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在光山縣上山下鄉的歲月

2020-12-23 徐厚冰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知識青年遠離父母親人,從家鄉出發,開始了歷時十年之久的上山下鄉運動。河南光山縣在那個時代也同樣有許多插隊知識青年,他們歷盡千辛,把血汗留在了那片苦澀的田野上,知青的歲月,讓每個知青都終身難忘,讓我們一起回顧知青在光山的歷史。

知識青年(下簡稱「知青」)上山下鄉,從1965年開始,第一批是信陽市的127名知青來光山縣楊墩鄉插隊落戶,至1968年知青上山下鄉進入高潮。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政府抽調國家幹部組建青年隊。1974年,縣成立「知青辦公室」專門負責此項工作。

1968年12月23日,在全縣城鎮掀起向知識青年進行「再教育」和城鎮居民「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閒飯」的上山下鄉高潮。全縣城鎮被迫下到農村的有1292戶,計5552 人。省、地下放到光山的知青近千人。

1972年3月,全縣先後接收鄭州、信陽和本縣下鄉知識青年2197名,分別安置在11個公社、6個青年隊和123個青年組。

從1965年至1980年,全縣共接收來自北京、上海、鄭州、信陽等城市和本縣知青7045 名,其中安排到青年隊的4 044名,到農村插隊落戶的3 001名。為安置好下鄉知青,1965 年至1983年,國家共撥給知青扶助款472.85萬元,調撥木材400立方,鋼材300噸,水泥800噸,汽油800噸,柴油1 200噸,煤炭2 500噸。至1978年,全縣共建14個青年場(隊), 有汽車5輛,膠輪拖拉機24臺,履帶拖拉機3臺,手扶拖拉機20臺,柴油機45臺,電動機22部 。

「文化大革命」期間,建設性支出壓縮,而「文化大革命」活動經費、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經費增加,10年間財政支出7 246.2萬元。

1984年,南向店回鄉知識青年阮正(女),自學成才,辦起新法栽培天麻函授班, 共接受學員1.6萬餘人(學員遍布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使其家鄉受益,亦增加了個人收入,多次受到中央、省、地、縣領導的表揚。

知青工作辦公室(1974.3-1982.3)機構成員,主任屈文錦、謝長祿、屈文錦、謝長祿、毛鴻遠 。

1968年至1978年,下鄉知青中有333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15名進高一級學校深造,1 602名安排進工廠。1978年12月,根據中發[2978]74號文件精神,縣組織勞動就業小組,下設辦公室,對原下鄉的知青進行統籌安排,安置全民工的480人,集體工的1 020人, 轉回省地質隊的17人,轉回原籍待業或自謀職業的27人。對1982年保留下來的(鄭堂、王畈、椿樹崗青年隊和王畈磚瓦廠)四個廠、隊的知青,安排一次性就業。至1983年,下鄉知青全部遷離農村。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今的光山已經在中原大地上崛起,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突飛猛進,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美麗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我們不會忘記曾經為光山奉獻的知青們,感謝你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了光山最艱難的歲月。也歡迎同志們有機會回你們的第二故鄉光山,來看一看、走一走,找回那激情難忘的歲月。

本文資料引自光山縣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光山縣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收集整理:徐厚冰,安徽廣德市人,祖籍光山(具體鄉鎮地址不詳),自媒體人,地方文史研究愛好者,散文家。發表各類文章千餘篇。

相關焦點

  • 葉辛:中國知青上山下鄉的落幕
    甚至很多當過知青的過來人,談起那段歲月,也自然而然地說:隨著「十年動亂」的結束,千百萬知青的大返城,城市知青中大規模的上山下鄉、插隊落戶便也就跟著結束了。歷史地籠統地講,這句話沒有錯。沒有「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也不會有上山下鄉的結束。但是細究起來,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結束,是「文化大革命」畫上句號好幾年以後的事情。
  • 知青下鄉勞動老照片,火紅年代的青春歲月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動員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成為一項國家的基本政策。廣闊天地,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大有作為。廣大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大軍。粗茶淡飯,勝似山珍海味,到處充滿著歡聲笑語,記錄下她們如火的青春歲月。
  • 北京知青網迎新年暨紀念知青上山下鄉52周年文藝聯歡會
    北京知青網迎新年暨紀念知青上山下鄉52周年文藝聯歡會北京知青詩歌朗誦藝術團 馮曉紅
  • 謹以此片,紀念知青上山下鄉50周年!珍貴視頻不能錯過~
    二零一八我們下鄉五十年二零一八我們將舉行最隆重的紀念親愛的荒友親愛的夥伴不管你來自哪座城市不論你哪年下鄉請走進紀念的隊列請集結在火紅的連旗下請戴上老花鏡請把你的名子籤下難忘一九六八我們走進墾荒者隊伍難忘一九六八我們生命中的兵團誕生知青墾荒的歷史見證了兵團短暫的歷程難忘的兵團難忘的知青難忘的如火如荼歲月
  • 曾經在全國聲勢浩大的 上山下鄉運動宣傳畫
    上山下鄉從20世紀50年代便被倡導,至60年代而展開,70年代末結束。對當時的知青來說,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也就是,當時提出的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體力與腦力勞動差別,其中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他們的代表人物。
  • 「知青歲月」我家出了三個知青
    城裡人和鄉下人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的人也各有各的看法,有下鄉知青的家庭則承受著極大的壓力。1968年底,重慶市開始動員中學生上山下鄉,這關係到我家的四妹和六弟需下鄉當農民,他們的思想產生混亂,很有怨言,甚至和來動員下鄉的老師頂牛,搞得很僵。父親在外語系的學習會上發言表態,一定響應號召,把子女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知青雕塑,記錄著我們的青春歲月!
    知青歲月裡,有人覺醒,有人迷茫,有人失落,有人逃離,有人堅強。更多的人在無奈中年復一年地等待,等待花開,等待希望!這就是,當年我們的青春。嘿!朋友,別問我「貴姓?」我和你一樣,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知青」。請記住我們的共同的名字,將「知青」二字,永遠銘刻在你我的心上。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上山知青我是主動積極上山當知青的。我這句開篇, 想必會遭到許多人的「拍磚」, 但我說的是實話——活到這把年紀, 已經不屑於講假話了。當然, 我得把話儘可能講準確了。這種主動、積極其實是無可奈何、別無選擇的。因為我是資本家的兒子。
  • 胡喬雲專欄|回憶我的知青歲月
    |回憶我的知青歲月|胡喬雲作者:王國輝1972年3月6日我從湖南省沅陵縣第一中學高中畢業,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去了湖南省國營齊眉界林場。 在沅陵一中,我受到了名師的器重和培養。當時,上大學是我最大的理想!
  • 2017中國知青文化興安高峰論壇綜述(上)
    廣西知青文化研究會會長陽國亮在《中國夢、知青夢與脫貧攻堅》文中認為,「知青夢」是中國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之夢,是「中國夢」的歷史脈流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中的展開,是知識青年踐行「中國夢」偉大精神的結晶,是貫穿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始終的一條主線,而當前的脫貧攻堅則是實現「知青夢」的一個重要機遇。
  • 「知青歲月」阿偉不是「孽債」
    每當人們得知我曾經在西雙版納上山下鄉十年的經歷後,他們都會善意地玩笑我:「你有沒有孽債啊?」我想不到,一部文藝作品會博得如此大的社會效應!憑心而論,從曾經上山下鄉去過版納以及至今還留在那裡的知青們的角度看,尤其是5個「孽債」所處的農場背景的知青角度看,這部作品的成功,主要在於電視劇裡反映的當年知青返城後的境遇而非那些「孽債」的故事。
  • 知青往事
    知青往事時值知青上山下鄉50周年之際,回憶那段難忘歲月而以詩詞吟之。坐著汽車去人民公社金秋八月餞行忙,踏出藍中別學堂。 蝶戀花·園丁與碩丁時值知青上山下鄉50周年之際,為同學題照。2018年10月26日三尺臺青春永駐。心遠浮塵,守望書山路。執教校園年華度。芬芳桃李傳千古。潤雨禾苗凝磬露。歲月如歌,又夕霞情愫。風韻猶存誰比汝?碩丁豁達豪言賦。
  • 全國知青紀念碑、雕塑(第1-8輯 72組)
    作為共和國的長子,知青一代與祖國共同走過艱難的歷程。如今,40年過去了,那波瀾壯闊的上山下鄉運動已成如煙往事。知青,也成為人們心中最難以忘懷、刻骨銘心的經歷。適逢共和國甲子誕辰,知青籌資立塑,勒石明志,以作永久紀念。
  • 北京知青知多少?致敬當年的那些北京知青……
    自1967年開始至1970年,北京市有26萬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到外省市上山下鄉:黑龍江14.6萬人(其中插隊約8000人),山西43000人,內蒙古27873人,陝北延安地區23000人,吉林約7000人,雲南約6000人,還有甘肅、寧夏、河南、湖北四個省。北京知青在兵團農場的知青數量略高於在農村插隊知青數量。
  • 【新鮮速遞-特別企劃】|​胡獻忠|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動員結構變遷考察 2018年第9期
    1968年11月毛澤東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號召後,知青上山下鄉在隨後的一年內達到高潮。(4)70年代初全民所有制工人總數、工資支出總額、糧食消費總量都突出了國家供應的底線,於是在毛澤東給知青家長李慶霖覆信之後,在國務院研究落實的推動下,1973年到1975年知青上山下鄉再掀高潮。多數社會結構理論家都認為,一個良性的社會應該是三層結構:政治精英—中層組織—社會大眾。
  • 【感概】50年前,花縣近千名知青飽經坎坷和磨練,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讓人唏噓
    1965年,在知識青年下鄉的大背景下,近1000名知青轟轟烈烈來到秀全果肥場 時間倒回50年前。上世紀中期,發生在中國的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在一代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 青春記憶 ▏上山下鄉五十周年——記當年瑣事
    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巳過去五十年,這場運動涉及到兩千多萬知青及數億家長親屬、安置地農民。運動的意義後果、是非曲直幾十年來爭論不休,有說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偉大運動」,有說是「被欺騙、被拋棄的一代青年的荒唐歲月」。有說是「無怨無悔的青春頌歌」,有說是「噩夢般的經歷」,至今仍無定論。
  • 崢嶸歲月丨難忘的知青歲月
    《蹉跎歲月》插曲《一支難忘的歌》光陰荏苒,歲月如梭,知青生活距今己有50個年頭,半個世紀了!
  • 1962年,北京19歲女知青放棄高考,主動下鄉插隊,如今過得怎樣
    1962年,在北京有一位19歲的姑娘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她為了響應國家「上山下鄉」以及「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毅然選擇放棄了高考,選擇下鄉插隊。這位年輕的姑娘名叫侯雋,而她當時也因為高尚的思想覺悟和吃苦精神被視為了知青模範和勞動榜樣。
  • 北大荒知青和北大荒知青文化
    幾十萬北大荒知青在黑土地上創造的生氣勃勃的北大荒知青文化,是廣大知青對疆建設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在全國各地的上山下鄉活動中,只有在北大荒形成了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知青文化。「說到文化建設,兵團的水平之高在全國所有農墾單位和知青群體中是獨一無二的。……在衛生和教育方面,兵團建立的醫療體系達到了當時墾區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小學和中學遍布墾區,安排有較高文化水平的知青擔任教師,培養了一大批墾區事業的後續領導。」北大荒知青姜昆說:「到知青大規模上山下鄉時,北大荒文化達到了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