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時間在指縫流逝,文化在心中銘記

2020-12-27 史為今用123

餘秋雨的文筆到底有多好?品一下《文化苦旅》中的這幾句就知道了: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裡所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裡蹀躞,以此為歸。

腳步已像一條長不可及的綢帶,平靜而飄逸地劃下一條波動的曲線,曲線一端,緊系腳下。

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燙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

如果僅僅只是文筆優美、筆下空洞無物,餘秋雨的作品也不會那麼受歡迎。

揭開這層「詩化」的外衣後你會發現,藏在字裡的靈魂更令人動容、引人深思。

比如說,《文化苦旅》中的這幾句: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薄,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一座普通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地上有多少熱鬧的鏡頭;一座高貴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天上有幾抹孤獨的雲霞。 在熱鬧的鏡頭中,你只需要平視和俯視;而對於孤獨的雲霞,你必須抬頭仰望。

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複。

富蘭克林說:

「在讀書上,數量並不列為首要,重要的是書的品質,與所引起的思索程度。」

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一本可以引動思索的好書,他在優美的辭藻間,揉進了自己的見識、見解和態度,開卷養眼,掩卷養心。

這本書用山水風物的視角,帶著我們探尋中國歷史文化的靈魂和命運,探尋人生的真諦。古老的物像、大漠的荒荒,柔麗悽迷的小橋流水、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在餘秋雨的筆下緩緩流動。

這本歷史文化散文集內涵豐富深邃、語言平淡蘊藉、層次多重厚重,對當代散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文學審美品味、增長見識、增加文化方面的談資,一定要去讀讀餘秋雨的這本《文化苦旅》。

現如今,餘秋雨似乎成為了一個充滿爭議的作家,他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很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確實是不錯的。

《文化苦旅》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臺灣最佳讀書獎。

在大陸,一印再印,在臺灣,一年內就重印11次,使臺灣出現了「到緣光咖啡屋聽巴赫、談餘秋雨」的社會時尚。在新加坡等華人地區同樣也出現了爭讀餘秋雨的熱潮。

我們的生活,也正如此,不斷地奮鬥,然後停歇下來,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再去奮鬥,再去停歇……就這樣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的人生只能讀一本書,那首選就是《文化苦旅》,生活就像是旅行,一路上能能遇到各種風景,同時也有風雨。

它是我們的枕邊書,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讀過之後,你會獲得強大的人生力量,對於生活,對於人生,也會有新的感悟。

現在恰逢出版社活動,這本經典僅需38元,也就是兩盒煙錢,還是十分划算的!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的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再讀餘秋雨《文化苦旅》:時間在指縫流逝,文化在心中銘記
    我很好奇他為什麼會有這樣奇怪的問題,但答案卻是早已脫口而出 ——《文化苦旅》。他看著我不假思索的樣子,也陷入了困惑。因為中學時第一次讀到《文化苦旅》,就是從他的手上搶過來的,一口氣讀完不過癮,又讀了一遍。
  • 眼裡有山河,心中有丘壑,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是行走的人生哲學
    可以說,那個時候是餘秋雨最巔峰的時刻,但就在這個關鍵時期,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從大學裸辭,然後開始創作《文化苦旅》。眼裡有山河,心中有丘壑,然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出世了因為餘秋雨的眼裡有山河,他的心裡有丘壑,所以他出行了,只帶了一件破棉襖,說是要去尋找陽關,陽關在哪?在大西北,於是他走進了墳堆,只為能感受山河的悲壯美。
  • 餘秋雨水平如何?《文化苦旅》暢銷30年,出版千萬冊,至今不衰
    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是我高中時候讀的一部散文集,我還記得當初第一次讀《文化苦旅》的震撼。語言居然可以像詩一樣的優美,感情居然可以這麼的內斂,文化居然隱藏在殘山敗水之間,讀慣了「禮讚」,「謳歌」之類的散文,詞庫已被「啊」,「勞動者」等詞彙佔滿的我,完全被徵服我選擇了幾段印象最深的分享給大家。
  • 餘秋雨《文化苦旅》經典語錄:友情的敗壞,是從互相利用開始的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 ,是餘秋雨通過對國內外的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系列散文集。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近30年來,《文化苦旅》深受廣大讀者和出版商青睞,其海內外的巨大銷量難以計數。
  • 進行文化苦旅的餘秋雨,看到了中國文化的三大弱項,不可諱疾忌醫
    餘秋雨辭職的理由很簡單,去西北找陽關,只為穿越百年苦難,尋找千年輝煌,尋找中華文化的靈魂。當時的他,只帶了一件行李,那就是一件破棉襖,只想體驗「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在找尋過程中,他不僅看到了中華文化的輝煌,同時也看到了中國文化的三大弱項!
  • 餘秋雨《文化苦旅》:用腳步去丈量中國人文歷史的厚重
    餘秋雨熱曾經席捲過整過中國,他對中華5000年厚重歷史的感性解讀為尚不熟悉這種散文風格的國人帶去了一股清新之風。《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餘秋雨的一部散文集,全書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
  • 《文化苦旅》:十年磨一劍,出鞘必鋒芒
    ;全球華文書籍十年排行榜前列;臺灣發行量達幾十萬冊;……「浪子未死,氣場未絕」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雖苦猶榮,苦盡甘來。《文化苦旅》完美詮釋了這一金句。餘秋雨先生花費十多年的時間,孤身一人背著行囊,尋訪中華文明被滄桑埋沒的各種名勝古蹟。一路邊探訪邊記錄,形散神不散,既開創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體,又推動了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
  • 《文化苦旅》:《莫高窟》被毀,飛天后人也不會因廢墟而一蹶不振
    第一次看到《文化苦旅》,餘秋雨的大散文寫法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原來散文還可以這麼寫,還可以這麼裝……強迫症的我就一本接一本的追著他的文字,一直跟蹤到他的《借我一生》,我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多看一個字都會有催吐的效果。這種感覺在《行者無疆》沒有,《千年一嘆》沒有,《山居筆記》沒有,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這個感覺。
  • 《文化苦旅》出版受挫,王國偉:「我們賭一把」,如今已風靡全球
    而他,就是當年用一本《文化苦旅》震撼中外的餘秋雨。他用散文的方式,將城市古蹟文化,一一道盡,如同一幅幅歷史畫卷,文化捲軸,在你面前一一展開。《文化苦旅》問世,出版卻成難題《文化苦旅》完成的時候,正值餘秋雨生活最困苦的時候,當時他住在上海一個簡陋的兩居室,環境不好,外面下大雨,屋裡就下小雨,因此身體也不好,就在這個困難的時期,餘秋雨完成了《文化苦旅》的大部分寫作。
  • 悅讀|文化人餘秋雨|餘啟紅專欄
    他明白,只有所表達的東西讓人明白才是有效表達,他的文章和演講,老少三代都可共讀,這是一個作家成功的秘訣。三是鍛鍊了演講能力。他的演講能力很強,常常脫稿演講。沒有一個人天生會演講,這或許與他當時每天晚上代人讀信的誦讀鍛鍊有很大的關係。每天兩篇小楷。餘秋雨的小學老師也對他影響很大。
  • 文化大師餘秋雨的必讀經典著作全套,激活你的中國文化因子
    1992年,餘秋雨憑藉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火遍華語文壇。此後二十多年,餘秋雨從未缺席作品暢銷榜。因為「暢銷」,餘秋雨被很多人熟知並喜歡,也因為「暢銷」,另一部分人覺得他不再像一個正統的研究學者,而是一個 「媚俗」的流行作家。
  • 餘秋雨《文化苦旅》經典20句,幫你領略歷史、人生的滄桑與悲壯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餘秋雨的一部散文集,在《文化苦旅》中,作者遊歷中國各地,追尋古人足跡,體會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歷程,這些文章,是遊記,也是中國文化史。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 ...十卷》將陸續再版 已推出《中國文脈》《文化苦旅》和《門孔》
    □半島記者  孟秀麗  文化名人餘秋雨的文學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由《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中國文脈》《極品美學》《傑作之秘》《空島·信客》《冰河》《門孔》組成的十部作品集《餘秋雨文學十卷》目前正陸續再版上市。目前已經推出的作品有《中國文脈》《文化苦旅》和《門孔》。  這些作品,是餘秋雨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所創作的,時間橫跨了三十年。去年,餘秋雨對於這些作品進行了大量的修改和訂正。
  • 【不再孤讀】No.15 「從不懂到懂」——讀《奇想之年》《文化苦旅》有感
    看完《文化苦旅》,我心中思緒萬千。從中國走向世界,留下無數足跡,見證了古埃及王朝前所未有的盛讚,驚嘆羅馬軍隊不朽的戰歌,看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情的大火吞噬了整個世界。在旅行的最後,他終於領悟了人生的困惑,回到了最原始的「生態文化」。
  • 餘秋雨:我受邀題寫「三峽之巔」,我的筆墨能以這種方式在那裡停駐,日夜守護著神話般的美麗,真是莫大榮幸——《文化苦旅》三十周年紀念
    2020年5月9日,三十年中國最具影響力作品、三代華人共讀《餘秋雨定稿合集》隆重出版。餘秋雨先生在他的官方公眾號裡重發《三峽》,並加了「秋雨注」,感謝金克林老師第一時間轉發信息 要把漫漫苦旅寫成一篇篇文章,每一篇都必須有一二個停駐點,否則就有「流泛」之弊。
  • 《文化苦旅》:如何在苦楚的文化旅行中尋找快樂的意義
    《文化苦旅》憑藉歷史古蹟、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儘管這本書和歷史、文化及文人的人格有關,那麼它是否只適合研究歷史文化和對歷史文化有興趣的文人閱讀呢?當然不是,作者通過對文化古蹟的尋訪,深刻反思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悲苦旅程。飛揚的文採、豐厚的知識積澱、獨到的見解,會讓每一位讀者難以割捨,讀之而後快。我將選擇本書作者最具代表性的篇章進行賞析,和大家共同分享本書的文採、知識和見解。
  • 黑粉:他不只是「文化流氓」,是真流氓,對此餘秋雨只留下8個字
    後來,1992年,餘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版,瞬間火爆,成為當時的"網紅書",暢銷全國,各大中學語文老師爭相推薦。出名之後的餘秋雨,在伴隨著無數的掌聲與鮮花的同時,也招來一些"黑粉"的誹謗和誣陷。一年後,也就是1992年,那個編輯朋友告訴他:你火了,你的《文化苦旅》連載火了。1992年,《文化苦旅》集結出版,印刷發行量突破150萬冊,盜版的數量竟然是正版的18倍!由此可見這本書的火爆程度。
  • 王朔評價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回復: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裡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裡蹀躞,以此為歸。 ——餘秋雨餘秋雨是中國著名的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他小時候只是一位在鄉間勞動的普通人,沒有人知道他,也沒有人去挑他的毛病。
  • 28年前,餘秋雨「拋妻棄子」,娶小16歲女演員,原配:我原諒他了
    說到餘秋雨,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文化苦旅》,人們對餘秋雨的個人褒貶不一,但是對於《文化苦旅》這本書卻是人人稱讚!《文化苦旅》的靈魂在於一個「苦」字。這個苦不是旅途中受到的苦累,而是指「中國文化歷史」像一個苦命的老者,經歷風雨,苦行至今。中國文化體現一種「苦澀」的承載,一種艱苦的傳承。這種苦最能激發每個國人深愛中國文化,敬愛中國文化,宣揚中國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 重讀《文化苦旅》|赴一場旅途,講一個故事,解一段歷史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悠長,有太多的故事和古蹟,可能無法全部了解,但《文化苦旅》的故事,卻不能錯過。它被譽為三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文學書。疫情在家期間,閉門不出,翻開書架上一本本書,外表並不顯眼的《文化苦旅》,拿起來,久久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