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雙喜:跨越山海支教,俯身厚土耕耘

2021-01-12 銀川晚報·輕鬆閱讀

石雙喜在給孩子們上課。

55歲的英語老師石雙喜沒有想到,跨越2000多公裡,竟在塞上江南寧夏邂逅了人生另一種精彩。這精彩來自於他在永寧縣閩寧中學的短暫支教經歷,來自於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締結的悠長深情。一年的支教生活,讓石雙喜俯身大地、如沐青春。

入鄉隨俗,他鄉亦故鄉

55歲,對於大多人而言早已習慣了安於現狀,而從教31年的石雙喜,55歲時卻選擇了遠赴他鄉,到閩寧鎮支教,這讓他身邊的很多人感到意外。

「人生能有幾回搏。我只是想讓人生多一些體驗,多一些精彩!」石雙喜笑著說。 

2019年9月2日,閩寧中學校園裡的草木依舊鬱鬱蔥蔥。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石雙喜已經和同行的支教老師到達閩寧鎮。

「一片綠油油的,鎮上很乾淨,住宿條件很好,尤其是有熱水器,讓我太意外了!」初到閩寧鎮,眼前的一切顛覆了石雙喜對大西北的所有印象。公寓的熱水器讓這個習慣了一天洗澡幾次的南方人內心焦慮盡消。「沒想到公寓條件會這麼好!」石雙喜對這無微不至的安排喜出望外。

就在石雙喜感嘆時,樓下鄰居陳永祥老師敲響了石雙喜的門。

「您是石老師?一路辛苦了啊!我也是一中的老師,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您需要買生活用品的話超市離這裡很近……」陳永祥的熱情,讓石雙喜既欣喜又意外。

素未謀面的兩個人,一個福建老教師,一個寧夏小夥子,從此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陳永祥經常帶石雙喜吃鎮上的手抓羊肉、生汆面等特色美食,石雙喜也時不時燉一鍋海鮮湯,隔著窗子喊陳永祥上來喝湯。就這樣,石雙喜入鄉隨俗,閩寧鎮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三尺講臺,用愛呵護每顆求知心

支教期間,石雙喜負責七年級(9)班的英語教學工作。為53個孩子帶來了與眾不同的英語學習方法。

「福建人常說愛拼才會贏啊!人要吃苦才能改變命運,不讀書不吃苦將來就要受苦……」石雙喜用帶著閩南口音的普通話教育孩子們先苦後甜,鼓勵孩子們學習英語。

石雙喜督促孩子們把單詞製作成小卡片,塞進口袋裡、貼在房間裡,隨時隨地強化英語單詞記憶,生活中處處營造英語交流的氛圍,漸漸地,不愛開口的孩子能主動發言了,英語基礎差的孩子學習進步了,課堂上舉手發言的孩子多了起來。

孩子們都知道石老師是遠從幾千公裡之外來支教的,對外面的世界格外好奇,時不時跟在石老師身後問長問短,讓石雙喜平靜的支教生活多了一份獲得感。

學校年輕老師多,艱苦奮鬥的勁頭也足,這讓參與教研工作的石雙喜打心底裡敬佩。「每次旁聽老師們的課都受益匪淺,這些年輕老師勤勤懇懇,讓我很感動!」石雙喜把教學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這裡的老師。石雙喜的值日班長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等帶班方法,也得到了不少老師認可。

支教經歷短暫。站了一輩子講臺,石雙喜第一次踏上神奇的大西北,第一次走進塞上江南寧夏,在閩寧鎮的支教經歷讓他對頑強的生命有了新的認識。「唯有知識方能改變命運,唯有知識方能滋養萬物。」石雙喜深情地望著他的學生們。

閩寧情深,不以山海為距

支教生活結束,石雙喜開始寫支教總結報告了。回首往事、歷歷在目。

「閩寧中學的學生積極上進,活潑可愛,老師們治學嚴謹,對學生高度負責。今天的閩寧鎮,街道整潔乾淨,初春漫山遍野的桃花……」在閩寧鎮支教的這一年,春夏秋冬有著最為瑰麗的色彩,一草一木有著最長情的期待,石雙喜領略了嚴寒酷暑,深知貧瘠土地上苦盡甘來彌足珍貴。正如支教老師的到來,對渴求知識的學生們而言是甘霖亦是暖陽。

時光在石雙喜眼前像過電影一樣。「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國家前進齒輪中極其微小的一環,但我真心希望,我和隊友的努力,能在這些孩子的人生中開花結果,能給我們的祖國帶來更美好的明天。」石雙喜在支教總結報告中寫道。

臨行前,學生們陸續得知了石老師即將離開的消息。深情厚誼,在一片朗朗的讀書聲中蔓延。學生們記得,在他們求知奮進的路上有一位支教老師曾送來諄諄教誨。石雙喜也記得,在他一生平凡的從教生涯中深藏了一份閩寧深情。

本報記者 陳玲/文 李靖/圖

相關焦點

  • 一座跨越2000公裡的「橋」——山海攜手24年裡那些身影與背影
    橋的兩端是寧夏和福建,跨越2000多公裡。24年,櫛風沐雨,砥礪前行,歷史深深銘刻兩省區跨越時空的「攜手相伴」,銘記漫長歲月裡兩省區幹部群眾鍥而不捨、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誼。福建省一批懂生產、懂技術、懂銷售的技術人員,為寧夏企業帶來新的管理機制和理念。這座橋,連接沙與川。橋的這頭是你,那頭是我。
  • 跨越山海攜手攻堅奔小康——教育系統對口幫扶最後五十二個國家級...
    山海相約,職業教育大展身手  「如果不是國家的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我可能永遠沒有機會走出大山。」2017級無錫汽車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大理籍學生李紅斌說,「我希望畢業後能回到大理做一名職校教師,讓更多的學生走出大山。」
  • 一場跨越20年的支教接力
    1999年,第一屆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楊海軍在青海省民和縣大莊鄉初級中學支教1年。此後,自2002年起,清華研支團奔赴這場持續至今的「青春接力」,累計派出志願者196名,先後服務於湟源縣第一中學、第二中學、第三中學、巴燕中學、大華中學、湟中縣第一中學、湟中縣職業技術學校(2018年1月更名為職業教育中心)。
  • 家國情懷的「山海」之約
    珠江水畔,山海之約。從2019年起,廣州日報在全國首創發起「少年評論員」公益活動,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家國情懷。今年活動開展到第二屆,11名廣州對口幫扶貴州畢節有關學校的學子乘高鐵千裡共赴「山海」之約,讓雲貴高原的大山與嶺南沿海之城熱情相遇,兩地同齡人共聚珠江畔,同評「城事國事天下事」,為今年4月開通運行的「畢節-廣州」直達列車從西往東畫上了「同心圓」的另一半。江風暖暖,吹動著少年的心。
  • 央視紀錄片《跨越山海的家書》在我市拍攝 尋訪銀信故事 挖掘僑鄉...
    11月18日—20日,經市委宣傳部主動對接爭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攝製組將鏡頭再次聚焦僑鄉江門,圍繞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拍攝紀錄片《跨越山海的家書》。在3天時間裡,攝製組先後到開平市赤坎鎮司徒美堂故居、塘口鎮自力村碉樓群,臺山市臺山一中、梅家大院、海口埠碼頭舊址、銀信博物館等地,以及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實景拍攝。
  • 無畏逆行,跨越山海的「中國力量」
    回望2020,中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跨越山海,向世界傳遞著扶危濟困的中國力量。逆行馳援,為全球抗疫注入信心面對未知易感的病毒,又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各國民眾不免陷入恐慌。醫護人員作為這場抗疫戰鬥的主力軍,也是最容易感染病毒的群體。即便如此,中國醫療專家組的腳步從未停歇。
  • 跨越山海,心手相連:武漢、黃岡、煙臺少年手拉手,同唱一首歌
    聊天記錄聊天記錄魯鄂少年跨越山海,心手相連!我們共沐風雨,無所畏懼;我們深情凝望,真心祝願;我們緊握雙手,共同期待,荊楚齊魯以愛相隨,共待花開!
  • 小康路上 山海迴響
    不負囑託斷窮根 山海攜手奔小康 「那裡特別乾旱很少下雨,因為缺水,很多孩子很長時間都無法洗澡……」2019年帶隊參與「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曾山,至今對寧夏的氣候環境印象深刻。從2019年10月開始,曾山到寧夏固原市彭陽縣第三中學支教。
  • 涵養家國情懷的「山海」之約
    珠江水畔,山海之約。從2019年起,廣州日報在全國首創發起「少年評論員」公益活動,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家國情懷。今年活動開展到第二屆,11名廣州對口幫扶貴州畢節有關學校的學子乘高鐵千裡共赴「山海」之約,讓雲貴高原的大山與嶺南沿海之城熱情相遇,兩地同齡人共聚珠江畔,同評「城事國事天下事」,為今年4月開通運行的「畢節-廣州」直達列車從西往東畫上了「同心圓」的另一半。江風暖暖,吹動著少年的心。
  • 【地評線】大洋網評:涵養家國情懷的「山海」之約
    珠江水畔,山海之約。從2019年起,廣州日報在全國首創發起「少年評論員」公益活動,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家國情懷。今年活動開展到第二屆,11名廣州對口幫扶貴州畢節有關學校的學子乘高鐵千裡共赴「山海」之約,讓雲貴高原的大山與嶺南沿海之城熱情相遇,兩地同齡人共聚珠江畔,同評「城事國事天下事」,為今年4月開通運行的「畢節-廣州」直達列車從西往東畫上了「同心圓」的另一半。江風暖暖,吹動著少年的心。
  • 讓愛在支教歷程中熠熠生輝——記慈利縣零陽鎮城北中學支教老師程...
    紅網時刻張家界7月13日訊(通訊員 頓嬌 李紅暉)無數次走上講臺,但以一個支教教師的身份耕耘在受援學校的講臺上,這是第一次。一年的支教生活,讓我切實體會到做教師的快樂。2019年8月,帶著學校領導的殷切希望與囑託,帶著對教育的熱愛,她來到張家界市慈利縣零陽鎮城北中學,開啟了她難忘的支教生涯。支教生活就像一朵綻開的茉莉花,雖沒有華麗的色彩,卻散發出淡淡的清香讓人回味無窮。2020年7月10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程淑紅老師從常德趕來學校,伴隨她的是一根拐杖。
  • 山高海闊 攜手前行 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
    展開溫州版圖,山海共生,綠藍潑墨。甌海和永嘉,自古諸多聯結。2007年起,搭建山海協作幫扶關係以來,甌海與永嘉「雙手」再次緊緊相握。發揮城區資源優勢,甌海源源不斷地「輸血」;坐擁豐富生態旅遊資源,永嘉綠色賦能效應持續釋放,兩地合作領域、協作層次逐步向縱深化推進,以昂首闊步之姿走出了一條山海協作特色發展道路。
  • 「地評線」大洋網評:涵養家國情懷的「山海」之約
    珠江水畔,山海之約。從2019年起,廣州日報在全國首創發起「少年評論員」公益活動,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家國情懷。今年活動開展到第二屆,11名廣州對口幫扶貴州畢節有關學校的學子乘高鐵千裡共赴「山海」之約,讓雲貴高原的大山與嶺南沿海之城熱情相遇,兩地同齡人共聚珠江畔,同評「城事國事天下事」,為今年4月開通運行的「畢節-廣州」直達列車從西往東畫上了「同心圓」的另一半。    江風暖暖,吹動著少年的心。
  • 俯身划船,俯身角度的選擇
    近日收到讀者來信,如何選擇俯身划船俯身的一個角度?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先暫且將槓鈴划船這個動作擱一邊,單一從角度來入手。談及角度,我們一定會聯想起很多學生時代的一些往事,角度的變化往往會涉及半徑、圓周等這些問題,當角度越大時,他所能覆蓋的圓周面積也會越大,為此角度是和我們做功的區域有關聯。
  • 繼承父志 揚州教師劉嘉援陝支教
    今年9月起,他和廣陵區同期進行支教的老師來到了陝西省榆林市佳縣,在佳縣第三小學進行支教工作,承擔三年級的語文教學。繼承父志這位教師援陝支教「今天你女兒吃飯時突然哭起來了,嚇了我一跳,問她為什麼。她說,『我想爸爸』。
  • 把支教當成一種鍍金行為,支教的意義何在?支教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支教,顧名思義就是支援教育,支教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落後地區、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鄉鎮中小學。通過支教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鄉鎮中小學或者教學點「有學生,沒老師」的問題,讓那些地區的孩子也能夠接受相應的教育。
  • 宜興市11名教師赴新疆阿合奇支教
    2010年起,我市參與援疆支教,一批批骨幹教師跨越近5000公裡的距離,從太湖之濱將知識送到了天山腹地。今年,根據上級要求,我市第十批援疆教師「出徵」。尹耀清是市新莊中學的老師,今年1月,他剛結束了在新疆霍城縣初級中學的支教生活,他說,從北疆到南疆,他對即將開始的新徵程充滿期待。談順良作為團隊裡唯一一位高中教師,曾在2008年前往四川地震災區支教7個月,此次援疆,他又將堅守3年。(記者倪晶)
  • 山海攜手「省尾」摘帽
    政和縣派駐石獅市山海協作掛職幹部遊建和介紹說。  政和的園區怎麼建在石獅?  「在石獅建政和的產業園是發展飛地經濟、促進山海協作的新探索,是對口幫扶新模式,通過項目招商、技術幫扶、產業鏈延伸、資金落實和用工幫困等方面的共建,來增強扶貧重點縣的『造血』能力。」時任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王星雲說。
  • 重陽:天空和雲朵都在,跨越山海去見見思念的人吧
    在這家國團圓的節日,如果想念,即便跨越山海,也想聽一聽親人的聲音吧。一通電話,一封家書,都足以寄託。重陽佳節,你的親人可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