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張伯倫的評價始終是兩極化,有人認為他是NBA歷史上最恐怖的「數據怪獸」,是足以和喬丹比肩的偉大球員;同時也有人認為張伯倫其實是名不副實的,他佔了「上古時期」規則不完善的便宜,而且即便這樣生涯也不過兩座總冠軍而已。那麼,到底怎樣才算是對張伯倫最客觀的評價呢?
首先可以明確一點,張伯倫的統治力是無與倫比的,而為了限制張伯倫強大的統治力,NBA不得不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則修改。所以才會有了張伯倫對喬丹那句最著名的話:「我和你之間的不同之處是,聯盟必須改變規則,以至於我不能在場上展現出統治力。但是他們為你改變規則,從而讓你能夠統治比賽。」
毫無疑問,這句話如果不是張伯倫說的而是他之外的任何一個人,那都會被人們噴到體無完膚。然而這句話從張伯倫的口中說出來卻充滿了信服力,畢竟當年聯盟為了限制張伯倫的確做出了很多規則上的改變。
在張伯倫最巔峰的那些年,NBA針對他修改了如下幾條主要規則:第一擴大了三秒區範圍,從而讓張伯倫在比賽中必須遠離籃筐;引進了進攻幹擾球的概念,從而削弱了張伯倫在防守端的統治力,否則別人很難在他坐鎮的籃下把球打進;第三則是修改了罰籃的一些規則,讓張伯倫無法像之前那樣肆無忌憚。
眾所周知,罰籃一直是張伯倫的弱項,而傳聞說早年間的張伯倫經常在罰球線起跳完成扣籃。當然這種說法至今沒有確切的影像資料可以證明,但罰球規則的完善的確是從張伯倫時期開始的,而最重要的一條規則改變就是球員完成罰籃之後雙腳不可以越過罰球線,這樣張伯倫的伎倆就無法得逞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認為罰籃不可以起跳,但其實是允許的,只是球員為了保持穩定性所以選擇原地罰籃而已。
當年的NBA並沒有商業價值的概念,所以那會兒的籃球是相對純粹的,因此當張伯倫這樣的「超級怪物」出現後聯盟自然要出臺規則來對其進行限制。否則當年的NBA將會變得毫無懸念,但隨著斯特恩成為NBA總裁之後情況發生了改變。
眾所周知,斯特恩雖然不是一名體育人,但他卻是NBA歷史上最成功的商人。84年之後斯特恩發現了喬丹身上所蘊含的巨大商業價值,於是的確在一些規則上照顧了喬丹,比如為了限制「壞小子軍團」在比賽中對喬丹的傷害NBA才引進了「惡意犯規」的戰術。而很多人老球迷至今都認為真正導致「壞小子軍團」沒落的其實就是這條規則,當然了喬丹也通過「早餐俱樂部」提升了自己的身體極限。
喬丹第一次復出前,NBA還推翻了此前一條所謂的「反孤立單打法則」,其目的也是為了讓喬丹回歸後可以將他的單打能力發揮到極致。
所以說,喬丹的成功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來自於他自己的天賦和努力,眾所周知喬丹是對待自己極為苛刻的球員,尤其是訓練中,準確地說是在成立「早餐俱樂部」之後;另一部分則是來自整個時代的贈與,恰巧那個時代的NBA需要一個英雄,美國籃球也需要一個英雄,再加上資訊在那個年代突飛猛進,也給喬丹帶來了巨大的主力。所以說喬丹的成功幾乎是難以複製的,他更像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當然了,這也並不意味著任何人生在喬丹的時代都可以成為喬丹,因為打鐵還需自身硬,所以放眼整個NBA的歷史上,在擁有喬丹同等機會的前提下也只有少數幾個人可以取得喬丹的成就。而張伯倫在這些人當中無疑是順位最高的一個,沒有之一,而這或許就是對張伯倫最客觀的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