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文化苦旅》經典語錄:友情的敗壞,是從互相利用開始的

2020-12-16 欣欣向榮史記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 ,是餘秋雨通過對國內外的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系列散文集。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近30年來,《文化苦旅》深受廣大讀者和出版商青睞,其海內外的巨大銷量難以計數。

在中國當代散文發展史上,《文化苦旅》開「文化大散文」先河,全書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啟迪人們思索中華文化的走向。攜著《文化苦旅》一路走來,餘秋雨為中國文化界繪製了一幅生動的圖畫。

1.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

2.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

3.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述苦旅。

4.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5.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說,說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說得高調的人一定是讓別人受了苦。

6.人類總是缺乏自信,進進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損,又不斷地為自我耗損而再耗損。

7.還歷史以真相, 還生命以過程。

8.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裡,生命被鑄上妖冶的印記。

9.嚮往巔峰,嚮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和惶恐。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

10.萬般皆空無喜無悲唯餘秋山雨霧縹緲依稀 ,千載如梭無生無滅只剩月夜鳥聲朦朧悽迷。

文化「苦」人生亦「苦」

《文化苦旅》打破了傳統散文的束縛,創造了一種以「文化大散文」的新的寫作潮流。

閱讀《文化苦旅》,拋卻閱讀本身能帶給你的平靜與積累之外,他在書中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背後的思考更是必讀的理由。

書本最後一部分的主題,是每一個中國人都難以學會的事情——告別。告別朋友,告別師長,告別父母……中國人總是不喜歡告別,所以千百年來所渴求的便是團圓。我們總是在不斷的分離,但我們不敢正視它,以至於我們始終學不會告別。

可是人生正是如此,不斷相遇,不斷告別,每一次相遇其實就是一場告別,所以,我們要正視人生中的遇見與離別。

現如今,餘秋雨似乎成為了一個充滿爭議的作家,他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很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確實是不錯的。

《文化苦旅》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臺灣最佳讀書獎。

在大陸,一印再印,在臺灣,一年內就重印11次,使臺灣出現了「到緣光咖啡屋聽巴赫、談餘秋雨」的社會時尚。在新加坡等華人地區同樣也出現了爭讀餘秋雨的熱潮。

我們的生活,也正如此,不斷地奮鬥,然後停歇下來,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再去奮鬥,再去停歇……就這樣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的人生只能讀一本書,那首選就是《文化苦旅》,生活就像是旅行,一路上能能遇到各種風景,同時也有風雨。

它是我們的枕邊書,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讀過之後,你會獲得強大的人生力量,對於生活,對於人生,也會有新的感悟。

相關焦點

  • 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時間在指縫流逝,文化在心中銘記
    餘秋雨的文筆到底有多好?品一下《文化苦旅》中的這幾句就知道了: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裡所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裡蹀躞,以此為歸。 腳步已像一條長不可及的綢帶,平靜而飄逸地劃下一條波動的曲線,曲線一端,緊系腳下。
  • 眼裡有山河,心中有丘壑,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是行走的人生哲學
    可以說,那個時候是餘秋雨最巔峰的時刻,但就在這個關鍵時期,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從大學裸辭,然後開始創作《文化苦旅》。眼裡有山河,心中有丘壑,然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出世了因為餘秋雨的眼裡有山河,他的心裡有丘壑,所以他出行了,只帶了一件破棉襖,說是要去尋找陽關,陽關在哪?在大西北,於是他走進了墳堆,只為能感受山河的悲壯美。
  • 再讀餘秋雨《文化苦旅》:時間在指縫流逝,文化在心中銘記
    中國的文化是有靈魂的,就跟人有靈魂一樣;人若是沒有了靈魂,就只剩下一副臭皮囊;而中國的文化若是沒有了靈魂,就只剩下乾癟的文字和一汪不相干的死水。辭職後,餘秋雨孤身一人從西北高原開始,系統考察了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便有了後來的《文化苦旅》。
  • 餘秋雨水平如何?《文化苦旅》暢銷30年,出版千萬冊,至今不衰
    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是我高中時候讀的一部散文集,我還記得當初第一次讀《文化苦旅》的震撼。語言居然可以像詩一樣的優美,感情居然可以這麼的內斂,文化居然隱藏在殘山敗水之間,讀慣了「禮讚」,「謳歌」之類的散文,詞庫已被「啊」,「勞動者」等詞彙佔滿的我,完全被徵服我選擇了幾段印象最深的分享給大家。
  • 餘秋雨《文化苦旅》:用腳步去丈量中國人文歷史的厚重
    餘秋雨熱曾經席捲過整過中國,他對中華5000年厚重歷史的感性解讀為尚不熟悉這種散文風格的國人帶去了一股清新之風。《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餘秋雨的一部散文集,全書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
  • 進行文化苦旅的餘秋雨,看到了中國文化的三大弱項,不可諱疾忌醫
    1991年,餘秋雨是上海戲劇學院的校長,他是最年輕的大學校長,但正處於文化教界的頂峰時的他卻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辭掉所有公職。他先後申請了23次,前22次都被拒絕了,最後一次,餘秋雨搬出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這才得以辭職。
  • 《文化苦旅》:十年磨一劍,出鞘必鋒芒
    ;全球華文書籍十年排行榜前列;臺灣發行量達幾十萬冊;……「浪子未死,氣場未絕」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雖苦猶榮,苦盡甘來。《文化苦旅》完美詮釋了這一金句。餘秋雨先生花費十多年的時間,孤身一人背著行囊,尋訪中華文明被滄桑埋沒的各種名勝古蹟。一路邊探訪邊記錄,形散神不散,既開創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體,又推動了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
  • 餘秋雨《文化苦旅》經典20句,幫你領略歷史、人生的滄桑與悲壯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餘秋雨的一部散文集,在《文化苦旅》中,作者遊歷中國各地,追尋古人足跡,體會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歷程,這些文章,是遊記,也是中國文化史。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 悅讀|文化人餘秋雨|餘啟紅專欄
    他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招收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生,2018年將博士生課程《中國文化必修課》在蜻蜓FM上向公眾開放,有6000多萬人收聽。他自己也提出了他認為是最短也是最好的文化定義。因此,我們說餘秋雨是文化人。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向大家介紹文化人餘秋雨。
  • 文化大師餘秋雨的必讀經典著作全套,激活你的中國文化因子
    1992年,餘秋雨憑藉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火遍華語文壇。此後二十多年,餘秋雨從未缺席作品暢銷榜。因為「暢銷」,餘秋雨被很多人熟知並喜歡,也因為「暢銷」,另一部分人覺得他不再像一個正統的研究學者,而是一個 「媚俗」的流行作家。
  • 《文化苦旅》出版受挫,王國偉:「我們賭一把」,如今已風靡全球
    而他,就是當年用一本《文化苦旅》震撼中外的餘秋雨。他用散文的方式,將城市古蹟文化,一一道盡,如同一幅幅歷史畫卷,文化捲軸,在你面前一一展開。《文化苦旅》問世,出版卻成難題《文化苦旅》完成的時候,正值餘秋雨生活最困苦的時候,當時他住在上海一個簡陋的兩居室,環境不好,外面下大雨,屋裡就下小雨,因此身體也不好,就在這個困難的時期,餘秋雨完成了《文化苦旅》的大部分寫作。
  • 餘秋雨官至正廳級,卻3年辭職23次,但為何不當官反被眾人罵?
    辭職後開始遊歷中國辭職之後他從西北開始遊歷,但他不是為了散心,也不是為了玩,而是為了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考察。根據考察的結果和感受,他最終寫下了那本暢銷全國的《文化苦旅》。自古以來,文人之間避免不了互相嫉妒,對於餘秋雨來說更是這樣。餘秋雨進行文化考察之後影響很大,國內的一些媒體為了熱度發起大規模誹謗。這些人對餘秋雨很不屑,認為他的文章寫的很一般,但那些人,卻幾乎沒發表過什麼文章,而餘秋雨可以說是著作等身。
  • 王朔評價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回復: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終於在1991年7月,義無反顧的辭去了所有職務,孤身一人開始了旅程。路途中,寫了一本《文化苦旅》,震撼中外,這部著作,寫的不僅僅是他這場艱苦的旅行,更多的是他在這場旅行中的感受。他也因此成為了在國際間最具影響力的華文作家之一。他受到了認可,但是與此同時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
  • 黑粉:他不只是「文化流氓」,是真流氓,對此餘秋雨只留下8個字
    後來,1992年,餘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版,瞬間火爆,成為當時的"網紅書",暢銷全國,各大中學語文老師爭相推薦。出名之後的餘秋雨,在伴隨著無數的掌聲與鮮花的同時,也招來一些"黑粉"的誹謗和誣陷。一年後,也就是1992年,那個編輯朋友告訴他:你火了,你的《文化苦旅》連載火了。1992年,《文化苦旅》集結出版,印刷發行量突破150萬冊,盜版的數量竟然是正版的18倍!由此可見這本書的火爆程度。
  • 《文化苦旅》:《莫高窟》被毀,飛天后人也不會因廢墟而一蹶不振
    第一次看到《文化苦旅》,餘秋雨的大散文寫法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原來散文還可以這麼寫,還可以這麼裝……強迫症的我就一本接一本的追著他的文字,一直跟蹤到他的《借我一生》,我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多看一個字都會有催吐的效果。這種感覺在《行者無疆》沒有,《千年一嘆》沒有,《山居筆記》沒有,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這個感覺。
  • 餘秋雨:我受邀題寫「三峽之巔」,我的筆墨能以這種方式在那裡停駐,日夜守護著神話般的美麗,真是莫大榮幸——《文化苦旅》三十周年紀念
    2020年5月9日,三十年中國最具影響力作品、三代華人共讀《餘秋雨定稿合集》隆重出版。餘秋雨先生在他的官方公眾號裡重發《三峽》,並加了「秋雨注」,感謝金克林老師第一時間轉發信息 要把漫漫苦旅寫成一篇篇文章,每一篇都必須有一二個停駐點,否則就有「流泛」之弊。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確實,餘秋雨身上的標籤太多了,大眾對於他的評價也是多重化,以至於掩蓋了他身上最真實的一面。對於大眾對他的評價,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不想下定論,一切交由時間。對於餘秋雨,年輕一些的朋友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70、80、90後的朋友應該不陌生。就算你不了解他本人,也一定聽過他的代表書籍《文化苦旅》。
  • 餘秋雨很精闢的一句名言,道出了無數人看待生命的誤區,告誡世人
    ——餘秋雨《行者無疆》對啊,人們生命短暫先不說,且脆弱,多少人卻把生命拘泥於相互之間窺伺、互相制約、相互之間猜忌、乃至互相互損,這類人是多麼的無聊和趣,說得不好聽點,這些人這般看待生命的觀念,便是某種錯誤。而聰明人,亦或是智慧者,這些人會將生命釋放大地長天、遠山滄海,換句話說聰明人,不可能將自身生命拘泥於凡俗中去,去跟凡俗中的人似的相互之間猜忌、互相互損,這些人做不到。
  • 29年前,46歲的餘秋雨辭職23次,去尋「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一年以後,編輯朋友打電話給餘秋雨:"你火了,你的《文化苦旅》連載火了。"1992年,《文化苦旅》集結出版,印刷發行量突破150萬冊,而更誇張的是盜版的數量竟然是正版的18倍!由此可見這本書的火爆程度。或許,有生之年我們不會去很多的地方,但讀《文化苦旅》,餘秋雨能用他的文字,帶我們領略絲綢之路、河西走廊、茶馬古道……這些壯麗景觀深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餘秋雨也因為《文化苦旅》成為大眾紅人、明星作家,但是這本書也讓餘秋雨遭受不少非議。
  • 餘秋雨生命中的兩個女人,誰才是他的最愛?陳丹青:「無恥文人」
    李紅的動容給了餘秋雨動力,於是他開始給李紅寫情書,不管李紅會不會回信,後來因為李紅生病,他不眠不休的親身照顧,而且還累得生病了。但當初他和李紅在一起的時候,他創作了《文化苦旅》,後來靠它火遍大江南北,《文化苦旅》也融入了他與李紅的當初在一起時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