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低情商的「愣頭青」到千古完人,曾國藩的三點人生心得

2021-01-12 公子三白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兩個是孔子、王陽明,半個就是他曾國藩。

2020轉瞬即逝,這兩天,身邊人都在忙著做各種年度總結,而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

從過去一年讀過的48本書當中,選出最符合我脾性的年度好書。

毫無疑問,它一定是唐浩明老師所著的《曾國藩》。

在這本書中,我不僅看到了在今天仍然適用的為人處世及讀書之法,也看到了曾國藩寄托在子女身上的大智慧。

為人處事

小時候,我一直為自己的剛強性格而驕傲,覺得正是得益於這樣的性格,誰都欺負不了我,看誰不爽就剛誰。

但長大後才慢慢發現,這樣說不了軟話、放不下身段的性子,確實不容易受欺負,但也並不討好。

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心思頗重的人的時候,這樣剛正不阿、直來直去的性格更是常常吃虧,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別人在背後插了一刀,稍不留意就成為了輿論的中心。

直到近兩年,倔強的性子才稍微有所收斂,也慢慢明白:

為人處世,最舒服的狀態並不是硬著來,而是話軟著說,事硬著做,剛柔兼顧,最是正好。

這一點,在一代名臣曾國藩身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私以為,曾國藩身上最為吸引人的一點,既不是率領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不是主辦洋務、治軍有方,而是他通過閱讀和反思完成自我蛻變,從一個低情商的愣頭青,進化成了「人情練達的古今第一完人」。

早年的曾國藩,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愣頭青,梁啓超曾這樣評價他:「在並時諸賢中稱最鈍拙」。

這裡的「鈍拙」,不是指腦子不夠聰明,而是指情商太低。

曾國藩當時的情商低到什麼程度呢?初入官場,他就把自己的大BOSS以及身邊的同事,通通得罪了個遍。

他帶領湘軍攻打太平天國時,還不忘上書給當時的皇帝——鹹豐帝表示自己的不滿,直言批評:你在面對太平天國作亂時,毫無「領導力」,淨在那瞎指揮!

他因做事太直、不懂變通,在整個長沙官場受盡排擠,就連舊日裡的好友左宗棠,後來也懶得搭理他。

氣急敗壞的他,一度發誓:永遠不和左宗棠說話,永遠不與長沙官場打交道。

終於,在40歲時,他被大Boss——鹹豐皇帝整整封殺了一年,解甲歸田;而先前的同事們非但沒有人傷心,反而為「禍頭子」的離開拍手叫好、樂成一片。

在家閒了整整一年的曾國藩,從一開始的憤憤不平到後來的猛然驚覺,他終於發現:

原來自己先前在湖南官場處處不順,並非只是領導小氣、同事善妒,也是因為自己太急於求成、過於剛強的緣故!

在一年的時間裡,他通過研究黃老之道,終於完成了脫胎換骨之轉變。並隨即寫下了那句名言:

含剛強於柔弱之中,寓申韓於黃老之中,斯為人為官之佳境。

此後的曾國藩,便利用這句話盡收天下人心,直至成了晚清最後一個聖人。

讀書之法

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曾就讀書一事問過父親的看法。

他說,自己平日裡讀書,對於書上講的,常常覺得似乎是明白了,但仔細思想起來,又沒有什麼心得,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曾國藩回答:

「朱熹教人讀書,曾講過八個字:虛心涵泳,切己體察。」

「我在年輕時,讀這兩句話無甚心得,這些年來在地方辦事,才知道在上之人必遵循於道,在下之人必遵守於法。我想你讀書無甚心得,可能在涵泳、體察二語上注意不夠。」

所謂涵泳,是說讀書要把書看作水一樣,能使魚和人得到快樂。也就是說,讀書實際是一種對人的滋潤過程,是一個快樂的過程。

所謂切己體察,則是指讀書要與自己在生活的真切體悟相聯繫,或者說要通過自己切身生活來體察悟解書中的內容。

真是一語中的!

拿我自己來舉例。

我在2017年的時候,就曾經讀過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當時通讀完整本書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寫的都是什麼玩意,完全就是一本心靈雞湯啊!看不懂也不想看了。

三年後重新捧起了這本書,卻發現字字珠璣,每一句話都說到了心坎裡,叔本華真是人間清醒!

現在想想,之所以會在三年的時間裡對同一本書帶來如此不同的感受,無非是因為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在「切己體察」時,把自己近年來的所感所悟帶入了書中,也就慢慢和作者達成共鳴,有所心得了。

子孫之道

從一介草根翻身至一代名臣的曾國藩,何其風光,何其聰明,甚至還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美譽。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對於子孫後代,曾國藩卻從來不指望他們能當官封侯,只強調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他不止一次在家書中給兒子寫道:

「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爾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作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干涉。」

他甚至舉例說,老家的那些大賢大儒,並無功名,但是卻活得怡然自得,聞名鄉裡。

為了形成「半耕半讀」的家風,他不但以身作則,將讀書變成日常的一種習慣,更是直言:「餘將來不積銀錢留與兒孫,惟書籍尚思買耳。」

都說富不過三代,但曾家卻在曾國藩的影響下,十代出了200個人才,覆蓋數學家、藝術家、教育家林林種種,無一敗家子。

中華上下5000年,智慧者眾,可唯有曾國藩,是真正後天歷練成的處世高手。

他在年輕的時候非常耿直,不懂變通,處處得罪人,過的實在是太像每一個在中國人情社會掙扎的普通人;而在人生的下半場,卻官至兩江總督,大權在握的同時,還能得以善終。

難怪有人感慨: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曾國藩。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如何成為「千古第一完人」,為何把《智囊全集》當作「枕邊書」
    曾國藩如何成為"千古第一完人",為何把《智囊全集》當做"枕邊書"曾國藩還是右侍郎時,一天早晨,鹹豐皇帝拿了一本書,在法庭上非常憤怒。原來,黃河決口使許多人流離失所。當時國庫裡的白銀只有幾百萬,而官員的薪水也沒有發放。是救災第一還是工資第一?鹹豐皇帝想出了一個主意,問大臣們該怎麼做?
  • 「千古完人」曾國藩的交友之道,終身受用!
    曾國藩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曾國藩專門談論了在交往中的「八交九不交」,為交往禮儀的基本要求和善意告誡提醒。勝己者,就是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的人。從其身上學習優點,互相切磋,提高自己,結交這樣的朋友,對人生大有益處。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和這種人做朋友一定會提升你的人生境界。
  • 「千古完人」曾國藩書法作品欣賞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清朝戰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曾國藩在書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為他歷史上的重大影響所掩蓋。
  • 曾國藩半生好色,為什麼還被稱為千古完人?這6句話足以說明!
    王陽明、孔孟、老莊等等這些人,他們的思想和言論,共同鑄就了傳統文化這艘巨艦!曾國藩便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之一。曾國藩一生都奉行著程朱理學,但是他也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容納進了自己的想法!曾國藩不僅僅是一代政治名家,還是一位文學大家,更是一位書法大師!曾國藩寫的《家書》、《家訓》、《日記》等等不下百餘卷,收錄在了《曾文正公全集》當中。
  • 讀懂「天下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就自己的人生路!
    他是晚清兩大名臣之一,他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為師為將為相,他的一生戰功彪炳赫赫;立功立德立言,他從天下第一笨人逆襲成為千古完人。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權位顯赫、作用極大、很有影響的人物,又是一個複雜的人物,近代中國人尤其湖南人,從權貴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學子,大多佩服他,佩服其治學為人和帶兵做事。
  • 「千古完人」曾國藩的交友之道:交友要雅量,做人要氣度
    他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名言警句流傳下來,其中《曾國藩家書》中更體現了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一.交友要雅量曾國藩曾說交友貴雅量,意思就是說,交朋友要交寬容大度的人。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做到這一點是很有必要的。
  • 晚清名臣曾國藩:人生兩大兇德,務必要戒掉!太多人敗在這2點上
    曾國藩,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至關重要的重心名臣,也是一位讓人敬佩的鴻儒之士,後世稱他為「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晚年飽經滄桑,領悟出導致人生失敗的兩大兇德:「曰長傲,曰多言」。多言貽害無窮曾國藩認為,人生還有一大惡德就是多言,他經常在日記中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
  • 白巖松:我曾三次抑鬱到想自我了斷,是曾國藩一句話點醒了我
    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新聞評論員白巖松以獨特的新聞視角、尖銳的語言風格被大家所熟知,可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就連這樣的人也曾經自爆有過5年的抑鬱時光,甚至曾多次想過自殺。那個時候他閱讀了《曾國藩全書》,有一天他讀到了裡面有一句:「花未全開月未圓」,這句話讓他幡然醒悟,意思就是花沒有全開的時候是最好的,月亮還沒有全圓的時候是最好的,殘缺也是一種美,因為當你到達了極致後,往往才是災難的開始,就此一句話徹底點醒了他!
  • 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完人」曾國藩一生的智惠
    曾國藩,戰場打出來的悍將,官場煉出來的能臣。有人推崇他是「千古第一完人」,真正做到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只有他。* 曾國藩曾氏有大量家書、家訓等傳世,後人只需花一些時間閱讀,就能學到他一輩子的管理、識人、交際、治家、教子智慧。
  • 曾國藩:即使再一無所有,也不可放棄這2個點,或能助你走向成功
    曾國藩,清末的四大名臣之一,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信仰儒學教育,繼承了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卻又區別於桐城派,自成一種流派,人們稱之為「湘鄉派」。曾國藩同時也是湖湘文化的代表,對我國的文化史有重要的影響。
  • 「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肺腑之言:為人不可太聰明,說話不能嘴太笨
    曾國藩是我國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一生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立下功勞無數,後世稱他為"千古第一完人"。實際上,曾國藩也不是打小就擁有過人的智慧。在他年輕的時候,曾國藩也曾不斷學習,一心只為功名利祿,因此吃了不少虧。30歲之後,曾國藩就發誓,不做衣冠禽獸,要做聖人。
  • 曾國藩比較色,還沒有小偷腦子好使,最後怎麼成為千古第一完人呢
    說起#曾國藩#曾國藩大家並不陌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的心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等,還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而且你想不到他竟然挺好色的,還比小偷還笨,讓我們來解一下,不一樣的曾國藩。曾國藩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被後世稱「曾文正」,曾國藩小的時候非常笨,可以說天賦並不高。
  • 曾國藩: 忠厚的人, 最後難成大器
    晚清之"千古完人"——曾國藩,他的事功業績、個人品格、政治手段等等方面在當時鮮有人能與之匹敵,可謂是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
  • 「千古完人」曾國藩書法欣賞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晚曾國藩對於書法理論的闡述見其《日記》、《家書》及一此文章中。他首先對當時阮元拋出的南北書派論有獨到的認識,他既贊成又提出批評,主張南北兼而有之。
  • 曾國藩建議:在打拼事業的途中,若堅持不下去,可以讀讀這三句話
    後人對曾國藩的評價是:「千古第一完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中,曾國藩一定是第一位。他是封建王朝幾千年統治之下的楷模。曾國藩曾經說過這樣的三句話,給了那些處在迷茫中行走的人一個方向,曾國藩的話對後世影響深遠,很多人都將曾國藩當成是自己的人生導師,激勵自己。所以如果你在打拼事業的途中,堅持不下去的話,那麼可以讀一讀曾國藩的這三句話,肯定會讓你受益匪淺,豁然開朗。
  • 曾國藩:忠厚的人,最後難成大器
    晚清之"千古完人"——曾國藩,他的事功業績、個人品格、政治手段等等方面在當時鮮有人能與之匹敵,可謂是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不僅有著"第一名臣""官場楷模"的稱號,更被推崇為"千古完人",就連諸多大人物談及曾國藩也是贊口不絕
  • 曾國藩的忠告:人品差的人,大都有這3點特徵,建議趁早遠離!
    老話常說「吃虧是福」,就是指,我們在和別人交往時,不要總想著佔別人便宜,有時候吃點小虧也是一種福氣。雖說吃點虧沒什麼,但最怕的還是遇到人品不好的小人,跟這種人打交道,我們不僅會吃大虧,可能還會一直黴運連連。
  • 曾國藩:人生這2大「兇德」,一定要避免,很多人知道得太遲
    他就是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晚年的曾國藩,歷經世事滄桑,悟出人生致敗的兩大兇德:一、傲,敗亡之道曾國藩說「才人以傲致敗」,做人不能有傲氣,凡是狂傲之人,下場都不會太好。二、多言,貽害無窮曾國藩認為,多言也是人生的一大惡德,於是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在日記中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
  • 人到中年跌落低谷,若想東山再起,須悟懂曾國藩這「人生六戒」
    曾國藩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他不僅對晚清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產生了深厚的影響,他的後人也都是能人輩出。 他的長子曾紀澤是著名的外交官,曾奔赴英、法、俄等國家談判,為祖國收回了大片領土;他的次子曾紀鴻也是著名數學家,著有《對數詳解》、《圓率考真圖解》等作品,對中國數學家有著莫大的影響。
  • 曾國藩:人生智慧,藏在一張一弛之中
    要說把人論到極致,「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則是一個典型,中國的「兩個半聖人」中,曾國藩就在其一。曾國藩在論及人生地鬆緩之道時是這樣說的:「事緩乃圓,好從慢的;從緩待變,應對自如。」後來的曾國藩如醍醐灌頂一般豁然開朗,而且在以後的處事狀態中,自己保持鋒芒畢露的風格也稍加收斂,不再處處和人作對,哪怕有一些事情不合自己的心意,也不會過于堅持自己的意見,而是學會通融。這種態度的方式也讓曾國藩受益良多,在他後來的人生中,很多事情都得以有所緩解,並且能夠妥善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