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知識青年遠離父母親人,從家鄉出發,開始了歷時十年之久的上山下鄉運動。河南光山縣在那個時代也同樣有許多插隊知識青年,他們歷盡千辛,把血汗留在了那片苦澀的田野上,知青的歲月,讓每個知青都終身難忘,讓我們一起回顧知青在光山的歷史。
知識青年(下簡稱「知青」)上山下鄉,從1965年開始,第一批是信陽市的127名知青來光山縣楊墩鄉插隊落戶,至1968年知青上山下鄉進入高潮。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政府抽調國家幹部組建青年隊。1974年,縣成立「知青辦公室」專門負責此項工作。
1968年12月23日,在全縣城鎮掀起向知識青年進行「再教育」和城鎮居民「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閒飯」的上山下鄉高潮。全縣城鎮被迫下到農村的有1292戶,計5552 人。省、地下放到光山的知青近千人。
1972年3月,全縣先後接收鄭州、信陽和本縣下鄉知識青年2197名,分別安置在11個公社、6個青年隊和123個青年組。
從1965年至1980年,全縣共接收來自北京、上海、鄭州、信陽等城市和本縣知青7045 名,其中安排到青年隊的4 044名,到農村插隊落戶的3 001名。為安置好下鄉知青,1965 年至1983年,國家共撥給知青扶助款472.85萬元,調撥木材400立方,鋼材300噸,水泥800噸,汽油800噸,柴油1 200噸,煤炭2 500噸。至1978年,全縣共建14個青年場(隊), 有汽車5輛,膠輪拖拉機24臺,履帶拖拉機3臺,手扶拖拉機20臺,柴油機45臺,電動機22部 。
「文化大革命」期間,建設性支出壓縮,而「文化大革命」活動經費、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經費增加,10年間財政支出7 246.2萬元。
1984年,南向店回鄉知識青年阮正(女),自學成才,辦起新法栽培天麻函授班, 共接受學員1.6萬餘人(學員遍布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使其家鄉受益,亦增加了個人收入,多次受到中央、省、地、縣領導的表揚。
知青工作辦公室(1974.3-1982.3)機構成員,主任屈文錦、謝長祿、屈文錦、謝長祿、毛鴻遠 。
1968年至1978年,下鄉知青中有333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15名進高一級學校深造,1 602名安排進工廠。1978年12月,根據中發[2978]74號文件精神,縣組織勞動就業小組,下設辦公室,對原下鄉的知青進行統籌安排,安置全民工的480人,集體工的1 020人, 轉回省地質隊的17人,轉回原籍待業或自謀職業的27人。對1982年保留下來的(鄭堂、王畈、椿樹崗青年隊和王畈磚瓦廠)四個廠、隊的知青,安排一次性就業。至1983年,下鄉知青全部遷離農村。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今的光山已經在中原大地上崛起,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突飛猛進,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美麗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我們不會忘記曾經為光山奉獻的知青們,感謝你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了光山最艱難的歲月。也歡迎同志們有機會回你們的第二故鄉光山,來看一看、走一走,找回那激情難忘的歲月。
本文資料引自光山縣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光山縣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收集整理:徐厚冰,安徽廣德市人,祖籍光山(具體鄉鎮地址不詳),自媒體人,地方文史研究愛好者,散文家。發表各類文章千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