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23日,納粹德國代表團抵達莫斯科,跟蘇聯籤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這是《慕尼黑協定》籤署後的必然結果。
英、法等國一味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引,未經過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同意,就強行把蘇臺德地區割讓給納粹德國。
如此遷就,納粹德國也不客氣,以蘇臺德地區為跳板,迅速出兵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唇亡齒寒的道理蘇聯也懂,小弟被欺負,下來肯定就是他這個大哥了。一心想要跟英法籤訂反侵略互助條約的蘇聯,吃了大虧。
所以,1939年8月2日,希特勒致電史達林,提出會談籤約,雙方一拍即合。
但也有人說,《蘇德條約》很荒唐,是一對荒唐的伴侶,敵對仇視的雙方,在國家利益面前,選擇背棄理想,互相妥協。
與《慕尼黑協定》無本質區別,繼捷克斯洛伐克之後,波蘭再次成了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那麼這份條約,到底是荒唐還是不荒唐呢?
並不荒唐。
1939年的史達林最缺啥?
有人說啥都缺,又啥都不缺,要坦克,蘇聯至少有一萬輛,要軍隊,蘇聯總兵力有130萬。這還沒算預備役,要物資,蘇聯用糧食跟德國交換軍事物資。
圖哈切夫斯基曾經說過,「200萬工人階級部隊與大量的輕型坦克就可以滿足一切戰爭所需。」
可蘇芬戰爭的慘勝,證明這一觀點早已過時,蘇聯軍改前的那點兵力,面對全身黑科技的納粹德國,都是炮灰。
史達林計劃在1943年末,至少要將總兵力擴充到五百萬,包括100個坦克師,兩百個摩託化師。
1943年,二戰都快結束了。
史達林最缺的,就是「時間。」以及一個穩定的軍事改革環境。
完成軍改,蘇聯就是一頭熊,完不成,只能是一隻羊。
早在蘇德條約籤訂前的4月份,英法蘇三國齊聚莫斯科談判,蘇聯提出締結五到十年的反侵略互助條約。共同保障中歐及東歐國家安全。包括一定程度的軍事援助。
有理由相信,蘇聯在爭取軍改的時間以及外圍環境。
但直到八月份,希特勒致電前夕,談判依舊毫無結果。在此期間,納粹德國也沒閒著,遠赴日本,意圖結成軍事同盟。
史達林明白,沒有這個反侵略互助條約,蘇聯將直面納粹德國,一旦納粹德國與日本結成軍事同盟,更是腹背受敵,雪上加霜。
構不成理想的軍改環境,打又打不過,蘇聯還能咋辦?
明哲保身,僅此而已。
那麼也就只剩下了一個問題,蘇聯禍水西引的對象,波蘭,到底冤不冤?
冤。
可這個冤,不是蘇聯帶來的。冤的也只是波蘭人民。
先不說早在英法蘇三國談判期間的五月份,納粹德國就已經有了侵略波蘭的計劃。
就算英法蘇三國結成反侵略互助同盟,波蘭就安全了嗎?
不見得。
有一位偉人曾經說過,「波蘭問題,應該分為德國方面,英法方面,波蘭政府方面,波蘭人民方面和蘇聯方面幾個方面來看。」
納粹德國侵略波蘭,除了戰爭掠奪,主要還是想敲開英倫三島的大門。假設英法蘇三國結成同盟,這個計劃自然流產。
英法方面則不同,表面上援助波蘭,沒有侵略,但這不代表沒有掠奪,英法對波蘭的掠奪屬於財政資本掠奪,是利用,通過沒有硝煙的戰爭,完善英法的帝國主義戰線。
比如放棄捷克斯洛伐克,拒絕反侵略互助同盟提案等等,波蘭的背後都有英法的影子。
這一點,結成反侵略互助同盟也沒用。
再看波蘭政府,1921年3月,蘇波戰爭結束後,為了鞏固統治,強制性要求東波蘭東正教徒改信天主教、禁止俄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
關押持有不同政見者、民族主義者等等。
幾乎可以說,在上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暴力、動蕩充斥了整個東波蘭。
這樣一個獨裁、強權、剝削的政府,值得同情嗎?
真正的犧牲者,只有萬千波蘭人民。
蘇聯方面,最受爭議的主要還是「卡廷慘案」,這裡我不做評議,但我只想說一點,相比於納粹德國的集中營,東波蘭情況要好不少吧?
否則反侵略互助同盟被拒絕,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又被否認,軍改都無法完成的蘇聯就能拯救波蘭了?
要是能的話還有蘇聯衛國戰爭什麼事。
不是有句話這麼說的嗎,「互不侵犯條約就是用來撕毀的」,英國撕過、法國撕過、納粹德國撕過,蘇聯當然也能撕毀。
兩戰期間的大國博弈,利益為先。
不然蘇聯為啥要東遷重工業設備?為啥要在海獅計劃期間,在蘇德邊境部署近200個師。為啥又要在1941年,跟日本外相「松岡洋右」籤署中立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