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兩個是孔子、王陽明,半個就是他曾國藩。
2020轉瞬即逝,這兩天,身邊人都在忙著做各種年度總結,而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
從過去一年讀過的48本書當中,選出最符合我脾性的年度好書。
毫無疑問,它一定是唐浩明老師所著的《曾國藩》。
在這本書中,我不僅看到了在今天仍然適用的為人處世及讀書之法,也看到了曾國藩寄托在子女身上的大智慧。
為人處事
小時候,我一直為自己的剛強性格而驕傲,覺得正是得益於這樣的性格,誰都欺負不了我,看誰不爽就剛誰。
但長大後才慢慢發現,這樣說不了軟話、放不下身段的性子,確實不容易受欺負,但也並不討好。
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心思頗重的人的時候,這樣剛正不阿、直來直去的性格更是常常吃虧,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別人在背後插了一刀,稍不留意就成為了輿論的中心。
直到近兩年,倔強的性子才稍微有所收斂,也慢慢明白:
為人處世,最舒服的狀態並不是硬著來,而是話軟著說,事硬著做,剛柔兼顧,最是正好。
這一點,在一代名臣曾國藩身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私以為,曾國藩身上最為吸引人的一點,既不是率領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不是主辦洋務、治軍有方,而是他通過閱讀和反思完成自我蛻變,從一個低情商的愣頭青,進化成了「人情練達的古今第一完人」。
早年的曾國藩,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愣頭青,梁啓超曾這樣評價他:「在並時諸賢中稱最鈍拙」。
這裡的「鈍拙」,不是指腦子不夠聰明,而是指情商太低。
曾國藩當時的情商低到什麼程度呢?初入官場,他就把自己的大BOSS以及身邊的同事,通通得罪了個遍。
他帶領湘軍攻打太平天國時,還不忘上書給當時的皇帝——鹹豐帝表示自己的不滿,直言批評:你在面對太平天國作亂時,毫無「領導力」,淨在那瞎指揮!
他因做事太直、不懂變通,在整個長沙官場受盡排擠,就連舊日裡的好友左宗棠,後來也懶得搭理他。
氣急敗壞的他,一度發誓:永遠不和左宗棠說話,永遠不與長沙官場打交道。
終於,在40歲時,他被大Boss——鹹豐皇帝整整封殺了一年,解甲歸田;而先前的同事們非但沒有人傷心,反而為「禍頭子」的離開拍手叫好、樂成一片。
在家閒了整整一年的曾國藩,從一開始的憤憤不平到後來的猛然驚覺,他終於發現:
原來自己先前在湖南官場處處不順,並非只是領導小氣、同事善妒,也是因為自己太急於求成、過於剛強的緣故!
在一年的時間裡,他通過研究黃老之道,終於完成了脫胎換骨之轉變。並隨即寫下了那句名言:
含剛強於柔弱之中,寓申韓於黃老之中,斯為人為官之佳境。
此後的曾國藩,便利用這句話盡收天下人心,直至成了晚清最後一個聖人。
讀書之法
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曾就讀書一事問過父親的看法。
他說,自己平日裡讀書,對於書上講的,常常覺得似乎是明白了,但仔細思想起來,又沒有什麼心得,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曾國藩回答:
「朱熹教人讀書,曾講過八個字:虛心涵泳,切己體察。」
「我在年輕時,讀這兩句話無甚心得,這些年來在地方辦事,才知道在上之人必遵循於道,在下之人必遵守於法。我想你讀書無甚心得,可能在涵泳、體察二語上注意不夠。」
所謂涵泳,是說讀書要把書看作水一樣,能使魚和人得到快樂。也就是說,讀書實際是一種對人的滋潤過程,是一個快樂的過程。
所謂切己體察,則是指讀書要與自己在生活的真切體悟相聯繫,或者說要通過自己切身生活來體察悟解書中的內容。
真是一語中的!
拿我自己來舉例。
我在2017年的時候,就曾經讀過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當時通讀完整本書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寫的都是什麼玩意,完全就是一本心靈雞湯啊!看不懂也不想看了。
三年後重新捧起了這本書,卻發現字字珠璣,每一句話都說到了心坎裡,叔本華真是人間清醒!
現在想想,之所以會在三年的時間裡對同一本書帶來如此不同的感受,無非是因為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在「切己體察」時,把自己近年來的所感所悟帶入了書中,也就慢慢和作者達成共鳴,有所心得了。
子孫之道
從一介草根翻身至一代名臣的曾國藩,何其風光,何其聰明,甚至還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美譽。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對於子孫後代,曾國藩卻從來不指望他們能當官封侯,只強調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他不止一次在家書中給兒子寫道:
「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爾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作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干涉。」
他甚至舉例說,老家的那些大賢大儒,並無功名,但是卻活得怡然自得,聞名鄉裡。
為了形成「半耕半讀」的家風,他不但以身作則,將讀書變成日常的一種習慣,更是直言:「餘將來不積銀錢留與兒孫,惟書籍尚思買耳。」
都說富不過三代,但曾家卻在曾國藩的影響下,十代出了200個人才,覆蓋數學家、藝術家、教育家林林種種,無一敗家子。
中華上下5000年,智慧者眾,可唯有曾國藩,是真正後天歷練成的處世高手。
他在年輕的時候非常耿直,不懂變通,處處得罪人,過的實在是太像每一個在中國人情社會掙扎的普通人;而在人生的下半場,卻官至兩江總督,大權在握的同時,還能得以善終。
難怪有人感慨: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