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一個得善終的將軍

2020-12-14 米雪聊娛樂

導語:

在烽火連天的戰國時代湧現出諸如繁星一般的人才,其中便包括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大名將無一不是戰功顯赫、聞名七國。戰神白起,橫掃千軍,中國歷史上由少勝多的戰役大都由白起所創造,但是最後卻被賜死杜郵。廉頗,相比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歷史上著名的負荊請罪,最後廉頗因不被趙王信任,無奈出逃,客死他鄉。李牧,繼廉頗後,趙國的又一大將,屢敗秦軍,連王翦都無法奈何李牧,但最後被趙國大臣給殺害。

這三位名將,最後死得那是一個悽慘,但是咱們今天的主角王翦可打破了名將無善終的詛咒。王翦可謂是秦國最終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連破韓趙魏大軍,又一舉擊敗聲勢浩大的楚軍,剩下的弱國居然也是被他兒子王賁所滅。秦統一後,王翦隱退,被封美應侯,最終在自己的家鄉壽終正寢,享年九十。接下來就讓筆者帶著大家看看,王翦為何最後能得善終,他與其它三位名將又有何出不同。

一、王翦簡介

王翦出生於兵法世家,自幼喜好研究習武騎射,青年參軍後展現出與其年齡不相符的老道,用兵成熟穩重。別的小將都是血氣方剛,打仗的時候恨不得立即帶著一隊人殺向前方,以便殺敵立功,光宗耀祖。但是王翦年輕時,一旦接到軍令要去前方作戰,就會立刻開始做詳細準備,從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到作戰地形的勘察到糧草的補給再到軍隊隊員的士氣等等,王翦都會提前了解的一清二楚,不會漏過絲毫細節。因此,正是因為王翦這種穩健的作戰風格,王翦軍隊想輸都難,往往對手剛到戰場沒多久,就發現自己被王翦軍隊包圍了,或者軍隊其它地方發生或大或小的問題。就這樣,王翦在軍中開始慢慢有了威名。

圖一 王翦

王翦年輕時,秦國正是秦昭襄王當政,秦昭襄王當時剛剛賜死自己不滿的白起,突然一聽說軍中竟有王翦這等奇將,那是開心的,真是天佑大秦啊,剛剛送走白起,又來了個猛將王翦。秦昭襄王也是賢君,當機立斷把王翦升至將軍之位,令其統帥秦軍守衛邊境。多年以來,王翦在與魏韓兩國軍隊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吸取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使其用兵之法更上一層,為其將來率軍幫助嬴政一統中原奠定了基礎。

後來秦昭襄王死後,嬴政即位後因為王翦對於王室的重臣以及傑出的軍事才能而十分信任王翦,因此待得國內局勢穩定後,嬴政毫不猶豫地令王翦領兵作戰。

公元前236年,王翦率軍攻趙,闕與之戰大敗趙軍,連拔趙國九座重要城池。公元前229年,王翦再度發兵攻趙,並且利用出色的反間計除掉戰國末期唯一能與自己抗衡的趙國大將李牧,一舉率兵攻到趙國都城邯鄲,從此,趙國徹底滅國,王翦除掉秦國一統道路上的唯一絆腳石。

圖二 古代趙國都城邯鄲,現仍叫邯鄲

公元前228年,燕國派出刺客荊軻刺殺秦王,荊軻刺殺失敗後,秦王嬴政大怒,派王翦率領大軍攻打燕國。王翦率領秦軍與易水河藉助地勢大敗燕代聯軍,之後,攻破燕國都城薊,燕王喜東逃,自此,燕國名存實亡。

圖三 荊軻刺秦

公元前225年,王翦讓其子王賁率軍攻魏,父子二人依靠地勢,將黃河之水引向魏國都城大梁,不費吹灰之力攻破魏國都城,自此魏國滅國。

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李信被楚軍所敗,後逃回秦國。公元前225年,王翦率60萬大軍攻楚,僅用一年便依靠心理戰術擊潰了秦國一統道路上最後的屏障——楚國,成為千古絕唱。

公元前222和221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先後滅了燕國與齊國,最終秦國一統天下。

大秦帝國建立,王翦受封美應侯,王翦卻在此時掛印隱退,不再參與任何政事,隱居於錦川莊園。7年後,王翦壽終正寢,年九十。

圖四 王翦之子王賁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拜王翦為師,漢武帝也封王翦為山中之神,王翦可謂是人民心中的又一戰神。

二、高情商——劃清君臣之界、文武之界

毫無疑問,王翦的高情商是王翦能得善終的訣竅,其中之一便是王翦謹記君臣之界、文武之界。

王翦可以說是完美吸取了白起賜死的教訓。秦軍攻打邯鄲失敗後,命白起率軍上前線,白起稱病不起,最終被憤怒的秦昭襄王賜死杜郵。白起死後,王翦內心的感觸想必十分巨大。好傢夥,我這麼屌的老大哥居然被賜死了,啥情況啊。王翦反思後,深深知道了"界限"一詞的重要性。

圖五 白起

秦昭王為何重用王翦,因為秦昭襄王在王翦面前感受到了自己是君主而王翦是部下。秦昭王向王翦諮詢戰議,王翦歷次都是以建議的形式向秦昭王匯報,並仔細分析戰事。看著王翦畢恭畢敬的樣子,秦昭王身為一代君王那是肯定舒服,對於王翦的提議,秦昭王也是欣然答應,好好好。王翦這態度跟之前的白起簡直天壤之別,白起是,老大,你錯了,你這樣肯定得輸,你得用我的才能贏。王翦是,老大,咱們的優勢在於...,敵軍的優勢在於...,所以咱們最好...,老大將戰術稍作調整定能起到奇效。這兩種態度,你要是君主,你喜歡誰想必不用思考很久。

圖六 秦昭襄王 劇照

秦始皇為何重用王翦,也是因為王翦令秦始皇感受到了自己的帝王之氣。秦始皇於王王翦來說簡直就是孫子輩的人物。但是王翦對待秦始皇從未因為秦始皇是一個小輩而以教訓的口吻來與其交流,而是更在於講究君臣之分,這樣更是對秦始皇的尊重,也滿足了秦始皇身為帝王對於自己臣子最為基本的要求。

圖七 秦始皇

王翦除了劃清君臣之界外,另一個重要的點就在於王翦還十分清楚文武之界。就拿王翦與丞相李斯的關係來說。王翦與李斯雖談不上十分要好的朋友,但是雙方可以說從未有過任何矛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王翦很好地處理了文武關係。王翦是武將,李斯是文將,二者理應各司其職,不相互搭界。因此在歷次上朝之時,王翦對於李斯等大臣間的政事從不參與,也不接觸朝中的黨爭,而是專心於前方戰事。這一點也是秦始皇所看重的,因此無論何人來非議王翦,秦始皇都處以重刑。在戰爭結束後,王翦當機立斷隱退,這也是他知道文武之界的體現。一旦自己回到朝野,在戰時平定的年代,自己勢必去處理政事,而又有軍功的他也定會惹來黨爭之禍。

圖八 李斯

三、高情商——沒有把握的事情不去做

王翦平時做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把握的事情堅決不會去做,這也是他最後得善終的重要原因。要是到,在古代,打一次勝仗可以獲得很多軍功,相對的,吃一次敗仗,也很有可能有性命之危。而王翦平生幾乎從未吃過敗仗。

王翦打仗總會私下與秦王商議作戰事宜,王翦會講清自己作戰所需要的所有東西,想必每次王翦都是把自己的性命作為賭注去打仗,豈能不認真?要是秦王覺得給不了,那王翦就會說沒有把握能打勝仗,這就會讓秦王猶豫,總不能派個沒自信的將軍去打仗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王翦伐楚。起初王翦向秦王請兵六十萬,被秦王拒絕,王翦便說攻不下楚國。秦王只能讓李信率軍,果然最後李信輸了。秦王只得讓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前去伐楚。

就是這種做事沉穩的風格使得王翦很少令得秦王對自己失望,因為在滿足王翦需求的情況下,戰爭都會以秦國大勝為結局。

結語:

白起、廉頗以及李牧最終皆慘澹離場,只有王翦得善終,終究還是得歸於三個字,高情商!在爾虞我詐的戰國時期,一個人能否準確的猜測對方的心意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判斷往往可以決定這個人的最終下場。王翦極佳地處理了對於他來說最為重要地兩大關係——君臣關係、文武關係,這歸公於王翦十分清楚戰國之一時代地生存法則,劃清關係,專心做自己的事情,這成為王翦最為重要的人生準則之一。並且在把握好關係的同時,王翦還出色地完成了上級吩咐給自己的任務,這樣的能臣忠將自然能夠得到秦始皇的信任,朝野大臣的支持。

高情商不僅僅是在風雲莫測的戰國時期顯得極為重要,即便是在當代生活中,一個擁有高情商的人往往能夠四處逢源。人們往往喜歡和交談舒服的人相處,要和一個人一說話就氣打一處來,那又何必與之交往。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真的是因為嬴政?
    王翦戰功赫赫,秦始皇統一六國,數他的戰功最大。 此四將皆多次指揮大規模戰役,在戰術各有所長,且都能達到所向無敵的效果,因此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然而這四大名將,除了王翦以外,無一善終。 白起、廉頗、李牧到底是因何而死呢?王翦又是憑什麼成了唯一善終者呢?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白起、李牧、廉頗、王翦。這其中,只有王翦得了善終。白起功高震主,個性也桀驁,和秦昭襄王在軍事上有分歧,不配合攻打趙國邯鄲,被秦昭襄王賜死;廉頗失了趙王的信任,先後出奔魏國和楚國,內心深處還是想為趙國效力,但因小人郭開作梗,未被趙國重新啟用,抑鬱而終。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功勳蓋世,為什麼能夠得以善終?
    前文我們說到白起,也是戰國四大名將,而且是排在首位,他功勳卓著,但晚年悽慘,不得善終。
  • 戰國四大名將四大名將之一秦將王翦!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名將,因為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就是攻滅燕、趙、楚,也因此和他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大功臣。
  • 《大秦賦》中的王翦,不僅用兵如神,而且是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王翦後來就僅憑這兩成的兵力大敗趙軍,連拔了趙國的九座重要城池,消息一出,令各國君主謀臣們都大吃一驚,王翦自此開始嶄露頭角。公元前229年,王翦再次領兵攻打趙國,這次的戰場上,他碰到了趙國的名將李牧,李牧和王翦都是受後人稱讚的「四大戰國名將」之一,可見他的軍事才能並不輸於王翦。
  • 戰國四大名將,他們的結局如何?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千字文》中記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戰國四大名將由此得名,他們分別是:秦國白起、王翦,趙國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從基層軍官開始做起,一步步成長為國之棟梁。
  •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作為臣子最怕的就是功高蓋主,但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呢?王翦是秦始皇的將軍,他不但懂軍事,也懂皇上的小心思,同期的將軍都是因為不懂,最後沒有好下場。王翦本來還想推辭, 後一想到白起將軍當年推三阻四不肯出任圍攻趙都邯鄲的秦軍主帥,以致惹禍殺身的事,害怕自己重蹈覆轍,只得答應出徵。但有一個條件他堅決不放棄,那就是要求有六十萬兵馬用作攻楚,否則,萬萬不敢受命。
  •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被自家君王所殺,廉頗憂鬱而終,只有王翦全身而退
    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而這四位將領中卻只有一人得以善終。    白起一生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在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聯軍24萬人,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
  •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由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周興嗣在其作品《千字文》提出戰國四大名將的概念,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雖說戰國四大名將排名不分先後,可這四人的成就與能力,確實存在著高低之分。在眾多的評選中,白起第一的位置是比較穩的,而廉頗在四人裡面實力與成績都是最差的。那麼剩下的兩位,李牧與王翦到底該怎麼排呢?
  • 戰國|功高震主卻不逆龍鱗的長壽將軍王翦
    [jiǎn]與白起列在一個專欄《白起王翦列傳》,除了介紹他倆的蓋世奇勳外,大概也想作個比較,同為秦將,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為何白起(詳情請查閱國學和樂往期文章:戰國|陝西漢子白起的戰神之路)最終飲憾自裁,而王翦卻得善終?
  • 在戰國群雄爭霸的年代,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能不能稱為強將?
    戰國四大名將為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其中王翦為秦將。著名的千字文作者,是與無敵戰將陳慶之同時代的南朝梁官員散騎侍郎周興嗣所著,其千字文寫道王翦四人用軍最精,馳譽丹青,形容他們的功跡。就名將字義拆開來講,王翦的確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 蒙恬和王翦誰更厲害 臨沂大將決戰陝西名將
    戰國時期有很多著名將領,而我們大臨沂同樣也有一位名將,那就是蒙恬,不過同時期還有一位名將叫做王翦,有網友問蒙恬和王翦誰更厲害?下面咱們就來說一說。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 秦趙井陘之戰,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一次巔峰對決,勝負如何?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和王翦是秦國人,廉頗和李牧是趙國人,大體上來說白起和廉頗大部分時候處於同一時期,王翦和李牧處於同一時期,按理說他們之間應該有過多次交鋒才對,然而史料中並未提到白起和廉頗交過手,唯一有機會交手的長平之戰因為趙孝成王的臨陣換帥也錯過了,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一場對手戲是王翦和李牧在秦趙井陘之戰中的巔峰對決,那麼此次交鋒雙方勝負如何?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帝師——王翦
    人物簡介王翦(出生年月不詳),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封爵武成侯,官職大將軍;太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秦老闆大為震怒,馬上開車追到王翦老家,跟他道歉哄他回來。王翦也沒有推辭,但堅決還是要60萬軍隊,秦老闆不想給又不能不答應了。王翦帶著60萬秦軍出發,王翦的演技突然飆升,老戲骨正式登場。他在沒出發前就跟老闆要了很多錢,又讓老闆給他買房買地給他的後代,到了戰場上還不停歇,又連著五次從戰場快遞房屋合同書回去給老闆。王翦的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你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 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直接對決,李牧對戰王翦,到底誰勝誰負?
    大家都知道,戰國有四大名將,嚴格來說,這四人所處的年代,其實相差不遠,尤其是白起和廉頗,以及王翦和李牧,但是這四人基本上沒有交過手,原本白起和廉頗在長平之戰當中是有機會交手的,但是最終趙國換帥,錯失了這一次機會,而四大名將唯一一次交手,便是王翦和李牧的井陘之戰了,那麼這一場戰爭,到底誰勝誰負呢?
  • 秦國歷史出現過2次秦王請將軍出戰,一位將軍被殺,另一位卻善終
    這種情況在秦國的歷史上一共出現過2次,秦王自降身段去求武將出山,這對於武將來說,自然也是相當榮耀的事情,但是在這兩次歷史事件中,一位將軍被殺了,而另外一位卻得到了善終,被殺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而得到善終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
  • 王者榮耀: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會以王者榮耀新英雄的姿態登場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王翦、李斯二人為秦統一六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王翦是秦國的名將,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傑出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武成侯王翦、丞相李斯二人一個從武,一個從文,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二人對秦國都有著豐功偉績,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開國功臣,如同秦始皇的左膀右臂,但二人的結局卻是天差地別,秦將王翦最終功成身退,得以善終。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混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薈萃,形成了一種又一種學派,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臣良將。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們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出自於《千字文》。《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戰國四大名將是誰,為什麼是這四位?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其中白起堪稱一代殺神,一生戎馬,從無敗績,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尤其是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秦軍擊敗趙國,令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半數趙軍,皆是在投降之後,被白起活埋坑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