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人員辛苦了他們每天預定兩頓飯送來

2021-01-13 瀟湘晨報

當新冠疫情使這座城市按下暫停鍵時,一座城一條心,全市人民都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這其中不僅有無私奉獻的醫護人員,默默付出的社區工作人員,更有無數熱血衷腸的志願者和志願團體。石家莊裕華區青南社區在一天的時間內完成了整個轄區居民的核檢工作,其中不乏志願者們的熱情參與。志願者的熱情和援助單位的溫暖源源不斷地湧過來。

石家莊市第八中學的老師們在得知社區工作人員在核檢時從早上六點到晚上九點都沒有吃東西時,從7日開始,每天兩頓為工作人員送來預定的飯菜。

還有不少居民對社區工作人員的付出都表示出了很多的關心和問候,他們紛紛給社區送來了口罩、酒精、消毒液之類的防護用品。

「吃著熱騰騰的飯菜,我們心裡倍感溫暖,更增加了守護好自己社區家人的信心,再寒冷的冬天我們都能過去。」社區工作人員說,疫情的突發,讓我們感受到了最美的情意,期待我們的城市早日重啟!

(燕都融媒體記者 李春煒)

【來源:燕趙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每天吃兩頓和三頓,哪個更好?堅持吃兩頓飯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民以食為天,每天保證充足的飲食量,讓身體有足夠的營養,去支撐日常的運作。正常來說,我們每天都是三餐,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飲食規律,身體健康。而現在不少人開始改變自己的飲食,想要採用古人的一些方式,就是每天保持兩頓飯,那麼堅持做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保證老百姓「一天吃上兩頓飯」,放在西漢「盛世」裡,都是個十分不容易的治國目標。 而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更告訴我們:殷商時代的中國人,把一天分成了八個時段。其中有「大食」和「小食」,也就是在上午和下午各吃一頓。發展到戰國時期,「上午這頓」常被稱為「朝食」,也叫「饔食」,這是古人當時每天最重要,也吃得最好的一頓。
  • 配備蒸鍋,飯涼了能熱;工作人員每天檢查食物新鮮度——環衛工人又...
    「每天換著花樣吃,大餅、火腿腸、雞蛋、包子、粥,種類可多了。免費早餐對於我們來說既是一種福利,更省去了普掃結束後回家吃早點的麻煩。特別是冬天,這樣的一頓早餐吃得我們心裡都是暖的。」環衛工人韓師傅說。採訪中記者注意到,為了避免工人們吃冷飯,休息間裡專門準備了一個蒸鍋,遇到工人普掃結束晚了,休息間管理員就會把早餐放到蒸鍋裡熱一熱,確保工人隨時都能吃到熱乎的早餐。
  • 蘭州:看工作人員辛苦 居民匿名向社區捐款
    該居民稱,社區工作人員每天沒日沒夜奔波加班,特別辛苦,希望這點微薄的資金能幫到你們,也算是我為疫情防控儘自己的一份力。疫情當前,無數的醫務工作者、街道社區工作人員、警務人員等堅守在一線,逆向而行,為居民群眾築起了堅固的防護堡壘。在後方,像該居民一樣,也有不少無私奉獻的愛心人士慷慨解囊、出資出力,用自己的力量為疫情防控工作加油助力。
  • 古代的人為何每天只用吃兩頓,他們不餓嗎?
    人是鐵,飯是鋼。我們現在一日三餐司空見怪,為什麼古人每天只需要吃兩頓。這是什麼由來?在商朝有記錄說我國的農民和其他勞動人民一天是只吃兩頓飯。這個行為讓我們不理解,我們如今每天都是一天三餐,我們認為這是非常合理的飲食習慣,那麼為什麼古人採取一天兩頓的進食頻率呢?
  • 古代中國人每天吃兩頓,為何後來變三頓了?
    保證老百姓「一天吃上兩頓飯」,放在西漢「盛世」裡,都是個十分不容易的治國目標。而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更告訴我們:殷商時代的中國人,把一天分成了八個時段。其中有「大食」和「小食」,也就是在上午和下午各吃一頓。發展到戰國時期,「上午這頓」常被稱為「朝食」,也叫「饔食」,這是古人當時每天最重要,也吃得最好的一頓。
  • 農民喜歡一天吃兩頓飯,合理嗎?你怎麼看
    一天吃兩頓飯是東北人最經常做的事情,吃兩頓飯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想吃健康了,你得根據季節、以及年齡,合理的安排時間來吃,並不是一年四季適合。比如說視頻裡的年輕媽媽,她是偷懶不做早飯,中午和晚上的飯是正常的,於是讀幼兒園的小朋友需要不吃早飯上學,這對於長身體的孩子來說是不合理的事情,而且早晨不吃飯對於胃也有害處。
  • 四川自貢高新區隔離人員用餐巾紙包筆籤字:醫護人員最辛苦!不想給...
    無一例疑似和確診者高新區對隔離人員展開心理危機幹預「辛苦你們了,感謝你們這些天細心的照顧!我買了點小零食,你們空了去加點餐!」2月5日晚,解除隔離的自貢某學校老師,給高新區第三集中醫學觀察點的醫生、護士們送來了愛心零食。
  • 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有什麼不同?誰的腸胃更好?
    吃飯是我們每天的必修課,它能解決溫飽問題,還能給人體補充營養,身體就會有能量去應對工作或者是其他事情。根據傳統方式來看,每天三頓飯必不可少,每一餐都很重要,可以給人體補充不同營養。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許多人就有了新的想法,習慣也有不同。
  • 陝西有些地方為啥一天吃兩頓飯?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們該尊重
    很多人認為,一天吃三頓飯是天經地義,一天三頓飯也的確符合人體健康規律。那同樣,對於一天吃兩頓飯的地方或者人,很多人下意識裡就覺得他們是窮,是吃不起三頓飯。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這個一天兩頓飯的地方現在仍然有,就黑嫂知道的,在陝西某些地方,還是一天兩頓飯。他們是窮嗎?當然不是,這是種習慣,那為啥有這種習慣呢?咱們就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 ...大核酸檢測點社區工作人員:「我們辛苦點兒,換回居民的平安 值!」
    檢測登記看孩子 80名隊員不停地忙碌12日,香坊區通天街道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由街道、社區、轄區醫療機構80餘名黨員和志願者組成的黨員突擊隊,直插恆祥中山小區支援核酸檢測點,引導轄區居民有序進入核酸檢測現場,安撫群眾緊張情緒,做好核酸檢測注意事項的解釋說明等工作。「大娘,你慢著點,把帽子圍巾戴好,馬上就到你了。」
  • 辛苦了!北京擴大增大檢測力量,為醫護人員安排輪休
    北京全市在進行大規模核酸檢測,參與檢測的醫護人員非常辛苦,現在已經擴大增大檢測力量,優化檢測流程和環境,採取輪休等防護措施,給醫護人員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延伸閱讀:餐飲店老闆拉4臺空調給醫護降溫:疫情到現在,他們受了太多苦6月16日,北京密雲,疫情防控升級,醫護人員給當地餐飲工作人員做核酸檢測。
  • 政協頭條丨壽光:「兩頓飯」讓農村老人幸福滿滿!
    為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全市開展農村老人助餐試點25個,有23個村由市養老集團和城投集團託管,他們選取壽光市臺頭鎮村集體較好的南兵村、三座樓村、小坨村,建設了「幸福餐廳」,探索適合農村居家養老的新路子。
  • 90後女社區書記的「防疫一線」:每天工作15小時 午飯只有10分鐘時間
    90後劉麗英,是哈爾濱市松北區太陽島街道集樂社區的黨支部書記。每天早上簡單地吃完早飯後,劉麗英就匆匆奔赴自己的崗位開始一天的工作。對7個小區卡點進行至少2次走訪排查、對重點單位進行摸排、入戶走訪、開展疫情防禦的宣傳工作……由於集樂社區共有7個小區和3750戶居民,社區工作人員只有3人,劉麗英的工作強度也非常大,每天要連續工作15個小時,晚上23點才能下班回家,就連午飯也只有10分鐘的時間,她用一碗泡麵簡單解決午飯過後,,,繼續投入緊張的工作中去。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三頓了
    中國有句俗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日三餐為我們提供了能量,日常幹活更加有力氣,不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配置,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日常只吃兩頓,即便是皇室貴族,也沒有早中晚三餐的習慣。
  • 湖南第一壽星去世享年127歲 生前:每天兩頓飯,豆腐是最愛
    湖南第一壽星去世享年 127歲 生於1893年,系湘西鳳凰縣人;外孫女講述老人生前點滴:每天吃兩頓飯,豆腐是最愛 騰召珣是湖南長壽老人田龍玉的外孫女,老人從鄉下搬進縣城後,起居由她照料。 「每天只吃早晚兩頓飯,愛吃玉米、紅薯、蔬菜,豆腐是她最喜歡的食物,葷菜吃得少。」回憶外婆生前點滴時,騰召珣說。 瀟湘晨報記者 向帥 長沙報導 記者10月20日獲悉,「湖南第一壽星」田龍玉老人於9月28日凌晨1點30分去世,享年127歲。
  • 與社區人員並肩戰「疫」 堅守社區防線 合肥城管人下沉社區的戰...
    如今,他們站在社區防疫第一線,與社區人員並肩戰 " 疫 "。讓我們來聽一聽他們下沉社區的防疫故事。每天我都會把社區的 11 個市直單位宣傳點轉一遍,和他們了解小區的通行情況,有沒有困難,工作中有沒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對設置不合理的點位、人員及時進行調整、優化,對上級督查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完善。我們市直下派人員負責的大多是 " 三無 " 小區,前期由於人手不夠,社區管理的比較鬆散。
  •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看看醫生怎麼說
    吃飯是人們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有的人認為一日三餐,一天吃三頓飯才是最科學的飲食,而有的人講究過午不食,認為古時候老百姓是吃兩頓飯的,現代社會的人飲食營養太好,腸胃負擔重,應該也吃兩頓飯,減輕胃腸道的負擔,也有助於減輕體重。那麼到底一日三餐更科學還是一天兩頓更科學呢?
  • 田野中餐廳為一線工作人員提供保障 60人每天做5000份盒飯
    2月7日中午11時許,田野中餐廳伯樂店的門口,員工們將打包好的盒飯按數量放在運送的車上,快速送往一線工作人員的手中和定點隔離點。三葷兩素、米飯,這樣的盒飯,田野中餐廳每天要製作5000份,而完成採購、製作、打包、配送、消毒這一系列工作的人員,僅60人,他們沒有三班倒,凌晨5時多開始,直到21時才結束,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
  • 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疫情防控員
    今天我要說的不是在疫情期間無私風險的白衣天使、解放軍叔叔,而是我們沙河開發區身邊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一線防疫點工作人員,他們也是我們最可愛的人,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疫情防控員。他們中有社區幹部、鄉鎮幹部、幫建單位幹部,也有志願者、群眾、物業工作人員,還有退役軍人、退休幹部、退休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