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他們的結局如何?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2020-12-26 騰訊網

《千字文》中記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戰國四大名將由此得名,他們分別是:秦國白起、王翦,趙國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從基層軍官開始做起,一步步成長為國之棟梁。

然而,即使他們曾經為國家衝鋒陷陣,攻城拔寨,立下赫赫戰功,可是,他們迎來的不止是封侯拜將,還伴隨著同僚的覬覦和君王的猜忌。

白起輔佐秦昭襄王,屢立戰功,伊闕之戰,大敗韓魏24萬聯軍,為秦國蕩平東出之路;鄢郢之戰,攻陷楚國都城,楚王被迫遷都,楚國從此偏安一隅;長平之戰,全殲45萬趙軍主力,重創趙國。白起擔任秦軍主將的三十餘年內,攻陷城池七十餘座,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長平之戰後,白起意圖一鼓作氣,攻破邯鄲,滅亡趙國,然而秦昭襄王卻採納了應侯範雎的建議,下令撤軍,因此白起與範雎有隙。而後,秦昭襄王又想繼續攻打邯鄲,白起苦言相勸,秦昭襄王一意孤行,白起只好稱病,拒絕出徵。秦軍一敗再敗,白起被一貶再貶,最終,秦昭襄王聽信範雎讒言,白起被賜死杜郵亭。

廉頗為我們留下了「將相和、負荊請罪、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等知名典故,是一位「明星將領」。廉頗因為伐齊大勝而被拜為上卿,秦趙長平之戰時,初期廉頗為趙國主將,廉頗抓住秦軍遠途作戰的缺點,採用深溝高壘的計謀,拒絕和秦軍正面對戰,抵禦秦軍三年之久。然而趙惠文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了廉頗,最終導致趙國的慘敗。燕國認為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死亡殆盡,國內空虛,便趁火打劫,廉頗臨危受命,大敗燕軍,擒殺燕軍主將慄腹,並長驅直入,兵圍燕國都城,迫使燕國割地求和。此戰過後,廉頗被封為信平君,並出任假相。

趙悼襄王繼位後,任命樂乘為主將替代廉頗,廉頗不忿,率眾攻打樂乘,而後便出走魏國。後來,秦國入侵趙國,趙軍節節敗退,趙悼襄王又想起了這位老將軍,可是佞臣郭開從中作梗,收買使者向趙悼襄王報告說廉頗老矣,使得趙悼襄王打消了召回廉頗的念頭,最終,廉頗這位輔佐三代趙王的老將鬱鬱而終,客死他鄉。

李牧早期為趙國駐守邊疆,滅襤國、破東胡、降林胡,蕩清趙國北境的威脅,殲滅匈奴十萬騎兵,使得匈奴十餘年間不敢再進犯趙國邊境。後來,秦軍來犯,趙國危急,李牧奉命率師回援,在李牧的領導下,趙軍先後在肥之戰、番吾之戰中大敗秦軍,挽救趙國於水火。

公元前229年,王翦率兵攻打趙國,王翦深知有李牧在,戰場之上勝負難料,於是,使出反間計,重金賄賂曾經構陷廉頗老矣的趙相郭開,讓郭開誣告李牧謀反,趙王遷不加證實,立即派趙蔥去往前線替代李牧。李牧為社稷和軍民計,拒絕受命,趙王遷便派人暗中逮捕並斬殺了李牧。

王翦是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最大功臣,除了最先滅掉的韓國,其餘五國要麼是王翦所滅,要麼是其子王賁所滅。因為功勳卓著,王翦被封為武成侯,拜為太師。

王翦智而不暴,勇而多謀,不僅懂得如何制敵,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在王翦率領六十萬秦軍攻打楚國之時,王翦便三番五次地找到秦王政索要田地宅院,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知道,如今秦軍盡在他手,秦王政又生性多疑,肯定會猜忌於他。他只有表現出貪圖封賞,向秦王政傳達出:如果我想擁兵自立,天下都是我的,我又怎麼會討要封地呢?如此才會消除秦王政對他的猜疑。

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後,王翦沒有繼續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而是選擇急流勇退,告老還鄉,最終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得以善終的一位。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功勳蓋世,為什麼能夠得以善終?
    前文我們說到白起,也是戰國四大名將,而且是排在首位,他功勳卓著,但晚年悽慘,不得善終。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真的是因為嬴政?
    王翦戰功赫赫,秦始皇統一六國,數他的戰功最大。 此四將皆多次指揮大規模戰役,在戰術各有所長,且都能達到所向無敵的效果,因此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然而這四大名將,除了王翦以外,無一善終。 白起、廉頗、李牧到底是因何而死呢?王翦又是憑什麼成了唯一善終者呢?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王翦、李斯二人為秦統一六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王翦是秦國的名將,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傑出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武成侯王翦、丞相李斯二人一個從武,一個從文,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二人對秦國都有著豐功偉績,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開國功臣,如同秦始皇的左膀右臂,但二人的結局卻是天差地別,秦將王翦最終功成身退,得以善終。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白起、李牧、廉頗、王翦。這其中,只有王翦得了善終。白起功高震主,個性也桀驁,和秦昭襄王在軍事上有分歧,不配合攻打趙國邯鄲,被秦昭襄王賜死;廉頗失了趙王的信任,先後出奔魏國和楚國,內心深處還是想為趙國效力,但因小人郭開作梗,未被趙國重新啟用,抑鬱而終。
  • 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一個得善終的將軍
    導語:在烽火連天的戰國時代湧現出諸如繁星一般的人才,其中便包括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大名將無一不是戰功顯赫、聞名七國。戰神白起,橫掃千軍,中國歷史上由少勝多的戰役大都由白起所創造,但是最後卻被賜死杜郵。廉頗,相比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歷史上著名的負荊請罪,最後廉頗因不被趙王信任,無奈出逃,客死他鄉。
  • 戰國四大名將四大名將之一秦將王翦!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名將,因為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就是攻滅燕、趙、楚,也因此和他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大功臣。
  •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被自家君王所殺,廉頗憂鬱而終,只有王翦全身而退
    來形容戰國時期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而這四位將領中卻只有一人得以善終。    白起一生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在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聯軍24萬人,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 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的四大名將:秦朝一人,唐朝有三位
    功高震主未必一定會被殺,歷史上功高卻安然無恙的例子也不少,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臣子識時務懂進退;二是皇帝有足夠的胸懷,他們雖有猜忌卻只是不予重用而不會殺之以絕後患,今天就來說一說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的四大名將:秦朝一人,唐朝有三位。
  • 《大秦賦》之王翦:戰功不輸白起,最終是什麼結局?
    該劇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的故事。在《大秦賦》這部古裝歷史劇中,戰國四大名將,依然是比較重要的角色。當然,白起因為在邯鄲之戰期間被秦昭襄王賜死,所以沒能在《大秦賦》中現身,因為《大秦賦》的時間線,就是始於邯鄲之戰。但是,就戰國四大名將的另外三位,則得到了比較多的刻畫。
  • 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不同時代與對手
    導言: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打仗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謹小慎微的性格,不同時代與對手風雲戰國,諸侯爭霸,戰爭頻繁,亂世出英雄,也正因如此,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將領也是層出不窮的;在那樣的時代,各諸侯國都在積極努力地尋找軍事方面的天才,以對戰爭的勝利有著更多的把握和助益,這個時期名將輩出,有王翦,李牧,吳起,廉頗等,本篇文章所要講的王翦,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 秦國的白起和王翦都是戰神,為何白起被殺,而王翦卻得以善終
    秦國統一六國離不開眾多將臣的貢獻,尤其是白起和王翦兩大戰神為秦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兩人的最終命運卻是截然不同。白起和王翦同樣是戰功顯赫,但最後白起死於非命,王翦卻安度晚年,是什麼原因造成兩人有著這麼大的反差?白起,是楚平王之孫白公勝的後代,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
  •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作為臣子最怕的就是功高蓋主,但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呢?王翦是秦始皇的將軍,他不但懂軍事,也懂皇上的小心思,同期的將軍都是因為不懂,最後沒有好下場。讓皇帝陛下覺得自己只有依翠偎玉的「花心」而沒有爭權奪利的「野心」,龍心一悅,就想不起幹「兔死狗烹」之類的勾當了。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帝師——王翦
    人物簡介王翦(出生年月不詳),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封爵武成侯,官職大將軍;太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在滅掉趙國,打殘燕國,正準備幹楚國,前途一片大好的時候,就提出要辭職提前退休回老家養老,他已經知道統一天下已經是妥妥的了,跟老闆推薦其他將領,讓他們去完成最後這一步。老闆就批評他年紀大人也慫了,實際上這是他保命的最好辦法,急流勇退。
  • 《大秦賦》中的王翦,不僅用兵如神,而且是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韓信前言古代帝王們常常會發出「三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感嘆,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朝堂之上都是忠誠良將,但是一旦有才之士們有所建樹,帝王們又會擔憂自己的臣子會功高震主。因此,古往今來,名將能臣們因為受到君主猜忌而不得善終的例子數不勝數。
  • 王翦到底有多厲害?秦滅六國,有三個國家都是他消滅的!
    對於戰國四大名將來說,他們都是戎馬一生,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理論著述。在戰國四大名將中,從結局上來看,白起、廉頗、李牧這三個人,都沒有獲得比較好的結局,比如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賜死,李牧是被趙王遷冤殺,而廉頗則在趙國受到排擠,從而最終客死異鄉。
  • 王翦到底有多厲害?秦滅六國,有三個國家都是他消滅的
    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對於戰國四大名將來說,他們都是戎馬一生,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理論著述。
  •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由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周興嗣在其作品《千字文》提出戰國四大名將的概念,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雖說戰國四大名將排名不分先後,可這四人的成就與能力,確實存在著高低之分。在眾多的評選中,白起第一的位置是比較穩的,而廉頗在四人裡面實力與成績都是最差的。那麼剩下的兩位,李牧與王翦到底該怎麼排呢?
  • 王者榮耀: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會以王者榮耀新英雄的姿態登場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
  • 在戰國群雄爭霸的年代,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能不能稱為強將?
    戰國四大名將為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其中王翦為秦將。著名的千字文作者,是與無敵戰將陳慶之同時代的南朝梁官員散騎侍郎周興嗣所著,其千字文寫道王翦四人用軍最精,馳譽丹青,形容他們的功跡。就名將字義拆開來講,王翦的確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 蒙恬和王翦誰更厲害 臨沂大將決戰陝西名將
    戰國時期有很多著名將領,而我們大臨沂同樣也有一位名將,那就是蒙恬,不過同時期還有一位名將叫做王翦,有網友問蒙恬和王翦誰更厲害?下面咱們就來說一說。   王翦(出生和逝世時間不詳),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秦國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