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芸:16歲下鄉,鬥膽上書進言,一封信拯救了8000萬知青命運

2021-01-14 彤陌紅塵

知識改變命運。從古至今,每個人成年以前最重要的使命是學習,用豐富的知識去充實自己的人生,幫助更多的人。在我國六七十年代,有很多知青自願從城市到農村,但是在返城的時候又會面臨種種問題,他們想要把農齡改為工齡。

可是向上級反映時有風險,蕭芸為了幫助他們,義無反顧地寫下那封名為「知青福音書」的信。在她身上有什麼故事呢?

讓蕭芸寫信

蕭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她16歲下鄉,做了14年知青後回到城市中。

當時那些回城的知青有很多都找不到工作,有的就算找到工作了,但是工資待遇和福利都遠不如以前,一切都得重頭開始,生活顯得比較艱辛。

而有些人在農村成了家,帶著一家人回到城市,由於沒有文化、沒有技能,只能做苦力。可是苦力的工資不高,更不要說有人做不了苦力。

這些都成為了他們未來生活的壓力。

為了下鄉,有的知青錯失了上大學的機會,找工作的話,工資待遇都不是很合適。而那些工資待遇比較好的工作,他們又達不到要求,所以,他們回到城市後,都將會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

他們知道蕭芸的文筆好,想要蕭芸幫她們寫下這封信。所以當這些人蕭芸的時候,蕭芸知道他們實在是沒有其他辦法了,為了生活保障,他們只能嘗試各種方法。

在當時那個年代,寫這種信萬一失敗是要坐牢的,所以那些知青在信下面籤上字。如果真的出了什麼事情,他們願意照顧蕭芸的孩子。

作為一個母親,蕭芸應該多為自己的孩子著想,但她面對這些知青又無法拒絕。

經過慎重考慮,蕭芸決定寫下這封「知青福音書」。用自己的文筆表達出8000萬知青的心聲。

蕭芸的信幫助了8000萬知青

她在信中寫道,8000萬知青在農村勤勤懇懇,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年華都留在了那裡,可是回城後他們的生活卻意外困難。

希望能把下鄉的農齡改為工齡,希望可以提高他們的經歷。

寫完這封信後,蕭芸知道自己可能面臨的事情,所以她回到老家把父母的事情安頓好,給女兒織了幾件毛衣,並且還告訴丈夫,如果真出什麼事情,讓他提出離婚。

這一切的做法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不想連累家人。

蕭芸在面對大局和家人面前,她選擇大局,不是她不愛自己的家庭,而是她知道此刻應該做什麼,什麼更加重要。

後來沒過多久,蕭芸打聽到有關部門看到她的信之後已經著手想辦法解決知青的問題了,這下她才真正放心。

而蕭芸這次的行為,不僅讓有關部門了解到了知青的真實情況,而且還改善了8000萬知青的生活,實為一次壯舉。

知青在農村的生活本就非常艱苦,他們已經失去了大好青春年華,如果回城後還沒有生活保障,那很多人都不願意去下鄉。

在蕭芸看來,如果犧牲自己,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那麼她願意作出這個犧牲。而那些知青也知道蕭雲這次舉動所需要付出的肯定不少,所以決定要幫助她照顧她的女兒。

後來蕭芸憑藉自己優秀的文筆在多家雜誌上發表散文、小說等。

蕭芸的知青生活

蕭芸16歲下鄉後和89名知青組建了姜畲知青茶場。後來茶場解散,蕭芸又到一個偏僻的山村,認識了李開彥。

李開彥是生產支書的弟弟。在當時那個年代,這個身份不管是什麼樣的女孩都可以吸引到,只是李開彥當時滿眼蕭芸渾身散發出來的氣質。

當時兩個人見面比較少,但是李開彥的母親特別喜歡蕭芸,直到蕭芸到姜畲中學教書,他們才有極少次的機會見面。他們本就互相吸引,見了三次面就定下了婚姻,還生下一個女兒。

農村生活雖然樸實,但很無聊,每天都是一個樣子,蕭芸不甘心,她覺得自己的未來不能一直這樣在農村生活下去。

1979年,蕭芸忽然收到一封信,信上說可以將她女兒的農業戶口轉為城市戶口,於是蕭芸果斷走出農村,結束了長達14年的知青生活。

回到城市後,蕭芸到一家幼兒園工作,邊工作邊照顧女兒。

在幼兒園工作的那些日子裡,蕭芸已經被提拔為幼兒園園長,可是她卻要離開幼兒園,選擇自己創業。

之後蕭芸在多家媒體平臺擔任主持編輯工作。在她主持的欄目裡幫助了很多問題少年,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與此同時她還認識了葉小平,也就是她的第二任丈夫。

一直以來,蕭芸一直關注著青少年的發展,並且不停地幫助青少年走正確的道路。蕭芸和丈夫拿著所有的積蓄走遍全國,完成上百場公益講座,在幫助青少年的路上她從未停止過。

結語

縱觀蕭芸的一生,她下鄉做知青,在遇見愛情後果斷選擇愛情,但是蕭芸的心裡不只有愛情,還有未來。

她是一個有遠見的女人,不想一直窩在農村裡,寧願犧牲婚姻也一定要給女兒最好的生活。

當眾多知青找到她,希望她可以寫那封信時,蕭芸心裡也曾怕過,可她仍然繼續做了,並且在寫完信還安頓了家裡人。

足以證明蕭芸的善良。文人所擁有的知識不只是單純的幫助自己,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能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到別人,這才是知識真正的意義。

每個人都是普通人,都會以自己的利益為重,但是在遇見大是大非時還是得保持清楚的頭腦,一切要以大局為重。

蕭芸這點是非常值得讚揚和學習的。

在生活中每遇到一個優秀的人,都要向他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豐富自己,讓自己變成一個知識淵博的人。然後用自己的知識去幫助更多的人,就像蕭芸一樣。

相關焦點

  • 葉辛:中國知青上山下鄉的落幕
    他們等不及了,為了共同的命運,他們不約而同地採取了自發的甚至是大膽的大規模的行動。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爆發了今天人們普遍都知道的「雲南知青抬屍遊行、集體下跪」、「新疆阿克蘇知青絕食罷工、上訪請願」等事件。
  • 知青在光山縣上山下鄉的歲月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知識青年遠離父母親人,從家鄉出發,開始了歷時十年之久的上山下鄉運動。河南光山縣在那個時代也同樣有許多插隊知識青年,他們歷盡千辛,把血汗留在了那片苦澀的田野上,知青的歲月,讓每個知青都終身難忘,讓我們一起回顧知青在光山的歷史。
  • 50周年祭——任毅寫給知青朋友的一封信
    原題寫給知青朋友的一封信作者:任毅知青兄弟姐妹們、朋友們:  我是任毅我們生活在理想主義時代,當上山下鄉來時,我們的理想瞬間破滅,我們根本無法選擇自已的命運,等待我們的是艱辛苦難和破滅。許許多多的同學抱頭痛哭,但都於事無補。那面獵獵飄揚的上山下鄉的大旗下,寫著無知無奈。  今天看來,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談不上是悲劇,只是具有悲劇之影的一場鬧劇。
  • 北京知青知多少?致敬當年的那些北京知青……
    從1962年初到1973年年底12年的國家計委的統計數字來看,北京市總共有29萬知識青年到外省市上山下鄉。其中1966文革前約3萬人,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寧夏和山西等四個省。自1967年開始至1970年,北京市有26萬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到外省市上山下鄉:黑龍江14.6萬人(其中插隊約8000人),山西43000人,內蒙古27873人,陝北延安地區23000人,吉林約7000人,雲南約6000人,還有甘肅、寧夏、河南、湖北四個省。北京知青在兵團農場的知青數量略高於在農村插隊知青數量。
  • 1962年,北京19歲女知青放棄高考,主動下鄉插隊,如今過得怎樣
    1962年,在北京有一位19歲的姑娘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她為了響應國家「上山下鄉」以及「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毅然選擇放棄了高考,選擇下鄉插隊。這位年輕的姑娘名叫侯雋,而她當時也因為高尚的思想覺悟和吃苦精神被視為了知青模範和勞動榜樣。
  • 這三百個知青,他們再也沒走出北大荒。含淚看完...
    張慧穎 64歲,北京知青。1966年下鄉到2 9 1農場,後嫁給農場的一名知青,育有一女。婚後因感情問題而致精神分裂,甚至覺得曾經一起下鄉的北京知青現在都還在。患病後家屬不肯接受她,她再也沒有回過北京。
  • 知青下鄉勞動老照片,火紅年代的青春歲月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動員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成為一項國家的基本政策。廣闊天地,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大有作為。廣大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大軍。大豐收。返城後有人當了廳長,有人成為了人民代表,還有很多人入黨,他們在不同崗位上都很優秀,得到各級獎勵和讚賞!
  • 那些年 俺莊的下鄉知青們 第一章
    後來才知道這位大姐姐當年才十七歲,叫鐵秀雲,俺伯叫我喊她鐵姐。聽這個大姐姐她把我名字都叫了出來,又是摸我頭髮,掬臉擰鼻子我就不在拘束害羞了。我忙站起來問:「你們就是俺奶說的洋妮洋娃吧?」俺伯拿著旱菸袋忙從屋裡出來「小孩子,知道個啥?這不是洋妮洋娃。這是從鄭州大城市裡來的下鄉知識青年,來咱莊插隊落戶呢。」俺伯說著一隻手扳著我的腦後脖兒拐把我刮到屋裡。我逞著喊道「俺奶說的!我問俺奶去。」
  • 帶著空間穿越成女知青下鄉
    第三個世界:穿越者不滿自己會被拐走的命運,把年僅三歲的「綠茶婊」姐姐害得沒了性命,親愛的妹妹,姐姐教你什麼叫做真正的綠茶婊,不過將來過什麼樣的日子,就靠你自己了。女配 穿書 爽文 都市異聞一句話簡介:超A女主在修羅場搞事業《穿越之知青時代[空間]》作者:酥肉曲奇
  • 北大荒知青和北大荒知青文化
    在邊疆經濟建設方面,北大荒知青也做出了貢獻。1968年到1975年兵團的糧食總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從1384.9萬畝、26.68億斤增長到1915.2萬畝、38.78億斤,拖拉機、穀物聯合收穫機和載重汽車分別增加57.5%、38.6%和105%;工農業總產值由4.72億元增加到10.07億元[16]。
  • 孫成鈺:為了北大荒知青這份共同的情誼
    ——北京知青杲文川為荒友辦「下鄉證明」的故事被眾多當年下鄉到北大荒的城市知青稱之為「永遠的熱心人」和「知青的活地圖」的北京知青、年近70歲的杲文川,今年11月24日,接到原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6師師部知青召集人郭振瑞的一份來函,說原兵團一師6團知青召集人鄭憲臨
  • 北京知青網迎新年暨紀念知青上山下鄉52周年文藝聯歡會
    北京知青網迎新年暨紀念知青上山下鄉52周年文藝聯歡會北京知青詩歌朗誦藝術團 馮曉紅
  • 《冷暖人生》 留在陝北的北京知青
    核心提示:據統計當年總計有兩萬八千多名北京知青到陝北插隊,最終因各種原因遺留下來的有兩百人,王雄驥和楊澤芳是這當中非常特殊的兩位。為了不給父親加重「走資派」的罪行,16歲的王雄驥註銷了自己的北京戶口,報名下鄉,按照政策,作為家中獨子楊澤芳本可以免於插隊,但是和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女同學蕭紅卻因為父親是「黑五類」,成了再教育的對象。其父希望楊澤芳能陪她一同下鄉,好有個照應。
  • 我曾經下鄉知青,接受父老鄉親的再教育,感謝可親可敬的父老鄉親
    我是六八年十二月下鄉的知青,當時是十六周歲,剛去農村啥也不會,是在生產隊隊長及社員的幫助下,學會了許多農活,插秧,割麥,種油菜,夾河泥,割稻,耕地,耙地等活都會慢慢幹了。我十幾歲當知青,在插隊的村裡,受到了父老鄉親很好的照顧,我常想,咱城裡人為什麼就做不到,農村人當年對待知青那樣,對待農民的兒女哪?上面這些是兩位當年知青給我的留言,他們是最棒的,他們是不忘本的好人,我代表農村所有的父老鄉親,歡迎你們有時間的情況下,再回到農村這個家看看,都想你們啊,特別是現在的農村老人,他們一直都在想著你們能回來看看。
  • 為了鄉親豁出命——上海知青楊曉滬「二次下鄉」帶領鄉親致富
    而他的「豁得出去」,早在下鄉報到的第一天大家就領教了。1970年4月,17歲的楊曉滬到愛輝公社腰屯三隊插隊下鄉。載滿行李的汽車半道陷入凹坑,大家下車用力推也無濟於事。駕駛員說只有墊入土塊、砂石或樹枝才行。而當時天已經黑透了,伸手不見五指,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什麼都找不到。
  • 「知青歲月」我家出了三個知青
    城裡人和鄉下人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的人也各有各的看法,有下鄉知青的家庭則承受著極大的壓力。1968年底,重慶市開始動員中學生上山下鄉,這關係到我家的四妹和六弟需下鄉當農民,他們的思想產生混亂,很有怨言,甚至和來動員下鄉的老師頂牛,搞得很僵。父親在外語系的學習會上發言表態,一定響應號召,把子女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軍嫂重生文,她重生七零,下鄉種田做知青,找尋前世軍夫!
    軍嫂重生文,她重生七零,下鄉種田做知青,找尋前世軍夫!各位支持國產的道友們,大家好!小編最近收集羅列了一下這幾篇文章,軍嫂重生文,她重生七零,下鄉種田做知青,找尋前世軍夫!看的是廢寢忘食,不得不讚嘆作者的文筆,看了還想看,祝大家看文愉快!
  • 「支邊」|2020年,是嘉興知青赴大興安嶺支邊50周年
    從1968年開始,直到1970年代末,全國約有1764萬名知青,離開城鎮,上山下鄉,插隊支邊。這一代人改變命運的同時,也深深影響著祖國各地的建設事業。嘉興知青,是其中一支。除了嘉興本地鄉村,內蒙古呼倫貝爾、巴彥淖爾、密山、大興安嶺,都留下了嘉興知青青春的身影。
  • 全國知青紀念碑、雕塑(第1-8輯 72組)
    600多名知青中,年齡最小的15歲,最大的20歲,他們對山丹馬場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作用。2007年12月,55歲的廣州老知青李廣生投資建設的地處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紅光知青園」正式開業,免費迎接嶺南(包括海南)各地上山下鄉到農場、農村的老知青團隊舉辦的集體聯歡、休閒活動。
  • 謹以此片,紀念知青上山下鄉50周年!珍貴視頻不能錯過~
    二零一八我們下鄉五十年二零一八我們將舉行最隆重的紀念親愛的荒友親愛的夥伴不管你來自哪座城市不論你哪年下鄉請走進紀念的隊列請集結在火紅的連旗下請戴上老花鏡請把你的名子籤下重合了一段共同的歷程知青為生命中的兵團驕傲兵團以一代知青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