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改變命運。從古至今,每個人成年以前最重要的使命是學習,用豐富的知識去充實自己的人生,幫助更多的人。在我國六七十年代,有很多知青自願從城市到農村,但是在返城的時候又會面臨種種問題,他們想要把農齡改為工齡。
可是向上級反映時有風險,蕭芸為了幫助他們,義無反顧地寫下那封名為「知青福音書」的信。在她身上有什麼故事呢?
讓蕭芸寫信
蕭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她16歲下鄉,做了14年知青後回到城市中。
當時那些回城的知青有很多都找不到工作,有的就算找到工作了,但是工資待遇和福利都遠不如以前,一切都得重頭開始,生活顯得比較艱辛。
而有些人在農村成了家,帶著一家人回到城市,由於沒有文化、沒有技能,只能做苦力。可是苦力的工資不高,更不要說有人做不了苦力。
這些都成為了他們未來生活的壓力。
為了下鄉,有的知青錯失了上大學的機會,找工作的話,工資待遇都不是很合適。而那些工資待遇比較好的工作,他們又達不到要求,所以,他們回到城市後,都將會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
他們知道蕭芸的文筆好,想要蕭芸幫她們寫下這封信。所以當這些人蕭芸的時候,蕭芸知道他們實在是沒有其他辦法了,為了生活保障,他們只能嘗試各種方法。
在當時那個年代,寫這種信萬一失敗是要坐牢的,所以那些知青在信下面籤上字。如果真的出了什麼事情,他們願意照顧蕭芸的孩子。
作為一個母親,蕭芸應該多為自己的孩子著想,但她面對這些知青又無法拒絕。
經過慎重考慮,蕭芸決定寫下這封「知青福音書」。用自己的文筆表達出8000萬知青的心聲。
蕭芸的信幫助了8000萬知青
她在信中寫道,8000萬知青在農村勤勤懇懇,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年華都留在了那裡,可是回城後他們的生活卻意外困難。
希望能把下鄉的農齡改為工齡,希望可以提高他們的經歷。
寫完這封信後,蕭芸知道自己可能面臨的事情,所以她回到老家把父母的事情安頓好,給女兒織了幾件毛衣,並且還告訴丈夫,如果真出什麼事情,讓他提出離婚。
這一切的做法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不想連累家人。
蕭芸在面對大局和家人面前,她選擇大局,不是她不愛自己的家庭,而是她知道此刻應該做什麼,什麼更加重要。
後來沒過多久,蕭芸打聽到有關部門看到她的信之後已經著手想辦法解決知青的問題了,這下她才真正放心。
而蕭芸這次的行為,不僅讓有關部門了解到了知青的真實情況,而且還改善了8000萬知青的生活,實為一次壯舉。
知青在農村的生活本就非常艱苦,他們已經失去了大好青春年華,如果回城後還沒有生活保障,那很多人都不願意去下鄉。
在蕭芸看來,如果犧牲自己,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那麼她願意作出這個犧牲。而那些知青也知道蕭雲這次舉動所需要付出的肯定不少,所以決定要幫助她照顧她的女兒。
後來蕭芸憑藉自己優秀的文筆在多家雜誌上發表散文、小說等。
蕭芸的知青生活
蕭芸16歲下鄉後和89名知青組建了姜畲知青茶場。後來茶場解散,蕭芸又到一個偏僻的山村,認識了李開彥。
李開彥是生產支書的弟弟。在當時那個年代,這個身份不管是什麼樣的女孩都可以吸引到,只是李開彥當時滿眼蕭芸渾身散發出來的氣質。
當時兩個人見面比較少,但是李開彥的母親特別喜歡蕭芸,直到蕭芸到姜畲中學教書,他們才有極少次的機會見面。他們本就互相吸引,見了三次面就定下了婚姻,還生下一個女兒。
農村生活雖然樸實,但很無聊,每天都是一個樣子,蕭芸不甘心,她覺得自己的未來不能一直這樣在農村生活下去。
1979年,蕭芸忽然收到一封信,信上說可以將她女兒的農業戶口轉為城市戶口,於是蕭芸果斷走出農村,結束了長達14年的知青生活。
回到城市後,蕭芸到一家幼兒園工作,邊工作邊照顧女兒。
在幼兒園工作的那些日子裡,蕭芸已經被提拔為幼兒園園長,可是她卻要離開幼兒園,選擇自己創業。
之後蕭芸在多家媒體平臺擔任主持編輯工作。在她主持的欄目裡幫助了很多問題少年,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與此同時她還認識了葉小平,也就是她的第二任丈夫。
一直以來,蕭芸一直關注著青少年的發展,並且不停地幫助青少年走正確的道路。蕭芸和丈夫拿著所有的積蓄走遍全國,完成上百場公益講座,在幫助青少年的路上她從未停止過。
結語
縱觀蕭芸的一生,她下鄉做知青,在遇見愛情後果斷選擇愛情,但是蕭芸的心裡不只有愛情,還有未來。
她是一個有遠見的女人,不想一直窩在農村裡,寧願犧牲婚姻也一定要給女兒最好的生活。
當眾多知青找到她,希望她可以寫那封信時,蕭芸心裡也曾怕過,可她仍然繼續做了,並且在寫完信還安頓了家裡人。
足以證明蕭芸的善良。文人所擁有的知識不只是單純的幫助自己,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能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到別人,這才是知識真正的意義。
每個人都是普通人,都會以自己的利益為重,但是在遇見大是大非時還是得保持清楚的頭腦,一切要以大局為重。
蕭芸這點是非常值得讚揚和學習的。
在生活中每遇到一個優秀的人,都要向他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豐富自己,讓自己變成一個知識淵博的人。然後用自己的知識去幫助更多的人,就像蕭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