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曾強悍的戰鬥力,劉邦輕鬆就殺進了鹹陽,當時蒙恬,王翦在哪?

2021-01-07 李家萬事興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英雄。秦統一六國時的戰力,依賴於強大的國力和名將的支撐,這其中最為耀眼的將星就是王翦,六國之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趙國和楚國都是王翦殲滅的,李牧、項燕兩位名將最終沒能扭轉趙國和楚國的國運。

那麼大秦帝國的威武之師,到了秦末為什麼就不行了呢?兵不在多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王翦不能算是勇將,但絕對可以算是智將,為了麻痺項燕,他用了一年的時間演戲。為了除掉李牧,他讓人去賄賂趙國重臣郭開,李牧被郭開進讒言而死於趙王之手。但是王翦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因此他表現出了自己貪財無志的做派,做了一個富家翁。遠離了朝堂,遠離了部隊,也就遠離了是非。但是他的後代王離還在秦軍中,不過王離沒成為秦軍主將,秦軍的主將是名不見經傳的章邯。章邯在定陶一戰擊敗了項燕,將反秦聯軍的氣焰打了下去,也確立了自己秦軍一哥的地位。

這個時候的王翦早已經故去,而蒙恬也被秦二世所殺,能上得了臺面的人就只剩下名將之後的王離和章邯二人而已。但是二人之間是有矛盾的,秦軍被項羽在巨鹿之戰中徹底擊敗,除了項羽的勇氣外,還要感謝秦軍內部的不團結。章邯不僅要面對趙高和秦二世的猜忌,還要面對王離不能和自己同心同德的現實。因此,章邯最後選擇了向項羽投降,秦軍主力就此徹底被擊敗。

阻擋在劉邦面前的秦軍並非精銳,秦軍的精銳一直是項羽在對付,因此劉邦相對輕鬆的進入了鹹陽,這也要歸功於秦王子嬰最後放棄了抵抗。他也是情非得已,因為關中父老已經對秦二世失望至極,新興商人地主階級也在物色新的代言人,這個人不是子嬰而是劉邦。

歷史選擇了劉邦,劉邦順應了大勢。這就是劉邦能夠奪得天下的秘密,因此不是劉邦有多厲害,而是他代表先進的階級戰勝了腐朽沒落的貴族勢力。

相關焦點

  • 秦軍如此強悍,為何劉邦能殺進鹹陽,當時名將蒙恬,王翦在哪裡?
    蒙恬是名將,而且是秦始皇后期最為倚重的一個名將,可謂是後起之秀,秦始皇讓他帶領著這30萬大軍,北逐匈奴修建萬裡長城。但是,在秦二世胡亥當了皇帝之後,蒙恬也就被殺了。蒙恬被殺之後,他帶領的30萬秦軍,就交到了副將王離的手裡。
  • 秦朝上百萬軍隊,劉邦為什麼能夠輕鬆打進鹹陽?王翦和蒙恬在哪?
    王翦和蒙恬都是秦朝名滿天下的名將,王翦號稱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智而不暴、勇而多謀,是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 秦統一全國這麼強的戰鬥力為什麼劉邦輕鬆進了鹹陽,當時蒙恬,王翦在哪裡? 首先我們先說一下王翦和蒙恬。
  • 秦有百萬大軍,還有蒙恬、王翦等猛將,為何會被劉邦輕易滅掉?
    劉邦是公元206年攻入秦都鹹陽,蒙恬是公元210年被秦二世賜死的,按時間來算,劉邦攻入鹹陽時,蒙恬早都死四年了。王翦雖然史書上記載的生卒年不詳,但是根據其兒孫的戰鬥經歷來看,在秦末農民起義爆發時,他孫子王離都上陣了,還被項羽所斬殺,而強勢的老爺子一句沒吭,這不符合王翦的風格,大概率是在秦末農民運動時就已作古了,只是為了震懾農民軍,所以秦朝官方並沒有透漏出王翦之死。再來說一下秦朝的百萬大軍。
  • 秦朝的三大將軍:殺神白起、戰神蒙恬、軍神王翦
    不過,歷史上,蒙毅的兄長蒙恬才是主角。 白起則一向被人們所熟知,因為他殺人最多,長平之戰坑殺趙軍四十萬人,被稱作殺神。有道是「殺一是為罪,屠百是為雄。屠得九百萬,是為雄中雄。」白起雖然沒殺夠九百萬,但他的業績也足以被後世好武之人傳揚。 然而王翦,這個輔佐秦始皇平定六國的最大功臣,卻不為大眾所知,或許,是因為他的名字難寫難讀?
  • 如果有的話,是蒙恬後人還是王翦後人?
    有人考證說,守陵墓的人是大將蒙恬的後代;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說守陵墓的人是秦始皇大將王翦的後人。秦始皇是個很複雜的人物,歷代皇帝都把他封為中國最偉大的人,說他讓中國完成了統一,要不然大家當皇帝也沒有那麼大的派頭。可是中國的士大夫也有不少人反對他,說他是一個大暴君,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 《史記·白起王翦蒙恬列傳》: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白起因為生病的緣故未能動身,在鹹陽待了三個月,這期間,諸侯聯合將秦軍圍著打,越打越猛。秦軍敗了很多次。秦王惱怒白起,於是派人趕他走,白起離開鹹陽十裡多地的時候,秦王與應侯群臣議:白起之遷,其意尚有不服,有怨言。於是派人帶著劍去找白起,令其自殺。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武安君自刎前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 世界奇蹟的締造者——全才冤臣蒙恬
    此人在歷史上似乎沒啥名氣,但提到他的孫子西楚霸王項羽,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項燕雖然比不上自己的牛叉孫子,但對付李信與蒙恬這兩個剛出道的毛頭小夥子,還是綽綽有餘的,他自知楚軍戰鬥力不如秦軍,只有利用楚國遼闊的疆域,以縱深誘敵,拖長戰線,消耗秦軍,然後趁機突擊,一舉可勝。然而毛頭小夥子李信可是個不怕天不怕地的傢伙,何況一個項燕。
  • 蒙恬和王翦誰更厲害 臨沂大將決戰陝西名將
    戰國時期有很多著名將領,而我們大臨沂同樣也有一位名將,那就是蒙恬,不過同時期還有一位名將叫做王翦,有網友問蒙恬和王翦誰更厲害?下面咱們就來說一說。   當然這四人當中,白起是最出名的,他被稱為」千古第一戰神「,戰功赫赫,是秦國歷史上最出名的一位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不容忽視的一位將軍,而王翦則是秦國的另一位猛將,他是秦國統一後才開始閃亮的新星。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 ,深得秦始皇的尊寵,當時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
  • 如果蒙恬、項羽、韓信各帶領30萬大軍對陣,誰能取得最終勝利?
    如果三人各帶三十萬人馬對陣,首先出局的是蒙恬。蒙恬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表現一般,比王翦,王賁父子要差得遠。秦始皇伐楚,主將是李信,副將就是蒙恬,說明蒙恬在秦始皇心裡還不如李信,李信伐楚慘敗,蒙恬又參加了滅齊國的戰鬥,但也沒有建樹,所以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都知道王翦父子,很多人不知道蒙恬也參與了滅六國的戰爭。
  • 秦朝滅亡時,曾經替始皇帝連滅三國的名將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司馬遷雖未直接說出王翦的去世時間,但從「而又滅蒙氏」可以看出,王翦是死在秦二世滅蒙氏之前。「蒙氏」就是蒙恬、蒙毅家族,而蒙恬、蒙毅明確記載是在前210年被秦二世下令處死的。 由此,可知,王翦最遲也是在前210年,也就是在秦二世登基的第一年去世的。而我們要知道,秦朝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是在前209年爆發的。
  • 蒙恬雖死,蒙家軍尚在,為何後面沒去阻擋起義軍?阻擋了,沒打過
    胡亥即位後,信任趙高,誅殺蒙恬蒙毅兩兄弟,連帶著還有剝奪蒙恬的蒙家軍。不過,和蒙恬不同,蒙家軍作為大秦的精銳之師,胡亥是不會將他們無辜坑殺的。據史料記載,蒙恬死後,胡亥就將蒙恬率領的蒙家軍交給了王離率領(以兵屬裨將王離——《資治通鑑》)。王離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的孫子。巨鹿之戰,王離圍攻巨鹿,被項羽擊敗陳勝吳廣等人在大澤鄉起義,揭開了秦朝滅亡的序幕。
  • 決戰鹹陽之巔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假如臣之前敢說話,早就被殺了,哪還能活到今天。」此前關東叛亂的消息頻頻傳來,大臣們就跟秦二世說,不過是出了幾個盜匪而已,交給郡守逮捕即可,成不了什麼氣侯。等到秦二世想聽真話時,為時已晚。下令放箭的,是丞相趙高的女婿——鹹陽令閻樂。他帶兵殺進宮中,來到胡亥面前,數落其種種罪狀,逼迫他自盡。秦二世問閻樂,我能見丞相嗎?
  • 秦將王翦和其子立下赫赫戰功,他們最後怎麼樣了?
    李牧死後,王翦是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並殺了趙軍主將趙瞶,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和將領顏聚,把趙國的土地劃入為秦地,成為秦郡。秦始皇十九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事敗後,秦王盛怒,並利用這個為藉口,再次派王翦領軍攻打燕國。
  • 蒙恬被賜死後,30萬蒙家軍去了哪兒?他們為何不幫助秦國抵抗項羽
    秦二世上臺以後,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相繼被秦二世和趙高給害死了。此後秦國隨即滅亡,那麼這個時候30萬蒙家軍去了哪裡?他們就不能救秦國嗎?01王離成為了蒙家軍的主帥。王翦和蒙恬都是忠於秦始皇的大將,可是相比較來說,王翦就更加會做人。
  • 秦末亂世的時候,為什麼王翦沒能出來力挽狂瀾?出來也無濟於事
    如果胡亥就是始皇帝所立,首先他不會急吼吼地殺扶蘇和蒙恬,因為長子扶蘇是競爭對手、大將蒙恬是最強威脅;其次他也不會大肆屠戮宗室子弟,始皇帝的一眾王子公主基本上都被秦二世給幹掉了;最後他也不會大肆屠戮朝堂功臣,馮劫、馮去疾等前朝老臣基本都被清除了。即便秦二世要清除始皇帝時期的歷史問題,他也不會辦得如此急躁。到周文進兵關中的時候,能打仗的老臣就剩下章邯一個了。
  • 蒙恬30萬人攻不下齊國邊城,為何王賁5萬人便拿下齊國都城臨淄
    蒙恬30萬人難克齊國邊城,王賁5萬人拿下臨淄,還讓齊王乖乖投降齊國,是東方六國之中最後一個被秦國消滅的國家,可是滅齊之戰沒有那麼輕鬆,秦國一共出動了35萬大軍,打了好幾個月,方才拿下齊國。在滅齊之戰中,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蒙恬帶領30萬秦軍精銳卻攻不下齊國一座城,而王賁帶著不足5萬人則拿下齊國都城臨淄,還迫使齊王建投降。
  • 王離帶領的20萬大軍,是蒙恬的長城軍嗎?遇到項羽後為何不堪一擊
    是不是當年蒙恬修築長城時的那30萬大軍中抽調過來的呢?蒙恬被殺後,王離的確負責接管了長城軍。在《史記》裡的確有明確的記載,秦二世和趙高合夥,奪取了皇位以後。為了防止自己的哥哥扶蘇鬧事,所以就假借秦始皇的名義,賜死了公子扶蘇。
  • 秦朝功臣們的悽涼歸宿:王翦急流勇退才能善終——王氏文化
    秦軍已無利可圖,在秦王心猶未甘的情形下,王翦審時度勢,及時勸諭秦王,全師而退,表現了他臨機處置的聰穎頭腦和可以擔綱將帥的才華。昭王四十七年,秦軍破上黨,攻擊趙軍於長平。示弱誘使趙括率大軍二十萬進入伏擊圈內,並將其軍截為兩段時,王翦與另一位名將蒙驁(築長城名將蒙恬之祖)同為兩翼策應,卒成白起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