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是餘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 ,是餘秋雨通過對國內外的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系列散文集。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近30年來,《文化苦旅》深受廣大讀者和出版商青睞,其海內外的巨大銷量難以計數。
在中國當代散文發展史上,《文化苦旅》開「文化大散文」先河,全書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啟迪人們思索中華文化的走向。攜著《文化苦旅》一路走來,餘秋雨為中國文化界繪製了一幅生動的圖畫。
1.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
2.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
3.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述苦旅。
4.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5.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說,說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說得高調的人一定是讓別人受了苦。
6.人類總是缺乏自信,進進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損,又不斷地為自我耗損而再耗損。
7.還歷史以真相, 還生命以過程。
8.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裡,生命被鑄上妖冶的印記。
9.嚮往巔峰,嚮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和惶恐。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
10.萬般皆空無喜無悲唯餘秋山雨霧縹緲依稀 ,千載如梭無生無滅只剩月夜鳥聲朦朧悽迷。
文化「苦」人生亦「苦」
《文化苦旅》打破了傳統散文的束縛,創造了一種以「文化大散文」的新的寫作潮流。
閱讀《文化苦旅》,拋卻閱讀本身能帶給你的平靜與積累之外,他在書中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背後的思考更是必讀的理由。
書本最後一部分的主題,是每一個中國人都難以學會的事情——告別。告別朋友,告別師長,告別父母……中國人總是不喜歡告別,所以千百年來所渴求的便是團圓。我們總是在不斷的分離,但我們不敢正視它,以至於我們始終學不會告別。
可是人生正是如此,不斷相遇,不斷告別,每一次相遇其實就是一場告別,所以,我們要正視人生中的遇見與離別。
現如今,餘秋雨似乎成為了一個充滿爭議的作家,他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很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確實是不錯的。
《文化苦旅》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臺灣最佳讀書獎。
在大陸,一印再印,在臺灣,一年內就重印11次,使臺灣出現了「到緣光咖啡屋聽巴赫、談餘秋雨」的社會時尚。在新加坡等華人地區同樣也出現了爭讀餘秋雨的熱潮。
我們的生活,也正如此,不斷地奮鬥,然後停歇下來,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再去奮鬥,再去停歇……就這樣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的人生只能讀一本書,那首選就是《文化苦旅》,生活就像是旅行,一路上能能遇到各種風景,同時也有風雨。
它是我們的枕邊書,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讀過之後,你會獲得強大的人生力量,對於生活,對於人生,也會有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