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場監管部門立案查辦1474件侵害個人信息案

2021-01-14 人民網

2019打擊侵害個人信息行動收官

立案查辦1474件查獲涉案信息369萬條罰沒款1946萬元

● 網際網路經濟快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也隨之產生。非法收集、買賣、使用、洩露消費者個人信息等違法行為日益增多,垃圾簡訊、騷擾電話、精準詐騙頻發,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 當前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違法行為主要高發在房產租售、裝飾裝修、教育培訓三個領域

● 重視個人信息保護是網際網路企業誠信度的體現,企業應該增強誠信意識,依照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對個人信息採集和使用。同時要儘快明確,哪些事項必須通過實名制註冊或辦理,哪些事項無需實名,避免信息採集主體過多、實名登記事項過度

□ 本報記者 萬靜

接近2019年年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又交出一份含金量極高的「成績單」:打擊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專項執法行動完美收官,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立案查辦各類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案件1474件,查獲涉案信息369.2萬條,罰沒款1946.4萬元,移送公安機關案件154件。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新興業態不斷湧現,營銷模式不斷創新,消費者個人信息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商業資源。而網際網路經濟快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也隨之產生。非法收集、買賣、使用、洩露消費者個人信息等違法行為日益增多,垃圾簡訊、騷擾電話、精準詐騙頻發,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今年3月12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通知,決定自4月1日至9月30日,針對房產租售、小貸金融、教育培訓、保險經紀、美容健身、裝飾裝修、旅遊住宿、快遞、電話營銷、網站或App運營等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違法問題突出的行業和領域開展專項執法行動。

11月1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打擊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違法行為專項執法行動情況,並公布了專項行動中查辦的十大典型案例。

買房置業預留信息

不法分子獲取售賣

個人信息會從哪些渠道洩露出去?買房置業經歷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種途徑。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十大典型案例「第一案」就揭示了這樣的情形。

2019年1月,浙江省諸暨市市場監管局通過對案件的梳理分析,發現諸暨祥生新合置業有限公司開發銷售某小區時,涉嫌洩露、出售業主個人信息。經查,該公司在開發經營過程中收集到某小區業主姓名、房號、聯繫電話等個人信息後,未妥善保管,導致業主個人信息被其員工獲取,以1200元的價格非法出售給他人獲利,造成小區業主個人信息洩露。2019年5月24日,諸暨市市場監管局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定,對該公司予以行政處罰。

很多有購房經驗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買房時,購房者常常會被售樓員或中介要求留下聯繫方式、家庭住址、職業、甚至包括個人身份證號。購房者雖然不太願意留下信息,可是為了買房,不得不選擇妥協。

根據近期網絡媒體調查顯示,近六成被調查者在購房時不得不冒著信息洩露的風險留下個人資料,而這些被動留下信息的人中,絕大部分「毫不意外」地會遭受到各種各樣房產推銷的騷擾。

《法制日報》記者隨機採訪身邊有購房經驗的朋友,他們都曾有過類似的遭遇。

剛剛在北京市海澱區置換了一套大三居的王女士向《法制日報》記者訴說,買房之後,她每天至少會接到七八個有關新房、二手房推銷的電話,甚至還包括商鋪,美國、北京、深圳等地的都有。

「沒辦法,買房總要多問多聯繫,買完房後個人信息洩露帶來的困擾實在讓人很煩。現在看到陌生電話,我都不接,為此還耽擱了不少正事。」王女士話語中透露出無奈。

劉女士兩年前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最近她只是試探性地問了一家房屋中介關於租房的信息,結果此後每天手機上都會收到五六條房屋租借信息或廣告。

「我問他們怎麼拿到我的聯繫方式,對方說是系統裡或是網上看到的,我的個人信息就這樣被『共享』了。」劉女士憤憤地說。

而張先生的遭遇更加「奇葩」。2016年,張先生在北京周邊買了套別墅。結果接下來的三年裡,他不但經常會接到新房、二手房、商鋪的推介電話、短息,而且還莫名其妙地接到不少推銷汽車、境外度假、洋酒、高息理財產品、馬術訓練、高爾夫運動等「奇葩」的邀請電話或廣告簡訊。

「我根本就沒買過這些,他們怎麼知道我的電話呢?一琢磨才明白因為買過別墅,自己的信息被賣了,他們可能覺得買別墅的是高消費群體,所以才會向我推銷這些。」王先生苦笑著說。

違法高發三大領域

房屋租售裝修教育

其實除了購房、租房行為,房屋裝修、教育培訓也是當前侵害個人信息違法行為的高發領域。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披露的典型案例,2019年7月24日,北京市通州區市場監管局接到群眾舉報,反映北京麥凱尼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涉嫌未經消費者同意,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經查,該公司未經消費者同意,擅自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480條,包含有「寶寶姓名、小名、出生日期、聯繫方式」等內容,通過電話營銷方式推廣公司相關業務。通州區市場監管局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定,對該公司予以行政處罰。

還有不法之人「魔爪」伸向了老年人群體。

2019年6月13日,四川省宜賓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接到群眾舉報,反映喻某等人非法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經查,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喻某、羅某等人從某科技有限公司獲得空白行動電話卡,通過分發蚊香、洗衣液等形式騙取老年人身份證信息,用隨身攜帶的辦卡pos機將空白行動電話卡實名登記,然後寄回某科技有限公司。共實名登記電話卡18990張,涉案總金額286179元。目前,該案已依法移交公安機關。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的數據,當前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違法行為主要高發在房產租售、裝飾裝修、教育培訓等三個領域,共立案查處違法案件640件,涉案信息313.9萬條,罰沒款1080.6萬元,分別佔總數的43.4%、85%和55.5%。

其中,房產租售行業案件數量和涉案信息數量均列首位,查辦案件273件,涉案信息數量153.2萬條,罰沒款428.2萬元,分別佔總數的18.5%、41.5%和22%。裝飾裝修行業案件234件,涉案信息數量34.5萬條,罰沒款176.7萬元,分別佔總數的15.9%、9.3%和9.1%。教育培訓行業案件133件,涉案信息數量126.2萬條,罰沒款475.7萬元,分別佔總數的9%、34.2%和24.4%。最突出的違法行為是未經消費者同意,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違法行為,共立案查處違法案件710件,涉案信息276.3萬條,罰沒款1006.3萬元,分別佔總數的48.2%、74.8%和51.7%。

深挖線索聯動執法

嚴厲打擊信息洩露

垃圾簡訊源源不斷、騷擾電話接二連三、垃圾郵件鋪天蓋地,給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諸多煩擾。更有甚者,冒名辦卡透支欠款、帳戶錢款不翼而飛、個人信譽莫名受損,侵害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威脅著人們的財產、人身安全。

打擊侵害個人信息違法行為的緊迫性不容置疑。

據悉,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將此次專項行動的重點打擊對象集中在以下幾種行為:即未經消費者同意,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洩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所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的,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等違法行為。

據統計,專項行動期間,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立案查辦各類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案件1474件,查獲涉案信息369.2萬條,罰沒款1946.4萬元,移送公安機關案件154件;組織執法聯動4225次;開展行政約談3536次;開展宣傳活動10653次。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在公布的十大典型案例中,根據群眾舉報、投訴以及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對行業情況的分析,是查辦破獲侵害個人信息違法行為的主要模式。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執法稽查局二級巡視員佟波向《法制日報》記者介紹了在專項執法行動中採取的具體措施:

深挖案件線索。通過公布熱線電話、網站等投訴舉報方式,暢通舉報渠道,拓展案件信息來源。從網際網路信息、媒體報導等多個渠道收集案件線索。通過分析消費者投訴舉報平臺、熱線、廣告監測、案件管理系統等數據信息,鎖定本地區重點行業和領域,提高專項行動的針對性。

加強執法聯動。上下聯動,即省級市場監管部門對本轄區內的重大複雜案件加強協調指導,組織開展層級聯動。區域聯動,對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案件,省級市場監管部門間及時通報信息,開展跨區域協查聯動。部門聯動,注重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積極開展部門協作,組織聯合行動。

案件查辦困難重重

違法行為避影匿形

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這類違法行為都有哪些特點呢?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執法稽查局局長楊紅燦在回答《法制日報》記者提問時介紹稱,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違法案件主要有三個特點:首先是違法行為具有多發性。從消費者投訴舉報、案件查辦等情況來看,違法行為涉及房產租售、小貸金融、教育培訓、保險經紀、美容健身、裝飾裝修、旅遊住宿等多個領域,與廣大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其次,違法行為具有隱蔽性。此類違法行為較為隱蔽,違法經營者在非法收集、買賣消費者個人信息時往往通過可攜式存儲器、網際網路等途徑傳遞信息,並以電子文件形式儲存在網盤、電腦甚至手機中。在與消費者聯繫時,一般都是通過電話、郵件、簡訊、微信等方式,基本不與消費者直接見面。有的甚至利用修改軟體隱藏真實信息,消費者很難知道違法者的真實身份。

第三,此類案件查辦難度大。電子文檔具有難發現、難固定、易銷毀的特點,執法人員在查辦案件過程中,必須在第一時間綜合運用控制現場、電子取證、訊問當事人等多種手段固定相關證據,稍有不慎就會導致關鍵證據滅失。此外,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案件往往具有涉眾、跨地域等特點,取證難度也相對較大。雖然查辦此類違法案件存在一定困難,但是各地市場監管部門針對這些難點,積極創新執法辦案方式方法,查辦了一批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違法案件,有力地打擊了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違法行為,切實維護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佟波還說,市場監管部門十分重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機銜接,不斷完善與司法機關的聯繫協調製度,促進執法資源共享,切實形成打擊合力。在此次專項執法行動中,市場監管部門共依法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154件,佔全部案件數量的十分之一。

據統計,目前有近40部法律、30多部法規涉及個人信息保護,包括民法總則、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安全法以及新近通過的電子商務法。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現有的法律法規已經足以保護個人信息,重點是加強司法上的民法保護,在懲戒手段、賠償問題上落實落細,加強對侵害個人信息權行為的打擊力度,承擔賠償責任。

劉俊海稱,重視個人信息保護是網際網路企業誠信度的體現,企業應該增強誠信意識,依照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對個人信息採集和使用。同時要儘快明確,哪些事項必須通過實名制註冊或辦理,哪些事項無需實名,避免信息採集主體過多、實名登記事項過度。而企業誠信度越高,消費者體驗度越好。對於個人隱私關係度密切的通訊錄、簡訊等敏感權限,建議企業或App開發者能夠提供「一次性授權」的選項,以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

製圖/李曉軍

相關焦點

  • 市場監管部門查辦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案1474件
    專題新聞發布會現場自2019年4月1日至9月30日專項執法行動開展期間,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立案查辦各類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案件1474件,查獲涉案信息369.2萬條,罰沒款1946.4萬元,移送公安機關案件154件;組織執法聯動4225次;開展行政約談3536次;開展宣傳活動10653次。
  • ...物價,洩露隱私……滬市場監管部門公布侵害消費者權益典型案例
    新民晚報訊(記者 金旻矣)今天,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公布了十大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典型案例,涉及不正當競爭、缺斤短兩、小病大修等。值得注意的是,十大案例中還囊括了疫情防控時期商家以次充好售賣「三無」口罩、哄抬蔬菜物價等,體現了特殊時期查辦典型案件「從快從重從嚴」原則。
  • 上海市立案查處涉禁漁案件56件
    摘要:今年以來,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有序推進「長江禁捕 打非斷鏈」專項行動。截至目前,上海市已立案查處禁漁案件56件。   中國食品安全網訊(李玥) 上海市市場監管部門紮實有序推進「長江禁捕打非斷鏈」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全市市場監管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47483人次,檢查水產製品生產企業760家次,檢查農貿市場、水產品批發市場、商超27224個次,檢查餐飲單位42992個次。
  • 【聯防聯控】淮安市場監管部門通報疫情防控期間市場監管領域違法...
    ,陸續查辦了一批哄抬價格、不明碼標價等違法案件。本次集中公開部分查辦的典型案例,希望廣大經營者自覺遵守價格法律法規,維護市場秩序,切實承擔社會責任,做到誠信經營、合規經營。對此,清江浦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已經立案調查,擬給予當事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的頂格處罰,將於近期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案例二 1月26日,市電視臺接群眾舉報,濟生醫藥連鎖玖瓏灣店高價出售口罩,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立即組織執法人員赴該店進行檢查。
  • 河北查辦不正當競爭案件290件!這些網絡傳銷「套路」要當心
    今年以來,河北全省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辦各類不正當競爭案件290件,罰沒款1255.81萬元,其中市場混淆案件154件,虛假宣傳案件115件,違法有獎銷售案件18件。此外,全省市場監管部門共清查傳銷窩點830個,清查傳銷人員4646人,教育遣返4563人,查處案件85件,罰沒款1.14億元。
  • 省市場監管局通報全省12315受理情況 一降兩升,消費投訴凸顯新特點
    從所公布的數據以及十大典型案例來看,消費者訴求總量出現下降,但部分領域的投訴呈現上升趨勢,食品安全、產品質量、個人信息保護、預付卡式消費、虛假宣傳等是侵權行為比較高發的行業和領域。「去年8月15日,12365、12331、12358、12330、12315等五條舉報熱線合併為12315之後,實行全省投訴舉報一個號碼對外,更是進一步促進了市場監管服務有機融合。」他說,經過幾個月的運行,12315投訴舉報成為市場監管部門案件線索的主要來源,佔整個案源線索的44.54%,這說明機構改革的紅利逐步釋放。
  • 公安機關公布利用網際網路非法獲取販賣個人信息案
    公安機關公布利用網際網路非法獲取販賣個人信息案 公安機關日前公布了三起典型案例,犯罪嫌疑人涉嫌利用網際網路非法獲取、販賣個人信息,對公民合法權益造成嚴重損害。  江蘇南京許某等人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案  2012年5月16日,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網安大隊民警在工作中發現,一網民在網上發布信息,打算僱傭「馬仔」並辦理假身份證,到郵局等地點取掛號信、快遞。
  • 康得新披露違法違規被立案調查,證監會對造假跨市場行為追責
    這是繼2019年7月證監會在對康得新作出處罰及禁入告知後的再次「關注」,這傳遞了監管部門嚴懲造假企業、對跨市場違規行為進行全面追責的態度。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對財務造假持續保持監管高壓,已有13家上市公司因財務造假被處罰或收到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債券違約牽出百億造假案在嚴打財務造假背景下,康得新處罰落地僅僅是一個開端。
  • 青島:已查辦食品藥品違法案件906件 罰沒款超千萬元
    央廣網青島7月10日消息(記者王偉)記者從青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近日召開的全市上半年食品藥品領域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情況推進會獲悉,截至目前,全市共檢查各類食品藥品生產經營主體88353家次,查辦食品藥品違法案件906件,罰沒款1069.08萬元,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11件
  • 【3·15普法】違法違規經營、侵害消費者權益,這些企業被查處...
    六安市市場監管部門2019年度執法打假十大典型案例1六安佰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審查入網食品經營者許可證案六安市市場監管局根據移交線索,對「六安開發區湛氏中式快餐店」涉嫌無食品經營許可證在5霍邱縣馬店鎮越紅百貨店銷售商標侵權且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鹽案2019年7月3日,霍邱縣市場監管局接群眾舉報,對當事人從食鹽定點批發企業以外的經營者處購進涉嫌銷售商標侵權的食鹽進行執法檢查,發現當事人實際銷售上述食鹽50件(規格:500克*50袋/件),經中鹽東興鹽化股份有限公司、中鹽安徽銀華工貿有限公司鑑定
  • 青島半年查辦食藥違法案件906件 罰沒款1069.08萬元
    青島新聞網7月10日訊(記者 黃曉)近日,青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召開工作推進會,總結調度全市上半年食品藥品領域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情況,部署推進下半年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檢查各類食品藥品生產經營主體88353家次,查辦食品藥品違法案件906件,罰沒款1069.08萬元,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11件。
  • 中信銀行洩露客戶流水引發信任危機:個人信息安全該如何保護?
    他指出,根據《商業銀行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商業銀行辦理個人儲蓄存款業務,應當遵循存款自願、取款自由、存款有息、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對個人儲蓄存款,商業銀行有權拒絕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查詢、凍結、扣劃,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監管部門反應快速。5月9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於中信銀行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通報》。
  • 長三角地區聯合公布12起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典型案例
    中國消費者報報導(記者 劉浩)為增強廣大經營者誠信經營意識,引導消費者樹立依法維權觀念,3月20日,長三角地區市場監管部門聯合發布12起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典型案例,包括上海晶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侵犯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權案、寧波奉化查處早產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年糕案、宣城市康福滋源商貿有限公司虛假宣傳案等。
  • 市場監管部門的職責定位是什麼?市場監管部門在「掃黃打非」工作中...
    涉及市場監管部門份內職責,比如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和製售假冒偽劣商品案件,市場監管部門要當仁不讓、做好「主角」,一定要涉黃涉非的此類案件抓細抓實抓到位;涉及參與配合的涉黃涉非相關案件,市場監管部門要敢當「綠葉」、當好「配角」。(1)釐清執法辦案與日常監管的邊界。要與日常監管機構各司其職、緊密配合,及時查辦在日常監管中發現並移交的違法線索,避免陷入日常監管中。(2)理順管理職責。
  • 截至今年11月 雲南省共受理支持起訴案件7107件 居全國第一
    據悉,1至11月,全省檢察機關共立案查辦司法工作人員相關職務犯罪案件63件73人,查辦數量居全國第4位。1至11月,共受理各類公益訴訟案件線索5571件;立案5107件;發布公告和發出訴前檢察建議4399件;支持起訴15件;提起公益訴訟295件,其中,行政100件,民事23件,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172件,行政和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起訴數居全國第1位;法院同期審結257件,判決支持227件,支持率88.33%。
  • 山西省市場監管局經濟檢查總隊今年為消費者等群體挽回近千萬元...
    本報訊 (記者秦海峰)近日,記者從山西省市場監管局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以來,山西省市場監管局經濟檢查總隊(以下簡稱經濟檢查總隊)實施行政處罰17件,移送公安機關兩件,調解合同糾紛3件,正立案查辦4件,結案數量是2019年的4.25倍,罰沒金額是2019年的5.55倍,為消費者和合同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997.32萬元。
  • 嶽陽雲溪:兩長出庭 王某等四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宣判
    12月11日,嶽陽市雲溪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王某等四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在雲溪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雲溪區檢察院檢察長何小山、員額檢察官李媛珊、王昆陽出庭履行職責,雲溪區法院院長李偉輝擔任審判長。據悉,該案系全市首例「等」外領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
  • 5-11月山東市場監管系統共立案查處食品類違法案件15278件 罰沒款4...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23日訊(記者 王浩然)23日下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全省市場監管部門建立投訴舉報24小時回應機制、落實食品藥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和推進「一業一證」改革情況。
  • 宜家涉嫌使用過期咖啡原液,上海監管部門立案調查
    東方網記者程琦12月8日報導:近日,有消費者向監管部門舉報,稱其12月3日在宜家上海楊浦商場用餐時,發現咖啡機裡使用的咖啡原液已經過期。東方網記者從楊浦區市場監管局獲悉,執法人員已對涉事地點進行現場檢查,未發現過期情況,經再次約談調查,宜家餐廳經理稱已對剩餘過期咖啡原液做銷毀處理。目前,上海市楊浦區市場監管局對涉事公司蘇州宜家家居有限公司上海楊浦分公司涉嫌銷售過期食品違法行為予以立案調查處理。
  • 2017年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查處商標侵權典型案例
    2017年,全國各級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共查處商標侵權案件26985件,案值33348.33萬元,罰沒金額44307.22萬元。  為展示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的工作成效,有效震懾違法犯罪分子,在全社會營造尊重智慧財產權的良好氛圍,商標局與本報聯合開展了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查處商標侵權典型案例評選發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