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過書法的人大多會知道,雖然人們一再強調「橫平豎直」是書法結構的基本規則,但是楷書及行草書中的橫畫大多數情況是上揚的。那麼書法中的「橫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上揚的呢?
日本著名平面設計師小磯裕司在他的名作《對東亞文字的理性俯瞰》一文中說:「隸書字體的橫畫都是水平方向,但是楷書字體結構中,橫畫都是略微向上傾斜的,越在上面的橫畫,傾斜角度越大。可想而知,楷書字體是「從右下角向左上角方向看去」時所能見到的形象。我想楷書字體或許是「立體傾斜」時的形態[這是日本著名書法家石川九楊在他的著書裡說過的看法]。」
這段話告訴我們正是在隸書向楷書的轉變過程中,橫畫開始變得上揚。這種現象導致整個字體變得左低右高,呈一定的傾斜狀態,更富於立體感。
小磯裕司曾試著將歐陽詢楷書的傾斜部分恢復到平面化的位置,結果平躺後的字體形狀和隸書字體幾乎一致。於是,他興奮地說:「比較一下這兩種字體,你們有沒有覺得,《九成宮醴泉銘》中的文字像是內裝彈簧一樣向右上角方向彈跳立挺了呢?」
因此,書法中的橫畫為什麼要上揚?從審美的角度來說,橫華的上揚是漢字「立挺立體」化的重要產物!這樣書寫才能賦予漢字更多的立體化效果,讓寫出來的字顯得的更好看。除此之外,當與執筆時虎口朝向左上方,向右上書寫空間更大且更符合人的生理習慣有關。
這兩個特點當是橫畫上揚的主要原因,因為整個世界的文字大多都有向右上角傾斜的審美趨勢。小磯裕司說:「我們在全球範圍內做個考察就能知道,手寫字體偏向右上角方向的書寫方式其實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西方文字中,呈傾斜狀態的常用字體首推「義大利體」(italic)。義大利體大部分是斜的,它源自義大利學者尼科洛·尼科利的手寫體,是一種和「羅馬體」(roman)相對的字體,沿用至今。義大利體多用來強調、區分信息、書寫專名和外來詞等。
義大利體的字母造型就帶有快速書寫的痕跡,與漢字的「行書」的異曲同工。不過漢字的傾斜與英文等西方文字手寫體中的傾斜仍是區別較大的。其主要體現在於兩點,第一,漢字的傾斜度沒有義大利體高,第二,漢字的豎畫垂直。這是為什麼呢?
這主要與古代書法從右向左,縱向書寫的習慣有關!
漢字「間架結構」講究「橫平豎直」,「間」和「架」引申自建築上的術語,原指建築平面的方正工整。像蓋房子不能蓋歪一樣,漢字整體上是平正的。在書法中,雖然橫畫經常上揚,但是豎畫是不會有顯著傾斜的,「懸針豎」就是其生動體現!此外,豎畫不但要垂直,還有將筆勢帶向下一個字。南宋姜夔說得很地道:「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再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
豎畫寫成垂直的狀態能夠確保漢字在書寫時縱向整齊成行。可以想像,漢字如果傾斜書寫,是完全無法順暢融入豎排環境的。雖然後來漢字由縱向由右向左書寫的傳統改為向國外那樣橫向自左向右的書寫,但是由於傳統書法的慣性,漢字書法仍然基本上仍然保持了橫畫上揚而豎畫垂直的書寫傳統,「豎要垂直」的規則一直延續了下來。
但是自左向右橫向書寫的漢字,如果在手寫時字勢像義大利體那樣向右上傾斜,是符更合人們用右手運筆時的生理特點的。
這在一些橫向書寫的作品中有著不少體現,如啟功等人橫向書寫的作品就是向右上傾斜的,其傾斜方向和西文中義大利體一致。
但由於這樣寫不符合傳統積澱下來的審美心理,所以乍看上去會顯得非常彆扭。因此,生活中要將字寫得好看,一般情況下還是按傳統習慣寫成「橫要上揚,豎要垂直」的形式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