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雷山,地處廣昌縣城西北方向,距離縣城20多公裡,是廣昌、南豐、寧都三縣交界的一座山峰,海拔高度不到1千米。,就山而言,山不高,也無仙,沒有什麼名氣。可說起翠雷山下曾經過往的激情歲月、那些人、那些事,那就有的說了。
先說遠點,據記載,1929年春,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由井崗山向贛南、閩西進軍,幾次活動在翠雷山周邊的寧都洛口,苦竹村的包洛口店、包家祠一帶。翠雷山腳下的古竹山村,成了紅軍進入廣昌的第一村。廣昌縣的第一個農民協會、第一支革命武裝、第一個中共黨支部、第一個蘇維埃紅色政權都誕生在這裡。 1947年,有人在一次伐木中偶然撿到一塊烏黑閃光的石頭,鄰裡相傳,經行家驗證是貴重鎢砂,讓這裡人氣大增。據年長者回憶,當年,開採鎢砂礦工最高峰人數達2萬多人。解放初期的1954年,鎢礦為中央企業,冠以「中南有色金屬管理局金華山鎢礦」,可見鎢砂價值之高,機構規格之顯赫。
那個時候,縣城到古竹一條平坦的小路都沒有,山高森林多,出門就爬坡。由於開礦所需,1950年秋,礦上修築了縣城至古竹礦山專用路,1951年修通了縣城到堯山,1954年又接通了堯山到古竹礦總部。大批勞工集聚「淘金」,有點當年美國西部舊金山和澳洲東南部新金山之類似,築路掘地,採礦挖金。因為鎢的儲量、開採,贛南佔全國的大頭, 因此,工程技術人員以及礦山勞工來自贛南的居多。 大躍進開始的第一年,即1958年,可能是國家探得此處鎢砂資源枯竭、開採價值不大的原因,鎢礦一下子從中央級別管轄劃歸地方畫眉坳鎢礦代管,接著又降級為縣辦企業。
1957年底,第一批縣屬機關54名幹部上山下鄉,建設山區,由縣委副書記帶隊,來到翠雷山下的洽港,成立山區建設隊,披荊斬棘、劈山開路、紮寨安營 。 第二年開春,第二批80名上山下鄉幹部又來了,與此同時,中央企業金華山鎢礦49名下放幹部,也轉到洽港集結。也是當年,「國營廣昌縣翠雷山墾殖場」正式成立了。還是在當年,古竹公社、廣昌林業局古竹林業站併入翠雷山墾殖場。 新中國成之後,百端待舉,百廢待興。建設需要大量木材、毛竹,因此砍伐木竹和運輸木竹是翠雷山墾殖場的主要任務。那個時候的砍伐是斧頭鐮刀,運輸更多的是水運,需要大量勞動力,因此,又從社會招工658人。合起來1千多幹部職工了。
1958年6月,中共江西省委根據毛主席關於「半工半讀」的教育思想,並在省長邵式平等同志的積極提議下,作出了創辦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決定。共大以抗大為榜樣,以墾殖場為基礎,先上馬後備鞍,很快籌辦起來了。開辦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翠雷山分校。地址選在珠坑。部分外省青年慕名而來。半工半讀,不要國家一分錢,自己讀了書,還可學個工作技能,應該說這是符合當時辦學的國情。 1959年,南豐縣長陂墾殖場與廣昌縣翠雷山墾殖場的一場山林糾紛,鬧到省裡,為了便於調和,省人委決定兩墾殖場合併並升級為省屬的「南廣綜合墾殖場」,辦公地設在原翠雷山墾殖場的古竹,一把手省委委任,同時,省勞動廳又從豐城鐵路局轉來72名鐵路民工;省輕工廳設計院分配14名技校畢業生到墾殖場當幹部。 合併升格的南廣綜合墾殖場運行半年又撒分,重新恢復「廣昌縣翠雷山墾殖場」。 後面的幾十年,有1964年81名贛州市下放知青、 1969年21名贛南八一四共大畢業生、廣昌共大部分畢業生、1975年各鄉鎮下放知青的10%人員指標共80人、本場職工子女自然增長員工等充實到職工隊伍,分配到墾殖場當工人。
據那個時候的古竹公安派出所有過統計,幹部職工隊伍中來自26個省市自治區。幹部職工的素質較高,文化人多,尤其是有57、58上山下鄉的機關幹部,有20來歲充滿活力的年青人,有國民政府轉入的舊職員,有錯劃右派分子的讀書人,有解放初期歷史問題尚未搞清楚,能用、不可重用的尷尬人,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能工巧匠。翠雷山墾殖場曾是副處、副廳級(南廣墾殖場)單位,可見人員構成之廣泛,素質之不一般。後來若干年裡,當初的翠雷山墾殖場開創元老,基本都成了建設山區的中堅力量。
上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是翠雷山墾殖場人丁興旺、事業發達、最有名氣的時期。當年就有個比縣城電影院還大、能坐上千人的翠雷山大禮堂,35mm的電影機,寬銀幕,看電影第一場、第二場,場場坐無虛席。禮堂對面2扇大圍牆,宣傳欄、黑板報,廣播站、燈光球場,總場場部機關。機關幹部,職工近100號人。側面是翠雷山墾殖場職工醫院。還有自己的汽車隊,解放牌、東風牌大卡車最高峰擁有10多輛;自有幾部大型客車往返於縣城和翠雷山墾殖場。更有名聲在外、擁有幾百工人的廣昌縣造紙廠、廣昌縣膠合板廠、工藝漆筷廠等大小不等的十幾個廠(場、隊),當年,在縣域經濟中相當有份量。 由於職工來自四面八方,在人員往來、信息交流、倡導時尚等精神層面的生活都優於縣城。先一步穿上了的確涼、的確卡、中山裝、連衣裙。難怪當時就有人稱:翠雷山墾殖場所在的古竹是廣昌的「小上海」。叫人羨慕! 翠雷山墾殖場成立的幾十年,翠雷山下的古竹區域的場社合一,經過 三合三分。合併時,翠雷山墾殖場代行公社(鄉、鎮)政府功能,比如,民政救濟、打結婚證、辦學校、徵兵、社會治安、扶持農業等等。分開時,公社(鄉、鎮)另起爐灶。古竹區域翠雷山墾殖場的國營企業性質,殘存的鎢礦縣辦大集體性質,直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破產和改制。當然,這是它的特殊區域和行政區劃以及發展趨勢決定的。但是,以「翠雷山」山名命名的翠雷山墾殖場,在建場以來到改革開放初期,一直是響噹噹的。 正因為有聲有色,有模有樣,名聲在外,才有時任江西省委書記處書記方志純、副省長汪東興、省革委會主任程世清都不同批次地親臨視察過翠雷山墾殖場。 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職工人員構成複雜,尤其是57、58上山下鄉的幹部,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世道彎曲人無奈,艱難困苦不叫屈。人無奈於世道,世道也無奈於翠雷山下的這幫人。
隨著文革十年動亂結束、撥亂返正、落實政策,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當年上山下鄉的幹部有部分陸續回機關,右派分子摘帽,知青返城。舊體制下的勞動關係再也箍不攏人心了。下崗、自謀職業趨勢使然。當年的鎢礦早已破產,翠雷山墾殖場企業集團旗下的大小廠(場)全部倒閉。一直留場的57、58上山下鄉25名開創元老,大多駕鶴西去……後輩自謀職業,下海經商,後生總體都混的不錯。
本人去年清明去到古竹,路過當年幾個廠,見遺址殘垣斷壁,荒蕪空堂,順口吟了幾句: 以此懷念曾今為翠雷山墾殖場建設作出過貢獻的先輩們。
翠雷山墾殖場的經歷,也是一個時代的經歷,前人留下的寶貴足跡也是時代的光輝足跡。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隨著人類生態保護發展的可持續,現在的翠雷山墾殖場已經變成了生態保護的馬前卒,綠色銀行的守護神。翠雷山的林地漸漸地恢復成自然原始狀況,翠雷山下的「小上海」,也將華麗轉身成廣昌的「九寨溝」。
作者 :姚小平,1958年隨父母上下山鄉到翠雷山墾殖場,1968年下放到大陵大隊增田嶺生產隊(現旴江鎮磜頭村增田嶺村小組),次年遷回赤水老家繼續讀書,1975年知青下放10%的指標安排又進入翠雷山墾殖場,1993年進城至今。
您的關 注是我們創作的動力
📝 來源〡廣昌人
📝 編輯〡二辰
✍️ 審核〡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