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俺莊的下鄉知青們 第一章

2021-02-24 鄉土賒旗
老了就愛懷舊。我想起了那些年在俺莊插隊落戶的下鄉知青們。我是社旗縣郝寨鎮大石橋東隊隊長家的老三貴娃啊,你們還記得我嗎?

鐵秀雲,張秀,楊玉梅,專書菊、黃登祥,任抗美,劉雙安這幫來自鄭州的大姐姐大哥哥們你們現在安好嗎?傅海蓮、程瑞、李紅升、婁芳、崔曉東、李相然、朱華你們來自社旗縣城的知青大姐姐大哥哥們你們現在安好嗎?方冠軍你來自南陽市的大哥哥你現在也安好吧?你們在俺莊俺隊插隊的點點滴滴的故事我至今記憶猶新,你們在俺莊所做的貢獻俺莊村民不會忘記,常常念叨你們啊!

一九六八年夏天。我當時才八歲。有一天我正光肚肚領著一群娃們在俺莊東邊堰河上打水仗摸螃蟹逮魚。玩的正在興頭上,俺奶柱著拐杖,掂著小腳,走到河岸上吆喝:「貴娃!貴娃!咱莊來了一群洋妮洋娃。你伯說今中午擱咱家吃飯,你逮些魚快拿回來給他們做飯吃!」我一聽呼隆從水中竄出來「好!」答應了奶奶又一猛子扎進了水裡。我小時候是個娃子頭,十歲時,俺媽拿著高粱杆攆我半個莊才把我趕到學校。十歲前幾乎都是領著娃娃們上竄下跳,到處瘋著玩。冬天穿的刷筒襖和刷筒棉褲(家裡窮,只穿一個棉襖和棉褲,沒襯衣襯褲就叫刷筒),夏天幾乎都是光肚肚全裸。那天,娃娃們七手八腳共同努力把逮的五六條斤把重的鯽魚和鯉魚都統統讓我拿走回家了。本來我們想在河邊生火燒燒吃呢!「哈哈!一群好可愛的娃娃啊」俺家沒院牆也沒大門,就那三間大人碰著頭的低矮黃陂草房。所以我們這群光肚娃一跑到門前院中,從俺屋裡呼隆跑出一大幫大娃們和大妮們,他她們笑著喊著,衝我們跑來了。「讓我看看那個是隊長家老三?」一個好像十七八的漂亮姑娘跑到前頭喊到。「哎呀,咋不害羞啊,都沒穿衣服啊!」後邊一個大哥喊到。我跑到前面,見有不認識的人從俺家屋裡跑出來有喊又叫,我低頭一看,真的害羞了,倆腿趕緊夾著蹲到地上不敢起來了!後邊一群娃娃看我蹲在地上,也都趕緊低頭蹲在了地下。「哈哈!說什麼呢!他們還是小孩。挺可愛的。快起來吧!你大概就是隊長家老三貴娃吧?聽你爸說你最淘氣最炫!」跑在前邊的那個大姐姐走到我跟前邊說邊用雙手掬我胖呼呼的帶著腥味泥巴的圓臉蛋。後來才知道這位大姐姐當年才十七歲,叫鐵秀雲,俺伯叫我喊她鐵姐。聽這個大姐姐她把我名字都叫了出來,又是摸我頭髮,掬臉擰鼻子我就不在拘束害羞了。我忙站起來問:「你們就是俺奶說的洋妮洋娃吧?」俺伯拿著旱菸袋忙從屋裡出來「小孩子,知道個啥?這不是洋妮洋娃。這是從鄭州大城市裡來的下鄉知識青年,來咱莊插隊落戶呢。」俺伯說著一隻手扳著我的腦後脖兒拐把我刮到屋裡。我逞著喊道「俺奶說的!我問俺奶去。」惹得那群大哥哥大姐姐們一陣狂笑。後來奶給說解釋:貴娃啊,我都沒見過穿著這麼拽的妮們娃們。你看他們都是穿的好衣服,還有花點點。你看那妮們有的穿著褲頭,露著大腿,咱鄉裡妮們婦女們誰敢穿這個?再說他們個個白嫩嫩的,說話撇著洋腔,那像咱鄉下人。所以我就以為他們是外國來的洋娃娃呢!嗨,一輩子沒走出俺大石橋村的奶奶呀,在她眼中算是看稀奇了。媽媽話少實幹,正在三間房子的東裡間灶夥裡忙著做飯。大哥在鍋底熳燒鍋,煙火把他臉烤得通紅,大哥老實,光嘿嘿笑。這群大哥哥大姐姐們隨我們都進了屋,我一數七個,三男四女。看年紀都是在二十歲上下,就有一個大哥哥看著年齡大點有二十五六吧。後來才知道他叫黃登祥,跟俺一家子呢。「伯!啥叫下鄉知識青年呢?」我把魚交給俺媽後拽著俺伯的手仰臉問道。還沒等我伯開口還是那個擰我鼻子的鐵姐又擰我鼻子一下說:「我來說吧。我們是響應毛主席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來你們這裡插隊落戶,和你們村的大人們一同勞動,接受教育好好學習來的!」我當時就不明白:這麼一群細皮嫩肉的人能幹活嗎?可是看他們個個激情燃燒,個個歡喜跳躍高興的樣子,我不敢再問了。

俺媽做飯麻利。一會兒就做好了:紅薯面蒸麵條,外加辣椒蒜汁,還有我逮的魚做的魚湯。原來俺伯做為一隊之長從郝寨街公社院裡領回這麼七個下鄉知識青年後,給他們按排在村東北角三間草房後,已經中午,趕緊跑回家中告訴俺媽,來客了!七八個人。讓俺媽準備好吃的先招待一頓。反覆叮囑要弄最好吃的!俺媽東打西旮旯也找不到好吃的東西,做啥飯合適。還是俺奶老薑辣。她說:別發愁,咱今晌午蒸紅薯麵條,我到河上找貴娃去,讓他逮幾條魚。今中午就做紅薯面蒸麵條外加鯽魚湯,這些洋妮洋娃們肯定沒吃過。城裡來的這幫大哥哥大姐姐們可能真沒吃過這「山珍海味」,等我媽把蒸麵條端上來,他們圍著俺那破小方桌又是喊又是叫,說著笑著好像餓狼撲食般拿起筷子端起大碗就「狼吞虎咽」起來。還一個勁說:「好吃,真好吃!」我媽笑著說:澆點蒜汁更好吃,慢慢吃,別噎著多著裡。吃了在喝口魚湯。不是他們一路風塵僕僕趕來露宿風餐餓的慌而是紅薯面蒸麵條真的好吃:甜甜的,筋筋的,帶著濃濃的面性味軟香不塞牙,咬著有嚼勁,吃著美裡很,菜只有辣椒搉蒜汁了!那像現在白面拌肉還說不好吃的!我也特別好吃,對俺媽蒸的紅薯面蒸麵條現在還想著想吃。這幫知識青年說笑著風捲殘雲般一會兒功夫就把俺媽蒸的大半鍋紅薯麵條和一大盆魚湯吃了淨光。吃罷,嘴一抹,笑著給俺伯說:「謝謝好隊長。下午你安排俺們參加生產隊的集體勞動吧?」俺伯吃罷飯。吧嗒吧嗒吸著他一輩子鍾愛的菸袋笑著說:「不忙,不忙。下午你們在你們住處先休息,晚上到你們那裡開個群眾會,給大夥說說這事,明天再幹活。」俺伯好像領兵打仗的元帥一樣,把他她一一按排好!這群知識青年笑著離開我家回到他們的住宿點去了。臨走他們一個個不是擰我鼻子一下,就是擰我臉拍我頭一下。那個小鐵姐最後拉著我的手說:「有空上俺住的地方玩吧,我給你糖果吃!」說著掬了我一下臉跟著他們跑了!那笑臉那身影,那一扭一扭的身段至今我還留在印象裡,記在腦海裡。

晚上,俺媽給我找個小褲頭穿上。說:人家都是大城市裡來的妮們娃們,你上人家屋裡要穿好老實點。俺伯拉著我的小手就去知青住的屋裡去了。俺村的東北幔有三間姓陳的破草房,閒著無用,早年是生產隊餵牛屋。聽俺伯說,上級要安排下鄉知識青年來俺莊。可俺莊實在沒閒房子可住啊,別說是瓦房平房樓房,就是草房也是沒有一間啊。公社書記說:我不管,反正你把知青領回家,不能讓他們睡在外頭。俺伯做為一隊之長萬般無奈,回來和隊裡幹部們一商量就把村東北幔的三間牛屋騰了出來!讓牛板趕緊套上車,拉幾車幹沫子(幹土)把地墊墊,再找幾個青年用石灰摻水攪拌均勻成糊糊,拿掭梳往牆上刷刷,雖然白點點像天女散花,白道子像破布爛紙,但畢竟把黑黢黢的屋裡煥然一新,像個有人住的房子了,房頂草爛麻雀撓的露天,俺莊以炳軍哥那幫能工巧匠們只兩天功夫就把它修繕得嚴嚴實實,密不透風,看不見大天了。俺伯拉著我的手從俺家穿過東大坑的西邊路,繞過連松小叔家,栓富叔家,走過德明二伯家往西一拐就到了下鄉知青住的地方了!當時那房子東邊是老笨章爺和唐德明二伯家,後邊是趙德祥姑父家,西邊是崔道華錘哥家,南邊就是陳栓福叔家。門前有顆粗壯的彎腰大棗樹,結的大紅棗特別甜,每到棗熟季節,沒少爬上去偷摘棗子吃,儘管那棗樹栓富叔家看的很嚴。知青住的那三間房是姓陳的叫老笨章爺的老屋。為啥叫他老笨章爺呢?原因他年輕時好吃喝嫖賭抽,娶了個媳婦,生了一個娃後他來牌輸紅眼了,把媳婦和孩子都壓上了。結果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第二天老婆孩子就被人家領走了只留下空蕩蕩的四間草房!老笨章爺本來叫陳章,長的高大威猛,能說會道,自從來牌輸了老婆孩子後人們都喊他老笨章了!輩長,所以大都喊他老笨章爺。老笨章爺老婆孩子走後,飯也不會做,東家吃一頓,西家尋一頓,生產隊了常派他出差。。四間房屋西頭三間讓他騰出來做了牛屋,他一個人住在東頭一間屋子裡,再後來他去菜園看菜園了。下鄉知青就住在老笨章爺的三間原先當牛屋的草房裡,三間兩房,三男生住東邊一間,四個女生住西邊一間,中間是堂門,來人坐的地方,男女七人進出一個門,好像一家人那樣。我隨著我伯走進知青住的院子裡,嗨!知青院子裡屋裡擠滿了看熱鬧的人,門前卦著一盞汽燈,是連德伯搗鼓了好大一會兒才讓他發光發亮的,那時生產隊好夜裡開會或者文藝宣傳演出,沒有電,老用那盞汽燈照明。莊上的男女老少,大人小孩我看都來了。老漢們擱蹴那三五成群在抽菸說話,年輕姑娘小媳婦像看天外來客一樣擁到那四個下鄉知青女孩跟前,左看看右看看,摸摸人家的衣裳,捋捋人家的頭髮,站著比比人家的個,拉拉人家的手,也不知道是親熱勁還是鄉下人沒見過城裡洋氣妮,反正熱乎親熱嬉笑勁好像大哥娶嫂子那樣高興歡笑熱鬧。那四個下鄉女知青個個穿的是草綠色軍裝,下身穿著長褲子,比中午上俺家穿著打扮正規多了。姑娘媳婦和她們說笑,她們一點都不拘束,同樣摸摸這個,拉拉那個,說笑不停,真是三妮一臺戲,熱鬧的很。村裡的大點的男青年栓成叔,常金哥、進發哥、炳文哥,連松小叔,好多人圍著那三個男知青說笑拉家常。俺伯鬆開我的手說:一邊玩去。我剛好看見小鐵姐從屋裡出來,一蹦一跳的跑到小鐵姐跟前,小鐵姐還是掬捧我一下臉,跑屋裡拿出五個糖塊塞到我手裡。那糖塊真甜!

全村人都來差不多了。俺伯讓大夥別笑別說話了!開會啦!「今天給大家說個事,報告大夥一個喜訊:咱莊來了鄭州的下鄉知識青年。他們是大高個黃登祥,站出來讓大家認識一下!」俺伯說著招呼知青黃登祥。黃登祥站起向大家敬個禮。「任抗美!你可能是抗美援朝時生的吧?站過來讓大家認識一下!」隨著俺伯的喊聲,一個細高細高麻杆一樣的小青年站在了俺伯跟前。「俺是抗美援朝那年生的!所以叫任抗美。請大家多關照。」「劉雙安!」俺伯又喊。一個叫劉雙安的知青懶洋洋慢騰騰站了起來,嘿嘿笑著,一副玩世不恭的調皮搗蛋樣子。「下邊是女知青鐵秀雲,張秀、專書菊和楊玉梅。請站過來讓大夥認識一下!」四個姑娘活蹦亂跳,微笑著走過來,向大家鞠了一躬。我這才知道俺莊俺隊的這七個知青名字,因為俺莊分東隊和西隊,西隊也有好幾個鄭州知青,但我年齡小,打交道少,只記得有丁義和趙廣平倆名字。「這七個下鄉知識青年來自大老遠的省城鄭州。都是小青年。來咱莊咱隊插隊落戶是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今後就在咱莊住下了。明天開始參加勞動了,大夥要多幫助多照顧。誰也不許欺負這些學生。明天鍋臺還沒壘好。我就派飯。我指定誰家管飯誰就來這領他們去吃飯。飯一定做好讓他們吃好吃飽!」俺伯個子不大聲音可洪亮,我就愛聽俺伯在會場上那莊重嚴肅的樣子,有時還學他幾句。鄭州的這七個知青打那天后就算在俺莊正式入住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了,住的期間內演義出好多有趣故事呢!

黃炳貴,生於1961年8月,微信名彼得,快手號「紅塵聊哥」,籍貫河南省社旗縣郝寨鎮大石橋村,現在苗店街經營手機店。年少輕狂,行走江湖償盡甜酸苦辣;暮年葉落歸根回故鄉,愛尋蹤訪古寫傳奇,閒雲野鶴,自得其樂。

鄉土文學《鄉土賒旗》(Hometown Sheqi)發布

總編 | 趙華勝

總顧問 | 王學章  王書義  梁銅勳  劉永科

特約作者 | 張曉輝  侯麗萍  劉尚鈔  張春雨  苗松克  黃炳貴

   特約美編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後)

 原創授權 

原創首發,一稿一投,文責自負,1000字以上,作者簡介、靚照同發;投稿請發qq郵箱或加微信聯繫,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收藏本號。

相關焦點

  • 葉辛:中國知青上山下鄉的落幕
    正是在這一年,那些已經下鄉八年、十年的知青們,失去了忍耐心,他們把多年積聚下來的口糧欠缺、不得溫飽、醫療無保障、住房和日常生活困難、大齡未婚、前途無望等等的怨氣,化成了對上山下鄉不滿的言行。可以說是嚴酷的生活現實造成了他們心態的不安和躁動、不滿和焦慮。 正是在這一年,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已意識到了知青問題的嚴重性。
  • 知青在光山縣上山下鄉的歲月
    知識青年(下簡稱「知青」)上山下鄉,從1965年開始,第一批是信陽市的127名知青來光山縣楊墩鄉插隊落戶,至1968年知青上山下鄉進入高潮。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政府抽調國家幹部組建青年隊。1974年,縣成立「知青辦公室」專門負責此項工作。
  • 知青下鄉勞動老照片,火紅年代的青春歲月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動員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成為一項國家的基本政策。廣闊天地,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大有作為。廣大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大軍。大豐收。返城後有人當了廳長,有人成為了人民代表,還有很多人入黨,他們在不同崗位上都很優秀,得到各級獎勵和讚賞!
  • 蕭芸:16歲下鄉,鬥膽上書進言,一封信拯救了8000萬知青命運
    在我國六七十年代,有很多知青自願從城市到農村,但是在返城的時候又會面臨種種問題,他們想要把農齡改為工齡。可是向上級反映時有風險,蕭芸為了幫助他們,義無反顧地寫下那封名為「知青福音書」的信。在她身上有什麼故事呢?讓蕭芸寫信蕭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她16歲下鄉,做了14年知青後回到城市中。
  • 北大荒知青和北大荒知青文化
    文革前北大荒農場就開始接收知青下鄉,1967年起開始大批接收,在1969年形成高峰達到飽和(全國知青下鄉有兩個高峰,北大荒只有這一個)。因此北大荒知青下鄉早,絕大多數是「老三屆」和六九屆。由於工礦企業一般不從農場招工,知青多數返城較晚,因此下鄉時間要比一般插隊知青長得多。
  • 我曾經下鄉知青,接受父老鄉親的再教育,感謝可親可敬的父老鄉親
    我是六八年十二月下鄉的知青,當時是十六周歲,剛去農村啥也不會,是在生產隊隊長及社員的幫助下,學會了許多農活,插秧,割麥,種油菜,夾河泥,割稻,耕地,耙地等活都會慢慢幹了。在農村和農民很合得來,剛到農村什麼都不懂,都是那些善良的農民就手把手教我們,種田,養豬搖船。特別是那些老農民他們很樸實,剛來時沒有分自留地種萊,他們就每隔一天都給送菜,我們在水網地區,他們也教我們抓魚,還給我們插隊小組蓋了三間新瓦房,一個豬圈,所以我們和農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感謝可親可愛的鄉親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恩情。
  • 帶著空間穿越成女知青下鄉
    各位主角們,俗話說得好,重生漲不了智商,穿越改不了天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現在種桃樹的炮灰沒了,想摘桃子,各位主角還是老老實實的自己種樹吧。第一個世界:七零之後媽,不管你私奔,你當小三,可是你還是能重生,所以重生的女主角你一定能當得好五個孩子的後媽的,我絕對不會跟你搶。
  • 北京知青知多少?致敬當年的那些北京知青……
    從1962年初到1973年年底12年的國家計委的統計數字來看,北京市總共有29萬知識青年到外省市上山下鄉。其中1966文革前約3萬人,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寧夏和山西等四個省。自1967年開始至1970年,北京市有26萬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到外省市上山下鄉:黑龍江14.6萬人(其中插隊約8000人),山西43000人,內蒙古27873人,陝北延安地區23000人,吉林約7000人,雲南約6000人,還有甘肅、寧夏、河南、湖北四個省。北京知青在兵團農場的知青數量略高於在農村插隊知青數量。
  • 1962年,北京19歲女知青放棄高考,主動下鄉插隊,如今過得怎樣
    1962年,在北京有一位19歲的姑娘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她為了響應國家「上山下鄉」以及「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毅然選擇放棄了高考,選擇下鄉插隊。這位年輕的姑娘名叫侯雋,而她當時也因為高尚的思想覺悟和吃苦精神被視為了知青模範和勞動榜樣。
  • 謹以此片,紀念知青上山下鄉50周年!珍貴視頻不能錯過~
    二零一八我們下鄉五十年二零一八我們將舉行最隆重的紀念親愛的荒友親愛的夥伴不管你來自哪座城市不論你哪年下鄉請走進紀念的隊列請集結在火紅的連旗下請戴上老花鏡請把你的名子籤下二零一八我好想斟一杯烈酒二零一八我好想燃一篇祭文把烈酒灑向大地把祭文燃向天宇願鑄劍為犁者軍墾戰歌常伴願落地生根的支邊人庇佑後代願邊塞原住民笑對風霜雨雪願闖關東的先驅們
  • 為了鄉親豁出命——上海知青楊曉滬「二次下鄉」帶領鄉親致富
    就這樣一個看似文靜的人,誰能想到他為了鄉親們連命都豁得出去呢。而他的「豁得出去」,早在下鄉報到的第一天大家就領教了。1970年4月,17歲的楊曉滬到愛輝公社腰屯三隊插隊下鄉。載滿行李的汽車半道陷入凹坑,大家下車用力推也無濟於事。駕駛員說只有墊入土塊、砂石或樹枝才行。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知青生活瑣憶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知青生活瑣憶展秀華      一輛牛車咿咿呀呀行走在鄉間的土路上
  • 北京知青網迎新年暨紀念知青上山下鄉52周年文藝聯歡會
    北京知青網迎新年暨紀念知青上山下鄉52周年文藝聯歡會北京知青詩歌朗誦藝術團 馮曉紅
  • 俠非俠:一個農村孩子眼中的知青:禍害二流子
    在這半個多世紀裡,關於上山下鄉運動,各種言說可謂汗牛充棟,評價也是形形色色。不過我發覺,在那些言說中,基本上都是當年的知青們從他們的角度立場和價值觀說的。至於上山下鄉承接者鄉民們的說法則極少。這大概是因為鄉民們會舞文弄墨或者是願意訴說的少,以至於他們的聲音沒有發出來,或者是因太少太弱而被淹沒忽視了。
  • 「小六九」下鄉記
    1966年11月,十三歲的我就和五個同學(四男二女)結伴坐火車去北京串聯,在先農壇體育場和新高地體育館住了20多天,還以紅小兵身份參加了毛主席的第八次接見紅衛兵。我和同學們夏天下河遊泳,冬天上坑滑冰打發時光。那些年月,知識沒學多少,年齡一年年長。   1969年底,我父親因寫匿名信攻擊「文革」而獲罪,被判死刑緩期,父親成為階下囚,我的厄運也開始了。
  • 知青往事
    我和童孩們——獻給賽漢淖爾隊辦小學的牧人子弟 知青任教憶當年,猶記書生若眼前。簡陋校園寒舍苦,西山植柳育人篇。註:西山指學校西側小沙梁。植柳為栽植防風固沙黃柳條。 難相忘如夢人生演藝場,卅年白首難相忘。校園猶記音容貌,夜半書情信渺茫。伊有痴情千裡遠,我吟韻律兩三章。長嘆歲月如流水,終有緣逢去看望。
  • 沁沁:知青囧事(二章)
    知青囧事(二章)
  • 「知青歲月」我家出了三個知青
    城裡人和鄉下人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的人也各有各的看法,有下鄉知青的家庭則承受著極大的壓力。1968年底,重慶市開始動員中學生上山下鄉,這關係到我家的四妹和六弟需下鄉當農民,他們的思想產生混亂,很有怨言,甚至和來動員下鄉的老師頂牛,搞得很僵。父親在外語系的學習會上發言表態,一定響應號召,把子女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一家兩代三人接力照顧下鄉知青38年,邵桃榮事跡被拍成微電影
    該影片真實再現新洲區汪集街王龍村村民邵桃榮一家兩代三人,38年來信守承諾,接力照顧沒有血緣關係的下鄉知青黃禮和,以及邵桃榮為了讓親人生活得好一點,而勤勞奮進的場景。「直接在邵桃榮家裡拍攝,田間地頭,工地上都是邵桃榮忙碌的真實場景,很直觀,更感人!」新洲區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
  • 留守在延邊的上海知青們
    王麗君原來是上海市新力中學67屆初中畢業生,1969年3月7號,與許多上海知青一起,來到琿春縣涼水公社河東六隊插隊落戶的,同一個集體戶共有7男6女13個人。下鄉時的苦真是一言難盡哪!一群大城市來的十六、七歲的年輕人,本來就嬌生慣養弱不禁風,從小就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一下子就得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