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歷史出現過2次秦王請將軍出戰,一位將軍被殺,另一位卻善終

2020-12-18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西周的統一,因為驪山的烽煙而宣告終結,自此歷史進入了春秋戰國的大分裂時期,經過數百年的混戰整合,到了戰國末年又呈現出重新走向統一的趨勢。

但是這種統一,相比較殷商、西周的統一是截然不同的,其中更是蘊含著質的不同和質的飛躍,戰國末年,秦國一家獨大,秦王嬴政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果斷地發動了兼併六國的戰爭。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僅僅用了10年的時間,就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國和南方的楚國,結果了自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

縱觀秦國的崛起和兼併之路,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自秦孝公之後,秦國的國君是賢明的,秦國的文臣是有能力的,而秦國的武將更是驍勇善戰的。

秦國的大一統離不開武將的四處徵戰,而秦國的國君對於武將那也是極其重視的,當武將自恃清高不願意出戰時,秦國的國君也會自降身段去「求」武將出戰。

這種情況在秦國的歷史上一共出現過2次,秦王自降身段去求武將出山,這對於武將來說,自然也是相當榮耀的事情,但是在這兩次歷史事件中,一位將軍被殺了,而另外一位卻得到了善終,被殺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而得到善終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

我們就來看看同為四大名將,同為秦國的戰神,也都曾被秦王請著出山,他們的結局卻截然不同的原因。

秦昭襄王請白起出戰。

白起,在後世的評價中是呈現兩極分化的,有人認為他是當之無愧的戰神,有人認為他是視生命如草芥的屠夫,如果單單以他對於秦國統一所做的貢獻來說,沒有白起,秦國的統一之路並不容易。

畢竟以一己之力最大限度削弱了山東六國的有生力量,並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真要實打實的打起來,除了白起或許還真沒有第二個人可以辦到。

單單就拿長平之戰來說,白起一下子解決了趙國三四十萬的軍隊,雖然這仗有點敵傷一千自損八百的意味,但白起還是贏了,長平之後後,趙國的邯鄲已經猶如砧板上的魚肉,那是任憑白起宰割,而白起自然也看到了這點,所以他包圍了邯鄲。

但是白起並沒能如願成就滅國之功,因為秦國內部出現了不和諧,而這個不和諧的因素來自範雎,作為經過苦和難,又差點去見了閻王爺的範雎,他好不容易在秦國混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自然不能容忍有人騎在他的頭上作威作福。

所以白起就成為了他眼中「釘」,而當趙國的使者帶著金銀珠寶到了範雎府邸時,範雎再也忍不住了,於是他憑藉著秦昭襄王的專寵,以士兵疲憊為由,讓秦昭襄王逼著白起從圍攻邯鄲的對陣中給撤了回來。

這下把白起給氣的,簡直想把範雎給吃了,不過國君的命令還是得聽的,白起雖然毫無辦法,還是放棄了攻打邯鄲。

過了一段時間,秦昭襄王覺得趙國實在是可惡,本來答應秦國只要退兵,就割讓給自己城池的趙國,一轉身改了主意,不割讓了,這下輪到秦昭襄王生氣了,既然國王生氣了,那還說什麼直接開打就是了。

於是秦昭襄王要再次攻打邯鄲,既然有仗要打,白起自然是秦昭襄王心中最理想的將軍,不過這次白起卻託病不出戰了,秦昭襄王雖然不快,但是覺得沒有了白起,其他將軍照樣可以拿下邯鄲,於是就派其他的將軍出戰。

結果幾仗下來,秦國非但沒有拿下邯鄲,還損兵折將,這讓秦昭襄王大為惱火,於是他就再去請白起出山,可是白起愣是不出,秦昭襄王那叫一個氣啊,面對白起如此態度,秦昭襄王自然也不客氣,不僅免了白起的爵位,還把他賜死在了杜郵。

秦王嬴政請王翦出戰。

說完了白起,我們再接著來看王翦,在秦國攻滅六國的過程中,王翦和王賁這對父子,那是相當出色,除了韓國外,其餘的五國皆是被這對父子給滅掉的。

當秦國掃清了北方和中原的諸國之後,把眼光放在了楚國上,楚國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上可不簡單,尤其是在長江以南,楚國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巨無霸般的存在。

對於如何滅楚,秦王嬴政是謹慎的,他就招來了兩位將軍詢問意見,其中一個是威震諸侯的王翦,而另外一個是軍事新秀李信,說到這,不少人就說了李信怎麼能和王翦比呢,但是在滅楚戰爭打響之前,李信在嬴政心中的地位很高。

當嬴政詢問滅楚應該帶多少兵的時候,王翦沉思了一會,說得60萬,嬴政一聽倒吸了一口涼氣,哎呀媽呀,這60萬可是我秦國的所有家當,王翦要六十萬,想幹嘛,滅了楚國自立為王不成。

李信很自信,他聽了王翦的回答,差點沒有笑出聲來,因為他認為楚國不堪一擊,六十萬去打楚國,腦袋秀逗了吧。

等到嬴政帶著疑問的目光看向李信時,李信讀出了秦王眼中的殷切期盼,於是李信想也不想,直接說道,我只要20萬,結果滅楚之戰自然落在了李信的頭上,而王翦一看秦王不信自己,那也沒啥說的,告老還鄉得了,而秦王也很爽快地批准了。

李信帶著20萬秦軍趾高氣昂地出發了,你還別說,剛開始李信打得還挺順溜,但是楚國看著李信的鋒芒畢露,就派出了最後一位王牌將軍項燕,結果李信的軍隊被項燕打得落花流水,20萬軍隊也幾乎被項燕吃光了。

秦王很生氣,但是他也沒有辦法,為了滅楚不得不重新去請已經告老還鄉的王翦出山,王翦倒也很直接,表明了想要自己出山也可以,但需要滿足自己兩個條件。

其一是滅楚非六十萬不可,其二是要大量的美田良宅,並且在出兵之前,一連五次向嬴政要田要宅,而嬴政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很開心,對於王翦的要求那是一應滿足。

最後王翦成功滅了楚國,而滅了楚國之後,王翦二話不說,立即辭職,並且不管嬴政如何挽留,王翦都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堅持告老還鄉,最終王翦得以善終。

飛魚說:

從白起和王翦的事跡中,我們不難看出,白起和王翦兩人經歷是極其相似的,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是因為白起和王翦兩人是不同的,簡單地說,是白起不懂伴君如伴虎,而王翦卻深諳其理。

白起不懂政治,更不會揣摩君心,他滿眼看到的都是戰爭的輸贏,當秦昭襄王請他出山的時候,他看到了攻邯鄲是不會取勝的必然結果,所以無論是秦王怎麼自降身段,白起心中只有兩個字:不戰,而被賜死也是必然事件。

但是王翦就不同了,他不僅會打仗,更會揣摩君心,李信滅楚失敗後,王翦就料到了嬴政會來請自己出戰,他沒有拒絕,反而很爽快地答應了。

為了打消嬴政害怕自己擁兵自重的顧慮,又三番五次把自己偽裝成貪財的「小地主」,這份政治謀略是白起遠遠無法相比的,所以王翦的善終也是必然事件。

不過,這並不是說王翦比白起更加優秀,按照太史公的評價,兩人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可謂不精闢。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秦本紀》、《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焦點

  • 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一個得善終的將軍
    戰神白起,橫掃千軍,中國歷史上由少勝多的戰役大都由白起所創造,但是最後卻被賜死杜郵。廉頗,相比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歷史上著名的負荊請罪,最後廉頗因不被趙王信任,無奈出逃,客死他鄉。李牧,繼廉頗後,趙國的又一大將,屢敗秦軍,連王翦都無法奈何李牧,但最後被趙國大臣給殺害。這三位名將,最後死得那是一個悽慘,但是咱們今天的主角王翦可打破了名將無善終的詛咒。
  • 劉姓百歲開國將軍三人:四川、山東均一位!另一位103歲的健在!
    劉姓百歲開國將軍三人:四川、山東均一位!另一位103歲的健在!本文由將軍瓷板畫定製平臺「微拍號」授權「江西老徐說歷史」發布,禁止轉載,侵權必究!劉姓是我國人口大姓,有7000多萬人口。因為我們的劉帥是四川人,四川的劉自雙少將,來自四川巴中,地處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擁有1個世界地質公園,2個景區正在創建國家AAAAA級景區,共有19個國家AAAA級景區。劉自雙1915年出生於巴中青木鄉,2015年去世,享年101歲。是劉姓第一個百歲開國將軍,在劉姓百歲開國將軍中,他1915年出生,是最年長的一位。
  • 戰國|功高震主卻不逆龍鱗的長壽將軍王翦
    :戰國|陝西漢子白起的戰神之路)最終飲憾自裁,而王翦卻得善終?因為他要面對的不是別人,正是秦國的宿敵——趙國的戰神李牧。在遇到王翦之前,他幾乎跟秦國的將領(除了白起。白起死後N年李牧才登場,您是想白起穿越還是想李牧穿越?)打了個遍,未逢敵手;也與匈奴、燕、魏、韓開過戰,未逢敵手。殺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攻燕,拔武遂、方城」「擊秦軍於宜安,大破」「南距韓、魏」——赫赫戰績,威名遠播。
  • 秦大將軍王翦——王氏文化
    從「青銅甬道」上歷史的記錄來看,「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又重要而又偉大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七國爭雄」人們思想活躍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並湧現出了大批的英雄豪傑。從「青銅甬道」上還可以看到,第一個映入我們眼帘的「王氏」歷史人物是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軍王翦」。
  • 如果荊軻刺秦成功,是否會秦國各路將軍稱王,各國乘機打敗強秦?
    首先,即使荊軻刺殺秦王成功,肯定不會出現秦國各路將軍稱王的情況。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有權臣篡國的情況,但沒有武將割據稱王的情況。
  • 秦國強大的兩位關鍵人物,一位無人不知,另一位被司馬光視為小人
    秦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建國,可在長達數百年時間裡,秦國只在第九代國君秦穆公時期曾有過短暫輝煌,此後每況愈下,到了秦孝公執政初期已經積貧積弱,在戰國群雄中排名墊底,長期受近鄰魏國的欺凌。秦孝公自知照此下去,秦國遲早會被其他強國吞併。
  • 一位常敗將軍,一生僅打了一場勝仗,卻改變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它存在的時間雖然比較短暫,但是一系列的相關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而關於秦王朝的建立者秦始皇嬴政,世人的看法也多是不一樣。但是他統一中國的功績自然也是不能否認的,不過經常有人說他能統一隻是先輩們給他奠定了基礎。
  • 秦國的一位名將:輔佐四位秦王,戰功接近白起、王翦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鹹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的歷史。彼時,蒙驁因為資歷相對較淺,所以主要是輔佐白起等秦國名將對外徵戰。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終年七十五歲,葬於秦東陵。秦昭襄王嬴稷去世後,太子嬴柱即位,是為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元年)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後去世,終年五十三歲,諡號為「孝文王」,葬於壽陵(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
  • 王翦,秦國首屈一指的大將,父子二人殲滅五國,助秦國一統
    首先是其政治才能,王翦一生之中似乎沒有犯過什麼大錯。作為秦國首屈一指的將軍,王翦最大的本領不是打了多少仗,而是做到穩。且看王翦前後經歷的各種政治風波,第一個就是秦王嬴政繼位之後,太后掌權,呂不韋監國。在王翦離間計的發揮之下,趙王竟然真的將國之棟梁李牧給殺了。在李牧被殺的第二年,趙國都城邯鄲便被王翦攻破了,趙王的哥哥公子嘉跑到了代郡,自稱代王,但是趙國的滅亡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了。真正展現王翦軍事才能無疑是滅楚之戰,對於如何滅楚,一直都是秦國的重要軍事策略。
  • 秦國歷代秦王當中,除秦王政之外,還有哪些秦王最有作為?
    之後到了秦昭襄王繼位秦王后,嬴稷同樣為秦國打下了大片的大地,秦昭襄王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秦國雖然經歷36任國君,但自秦惠文王自稱秦王開始,算上秦惠文王,秦國只有六位國君稱秦王,如秦惠文王的長子秦武王,庶子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之子秦孝文王,秦孝文王之子秦莊襄王,秦莊襄王之子秦王政。秦王政對秦國的功績不用多說,嬴政在位時期,前半段是秦王,後半段因功開創帝業,史稱皇帝,是為秦始皇,秦始皇是一位家喻戶曉的皇帝,因嬴政史稱皇帝,也就沒必要降低身份在以王自居。
  • 《大秦賦》秦國子民為何如此麻木?非要等秦王的詔命才肯圍剿叛軍
    尤其是當時的秦國,秦軍之所以在戰場上,戰必克,守必勝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它權利上的高度統一。可問題也正是出在這裡,軍人之所以只認兵符,而不認人。是因為過去通訊並不發達,很多人都不認識帝王,他們只認識統領他們的將軍,只要將軍兵符在手,將軍讓做什麼,士兵就要做什麼。因為將軍手中的兵符,代表的是王命。
  • 王玲:​保護將軍山
    我們站王翦廟前,每個人都拿著張文順老師整理的王翦與將軍山的資料,聆聽著他的慷慨激昂地講解:       據史書記載,王翦是頻陽(今富平美原鎮)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
  • 秦國歷史上有4位功高震主的名臣,結果一位被罷官,兩位不得善終
    ,更關鍵的是搶奪了不少優質資源;但是在這期間,除了秦王的英明神武,能臣名將的付出也很重要,而這期間,出現了四位功高震主的名臣,而這裡,就來看看這四位名臣的結局如何吧。;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敵過百萬。
  • 《大秦賦》之韓王安:韓國最後一位君主,最終是什麼下場?
    於是,韓非來到了秦國都城鹹陽,見到了秦王嬴政。韓非作為李斯的同學,同樣是一位大才,他在章臺宮大殿上暢談天下大勢與君王之法,秦王嬴政被深深折服,將華服高車贈予韓非。
  • 戰神王翦要田宅要賞賜,貪得無厭,為何卻能得以善終?
    秦王嬴政準備攻打楚國的時候,召集了一幫大臣開了個戰前會議,討論一下這仗該怎麼打。一位年輕的將軍首先站了出來,一臉自信地對秦王說:「陛下,我只需要20萬兵力足以踏平楚國!」秦王嬴政一臉驚喜,轉身朝向默不作聲的老將王翦,王翦卻答到:「陛下,攻打楚國需要60萬兵力!」
  • 歷史上三大戰神如何面對皇帝質疑,一位冤死一位作死只有他最聰明
    歷史上三大戰神如何面對皇帝質疑,一位冤死一位作死只有他最聰明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過無數名將,而這些名將,除了少數得到善終之外,大多數人的下場都不是很好,甚至可以用悽慘來形容,不但自己死 於非命,就連家族都跟著一起遭殃。
  • 戰國時期秦國將軍戰力排名,第一不是白起,也不是王翦,竟是他!
    戰國時期,秦國大將頻出,為秦國最終一統天下,付出了汗馬功勞。按時間順序依次有:司馬錯、白起、蒙驁、王翦、王賁、蒙恬、章邯等。那麼究竟誰的戰力最強,功勞最大呢?司馬錯,在戰國這麼多將才中名氣不大,可他的戰略眼光卻具有劃時代的非凡意義。
  • 《大秦賦》中的王翦,不僅用兵如神,而且是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但是在歷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將軍,不僅僅自己在職業生涯中達到了巔峰,退休後的生活也十分的風光滋潤。這就是在最近大火的歷史劇《大秦賦》當中瘋狂圈粉的一代名將王翦將軍。王翦何許人也王翦此人,生卒年不詳,在他一戰成名之前,在史料上也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
  • 王者的「高地保安」李信,也是歷史上秦國高地保安?更是李廣祖先
    不過不僅遊戲裡的李信是「高地保安」,歷史上的他也可以稱得上是秦國的「高地保安」,更重要的是,他還是「飛將軍」李廣的祖先。年少成名如果在秦國說起李信將軍,沒有人不知道。作為秦國非常有名的將軍,李信因為強壯勇敢在少壯派中非常有名,也自然成了秦王最信任的將領之一。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李斯在秦國統一天下後李斯也被秦始皇任命為丞相,李斯從廷尉一職做到位高權重的丞相用時二十餘載,之後建議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不立王族子弟之人為王,以避免出現戰禍之患,李斯在秦朝建立還多次和秦始皇巡遊天下,可謂是風光無限,李斯也從一個平民成為了天下的丞相,功名利祿都已獲得,然而在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天下時,李斯為了一己之私,改寫了歷史的發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