畫詩中寫道: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萬龍孫饒鳳池。
詩人堅信新竹高於舊竹,正義戰勝邪惡,社會必然像竹林一樣,一代代向前蓬勃發展。
竹,竿挺葉茂,根崮質堅,頂風雨傲霜雪,四季常青,神彩多姿,虛心有節,象徵著高操的氣節和品格。詩人以竹喻己,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詠竹詩,令人百讀不厭。在詩人的筆下,竹枝已成為我國的民族品格和崇高氣節的形象體現。難道詩人品格不象竹枝的品格嗎?!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詩友投稿,由詩詞軒整理編輯;部分配圖源於網絡;圖文版權皆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