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大家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園林文化,了解園林的魅力,中國園林博物館特別推出「園林線上課堂」,持續進行科普教育。
「園林線上課堂」觀展專題精選園博館精品展覽,帶您品鑑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探尋園林歷史文化脈絡。
「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人——中國營造學社紀實」展是中國園林博物館精心策劃推出的專題展覽。展覽分為悠悠經年、春華秋實、山河故人三大章節,以照片、圖檔、模型、測繪圖、手稿、書籍刊本、人物圖譜等多種形式,全方位、立體化地呈現「中國營造學社」這一民間學術團體輾轉於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用心血凝結出的中國古典建築史、園林史的珍貴記錄。
本期「園林線上課堂」我們將為您介紹本展覽的第二章節「春華秋實」,簡要瀏覽營造學社在田野考察、古建保護、學術出版和園林走訪等方面的寶貴成果。
無論是在抗戰前期的華北,還是在戰時的西南,中國營造學社作為一支非官方的考察隊伍,在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的奔波中,積累了大量有關中國古建的第一手資料。在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些古建遺構,如五臺山佛光寺,是在這一時期由學社成員發現並測繪的,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反響。除此之外,學社撰寫出版大量有關中國建築的學術著作,走訪調查各地民居和園林實例,參與古建、文物保護工作,均取得很大成就。
田野調查
營造學社所從事的中國古建研究,在當時的中國學術界仍是一片未經開拓的荒漠,中國學術界此前沒有任何田野調查的經驗。薊縣獨樂寺、河北趙州橋、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國寶級文物都是通過他們的考察才被世人熟知並從此被加以保護。
獨樂寺
薊縣獨樂寺始建於唐,重建於遼。1932年,梁思成一行對獨樂寺進行了考察,這也是學社的首次田野調查。他們對古寺進行了測繪並拍攝了大量照片,調查後整理發表的學術論文使獨樂寺從此聞名海內外。
梁思成在《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中寫道,「(獨樂寺)上承唐代遺風,下啟宋式營造,實為研究我國建築蛻變上重要資料,罕有之寶物也。」首次揭示了獨樂寺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重要地位。
佛光寺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始建於北魏,857年重建。20世紀30年代,日本學界宣稱中國已經沒有唐代的木構建築,要看唐代木構建築必須去日本奈良。1937年6月底,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紀玉堂四人到達佛光寺,克服重重艱難,連續工作七日,對寺廟進行了全面考察。
調查過程中,林徽因在梁架下發現了微弱的墨跡「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與殿外紀年為唐大中十一年的石經幢上所記載的「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相吻合,據此確認了佛光寺的重建年代。這是對日本學者的有力駁斥,更是建築史學上的重大發現。
辨章學術
中國營造學社在搜集、整理研究、出版古建文獻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不論是對《營造法式》的註解重刊,還是集眾家之長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的出版,其存續期間共撰寫和出版了有關我國的建築專著30多種,為後人深入研究中國古建奠定了第一手資料。
《中國營造學社彙刊》1-7卷
中國營造學社編輯並發行的刊物,印行於1930-1945年間,共計7卷23期22冊,約5600頁,其中插圖約2500幅。
《營造法式》考訂、重刊
1919年版《營造法式》刊行後,在朱啟鈐的倡導下,眾多藏書家、版本學家搜集傳本,對該書展開了細緻的版本考證與校勘,並聘請老工匠對圖樣部分進行了重繪。
完成《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自1939年起擔任中央博物院建築史料編纂委員會主任,從1942年開始著手編寫中國建築史,兩年後完成。
此外,學社在長期的田野調查和古建測繪修復工作中,積累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古籍、資料,還校勘和撰寫了大量專業著作,這些成果包括:《髹飾錄》《牌樓算例》《元大都宮苑圖考》《新編魯班營造正式》《營造辭彙》《工段營造錄》《西山名勝圖說》《故宮營造史料》等等。這些資料和書籍至今仍然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清代允禮等纂,營造學社重新剪貼並繪圖的《工部工程做法》
文物保護
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營造學社受中央研究院委託對北京故宮進行測繪,此項工作由梁思成負責,邵力工協助。至1937年,共對故宮60餘處古建進行了測繪,繪製圖紙數百張。此外,學社還參與了圓明園、護國寺等多項遺址、古建的研究、修繕等工作,是當時北平最為專業的古建修繕諮詢團隊。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測繪工作被迫中止,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共同決定,將這些珍貴的資料存入天津麥加利銀行(英資)。
梁思成就護國德勝庵遷移鐵影壁事致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的書信
走訪園林
中國營造學社在園林學方面亦頗有建樹。社員闞鐸校刊《園冶》,讓沉寂了300年的園林巨著為人所知;劉敦楨發表《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蘇州古建築調查記》等,考察蘇州城內怡園、拙政園、獅子林等,建國後仍將其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社員劉致平對圓明園、北海等園林亦作了大量研究。
中國園林博物館建館以來,收錄了大批中國營造學社有關園林的歷史資料,在園林文化研究和古建築保護方面具有極高價值。
15年間,在戰爭的陰影下,學社同仁奔走在紛亂的鄉鎮和田野間,克服千辛萬苦,足跡遍布15個省220個縣,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寶貴財富,使中國傳統文化的薪火得以傳續,是建築史上一道無法忽略的奪目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