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知青生活瑣憶

2021-02-17 礦山建設網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知青生活瑣憶

展秀華

      一輛牛車咿咿呀呀行走在鄉間的土路上,直到傍晚,車把式才把我們

接到一個叫呂莊村的陌生地方。村頭,沒有期待中的熱烈歡迎;知青點裡,也沒有熱氣騰騰的飯菜在等著我們…… 這裡,就是我們即將留下來「戰天鬥地,大有作為」的地方。

      那是1969年元月8日,一個終生難忘的日子。我們洛陽市第十中學鑼

鼓喧天,彩旗飄揚,高音喇叭裡唱著毛主席語錄歌。等待出發的同學們背著背包、提著網兜,臉盆茶缸叮噹作響。一輛輛大卡車上貼滿了標語:「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卡車從校園魚貫而出,學生們有的被送往靈寶,有的去了新安縣、澠池,我們來的這個地方是臨汝縣廟下公社楊莊大隊呂莊村。

       

     進了村裡的知青點,空落落的院子裡,半截牆就地圈起的地方是廁所。兩大兩小四間房,除了靠牆的地方豎著幾捆玉米杆,一件家什都沒有。天黑時分,有人送來半桶湯麵,每人兩碗,不知鹹淡。天色已晚,油燈如豆,秋景把背包放到玉米杆上說:「先歇歇吧,汽車牛車的,都折騰人一天了」,靈芝火冒三丈:「光說叫來,來了也沒人管,咋睡哩,睡地上?」 ……眾人相覷無言。

       北方農村,臘月的夜晚寒氣侵人。環顧我們這個「家」,只有影子映在土牆上。遠處陣陣犬吠,一隻貓在房頂上跳來跳去,叫聲悽厲…… 想到自己昨晚還在溫暖的家裡,今天卻到了這個陌生地方,寒冷、恐懼、委屈、想家……我忍不住傷心啜泣。情緒傳染,三個女孩子在那個冬夜裡相互偎著哭成一片。

       

     第二天一早,有人拍著門喊:「知識青年們,起來吃飯吧!」。推門一看,天地蒼茫,昨夜好大一場雪。一個年輕女子,一手提籃,一手拎桶,裡面是五六個黃面饃、一碗熬白菜、半桶紅薯稀飯。「只聽說你們要來,沒想到說來就來了,都還沒拾掇好哩,這幾天我先給你們做飯吃。」聽她後來自我介紹,才知是村裡的婦女隊長。

      飯飽,我們藉口想去其他知青點看看,告訴婦女隊長中午不回來吃飯,其實已密謀了一場「出逃」計劃。

       一步一挪,我們踏著厚厚的積雪出了村子,走了半晌才看到公路。三人把眼睛睜得大大的,從南來北往呼嘯而過的汽車中搜尋有無開往洛陽的。正午已過,終於攔住一輛拉滿焦炭的大東風,靈芝趕快扒住車門,聲淚俱下向司機哭訴,說我們是下鄉知青,昨天剛來,隊裡卻沒準備好,想先回家住幾天……我和秋景趕緊附和補充:「真的師傅,不騙你,連張床都沒有,我們背靠背坐了一整夜,背包都沒解開,又冷又餓又瞌睡,……」。

     

 司機看上去四十多歲的樣子,想必也有同齡的孩子吧,只見他沉思片刻,大手一揮,「上車!」

      七天後,不光是秋景和靈芝,同學鳳琴也隨我們一起回到呂莊村。發

現知青點裡又多了倆男生:同學十八和學兄武臣。十八訴說原委:他倆原先被分派去了別的村,條件太差就調配到這兒了。「你們剛走,俺倆就來了,又冷又餓,隊長媳婦兒給做了一大鍋豆麵條,我吃了七碗,武臣吃了八碗,可把隊長媳婦兒嚇住了,」十八說著哈哈大笑,「隊長聽說你們跑了,趕緊找人放倒幾棵樹,又去外村請了倆木匠打出幾張床。」我們一看,果然,東屋四張,西屋兩張。但那是什麼床呀,不過是床框子,中間橫了幾根木橖。十八見我們面有疑色,趕忙寬慰道:「木匠說他們這兒的床都這樣,多鋪些黍杆,睡覺可暖和啦。」

     

寒冷的冬日沒啥農活,先適應環境學著做飯。小廚房裡新壘了灶臺,

黃泥巴還沒幹,咧著口子。牆角處一堆散煤,案板旁倆大瓦罐,分別裝著白面和玉米面。一瓶棉籽油,一罐大粗鹽,鍋碗瓢勺雖粗笨些,但還齊全,只是兩口鐵鍋都很大,若是滿滿一鍋飯,兩個女孩子也難抬下來。

       兩罐白面很快就吃完了,再領麥子,就得我們自己去推磨、籮面。狹小的磨道裡,一圈又一圈轉得人頭懵眼暈,胳膊發麻。煤燒完了,也得自己去煤礦拉,來回六、七十裡地,拉一次煤歇上兩天才能緩過神兒。幾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農村之前誰也沒在家做過飯,更沒人懂什麼粗細搭配合理計劃了,通常是磨了麥子天天吃白面,白面告罄只好頓頓紅薯湯。

     

 那年月的農村全是土路,一遇雨雪天便泥濘不堪。農民自製的雨鞋叫「泥屐」,看上去就是兩個木製的小板凳,用繩子牢牢綁在自己的鞋子上,只能一步步在黃泥地裡挪,走快的話,不小心就崴了腳。還有一種「油罐靴」,相當於「高定款」的雨鞋,製作過程據說很費工夫:先把做好的布鞋套用桐油刷一遍、晾乾,再刷、再晾乾……如此反覆多遍,最後成了又沉又硬、泥水不透的「罐子」 一樣的雨靴。當然,穿上這東西也不敢快步,否則,腳行在前,靴仍在後。

       遠近幾個村子沒學校,能去公社上學的年輕人也寥寥無幾,所以這些識字不多的姑娘小夥都喜歡往我們院子裡湊,打聽些城裡的人和事。

農村女孩子,雖然也是如花似玉的年齡,卻清一色的黑藍衣褲。身上

唯一的一抹亮色是棉褲腰上拼的三寸翠藍,也只在彎腰時不經意才露出

來。她們見到我們的棉大衣、花圍巾,甚至膠鞋和尼龍襪,總是羨慕地問個不停:「貴不貴,多少錢?」她們幾乎所有人,都是從小定下的娃娃親,結婚之前不會出遠門,更沒坐過汽車,只有等著婆家迎娶前,能領她們去縣城扯幾身衣料,附近轉轉,也就算是開過眼界,見了風景了。農村人起名字隨意,姑娘家居然都叫什麼「讓、定、夠……」聽來好笑。對男孩子雖然重視些,據說也是生下來時,大人看見啥就起個啥。十八有時就打趣他們:「聽聽你們爹媽起的名字,什麼老撇、老賴、池耐、糞筐、油錘、籮頭…… 娶媳婦去登記,結婚證上也寫『钁頭』、『 鋤頭』?」

   

  想來當年的知識青年來到農村後,第一印象都大致相近吧:捱過最初

的不適應,還是能從這種全新的生活中發現些樂趣和新鮮感,以及始料未及的成長和挑戰。

     

 呂莊村徒有其名。大多姓杜,沒一個人姓呂。

       隊長杜闖發,三十多歲,深沉寡言,黑瘦精幹。腰間束根麻繩,光腳穿著單鞋,冬夏不變。平常很少能見到,有事去找,他媳婦不是說「公社開會啦」,就是說「大隊學習了」……顯然是我們的到來給他添了不少麻煩。無疑,當時最讓他頭疼的,就是我們這些知識青年的吃飯問題。根據上級規定:知識青年第一年每人每月30斤糧食,粗細各半,棉籽油一兩。

      第二年和農民一樣按工分分糧。可是30斤毛糧,除去麩皮和損耗,餘下的淨糧不過20斤多些,根本就不夠。沒得吃時,我們就向隊裡借。但借糧流程繁瑣,保管總是各種推諉。情急之時,我們就改去隊長家裡借,一次還行,兩次三次就見不到好臉色,再去,他媳婦兒乾脆就躲起來。有次又是糧食見底,紅薯湯連喝數日,我們個個胃泛酸水,叫苦不迭。十八靈機一動說:「大隊正在開春耕會,咱也玩玩去。」於是,一行六人彎腰拄棍,闖進大隊會議室。支書問明來意,趕緊安排吃飯,並責令隊長馬上解決我們的糧食問題。隊長一時百口莫辯,又不好衝我們發火,黑瘦一張臉拉得更長也更黑了。

       

副隊長杜元,四十多歲,憨厚、和氣。我們稱他元叔,但因為輩分低,村裡常有黃口小兒直呼「元、元」,他也呵呵地笑著、應著。元叔分管隊裡的農活:哪塊地該鋤了;哪塊地該翻了;哪個圈的糞該出了…… 都記掛心上。元嬸身體不好,常年臥床。唯一的女兒智力低下,牛有幾條腿都分不清楚。元叔沒有換季的衣服,棉襖一脫就是光脊梁。偶遇陰雨天氣,翻出一件皺巴巴的土布褂子披上。家中光景很有些悽惶。

      會計窪鬥哥,掌管著隊裡的財權:工分制定,工值多高,年終決算,

如何分配……隊長全得依賴他。窪鬥哥人好,但長相不敢恭維:大黃牙、

小眼睛,鍋蓋髮型外帶中分。但就是這個被鳳琴取笑麵皮粗糙,「比漢奸還像漢奸」的人,卻能娶到那位五官俊俏、愛說愛笑的婦女隊長,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會計室就在我們院子,自從倆男生跟他的關係越來越好,我們的燈油就再沒買過。有時借點零花錢,找個外出開會的美差,他都幫忙通融一下。當時去公社開會、學習 ,每人不但有三毛錢的補助,而且還管飯:一碗粉條湯,幾片大肥肉,外加兩個大燒餅……實在是一頓難得的饕餮大餐。

     

 山坡叔是我們的對門鄰居,每到飯時,他愛蹲在自家門口的糞堆上,蒲團似的大手託起一隻大黑碗,手心兒放一隻小甌(小碗),裡面擱點就吃(小鹹菜),吃完一碗,他xiu子(媳婦)趕快出來添上一碗。山坡叔極豪爽,逢人便打招呼「吃了木?木吃來家吧!」他喜歡穿短而寬的褲子:褲長及膝,褲口盈尺。夏天如此打扮圖個涼快,冬天褲腳生風難道不冷嗎?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山坡叔不但農活好把式,還有編篾蓆的手藝。時常見他在過道裡忙活:釘木橛,量尺寸,畫灰線…… 一會兒蹲下、一會兒起身,這時才顯出「闊腿褲」對於篾匠的種種方便來。前期工作準備就緒,山坡叔就盤腿端坐,只見篾片上下翻飛,真如行雲流水。他的蓆子厚薄勻稱、結實耐用。據說兩天就能編出一領,賣上三元不成問題。由於人勤手巧,他的家境就比旁人顯得殷實。

     

 我們住的這所院子以前是生旺伯的,他家在村東頭另修了一處。生旺伯五十多歲,謙和低調。他常戴一頂瓜皮小帽,身著棉布長袍,黑鞋白襪,簡樸清爽。唇邊留兩撇小鬍子,鼻梁架一隻老花鏡,斯文儒雅。他是個菜把式,管理著隊裡的菜園子。但我們背地裡都覺得他不像老農,倒像是舊時學堂的教書先生。他的倆兒子都已娶妻生子,小女還未嫁。大娘也生得慈眉善目,待媳如女。別家兒子成親後分門另過,他們一家八口相處和睦,倆媳婦都不願分家。院裡兩棵棗樹,花開時節,滿院芬芳。棗子熟時,大娘會端出一籮筐,散與過往的孩子,這個兩捧,那個三把。

       菜園的北頭有個草棚子,周圍種著葫蘆、豆角和絲瓜。一到夏天,藤蔓纏繞的草棚綠意盎然,頂花帶刺的黃瓜更是誘人。生旺伯每天除了吃飯,其它時間都在菜園伺弄,播種、施肥、澆水、除草…… 累了,就進草棚裡直直腰。我們閒時總會主動跑去那裡,和生旺伯打個招呼,幫幹點小活,常能得到獎賞。有同學來訪,他必問「來客啦?」使個眼色,我們心領神會,佯作洗衣,順便把菜捎上。

      親近生旺伯,因了他的那句話「城裡孩子也不容易,咱得對人家好點,要不是上頭有政策,人家咋會離開爹媽來咱鄉下?!」生旺伯不止是嘴上對人說,時不時也會利用他的小「特權」, 向隊裡申請我們幾個知青去菜園幫忙,所安排的儘是些除草、捉蟲的輕活。我們心裡也清楚,這位老人是在盡其所能地關照著背井離鄉的「城裡孩子」,因此我們眼中的他,也格外多了幾分溫暖和親切。

       冬去春來,繁忙的春耕開始了。元叔在村頭用洪亮的嗓門高喊:「上工啦!上工啦!男女勞力北坡鋤草啊……」敲鐘已是三遍,有人端著飯碗,有人還在門口觀望,女人們納著鞋底說笑聊天,出工的隊伍不疾不緩,如同小溪,在村路上流淌、匯聚。

         往地裡送糞是農活第一課。起圈和拉糞,通常是男勞力的事;撒糞的活,歸老弱婦孺。一堆堆的糞卸在地裡,得四面揚開、灑勻,再犁上一遍,以待播種。一幹就是一上午,我們胳膊酸了,手起泡了,也得咬牙忍著。

       來來往往的送糞隊伍裡,我注意到有個老大爺,上坡時身躬如蝦,汗如雨下,行動艱難。我剛想上去幫一把,旁邊立即有人攔著說:「他是地主份子,別管他!」

       麥熟時分, 無疑是村裡的一場硬仗。元叔早早布置妥當:他領著眾

人割麥,山坡叔負責打場。我們幾個也行動起來:武臣頭天晚上就請人磨快了六把鐮刀;鳳琴、秋景烙好了一摞子油饃;我和靈芝找草帽,翻棉襖——聽小姐妹說,夜裡可冷啦,得穿厚些。

        上工的鐘聲響起時,天空還是一片繁星閃爍。到了地裡,元叔吆喝:「趁涼快,趕緊幹活啦,日頭出來可老是曬哩慌。一人把六行,多割多算分,割完一塊,自己去找記工員記帳。」此言一出,猶如箭離弓弦,黑壓壓的人群一字排開,揮動鐮刀,耳邊只有唰唰聲,如同蠶兒在吃桑葉……

      近午時分,烈日當空,人人汗透衣衫。鳳琴累癱成泥,我手掌打了血泡,靈芝把鐮刀一扔:「哎呀媽呀,累死我了,啥時候才能割完呀?」「先回去個人和面吧,要是都在這,等會兒咱回去吃啥?!……」秋景正說著,十八武臣接應來了,看我們四人潰不成軍的狼狽樣,爽快地撿起鐮刀:「你們都回去做飯吧,剩下的俺倆割了。」

        割麥子最少得五六天。通常兵分兩路協同作戰,一邊割麥,一邊打場,毫不耽擱。山坡叔早已帶人把打場前的工作準備停當:選一塊平地,夯實、軋平、磨光。等到麥子拉來、場上攤開、挑松翻曬。傍晚開始打場:拿木杈的挑去麥稈;持木鍁的攏起麥堆,只待風起,順風撂下。最後,一堆堆乾淨的麥粒裝袋、過磅、入倉。經過幾天的奮戰,麥收結束。留作草料的麥秸,就地堆成麥秸垛。挑最好的麥子交公糧,交完了公糧才能分口糧。

        農人們等著盼著的就是這一天,許多人家早已沒了餘糧。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我們大飽口福的季節。玉米熟了,黃豆炸了,紅薯該出了……田間一派繁榮景象。休息期間,早有男娃們揣了玉米,拔一捆豆棵子,刨幾疙瘩紅薯,找個隱秘的地方:挖坑、埋紅薯、蓋浮土、鋪玉米、架豆棵、點火……藍色的煙霧嫋嫋升起。待到下工,眾人散去,我們也受邀品嘗。熱灰捂著熱土,一股香氣直打地下冒出來。紅薯綿軟、玉米香甜、黃豆鮮嫩…… 那是專屬於農村秋天的、最美的記憶。

       棉花次第開放,得持續摘好多天。姑娘媳婦們爭先出工,根本不用喊。她們每人早早備了大床單,腰間一系就是個大口袋,這是摘棉花的特殊裝備。熟透的棉桃咧開了嘴,仨指頭輕輕一捏,一會兒功夫就是一大包,每個人要不多久都挺起一個鼓囊囊的「大肚子」,看上去格外好笑。下工回家的路上,一個個姑娘媳婦的「肚子」全沒了,但她們的單褲卻變成了棉褲一樣。

     

  時間過得快,不經意間一年過去。我們的生活技能、勞動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拉煤、磨麵,兩個男生輕車熟路、應付裕如;烙油餅、擀麵條是鳳琴和秋景的拿手好戲。秋景還拜師窪鬥嫂,學會了「白加黑」麵條的做法:紅薯面裡加點鹼,開水燙了放涼備用;等量的白面裹住紅薯面,慢擀、寬切、急火、快煮。撈出來的麵條白裡透紅,澆上蒜汁也很美味。我和靈芝打雜:刷鍋洗碗,擇菜剝蔥。大家配合愉快。此外,我們還學會了打井水。臨汝縣這邊地下水位淺,也因為井水不深,常有鴨子在井裡撲騰。打水無需轆轤,桶上拴根繩子,左右搖晃,猛然一抖,水就灌滿。

       回首往事,我時常感慨,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當時大隊要在各村架線,為送電做準備,優先在知青中尋找有此特長的人,恰巧武臣學過電工,十八心靈手巧一看就懂,二人一併被選中。架線任務圓滿完成,他倆已小有名氣。大隊書記格外賞識,又委以重任,讓他們幫大隊搞副業:軋花機、軋油機、磨麵機……幹得風生水起。大隊有了副業收入,又買了臺手扶拖拉機。每逢夏收,二人就開著拖拉機碾麥場。

     

一時間十裡八村爭相來請,用十八的話說,就是 「到哪兒都有好吃好喝伺候著」。我們追問「『好吃好喝』都是些啥呀?」他神氣十足地顯擺:『好吃的』就是白麵條下臥仨荷包蛋;『好喝的』就是白麵湯甩(sai)雞蛋花兒。」聽得我們幾個女生羨慕無比。

       大隊有個桑叉園,每年夏收賣出一批,收入可觀。為了開會議事方便,隊裡開了夥房,能幹的秋景被借去桑叉園夥房幫廚。是年,隊裡派勞力參與陸渾水庫修建。為鼓舞勞動士氣,成立了文藝宣傳隊,能歌善舞的鳳琴被選中。她曾是班裡的學習委員,學習好,長得也好,還擅長豫劇:一段《朝陽溝》同時分飾三角兒;唱《沙家浜》,阿慶嫂俊俏的扮相徹底徵服了聽戲的老鄉。與此同時,十八和武臣在副業隊幹得紅火,常常早出晚歸,

        曾經熱鬧的知青點逐漸冷清下來。

       日子就這麼平淡地過著,上工、下工、吃飯、睡覺。我們的臉曬得黝黑,手磨出老繭,說著當地的土話俚語,慢慢就要和村姑們別無二致。我常常問自己,真的就只能在農村待一輩子嗎?看同齡的女孩子都已拖兒帶女,種地、餵豬、煮飯、洗衣…… 一想到將來自己可能也是如此,心中常有陣陣悲涼。

       那年中秋,回洛陽小住,遇到鄰居張叔叔。說是鄰居,他並不住在這裡,只是偶爾來,開窗通風、灑掃拂塵,細心「照顧」他那些書。張叔叔是上海人,幾年前調來市委組織部工作,也許住單身宿舍不便把書帶在身旁,他就在我們家屬院租了一間9平米的小房。因為晚上實在不想和兩個妹妹同擠一張床,我求媽媽與張叔叔商量,能否他的小書屋借住幾天。張叔叔一聽,立即掏出鑰匙說:「好啊,你儘管住吧,順便也幫叔叔看著房,」

        他指著床頭,床尾,床下幾個大箱子說,「這裡面的書你想看就看,但不要搞丟搞髒,更不要借給別人。」我大喜過望,忙不迭地答應了他。

       張叔叔的書真多:《魯迅全集》、《沫若自傳》、《莫泊桑短篇小說集》、《高爾基文集》、《歐也妮 葛朗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外名著應有盡有。我小心翼翼地翻看,遇到名言警句和優美段落也趕緊抄下來。有書讀是幸福的,像是在現實世界中又打開了一扇門,令人渾然忘我,進入了一個又一個全新的世界。從此我開始在洛陽的家和農村的「家」之間頻繁往返,而且每次回來也待得更久。從那些書中,我看到:有些事可以那麼做,有些人還能那樣活。那段沉浸讀書的時光,也讓我對人生未來少了些憂懼,多了些直面的勇氣和樂觀。

       寒來暑往,苦樂參半,我們的知青生活有迷茫也有希望。終於等到了1971年,招工的春風吹來。除了嫁作農婦的春秋,其餘同學全都返回洛陽。一起勞動、生活了整整三年的六個人,返城後各忙各的,除了鳳琴時有聯絡,有些竟再未曾見過。去年在「五十年聚會」上同學重逢,心中感慨萬千:分別時意氣少年,再見已是白頭…… 令人不勝唏噓。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追憶時雖已零落瑣碎,但那段青春經歷,或許已悄然鑄成了一代人的性格底色,使我們這些多次遭遇社會、時代急速遽變的「老三屆」,能夠以更從容的心境,更堅忍的態度,面對人生起落、世事變遷。

                          礦山建設網公眾號                     

礦山界公眾號

個人簡介:

展秀華:1964年 就讀於洛陽市第十中學六七(2)班;1969年元月 下

鄉到臨汝縣廟下公社楊莊大隊呂莊村;1971年12月 招工至洛陽市棉紗織

品廠(後更名為「洛陽市絲綢廠」);1987年調動至洛陽市制針廠,任勞

資科科長職務; 2000年12月退休。

相關焦點

  • 翠雷山下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先說遠點,據記載,1929年春,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由井崗山向贛南、閩西進軍,幾次活動在翠雷山周邊的寧都洛口,苦竹村的包洛口店、包家祠一帶。1947年,有人在一次伐木中偶然撿到一塊烏黑閃光的石頭,鄰裡相傳,經行家驗證是貴重鎢砂,讓這裡人氣大增。據年長者回憶,當年,開採鎢砂礦工最高峰人數達2萬多人。解放初期的1954年,鎢礦為中央企業,冠以「中南有色金屬管理局金華山鎢礦」,可見鎢砂價值之高,機構規格之顯赫。
  • 警事日記|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友情歲月裡唱不盡得,是那些年一起摸爬滾打的兄弟們。責任今天上午9點,我收到石窯一位老百姓發來的微信,詢問秋木山到石窯集鎮的那條危險路段是否因為凌凍又採取了封路措施。回完微信後才發現,朋友圈內已被因倒春寒而造成高山、二高山路面凌凍的照片、視頻給刷了屏。
  • 北京知青知多少?致敬當年的那些北京知青……
    自1967年開始至1970年,北京市有26萬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到外省市上山下鄉:黑龍江14.6萬人(其中插隊約8000人),山西43000人,內蒙古27873人,陝北延安地區23000人,吉林約7000人,雲南約6000人,還有甘肅、寧夏、河南、湖北四個省。北京知青在兵團農場的知青數量略高於在農村插隊知青數量。
  • 那些年 俺莊的下鄉知青們 第一章
    我想起了那些年在俺莊插隊落戶的下鄉知青們。我是社旗縣郝寨鎮大石橋東隊隊長家的老三貴娃啊,你們還記得我嗎?鐵秀雲,張秀,楊玉梅,專書菊、黃登祥,任抗美,劉雙安這幫來自鄭州的大姐姐大哥哥們你們現在安好嗎?傅海蓮、程瑞、李紅升、婁芳、崔曉東、李相然、朱華你們來自社旗縣城的知青大姐姐大哥哥們你們現在安好嗎?方冠軍你來自南陽市的大哥哥你現在也安好吧?
  • 那些年那些事(二十)
    上下兩千餘年,縱橫大江南北,廣泛流傳於中華大地,歷百世而不衰。偉大往往藏於民間,偉人稱人民群眾才是世界歷史的創造者,實不我欺也。趴貓兒,又稱「藏貓貓」,其實就是捉迷藏。這遊戲近年的一次網絡大火,緣起一樁名噪一時的刑事案件:四天後就要結婚的四川青年李某,因上山砍樹而被拘留,之後命喪拘留所。警方稱死於關押人員的躲貓貓。
  • 主持人大賽的那些年那些事
    主持人大賽的那些年那些事 2004年14歲的我第一次觀看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就被主持人這個職業所吸引。在小小少年的心中,那些或風流倜儻或花枝招展的帥哥靚女們,口吐蓮花、侃侃而談,那英姿颯爽的模樣簡直不能讓人更羨慕。他們就是智者的化身,強者的代名詞。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成為了少年的我心中的目標。
  • 親口聽她們講那些年的事和別的途徑而來的那些年的事有什麼不同
    鶴髮童顏難掩你的美麗容顏,在我心中你是最可愛最美麗的人!幹休所有這麼一個老婦人,白髮蒼蒼。腿腳不怎麼利落,依然顫巍巍的扶著一樣腿腳不利落的老伴來食堂打飯。雖然所裡有網球,有籃球,也有閱覽室,但是她們的身體都不大好,眼神也不行,那些不過形同虛設。每天就是來食堂打早飯,打午飯,打晚飯。我猜她們一定有故事!我要讓她開口說給我們聽!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年援疆路,一生疏勒情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崔志遠蔥嶺巍峨,包容世界冰川之父,孕育地球萬山之祖。第四季冰川融水發源了蓋孜河、克孜河和庫山河,它們萬年恆流,滋潤著帕米爾高原下的一片綠洲—喀什噶爾。2008年7月份,我有幸參加了第六批援疆工作,擔任喀什地區疏勒縣招商局局長兼南疆齊魯工業園管委會主任。
  • 那些不確定的事
    那些不確定的事,才是故事中最該關注的地方!有時候,本來很清楚明了的一件事情,到了去做的時候總是出現這樣那樣的意外,事情往往會因此走上一條岔路。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去努力掌握關於這道題的知識,以免將來重複失敗在同一道題目上。有時候面對著手頭的事情我們會產生失控感,沒有足夠的把握真正做好這件事。這時,就會在心裡產生一種莫大的壓力,如果再加上事情失敗的打擊,很可能讓我們一蹶不振。
  • 那些年,雅虎教會我的那些事
    我曾在雅虎中國做過4年小編,到現在自己創建微信公眾號「朕急播煩」,都得益於在雅虎的工作積累與沉澱。 有人說我的故事好,文採好,排版好,公眾號的名字也起的牛逼閃閃,我想說所有的一切絕不是拍拍腦袋瞎貓碰死耗子撞大運撞出來的,是雅虎給我了機會,是雅虎給了我方法,是雅虎給了我前進的方向。
  • 那些與毅力有關的人與事
    我也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逃不出平凡人的窠臼——毅力總是不夠用。但我讀書的時候,也稍稍用心注意了教材裡提到的那些有強大毅力的歷史名人。我記得歷史教材上,有意無意間都提到一些史學家、科學家等名人花了多長時間完成了他們的巨著。司馬遷用了十多年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李時珍花了27年完成了醫藥巨著《本草綱目》;徐光啟用了26年寫成《農政全書》云云。
  • 那些年,那些記憶
    原標題:那些年,那些記憶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
  • 園林線上課堂「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中國營造學社紀實」展春華秋實
    「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人——中國營造學社紀實」展是中國園林博物館精心策劃推出的專題展覽。展覽分為悠悠經年、春華秋實、山河故人三大章節,以照片、圖檔、模型、測繪圖、手稿、書籍刊本、人物圖譜等多種形式,全方位、立體化地呈現「中國營造學社」這一民間學術團體輾轉於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用心血凝結出的中國古典建築史、園林史的珍貴記錄。
  • 東南往事:那些年,那些人
    故事講述人:夏冬夏冬,1993年至1994年任東南廣播公司主持人,現為金海華(北京)投資集團證券投資部總經理點擊播放 GIF 0.1M東南往事那些年,那些人謹以此文致敬我們失去的青春是的,26年過去了,在這疫情中的8月,在這鮮有好消息的當下,東南廣播公司臺慶季,邀請新老同事共同回憶的動議,真的是一個好消息。26載雖已逝,一念之間見東南。聽說,電臺早有新址了,然而,那些塵封在心底的東南廣播記憶,卻依舊清晰地浮現在我眼前。這些碎片化的記憶,時時想起的那些人,都成為最難抹去的印記。
  • 回憶那些人那些事!漢代最傑出的科學家——張衡
    社會流行的「熱點事件」更新的速度也的得到了「提速」,那些熱點、看點較高的人與事吸引著廣大讀者、看官的眼球。而一些歷史人物與故事仿佛要被人遺忘,今日帶您簡讀那些不能被遺忘人和那些事。一個不能被遺忘的漢代科學家漢代的科學家?張衡是誰?下面就帶您了解張衡的生平貢獻,了解這位漢代的科學家!
  • 忘掉那些人那些事,「交給時間」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平時工作生活中,難免有一些困擾,可能糾結於某件事或某個人,久久不能釋懷,但又無力去改變,這種長期的積壓,甚至會成為自己的一塊心病。當你專注於某件事的時候,你會忘了周遭的一切,達到了所謂的忘我的境地,即便這是短暫的,但確實是做到了忘記。這樣一次一次的專注,越來越多的專注,就會去佔領腦海中更多的領地,那些你不想回憶的事、不願重提的人自然就會慢慢地在腦海中退卻,慢慢地,就會越來越淡,最後,即便你想起來,也不會再有曾經的那種糾結,那時會淡然一笑,笑自己的幼稚,笑曾經的蹉跎。
  • 那些年,我們一起做過的事
    大學時代開始看他的書,第一本就是《那些年》。那是個寒假的清晨,當讀到沈佳儀收到「眼中的蘋果」,終於感動得打電話給柯景騰時,我躲在被子裡,不知為什麼,哭到個不行。也許當時只是單純覺得這傢伙很有種,為了喜歡的女生,居然願意努力用功去讀書。在我看來,念英文和做數學,這些事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比故意淋雨或是拿菸頭燙自己這種爛把戲要男人得多。
  • 書籍:那些男孩教我的事
    分享生活,分享快樂!書籍簡介[書名]:那些男孩教我的事[作者]:蔡康永[定價]:28.0[出版社]:如何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時間]:2004年[ISBN]:9861360131>關於男孩,每個人都可以寫出一堆故事,可是能讓人一篇接著一篇津津有味讀下去的,恐怕只有蔡康永的男孩故事了;乍見書中描述,只覺心頭一震,雖是作者認識的男孩,看來卻如此熟悉;在某些看似陰森而絕望的情節中,可以發現一絲情感與愛的幽微光芒,及令人會心一笑的黑色幽默。
  • 《楊光那些事》開機 魏一顏丹晨等主演
    曾經家喻戶曉的電視劇《楊光快樂生活》在闊別螢屏3年後,再度重磅回歸。6日下午,陣容龐大的「《楊光快樂生活》之《楊光那些事》開機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龍達溫泉生態城成功舉行。  下午3點,會場內響起了《樂呵樂呵得了》這首紅遍大江南北《楊光快樂生活》第一部的主題曲,耳熟能詳的旋律讓人們沉浸在追憶楊光一路點滴的氛圍中,仿佛把大家帶回了2005年的夏天。
  • 與珍妮佛老師一起賞電影vs 聊電影藝術裡的那些事與那些人
    圖片來源: https://kknews.cc/entertainment/3qpboao.html當時序來到冬藏時,珍妮佛有空時即隨意且隨喜觀賞網路裡的免費電影,在這些電影的觀賞裡,珍妮佛看見了經由電影藝術所詮釋下的那些故事與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