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戰爭的陰雲已經密布於歐洲上空時,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卻與極度反共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籤訂了震驚世界的互不侵犯條約,結果導致了德國可以毫無顧忌地發動閃電戰,迅速吞併了大半個歐洲。
那麼,蘇聯為何會選擇與仇視自己的死敵籤署這影響世界的條約呢?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一下當時的蘇聯。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之後,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都得到了極快的發展,而在資本主義國家爆發大規模經濟危機的時期,蘇聯的經濟仍保持著高速的發展。
在這種一片蒸蒸日上發展勢頭的影響下,一個已經強大起來的蘇聯的思想中,有了這麼一絲微妙的變化。
蘇聯人雖然不願意承認他們對鄰近國家和地區產生的領土要求是沙俄傳統的大國沙文主義的復活,但是,此時的蘇聯審視自己的利益範圍,仍是走上了前沙俄擴張的路子。
可蘇聯的這一企圖是不可能從英法那裡得到滿足的,在蘇聯眼中,被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削弱的德國,卻不一樣。
德國既反共,與社會主義蘇聯為敵,但它更仇恨英法。在德國的國際戰略中,西歐才是第一戰略重點,東歐的斯拉夫國家則是次要的。
雖然德國不會放棄對這些地區的侵佔,但就當時的情況而言,為了陷入避免兩線作戰的困境,以及確保其聲東擊西戰略的實施,可以暫時犧牲對其東部斯拉夫國家的利益訴求。
所以,德國與蘇聯籤訂互不侵犯條約的同時,還附加了一項劃分兩國在東歐勢力範圍的「秘密議定書」。
它這樣規定的:
蘇德兩國勢力範圍的界限,在波羅的海沿海的立陶宛邊界;在波蘭的納雷夫河、維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線。
在東南歐,蘇聯要全球把比薩拉比亞(當時屬於羅馬尼亞)劃歸自己的勢力範圍,德國則宣布它對該地區在政治上完全沒有利害關係。
德國將東歐「大方」地讓給蘇聯,當然德國換取了在波蘭的自由行動權,尤其是使蘇聯得到了安撫,解除了西進的後顧之憂。
而蘇聯獲得了它所希望得到但又無法從英法那裡獲得的利益。
從現實利益考慮,當時的蘇聯與德國籤訂這份條約,可以說是將利益最大化。既避免陷入戰爭的泥沼,又能驅狼吞虎,坐看西歐打成一片廢土。
從國際局勢來看,當時的國家基本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英法美這樣標榜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是德意日法西斯專政國家,三就是熟練這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
一開始,世界的一對死敵是「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社會主義國家,法西斯國家的出現,讓這兩個敵人之間出現了那麼一次緩衝,以及蠶食對手的可能性。
德國的法西斯主義,雖然很可怕,但它也可能是英法陣營和蘇聯打擊對方的一個「好朋友」。畢竟,一戰的慘烈使得歐洲大部分國家都不願意再來一次世界大戰,代價太大,德國既然要打,那就讓他去撕咬敵人吧。
所以,在戰爭沒有爆發之前,英法與德國籤訂了慕尼黑協定,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其意圖一則是避免捲入戰爭,但更主要的是讓德國將戰略重心放在東歐,去跟蘇聯打生打死吧。
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蘇聯當然不願意與德國開戰,這簡直就是便宜了英法,所以選擇與德國籤訂互不侵犯條約,攫取自己當前能夠拿到的利益再明智不過了。
說到底,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主要領導人,都不清楚法西斯是怎樣的一個專制主義,對它的侵略性缺乏深刻的認知,大家都以為德國發動戰爭的目的,只會傳統意義上在歐洲獲取更多政治話語權的延續。
這就好像,我們可能知道一個人是一個瘋子,但一定不會知道這個瘋子瘋起來有多可怕。所以為了穩住他,或許也是可以跟他講講道理,循循善誘,用糖果加大棒讓他去找其他人發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