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烽火連天的戰國時代湧現出諸如繁星一般的人才,其中便包括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大名將無一不是戰功顯赫、聞名七國。戰神白起,橫掃千軍,中國歷史上由少勝多的戰役大都由白起所創造,但是最後卻被賜死杜郵。廉頗,相比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歷史上著名的負荊請罪,最後廉頗因不被趙王信任,無奈出逃,客死他鄉。李牧,繼廉頗後,趙國的又一大將,屢敗秦軍,連王翦都無法奈何李牧,但最後被趙國大臣給殺害。
這三位名將,最後死得那是一個悽慘,但是咱們今天的主角王翦可打破了名將無善終的詛咒。王翦可謂是秦國最終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連破韓趙魏大軍,又一舉擊敗聲勢浩大的楚軍,剩下的弱國居然也是被他兒子王賁所滅。秦統一後,王翦隱退,被封美應侯,最終在自己的家鄉壽終正寢,享年九十。接下來就讓筆者帶著大家看看,王翦為何最後能得善終,他與其它三位名將又有何出不同。
一、王翦簡介
王翦出生於兵法世家,自幼喜好研究習武騎射,青年參軍後展現出與其年齡不相符的老道,用兵成熟穩重。別的小將都是血氣方剛,打仗的時候恨不得立即帶著一隊人殺向前方,以便殺敵立功,光宗耀祖。但是王翦年輕時,一旦接到軍令要去前方作戰,就會立刻開始做詳細準備,從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到作戰地形的勘察到糧草的補給再到軍隊隊員的士氣等等,王翦都會提前了解的一清二楚,不會漏過絲毫細節。因此,正是因為王翦這種穩健的作戰風格,王翦軍隊想輸都難,往往對手剛到戰場沒多久,就發現自己被王翦軍隊包圍了,或者軍隊其它地方發生或大或小的問題。就這樣,王翦在軍中開始慢慢有了威名。
王翦年輕時,秦國正是秦昭襄王當政,秦昭襄王當時剛剛賜死自己不滿的白起,突然一聽說軍中竟有王翦這等奇將,那是開心的,真是天佑大秦啊,剛剛送走白起,又來了個猛將王翦。秦昭襄王也是賢君,當機立斷把王翦升至將軍之位,令其統帥秦軍守衛邊境。多年以來,王翦在與魏韓兩國軍隊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吸取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使其用兵之法更上一層,為其將來率軍幫助嬴政一統中原奠定了基礎。
後來秦昭襄王死後,嬴政即位後因為王翦對於王室的重臣以及傑出的軍事才能而十分信任王翦,因此待得國內局勢穩定後,嬴政毫不猶豫地令王翦領兵作戰。
公元前236年,王翦率軍攻趙,闕與之戰大敗趙軍,連拔趙國九座重要城池。公元前229年,王翦再度發兵攻趙,並且利用出色的反間計除掉戰國末期唯一能與自己抗衡的趙國大將李牧,一舉率兵攻到趙國都城邯鄲,從此,趙國徹底滅國,王翦除掉秦國一統道路上的唯一絆腳石。
公元前228年,燕國派出刺客荊軻刺殺秦王,荊軻刺殺失敗後,秦王嬴政大怒,派王翦率領大軍攻打燕國。王翦率領秦軍與易水河藉助地勢大敗燕代聯軍,之後,攻破燕國都城薊,燕王喜東逃,自此,燕國名存實亡。
公元前225年,王翦讓其子王賁率軍攻魏,父子二人依靠地勢,將黃河之水引向魏國都城大梁,不費吹灰之力攻破魏國都城,自此魏國滅國。
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李信被楚軍所敗,後逃回秦國。公元前225年,王翦率60萬大軍攻楚,僅用一年便依靠心理戰術擊潰了秦國一統道路上最後的屏障——楚國,成為千古絕唱。
公元前222和221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先後滅了燕國與齊國,最終秦國一統天下。
大秦帝國建立,王翦受封美應侯,王翦卻在此時掛印隱退,不再參與任何政事,隱居於錦川莊園。7年後,王翦壽終正寢,年九十。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拜王翦為師,漢武帝也封王翦為山中之神,王翦可謂是人民心中的又一戰神。
二、高情商——劃清君臣之界、文武之界
毫無疑問,王翦的高情商是王翦能得善終的訣竅,其中之一便是王翦謹記君臣之界、文武之界。
王翦可以說是完美吸取了白起賜死的教訓。秦軍攻打邯鄲失敗後,命白起率軍上前線,白起稱病不起,最終被憤怒的秦昭襄王賜死杜郵。白起死後,王翦內心的感觸想必十分巨大。好傢夥,我這麼屌的老大哥居然被賜死了,啥情況啊。王翦反思後,深深知道了"界限"一詞的重要性。
秦昭王為何重用王翦,因為秦昭襄王在王翦面前感受到了自己是君主而王翦是部下。秦昭王向王翦諮詢戰議,王翦歷次都是以建議的形式向秦昭王匯報,並仔細分析戰事。看著王翦畢恭畢敬的樣子,秦昭王身為一代君王那是肯定舒服,對於王翦的提議,秦昭王也是欣然答應,好好好。王翦這態度跟之前的白起簡直天壤之別,白起是,老大,你錯了,你這樣肯定得輸,你得用我的才能贏。王翦是,老大,咱們的優勢在於...,敵軍的優勢在於...,所以咱們最好...,老大將戰術稍作調整定能起到奇效。這兩種態度,你要是君主,你喜歡誰想必不用思考很久。
秦始皇為何重用王翦,也是因為王翦令秦始皇感受到了自己的帝王之氣。秦始皇於王王翦來說簡直就是孫子輩的人物。但是王翦對待秦始皇從未因為秦始皇是一個小輩而以教訓的口吻來與其交流,而是更在於講究君臣之分,這樣更是對秦始皇的尊重,也滿足了秦始皇身為帝王對於自己臣子最為基本的要求。
王翦除了劃清君臣之界外,另一個重要的點就在於王翦還十分清楚文武之界。就拿王翦與丞相李斯的關係來說。王翦與李斯雖談不上十分要好的朋友,但是雙方可以說從未有過任何矛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王翦很好地處理了文武關係。王翦是武將,李斯是文將,二者理應各司其職,不相互搭界。因此在歷次上朝之時,王翦對於李斯等大臣間的政事從不參與,也不接觸朝中的黨爭,而是專心於前方戰事。這一點也是秦始皇所看重的,因此無論何人來非議王翦,秦始皇都處以重刑。在戰爭結束後,王翦當機立斷隱退,這也是他知道文武之界的體現。一旦自己回到朝野,在戰時平定的年代,自己勢必去處理政事,而又有軍功的他也定會惹來黨爭之禍。
三、高情商——沒有把握的事情不去做
王翦平時做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把握的事情堅決不會去做,這也是他最後得善終的重要原因。要是到,在古代,打一次勝仗可以獲得很多軍功,相對的,吃一次敗仗,也很有可能有性命之危。而王翦平生幾乎從未吃過敗仗。
王翦打仗總會私下與秦王商議作戰事宜,王翦會講清自己作戰所需要的所有東西,想必每次王翦都是把自己的性命作為賭注去打仗,豈能不認真?要是秦王覺得給不了,那王翦就會說沒有把握能打勝仗,這就會讓秦王猶豫,總不能派個沒自信的將軍去打仗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王翦伐楚。起初王翦向秦王請兵六十萬,被秦王拒絕,王翦便說攻不下楚國。秦王只能讓李信率軍,果然最後李信輸了。秦王只得讓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前去伐楚。
就是這種做事沉穩的風格使得王翦很少令得秦王對自己失望,因為在滿足王翦需求的情況下,戰爭都會以秦國大勝為結局。
結語:
白起、廉頗以及李牧最終皆慘澹離場,只有王翦得善終,終究還是得歸於三個字,高情商!在爾虞我詐的戰國時期,一個人能否準確的猜測對方的心意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判斷往往可以決定這個人的最終下場。王翦極佳地處理了對於他來說最為重要地兩大關係——君臣關係、文武關係,這歸公於王翦十分清楚戰國之一時代地生存法則,劃清關係,專心做自己的事情,這成為王翦最為重要的人生準則之一。並且在把握好關係的同時,王翦還出色地完成了上級吩咐給自己的任務,這樣的能臣忠將自然能夠得到秦始皇的信任,朝野大臣的支持。
高情商不僅僅是在風雲莫測的戰國時期顯得極為重要,即便是在當代生活中,一個擁有高情商的人往往能夠四處逢源。人們往往喜歡和交談舒服的人相處,要和一個人一說話就氣打一處來,那又何必與之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