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功臣們的悽涼歸宿:王翦急流勇退才能善終——王氏文化

2021-02-23 王氏宗親總譜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用衛國公子公孫鞅第一次變法,獎勵軍功,發展生產,秦國開始走向富強之路。公元前350年,商鞅(公孫鞅受封於商於之地,故史稱商鞅)第二次變法,定戶籍,廢井田,制秦律,統一度量衡,秦國從此走向大治。一改僻居西北一隅,被東方諸國瞧不起的國家形象,成為一個強大的新興帝國。並且開始了蠶食東方列國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過程中,進入公元前三世紀到秦統一天下的八十年間,秦帝國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人才。尤以統軍徵伐,親冒矢石,攻城略地,建立不朽功業的三大將最為著名。

白起,又名公孫起,關中郿縣人 ,生於秦惠文王時,武王時為將。因精明強悍,諳熟韜略,名聲鵲起。秦昭王十年(前296年),率兵十萬伐楚,大破之,下十五城而歸。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秦楚會盟時,率伏兵於武關內,截留楚懷王。因功,任左庶長(政令官)。旋由相國魏冉推薦為大將,任左更。

十四年,將兵於伊闕,以避實就虛,示弱以強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因功晉升國尉(主管國家安全),次年升大良造(最高工程製造管理)。此後十餘年間,白起縱橫於韓、魏,楚、趙列國間,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使天下聞之喪膽。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8年)白起將兵數萬伐楚,出武關,沿漢水深入楚境,攻拔楚國郢都,楚軍大敗,國都東遷。大詩人屈原憤於懷王不歸,郢都破滅,自沉汨羅江而死。楚國從此一蹶不振。白起因功受封為武安君。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星夜兼程,長途奔襲,於新鄭殲滅趙魏聯軍十五萬人。三晉門戶洞開。四十七年,秦攻韓,拔上黨郡,韓告急於趙,趙以老將廉頗率軍往援。深溝高壘,堅壁不出,相拒於長平。看看秦軍師老城下,將無功而返;秦昭王以間諜賄賂趙王左右,使其以紙上談兵的將軍趙括代替廉頗為將。秦王則秘密派遣白起取代前線主帥王齕為將,使其副之。

年少氣盛,狂妄自大的趙括,不知「兵者,國之重事,死生之地也」的艱深複雜的重任,輕敵冒進,以二十餘萬大軍進擊秦軍。被白起以疑兵誘致伏擊圈內,以奇兵斷其糧道,將其與金門山老營大軍二十萬截為兩段。白起適時地於此時打出自己旗號。令趙軍膽寒,大亂。被困四十餘天,糧草斷絕,以人為食。趙國已無援軍可派。不得已硬著頭皮突圍的少年將軍趙括中箭而死,餘人已無鬥志,解甲投降。被白起一夜坑殺,楊谷之水為之變赤。只留二百四十個少年,黥首墨面,放歸邯鄲,以儆示趙人。

趙國全國驚恐,白起以乘勝之師往攻趙都邯鄲,將一鼓而下。趙王求計於平原君趙勝,使其門客蘇代以厲害得失誘說秦相國範睢。範睢為了自己的地位聲名,遊說秦王,接受了韓趙割地賠款求和的要求,命白起止兵回國。自此白起與相國範睢有隙,註定了自己將在政治鬥爭中敗北慘死的命運。

聽到白起陳述攻趙的厲害關係的秦王漸生悔意,命大將王陵將兵往功邯鄲。從驚恐和悲痛中清醒過來的趙人在廉頗率領下,舉國與之生死相博,秦軍久攻不克。秦王不得已起用生病痊癒的白起。但為其以趙國「內已實,外交成」,良機已失,堅城難下為由,一再婉拒。秦王只好使王齕代王陵為將。連攻五月,邯鄲不得下。白起不該自負地坦誠自己「邯鄲交連列國,眾志已成城」的預言,為奸人首告於秦相國範睢。範為觸怒剛愎自負的秦昭王。乘機極力推薦白起為將。白起託病不受。秦王大怒,削其爵位,貶出鹹陽。白起以「狡兔死,走狗烹」自嘆命運,為範睢使人以讒言「白起將適他國為秦大害」,告於秦王。秦王遂以劍賜死流放到杜郵的白起。是為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6年)。

終秦之世,一生百餘戰,下七十餘城,所向披靡的將領,惟白起一人。他為秦最終統一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終因怨憤和權臣讒言,在政治鬥爭中不敵對手,悽悽惶惶地結束了自己「殺戮過重,必遭天譴」的戰將生命。

王翦,秦頻陽人。約當公元前三世紀初生。大將王齕之侄。少從軍伍,有謀略,善將兵。拜為將軍。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4年)秦王為報上年以大將胡傷伐韓,進圍閼與,趙國遣名將趙奢往援,大破胡傷軍之仇;同時為新任相國範睢追討夙仇——當時避難在平原君趙勝家中的魏相國魏齊,以王翦為大將,親率大軍二十萬伐趙,拔三城。趙以大夫觸讋說服趙太后以愛子長安君為人質,換得齊國十萬援軍。同時以名將廉頗、趙奢、及平原君協力守城。秦軍已無利可圖,在秦王心猶未甘的情形下,王翦審時度勢,及時勸諭秦王,全師而退,表現了他臨機處置的聰穎頭腦和可以擔綱將帥的才華。昭王四十七年,秦軍破上黨,攻擊趙軍於長平。示弱誘使趙括率大軍二十萬進入伏擊圈內,並將其軍截為兩段時,王翦與另一位名將蒙驁(築長城名將蒙恬之祖)同為兩翼策應,卒成白起大功。

白起坑殺趙國降卒時,王翦與蒙驁巡弋於營壘之外,將拼死奔逃至營外的降卒一一翦殺乾淨,也顯示了他作為將軍恪守命令的殘忍一面。

秦王政五年(前241年),趙將龐煖以合縱之術,糾集韓、魏、楚、燕,大軍二十萬,以春申君黃歇為帥,最後一次伐秦。從蒲坂渡過黃河,由華州進圍渭南。秦相呂不韋親統大軍二十五萬,以蒙驁、李信、王翦、桓齮、內史騰為將,分五路禦敵。王翦獻策與呂不韋,虛張旗幟,調集各營精兵五萬,往襲楚軍。大將李信督糧官運糧誤期,按律當斬。因眾將求情雖免於一死,卻被杖責,銜恨夜奔楚營洩密。徒有其名的春申君,不待通知四國,畏難撤軍而退。五國合縱破敗,龐煖在擊退秦軍來襲後,只好罷兵撤圍。從此六國再也不能得窺函谷關,只能坐待滅亡之日的到來。王翦的軍事才幹得以充分的表現。

翌年,呂不韋憤恨五國攻秦,趙為首謀,以蒙驁為將,張唐副之,將兵五萬伐趙。同時以秦莊襄王親子長安君成嶠率兵五萬,將軍樊於期為副,以為後援。不滿呂不韋專權,同時對秦王嬴政的親子身份持有疑義的樊於期策動長安君為亂。政治上頗具頭腦的王翦奉命率軍十萬,以將軍桓齮、王賁(王翦子)為先鋒,前往屯留平叛。鑑於樊於期驍勇無敵,王翦設計使小將楊端和混入城內,說降不諳事務的長安君,並為內應。致使樊於期敗績,亡命燕國,投奔燕太子丹。王翦於是為鞏固嬴政權力地位立下了大功。

秦王政十一年,將軍桓齮奉命伐趙。為趙國代郡名將李牧所敗。嬴政廢桓齮,以王翦、楊端和為將,分道伐趙。王翦從太原出兵,遭遇李牧,逡巡難進。採納王敖獻策,偽與李牧講和,信使往來不絕。同時賄通趙國奸臣郭開,以李牧與敵溝通罪名,使趙王殺李牧。秦軍失卻了強敵,從井徑、常山長驅直入趙境,於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滅趙。

荊軻刺秦王事敗後,嬴政憤而發大軍攻燕,以王翦為將,王賁副之。於易水北岸大敗燕太子丹。往攻薊州,是時,因為積勞成疾,王翦以年老病疾自請告老回頻陽。秦王以李信代之為將,破遼東,下平壤,於二十五年滅燕。其間,其子王賁於嬴政二十二年滅魏。

三晉即下,嬴政開始謀划進攻地大物博的楚國。問計於王翦,將以多少兵力滅楚。王翦答曰,需六十萬。嬴政復問於青年將軍李信,信以二十萬作答。秦王以王翦年老昏聵為由,啟用李信為將,攻略楚國。初戰,秦軍連下楚國數城,李信遂持勇冒進,殺弟楚哀王自立的楚王負芻,以項燕為將,統軍二十萬,水陸並進,設伏於魯臺山等處,大敗李信,追逐三日三夜,盡復失地。嬴政大怒,盡削李信封爵。親赴頻陽,請王翦出山,收羅國內所有壯丁,湊足六十萬,命王翦統率,攻伐楚國。明了權利內幕,並老謀深算的王翦深知:秦王以舉國之兵交付自己,疑慮必重,稍有不慎,自己將迎來殺身之禍。於是,每下一城,他總要上書秦王,請求封地、賞賜,以為子孫的基業。以無厭的貪心,表示自己只圖富貴而沒有個人野心的心跡,以堅秦王之志,打消他的顧慮。王翦大軍前後相續,左右呼應,項燕所部東奔西堵,疲於奔命,屢顯敗績。項燕為秦將鄣邯所困,自殺殉國,楚國大勢已去。公元前223年,秦軍攻陷壽春,楚亡。

王翦以勝利之師順勢伐齊,前221年,滅齊,完成了秦帝國的統一大業。

王翦交還兵權,告老還鄉。不復出仕,遂得以善終。

他在政治上是精明的,富有遠見和頭腦的。他也深深了解自己的君主,不對他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因此他得以保全自己。秦滅六國,大功無人可出於王翦父子之右。

鄣邯,秦滅六國時期綻露頭角的名將,於攻楚戰役中大顯神威。王翦伐楚時為先鋒,大敗楚國抗敵衛國的名將項燕,逼其自殺。攻拔壽春時身先士卒,首先破城而入者。秦統一天下後,因軍功位列九卿之一的少府(管理皇室財務及官營手工業),督修驪山陵墓。是秦後期最主要的將領。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天下響應,豪傑並起。起義軍很快發展到幾十萬人。陳勝以吳廣攻滎陽,武臣去經略河北,命周文統率大軍進攻函谷關。關中秦核心地區告急。二世胡亥與權臣趙高失了主意。鄣邯建策以關中現有兵馬和驪山刑徒及貴戚家奴合編成軍,出關迎擊周文,被拜為大將軍,負責編練軍隊出關平叛。鄣邯以新軍三十萬擊潰周文大軍,逼周文自刎,收復函谷關,趁勝進擊各路義軍。掃蕩了南陽、許州、豫南的義軍,兵進陳縣,陳勝在出逃中,為車夫莊賈所害。

此時,項梁、項羽叔侄也起兵於江東響應陳勝、吳廣。並以八千江東子弟兵渡江北進,經下邳,至彭城時已擁兵六七萬。於是,與劉邦等會盟於此,共立楚懷王孫心為楚王,作為義軍名義上的領袖。鄣邯率軍來攻,項梁輕敵,與鄣邯戰於定陶,兵敗被圍,自殺身亡。楚地即平,鄣邯調集大軍渡河北進,先鋒王離將河北義軍主力包圍於巨鹿(河北平鄉西)。鄣邯大軍跟進,河北即平,秦軍可長驅直入齊楚,再無後顧之憂。於是,義帝以宋義將軍,督率各路義軍往援巨鹿。秦軍兇悍,各路義軍至巨鹿皆逡巡不進,作壁上觀。次將項羽殺別有企圖,消極馳援的宋義自立為將,命楚軍只帶三天乾糧,破釜沉舟,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必勝決心,渡過漳河,馳援巨鹿。奮勇攻擊秦軍,義無返顧,勇不可檔。俘秦將王離,殺蘇角,逼涉間自殺。彰邯兵退汙水,不能見容於趙高、胡亥,又無力再戰,在進退兩難中,只好折節,投降項羽。將一世英名化為流水。

大軍西進,宿於新安,因楚軍虐待,秦降卒有怨言。項羽恐入關途中,秦降軍有變,乃命英布、蒲將軍,虞子期等將,一夜坑殺秦降卒二十萬。秦國父老從此恨鄣邯入骨。

入關以後,項羽大封諸王,發劉邦去漢中,以秦降將鄣邯、司馬欣、董翳為雍王(統管鹹陽以西地域),塞王(統管鹹陽以東到大河地域),翟王(統管今河套疑難上郡地域)。但三王為秦人所不齒,無法在關中立足。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後,首先進攻雍王鄣邯,鄣邯身死名滅。結束了自己始則輝煌,終則暗淡的生命。

他興於秦盛世,敗於秦末世,因為時勢造英雄。秦末戰亂時代已不屬於鄣邯。他所代表的專制腐朽,暴虐沒落的政治軍事勢力必將在新一代英雄人物面前一再敗北,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鄣邯最後必然的命運。

日月長在,江河依舊,任何歷史的英雄人物,必將風吹雨打凋零去。隨著他們的時代,成為永遠的過去……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白起、李牧、廉頗、王翦。這其中,只有王翦得了善終。白起功高震主,個性也桀驁,和秦昭襄王在軍事上有分歧,不配合攻打趙國邯鄲,被秦昭襄王賜死;廉頗失了趙王的信任,先後出奔魏國和楚國,內心深處還是想為趙國效力,但因小人郭開作梗,未被趙國重新啟用,抑鬱而終。
  • 《大秦賦》王翦歷史原型活了多少歲 秦朝王翦是怎麼死的
    秦國名將王翦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而且後世還尊王翦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從而肯定了王翦在歷史上的功績,《大秦賦》裡秦王能統一六國,王翦可謂是功不可沒,如果沒有他,秦國很難攻下趙國,只有王翦還能與趙國名將李牧一較高下,從劇情來看,王翦年紀很大,他的歷史原型活了多少歲?
  • 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的四大名將:秦朝一人,唐朝有三位
    意思很容易理解,那就是臣子功勞太大甚至威脅到皇權,君王忌憚和猜忌之下往往會起了殺心,歷史上因此被殺的功臣比比皆是,比如秦昭襄王逼殺白起、呂后殺韓信等等。功高震主未必一定會被殺,歷史上功高卻安然無恙的例子也不少,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臣子識時務懂進退;二是皇帝有足夠的胸懷,他們雖有猜忌卻只是不予重用而不會殺之以絕後患,今天就來說一說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的四大名將:秦朝一人,唐朝有三位。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戰國後期,秦國的武將王翦、文臣李斯為秦王政吞併六國、一統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王翦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是秦國開疆拓土的最大功臣,秦滅六國時,除韓國是內史騰所滅之外,趙、燕、魏、楚、齊五國都有王翦家族之人參與,魏國、齊國是王翦之子王賁所滅,其餘三國王翦都是直接參與,也是主要功臣,王翦可以說對秦統一天下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王翦最終也功績卓著被封官拜爵,拜太師一職,封武成候。
  • 秦朝滅亡時,名將王翦為什麼就忽然間消失匿跡了?
    王翦是戰國晚期非常有名的一個將軍,他滅亡楚國以後就忽然間消失匿跡了,從此再也沒有關於他的任何信息,不妨來談談這位老將最後的結局。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21年,王翦急流勇退,告老還鄉,資料顯示他病逝於公元前208年,此後關於他的事跡不見於史籍。
  • 秦朝上百萬軍隊,劉邦為什麼能夠輕鬆打進鹹陽?王翦和蒙恬在哪?
    秦始皇能夠一統六國,可見秦朝的實力是非常強大的,可謂是兵多將廣。王翦和蒙恬都是秦朝名滿天下的名將,王翦號稱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智而不暴、勇而多謀,是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
  • 秦大將軍王翦——王氏文化
    從「青銅甬道」上還可以看到,第一個映入我們眼帘的「王氏」歷史人物是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軍王翦」。他和他的兒孫們帶領秦國軍隊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從而結束了近兩百五十多年的戰亂,幫助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國」——「大秦帝國」(簡稱中國)。
  • 秦朝滅亡時,王剪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秦朝名將叫王翦,不是王剪。 王翦的生卒時間不詳,雖然百科上說他死於公元前208年,但這個說法缺乏充足證據。 因為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21年,王翦急流勇退,告老還鄉,此後關於他的事跡不見於史籍。
  • 在秦朝滅亡的時候,為何王剪沒有站出來救國?
    我們都知道王翦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因為有六國中五個國家就是王翦攻打下來的,可以說是功勞非常的大,而他也是在攻下楚國後,向秦始皇討要了土地及金銀財寶後就回家鄉做他的富家翁去了,而很多人就對王翦為什麼沒有站出來力挽狂瀾感到困惑,據記載王翦去世的時候是在公元前208年,但是秦朝滅亡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07年,其實即使在這段時間裡王翦有站出來的話
  • 王翦為秦始皇滅楚,逼死項羽祖父項燕,秦朝滅亡後其家族命運如何
    據史料記載,王翦和王賁父子在秦二世時期已經離世,從王賁之子在秦二世時期擔任秦軍重要將領來看,王翦和王賁是善終,而王賁之子王離在巨鹿之戰中被項羽俘獲,很大可能被殺,不過王翦的家族在秦朝滅亡後依然延續,王離的兩個兒子王元和王威遷居到山東琅琊,王翦的家族依然有過興盛時期,琅琊王氏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而琅琊王氏的奠基者就是王翦的曾孫王吉,王翦家族在秦朝滅亡後依然興盛,甚至影響到天下大局
  • 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父子,為何在秦朝統一後便去向不明
    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父子,為何在秦朝統一後便去向不明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王朝更迭,文化不斷累積,歷史不斷發展。在這眾多王朝中,秦是第一個統一全國的朝代,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大一統,往後的朝代才有了一個完整疆土的歷程。秦也是我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 大秦賦2.0:章邯被俘王離被殺,王翦的圓滑有底線,絕不叛國
    比如秦滅六國的最大功臣良將王翦,率領大軍六國滅了五國,這樣的功績不可謂不大,然而功高蓋主兔死狗烹,歷史上許多功勞巨大的名將下場都不太好。遠的不說,就說跟王翦齊名的戰國四大名將,可以說除了王翦,無一善終,在那個戰國亂世,王翦不是沒遇到過危機,而是王翦憑藉著自己老練圓滑的智慧,成功的保全了自己和家族。
  • 同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為何一個善終一個卻死的悽慘?
    如果李斯像王翦一樣死在秦始皇之前,李斯也會善終。秦始皇手下的功臣良將全部善終,除過呂不韋因嫪毐之禍央及己身,服毒自盡。而王翦滅楚之後就告老還鄉了,當然得以善終。胡亥即位後,在趙高的操作下,連公子王孫公主都殺了,何況李斯是「沙丘政變」的參與者,不論李斯為人是什麼樣的,他都不能善終。
  • 嶽飛認為不愛錢才是合格大臣,秦朝王翦愛財如命為什麼人人誇
    品德與才能,歷來是古代皇帝用人的兩大標準。衡量人才品德有一個重要的試金石:金錢。面對金錢誘惑,一個人在金錢與道德之間做出抉擇,讓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德行深淺。故此南宋名將嶽飛,才會發出那句振聾發聵的千古名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則天下太平」,認為不愛錢才是合格的大臣。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功勳蓋世,為什麼能夠得以善終?
    那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功勞不比白起差,而且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巨大貢獻,為什麼此人確是得到善終呢?      首先我們了解下王翦的生平。      王翦出生於秦昭王二十年左右,是戰國時期的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才。
  • 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戰國四大名將由此得名,他們分別是:秦國白起、王翦,趙國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從基層軍官開始做起,一步步成長為國之棟梁。 然而,即使他們曾經為國家衝鋒陷陣,攻城拔寨,立下赫赫戰功,可是,他們迎來的不止是封侯拜將,還伴隨著同僚的覬覦和君王的猜忌。
  • 張良能善終,是因為他懂得急流勇退?劉邦可沒這麼天真
    很多時候,歷朝歷代的功臣們大多都逃不掉如此的命運,但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絕對,凡事都有例外。雖然漢高祖劉邦在繼位之後,沒幾個開國功臣有好下場,但是張良就是其中一個例外。西漢建立後,劉邦開始大殺功臣,「漢初三大將」韓信、彭越、英布全部慘死,「八大異姓王」只有一人善終,就連「開國第一功臣」蕭何也屢遭猜忌。
  • 《大秦賦》之王翦:戰功不輸白起,最終是什麼結局?
    該劇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的故事。在《大秦賦》這部古裝歷史劇中,戰國四大名將,依然是比較重要的角色。當然,白起因為在邯鄲之戰期間被秦昭襄王賜死,所以沒能在《大秦賦》中現身,因為《大秦賦》的時間線,就是始於邯鄲之戰。但是,就戰國四大名將的另外三位,則得到了比較多的刻畫。
  • 蒙恬和王翦誰更厲害 臨沂大將決戰陝西名將
    戰國時期有很多著名將領,而我們大臨沂同樣也有一位名將,那就是蒙恬,不過同時期還有一位名將叫做王翦,有網友問蒙恬和王翦誰更厲害?下面咱們就來說一說。   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帝師——王翦
    急流勇退成善終王翦少年時就喜歡軍事,為人處世有謀略,後輔佐他的老闆秦始皇,跟著一起滅六國,拓疆土,是秦朝開國最大的功臣。他這個人雖說是個武將,但並非只是個只會打仗的莽夫。他做事沉穩,有謀略,很能揣測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