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誡與他的《營造法式》在中國建築史中為何如此重要?

2020-12-14 斜陽浪遊記

在中國古建築研究裡大名鼎鼎的《營造法式》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它又為何如此重要?今天我就帶大家來一探究竟。

「營造」在古代就是建築營建的意思,而「法式」在宋代指政府制訂的法令與成規。從這個角度來看,《營造法式》並不是一本設計或者施工的指導規範,而是政府在建築工程中制訂的法規,實際上是用於建築工程的預算定額,用來節制工程所涉及的財政開支。

在北宋中晚期,官方的建築工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許多主持營造的官員常常虛報所需工料,然後在施工中偷工減料,中飽私囊。到了神宗朝推行王安石的變法,其中有一項就是要打擊建築業中的這種腐敗行為。當時宋神宗就敕令主管官方營建的部門將作監編一套營造法式來管控建築工程的預算。

這一套營造法式拖拖拉拉到了哲宗朝的元祐六年(公元 1091 年)才完成,而且編寫質量不咋地,實用性不強。於是哲宗又敕令將作監重編法式,這事交給了任將作監丞的李誡。李誡當時在將作監已工作八年,建築業的經驗非常豐富。他吸取之前營造法式的教訓,勤懇認真地整理編寫,終於完成了新版的《營造法式》,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本解讀中國古建築的重要參考書。

李誡

李誡有著豐富的工程經驗,知道怎麼去詳細計算工料。工料的測量一般分兩部分:《營造法式》中稱之為「功限」和「料例」,前者是用工定額,後者是用料定額。這也是書中的重點,李誡根據過往主持營建的經驗,綜合考慮工藝要求、材料運輸、時間長短等各種因素,制訂了詳細的估工方法。

具體怎麼做呢?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把定額按工種分類,細化分解到了單個部件。因此只要在建築設計階段定好各部件的種類、數量、尺寸,就能參照營造法式估算出較為準確的用料。建立這套方法一共分為三個步驟:制度、定額、比類。

首先明確制度,也就是列出不同工種下各種部件的規格,作為估算工料的樣板。對於某個部件,一般只舉一兩種尺寸規格,其他的可據此推算。

然後規定單個部件的工料定額。針對某一制度,定出用工和用料的具體數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功限」和「料例」。

最後是比類增減。也就是針對施工中的具體情況,將實際用到的部件規格與樣板的規格進行比較,將樣板所用的工料進行增減,得到實際工程中的用料。雖然比類增減仍留有人為操作的空間,但比起之前虛報好幾倍的情況,還是嚴謹了不少。

了解了《營造法式》的編寫體例就能知道,這並不是一本講建築設計、造型和功能的書。用李誡的話說,它的核心目的就是為了「關防功料」,提供科學的用工用料估算方法,使得建築工程預算有法可依。

因此,《營造法式》並不能為我們揭示中國古建築的全部謎底。但李誡的記錄是非常細緻、可靠的,書中幾乎所有材料都來自匠人的實際工作經驗。這些資料,對於偏重師徒傳承,輕於文字記載的中國技術傳統來說,十分寶貴。因此也為當代的我們研究古建築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我國最早一輩的建築史研究者,就是在實地考察古建築的過程中,拿著這本在當時看上去如「天書」一般的《營造法式》,與眼前的建築結構、部件一一比對,才逐漸搞明白古代匠人們的設計想法。

李誡的這版《營造法式》完成於公元 1100 年,最開始在京師地區試行,效果非常好。到了崇寧二年(公元 1103 年),宋徽宗敕令刊印《營造法式》,正式推行到全國。李誡也因此升官,成了將作監的主管。他在將作監一共工作了十三年,主持營建了許多大型建築,包括五王邸、太廟、尚書省、龍德宮、棣華宅、朱雀門、景龍門、九成殿、欽慈太后佛寺等等,稱得上是一個極為勤懇的實幹家。宋徽宗很賞識李誡,聽聞他去世的消息時還頗為惋惜,下詔封李誡的兒子為官。到了南宋,《營造法式》繼續發揮著它的作用。

作為一枚古建築愛好者,我也很感激李誡。得虧了他的智慧與勤奮,編寫出這部極為實用的《營造法式》,得以流傳至今,成為我們了解古代匠人和中國傳統建築的一手資料。當你了解了一些古建築的基礎知識,初窺門徑之後,不妨也來讀一讀這本經典之作,作為進階吧。

相關焦點

  • 《小強悅讀會》|悠遠歷史積澱之下的《營造法式》
    《營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築設計、施工的規範用書,由當時的將作監李誡組織編著,是中國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築技術專書。開工前多估工料,施工中偷工減料,完工後又謊報結餘,邀功請賞。宋仁宗曾經要求有關部門拿出一個監督工程質量、控制預算的辦法,可惜並不成功。到了宋神宗管得就更嚴了,編寫了第一套《營造法式》,作用也不明顯,直到二十多年後,李誡接手編寫《營造法式》才得以完成。 李誡出生於官宦家庭,在傳統文人、士大夫眼中,營造技術是工匠們的事情,他們不屑於了解,更沒興趣研究。
  •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始末:破譯一本「天書」,培養一代學人
    然而,第一套《營造法式》編寫得很不成功,根本無法起到控制工料的作用。直到二十多年後,李誡接手了《營造法式》的編寫工作,這部巨著才得以完成。▌宋神宗李誡出生於官宦家庭,兒時隨父親在西安、成都、洛陽等歷史名城生活的經歷,使他對建築設計很感興趣。
  •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之初僅三人上班,梁思成等人還在此破譯「天書」
    直到二十多年後,李誡接手了《營造法式》的編寫工作,這部巨著才得以完成。李誡出生於官宦家庭,兒時隨父親在西安、成都、洛陽等歷史名城生活的經歷,使他對建築設計很感興趣。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李誡開始在將作監(主管土木建築工程的機構)供職,主持營建過朱雀門、九成殿、太廟等大工程。
  • 日本所藏兩部《營造法式》鈔本介紹
    關西大學接受捐贈以後由圖書館展開書籍整理工作,在昭和六十一年(1986年)公布了《內藤文庫漢籍古刊古抄目錄》,其中有以下兩條目錄:史部347條 營造法式三十四卷補遺一卷 鈔本 宋李誡撰 九冊史部348條 營造法式補遺一卷 鈔本 宋李誡撰,並注「附於營造法式三十四卷(別載史347)」查閱這兩條目錄所記載的這份《營造法式》鈔本,一共有文本5冊,圖樣4扎(並補遺一卷
  • 營造構法——0基礎讀懂中國木結構古建築
    《隋書·百官志中》:「太府寺,掌金帛府庫,營造器物。」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宋太師彥筠奉佛》:「首詣僧寺,施財為設齋造功德,為狀首罪,許歲歲營造功德。」3.指建築工程及器械製作等事宜。《南史·蕭引傳》:「轉 引 為庫部侍郎,掌知營造。」《明史·張鵬傳》:「且京軍困營造,精力銷沮,猝有急,何以作威厲氣。」
  • 鄭州圖書館門前為何立這四個塑像,他們都是大鄭州最好的文化名片
    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列子的名氣遠不如孔子老子莊子孟子韓非子,他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不過,列子比老子更可愛,他很會講寓言故事,比如愚公移山、夸父追日,都出自《列子》。列子是鄭州圃田人。第二位,杜甫。譽滿世界的唐朝大詩人,和詩仙李白齊名。杜甫是河南鞏縣人,如今鞏縣已經改叫鞏義市了。在鞏義,還有杜甫故裡呢。杜甫已成為鄭州,乃至於河南的一張絕好的名片。
  • 園林線上課堂「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中國營造學社紀實」展春華秋實
    無論是在抗戰前期的華北,還是在戰時的西南,中國營造學社作為一支非官方的考察隊伍,在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的奔波中,積累了大量有關中國古建的第一手資料。在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些古建遺構,如五臺山佛光寺,是在這一時期由學社成員發現並測繪的,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反響。
  • 了解法式軟裝中布藝織物的特點、運用,學會搭配法式風格的布藝
    精緻法式居家氛圍的營造,重要的是布藝的搭配,窗簾、沙發、床品以及抱枕等布藝更注重質感和顏色是否協調,同時也要跟牆面色彩以及家具合理搭配。如果布藝選擇得當。再配以柔和的燈光,更能襯託出法式風格的曼妙氛圍。
  • 「一家樣式雷,半部建築史」神秘家族「樣式雷」為何突然消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中國建築史上有這樣一個神秘的家族。從康熙到光緒,前後經歷八代皇帝兩百多年,這個家族為清朝主持建築營造事務。也只為清朝做過這一件事情,卻在清末瞬間隕落。從「御用建築師」到「流落民間」甚至東躲西藏。誰也不知道,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他們的名字憑藉精湛的技藝將流芳百世。他們就是——樣式雷。
  • 【營造學社】鳥巢設計師雅克·赫爾佐格:米蘭世博會淪為「名利場」
    雅克設計了北京國家體育館,俗稱鳥巢,他認為奧運會是「只對極少數主辦國家有利可圖,對更多的主辦城市和國家而言是徹頭徹尾的金融災難。」「這樣的活動在某些民主制度不是很發達的國家越來越多舉行,也成為了證券的宣傳方式。」他補充說。
  • 營造學社90年:在古建築裡發現中國
    從唐、宋到明、清,中國建築怎樣一步步發展而來?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是什麼、在哪裡?遍尋美國的圖書館,梁思成發現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也沒有答案。唯一的線索似乎是父親梁啓超寄來的,剛被國內學術界發現不久的宋代《營造法式》。然而在缺少實物對照研究的情況下,這本塵封千年的建築工程規範還是未經破解的天書——「鋪作」「卷殺」「襻間」「生起」「偷心」,基本術語的含義都是巨大的謎題。
  • 營造學社_三聯生活周刊
    唯一的線索似乎是父親梁啓超寄來的,剛被國內學術界發現不久的宋代《營造法式》。然而在缺少實物對照研究的情況下,這本塵封千年的建築工程規範還是未經破解的天書——「鋪作」「卷殺」「襻間」「生起」「偷心」,基本術語的含義都是巨大的謎題。國際學術界缺少對中國建築的認識和研究,這些知識在本國文化傳統中同樣被遮蔽。
  • 為何中國建築數千年來保有獨立,日本木構建築卻比中國的古老?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王南講授《千年一窟看雲岡》,指出世界文化遺產有許多是古建築,中國自古就有自己獨特的建築審美規律,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莫宗江等中國營造學社先賢考察雲岡石窟以及石窟中雕刻的北魏建築形象時,發現雖然不斷有外來文明的建築文化輸入華夏大地,但中國建築數千年來一直保有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