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的影響力
竹,因其四季常青,凜凜有節,中空外直,世人說它「未曾出土先有節,縱使凌雲仍虛心」。竹同梅、蘭、菊並稱「花中四君子」,又與松、梅並稱「歲寒三友」,這些雅號可見竹子深受文人喜愛。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蘇軾也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幾首古詩裡的竹。
詠竹
1.竹石清·鄭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燮,就是大名鼎鼎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這是他的一首題畫詩,就是題寫在畫作之上的詩。他所看到的竹子,牢牢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破碎的巖石縫中。即便經歷無數磨難和打擊身骨仍堅勁有力,任憑你刮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都打不到它。
這首詩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和它頑強的生命力;後兩句進一步寫巖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卻越戰越勇,越來越堅毅,從不畏懼任何外在的擊打侵襲。
詩言志,歌詠情。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竹,實際上是寫人,寫作者自己像竹子一樣那種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風傲骨。「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一個「任」字,出了竹子無所畏懼、慷慨瀟灑、堅毅樂觀的精神風貌,有表現作者的高風亮節。這是多麼自信與豪邁啊。
2.於潛僧綠筠軒宋·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白話譯文
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
不吃肉不過讓人消瘦,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
因是人瘦還可長胖,人俗就無法醫治了。
旁人不解而笑問:「你是清高還是痴迷?」
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借王徽之愛竹的典故來歌頌高潔、不俗的高僧。「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是對「不可使居無竹」的進一步發揮。它既是對於潛僧風節的讚頌之語,也是對缺乏風節之輩的示警。接著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裡。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這個「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種不可醫的「俗士」。於是詩人調侃和反詰:「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詩意謂:又想種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事事都要想著兼得,世間怎能有如此好事呢?要想要高名就不能有貪慾,又想獲得利益又想要清高之名,註定是不可行的。
3.詠竹宋·王安石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
王安石這首詩明白曉暢,讀之自得深意。詩的頭兩句讚揚了竹的不可毀其節的剛正:人們愛竹直而有節,且生來清瘦,更讚美它越老越堅硬、剛強。後二句又指竹勇於同大自然的各種考驗相抗到底:竹子曾與蒿草、蒺藜同受雨露的滋潤,最終則伴隨松柏傲然挺立於結冰凝霜的寒冬。這首詩作即使在歌頌竹子的剛直、老而彌堅,能四季長青不敗,堅毅勇敢,同時也借竹子表白自己的內心:自己也像那竹子一樣百折不撓、長青不敗,豪邁的氣概與宏偉博大的抱負躍然紙上。
王安石曾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但是因保守派反對,以及下層官員實施新法過程中的不作為,新法推行遭到阻礙,最終失敗。但是從類似的詩文裡我們可以看到王安石的胸襟與抱負,「自許高材老更剛」,寫出他的自信,「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很有劉禹錫「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之意,而比劉禹錫更多了一份堅守、不退讓。再結合他《登飛來峰》 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可見其胸襟廣闊,自信豪邁。
4.題李次雲窗竹/詠竹唐·白居易不用裁為鳴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千花百草凋零後,留向紛紛雪裡看。
白居易這首《詠竹》詩別出新意,他說竹子不需要製作成笛簫,也不需要做成魚竿,它無需藉助外在力量凸顯自己的價值。不信你看,等到百花凋零,它仍在在冰天雪地裡傲然挺立。詩歌表現了詩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追求及處世態度,還具有豐富的認識價值和思想價值。作為元白詩派的領軍人物之一,他推崇漢樂府的寫實,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作理念,直面現實寫了許多反映現實的作品,如《賣炭翁》《觀刈麥》等。雖然仕途不順,但是從這首詩裡可以看到他堅定的信念,「千花百草凋零後,留向紛紛雪裡看。」大有我們走著瞧,讓時間證明誰才是套浪淘沙剩下來的真金的意味。
5.嚴鄭公宅同詠竹唐·杜甫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
白話譯文
嫩綠的竹子有一半還包著筍殼,新長的枝梢剛伸出牆外。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下來。竹影移過酒樽也覺得清涼。
竹經雨洗顯得秀麗而潔淨,微風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殘,一定可以看到它長到拂雲之高。
這是杜甫赴好友嚴武家宴飲時同題之作。「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描寫了新發之竹,竹生長本是看不見的,作者化靜為動,用「含」,「出」把竹的生長過程寫活了。「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細細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塵不染,微微的春風送來縷縷竹的清香。這既是在寫眼前之景,借竹來寫人的高潔。本詩是一首應答之作,可能是對主人的一番讚頌,以竹盛讚了嚴鄭公高潔的情操,也可能是藉此寫詩人自己。「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只要不被砍伐,就能高入雲霄。這既是對竹的稱讚,也是自己的心願。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已經四十多歲,還是沒能達到他自己想要的「修齊治平」的理想境界,一生沒做過什麼高官,時常還居無定所。但是,他的內心仍是有凌雲之志的。老杜很喜歡諸葛亮,多首寫孔明的詩,「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也是老杜的追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對孔明也是對他自己的哀嘆。
你還有哪些寫竹的好詩句,歡迎和我一起分享。喜歡就請關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