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演了《追風箏的人》,他竟成了偷渡難民!

2021-03-01 環球人物

人就是這樣,總會活在某個時限內,

那裡的世界也許是幾年之後連自己都無法理解的,

但這又是我們無法突破的。

為你,千千萬萬遍,

遍體鱗傷還是會義無反顧,

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

——《追風箏的人》

「跟我走!」小哈桑向阿米爾少爺招招手,拉著他穿過廣場,穿過市集,跑向了和大隊人馬相反的巷子盡頭。

「風箏會飛到這兒來嗎?你沒有騙我吧?」

小哈桑眯起眼睛,帶著小小的自信:「相信我,阿米爾少爺,我什麼時候騙過你!」

……

「看!風箏來了!」遠處追逐的少年盯著那隻風箏一頭扎進小哈桑懷中。

只要有小哈桑在,阿米爾就不用擔心風箏比賽的結果。

這是電影《追風箏的人》開始的一幕。它改編自卡勒德·胡塞尼的同名小說,以阿富汗少年阿米爾與哈桑的友情為主線,講述了他們的人生際遇,展現了阿富汗數十年的生活畫卷。

2007年,美國導演馬克·福斯特把小說搬上了大銀幕。

當年夏天,為了尋找小哈桑,福斯特來到阿富汗喀布爾一所文法學校,讓孩子們一個個表演電影中的橋段。12歲的馬赫米扎達童真自然的表演讓福斯特眼前一亮,「他就是哈桑!」

電影中,哈扎拉族的哈桑謹守著僕人的本分,保護著普什圖族的少爺阿米爾。阿米爾受欺負時,瘦小的哈桑總是出頭為他討回公道。

在一次風箏比賽中,小哈桑興高採烈地追到了風箏,卻被一群普什圖族小混混逼到牆角,遭到了不良少年阿瑟夫的強暴。當時,阿米爾就在巷子口,卻選擇了視而不見···

拍攝這段性侵戲分時,導演福斯特讓馬赫米扎達脫下褲子,他想都沒想就拒絕了。福斯特勸他說:「如果沒有這場戲,整個電影會一團糟。」

馬赫米扎達急得大喊:「你在考慮你的電影,但有沒有考慮過我!我是個阿富汗人,所有的阿富汗人,都不會接受這樣做。」

最後,他們商定,性侵戲以模糊的象徵性鏡頭一帶而過,並且會在上映時被剪掉。但是,這個模糊的鏡頭還是出現在大銀幕上。

影片中敏感的種族關係問題也讓馬赫米扎達和家人擔憂不已。

在影片反映的上世紀70年代,普什圖族等級高於哈扎拉;1979年蘇聯入侵後,普什圖族受到打壓;90年代中期,塔利班政權上臺,成千上萬的哈扎拉人被殺害。

「阿富汗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種族問題,普什圖族、哈扎拉族等種族之間的關係並不十分和諧。」馬赫米扎達曾苦著小臉在鏡頭前低語,「我們其實不希望出現任何種族問題。」

性侵、種族衝突這些在阿富汗最具爭議的問題讓馬赫米扎達陷入了危機。「他們不會覺得這是發生在電影裡的事情,而是馬赫米扎達真的被強姦了。」他的父親憂心忡忡,「部落的人會視我兒子為敵人,他們會割斷他的喉嚨。」

果不其然,拍完電影回到阿富汗後,馬赫米扎達的安全就遭到威脅。在喀布爾坐車時,有眼尖的行人看到車裡的馬赫米扎達,抓起一塊石頭砸向車窗,破口大罵。

直到這時,電影出品方派拉蒙公司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首映前,馬赫米扎達等幾個小演員與監護人從喀布爾轉移到了阿聯杜拜,上映日期也因此推遲了6周。

隨著電影名聲大噪,塔利班開始追殺馬赫米扎達。劇組顧問、中東關係專家裡奇·克萊恩說,「孩子們被無辜地捲入是非和危險當中,我們欠他們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

在杜拜生活的兩年中,馬赫米扎達獲得了暫時的安寧,留在喀布爾的親人也可以拿到補貼。如果孩子們決定留下,派拉蒙將負責他們的全部開銷直到18歲。

然而,馬赫米扎達的父親沒獲得杜拜籤證,父子倆不得不返回阿富汗。此時,塔利班仍在追殺馬赫米扎達。

但馬赫米扎達決定不再過東躲西藏的日子,而要去追尋新生活:從中亞到俄羅斯、白俄羅斯再到瑞典,他跨越了6000多公裡。

為了偷渡到瑞典,馬赫米扎達在波羅的海遊了8個多小時,在精疲力竭的最後一刻,他搖搖晃晃起身,瑟瑟發抖地站到了岸邊。 現在想起來,馬赫米扎達還心有餘悸:「我們曾經整整兩天沒有吃上一口飯。」

如今,馬赫米扎達生活在瑞典博倫厄,一個波光粼粼、山清水秀的小城。寄養家庭對他很好,還教他瑞典語。今年8月,20歲的馬赫米扎達成了一名大學生,他打了耳洞,換了新髮型,看上去時尚了許多。「我再也不用因為童年演過這樣的戲羞愧了。」

業餘時間,他還為當地一支足球隊效力。但他依然夢想著,有一天能夠去電影學校讀書——眼神望向你的時候,他還是那個善良勇敢的哈桑。

讓馬赫米扎達吃驚的是,不少瑞典人知道他就是扮演《追風箏的人》的哈桑時,對他讚不絕口,甚至感動落淚。「他們不敢相信,以前的小童星會淪落為一名難民。」

前些時候,一位電影藝術家送給馬赫米扎達一隻風箏,他自嘲地笑笑:「其實你知道嗎,我從未真正地放過一次風箏。但我知道,這隻風箏蘊含著美好的祝願。」

作者:《環球人物》記者 姜琨

原創稿件,轉載務經授權,否則維權到底。

更多精彩內容,請戳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加萊5名酒店高管因涉嫌偷渡難民被捕,一個房間塞了7人!
    司法部透露,此次被逮捕的人是這些酒店的管理人員,目前他們已經被拘留,預計拘留時間將繼續延長,以協助警方的調查。 Pascal Marconville補充說明:「這些酒店不是阿爾巴尼亞人所擁有,但是非常明顯的是,這個走私團體利用這些酒店作為掩護接待阿爾巴尼亞的難民,以便將他們偷運至英國。」
  • 《追風箏的人》: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心中的風箏
    他能讀懂阿米爾所有的心事,他知道最後一隻風箏對於阿米爾的意義,所以哈桑願意為了阿米爾,錯過他每天都要堅持的祈禱,他跑過無數的街道,在阿塞夫的威脅下,仍不願意放棄那隻風箏,結局便是慘遭強暴。如果說阿塞夫是帶給哈桑身心傷害的人,那麼阿米爾就是那個在傷口上撒鹽的人。
  • 26名難民為偷渡隱匿在馬來西亞荒島生活
    據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7月28日報導,27日,馬來西亞當局表示,他們在北部一個小島上發現了26名緬甸難民,其中包括婦女和兒童。他們此前從漁船上跳下來偷渡到該島生活。25日,在馬來西亞北部度假勝地蘭卡威附近的小島上發現的一名羅興亞移民告訴調查人員,至少還有24名羅興亞人目前處於失蹤狀態,馬來西亞海事執法機構隨即展開了對這群人的搜索。該機構高級官員扎瓦維·阿卜杜拉(Zawawi Abdullah)說,經過進一步搜查,該機構發現26名緬甸羅興亞難民藏匿在島上。官員說,這些人包括12名男子、10名婦女和4名兒童。
  • 《追風箏的人》 卡勒德·胡賽尼
    今天和你分享的這本書叫《追風箏的人》。在中國,人們一般都是在春暖花開去踏踏青的時候放風箏。然而亞洲中南部的一個國家阿富汗,那裡的人們卻有冬天賽風箏的習俗。怎麼賽風箏?規則很簡單,兩人一組,一人操控風箏,一人持線,並要用自己的風箏線割斷其他人的風箏線。因此,阿富汗的風箏線都極為鋒銳,一不小心就會割傷手。
  • 偷渡新方法?法國4難民欲坐小型飛機赴英被捕
    【環球網綜合報導】難民持續湧入歐洲,除了坐船渡海及徒步行走外,法國司法部門近日發現,有3名英國人在法國北部加來地區,企圖帶4名難民坐小型飛機前往英國,一行人最終失敗被捕。香港「東網」7月20日報導稱,這是當地首次有難民企圖以乘飛機方式偷渡。根據當地司法部門資料,事發於當地時間17日,地點是加來地區麥克小型飛機場。一名飛機師及兩名乘客均持英國國籍,他們企圖接載4名阿爾巴尼亞難民飛往英國。不過,他們於出發前已被當局識破計劃,3人在停機坪被捕,帶回警局拘留。
  • 《追風箏的人》,追的到底是什麼?
    追風箏的人,為什麼要追風箏?在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這部書名時一定會產生這個疑問。先直接上「答案」,追風箏,是阿富汗城市喀布爾的一項重要節日活動。在春光明媚時,眾多小朋友聚集在市郊的一塊空地,放飛各自的風箏。
  • 偷渡克羅埃西亞的庫德人
    諾維薩德    住在貝爾格勒老王旅館裡的庫德人一般都是從土耳其過來的,也有敘利亞人。有的人有護照,有的人只有一張土耳其身份證....那會兒因為難民沒有身份的原因,老王每天心驚膽戰地賺著錢,生怕警察上門敲竹槓。博斯布魯海峽一端連著亞洲,一端連著歐洲,使庫德人偷渡的時候沒有地中海這個障礙,這要比非洲人偷渡歐洲來的容易的多。    為什麼說容易得多呢?
  • 《追風箏的人》: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今天知行君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它的名字叫《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ussein)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講述了一個富家少年和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看這本書的同時,知行君摘抄了一些經典句子,和大家分享。
  • 《追風箏的人》:人生的「救贖」,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輪迴」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美國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暢銷書。全書圍繞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展開,殘忍而又美麗。他說的是『阿米爾』。我的名字。」在阿米爾和哈桑小的時候,就曾經多次聽人說起他們是喝著同樣乳汁長大的事情。因為在阿富汗,喝過同樣乳汁的人,就是親兄弟。阿米爾的母親因為難產去世,哈桑的母親生下他後拋夫棄子。
  • 胡塞尼《追風箏的人》—救贖之路有多遠
    哈桑對待阿米爾很忠誠,在追風箏的時候,哈桑對阿米爾說完「為你,千千萬萬遍」之後,便因為風箏遭到了阿塞夫和一群壞孩子的欺辱,但是他寧願深受屈辱,也不願交出那只能讓阿米爾無比榮耀的風箏,他把阿米爾的一切都看得比自己重要。但是當阿米爾在巷口看見阿塞夫欺辱哈桑時,他因為懦弱選擇了沉默,置若罔聞,不敢上前去制止這一切,任由他的兄弟受辱。事後,阿米爾還在逃避現實,為自己解脫,謊說自己找了哈桑很久。
  • 追風箏的人,未披露的39張阿富汗紀實照片
    塔利班曾禁止民眾放風箏,因為放風箏在這些恐怖分子看來「違背了伊斯蘭精神」。在那段黑暗的歷史中,冒險偷放風箏的人會被抓住送進監獄。與風箏的發源國中國不同,阿富汗人放風箏並不是為了閒情逸緻,而是為了比鬥。一如《追風箏的人》裡面的場景,人們放飛各自的風箏,然後運用戰術割斷對手風箏的線。
  • 《追風箏的人》:最觸動人心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最觸動人心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對阿米爾一輩子愛的承諾。《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於2003年出版,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在美國銷量超過700萬冊,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已經被翻譯成42種語言。
  • 當臺難民「享福」?5名香港暴徒偷渡臺灣被扣留,結果過得比偷渡客還...
    長期幫助香港暴徒的媒體人鍾聖雄12日在臉書承認,他就是5人偷渡來臺的主要協助者,但這些人「還被扣在陸委會手上」,近兩個月以來沒有任何聯絡渠道,遑論要和父母報平安,過得比其他偷渡者還慘,連律師都見不到,「坦白說我難辭其咎,也對他們非常過意不去」。他稱,民進黨真的不如大家想像得那樣挺香港,民進黨「確實做了點什麼,但他們希望我們這些知情的人全部閉嘴不要講」。
  • 善良英國商人為救難民父女鋌而走險,他卻不知真相是如此黑暗
    因為小時候有過一段在兒童福利中心生活的背景,如今的羅伯對於幫助有同樣痛苦的孩子尤為熱情,他看不了他們受苦,這樣的情結在他第一次見到4歲的布魯時表現得尤為明顯。初次見到布魯,是在2015年的9月,那時因為偶然見到難民女孩布魯的照片,羅伯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瞬間被點燃了。
  • 原來怎樣獲得幸福平靜的內心,都藏在《追風箏的人》裡!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追風箏的人》在我們過去的時間裡,總有對不起的人,做得不好的事,我們都可以安慰自己,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次被原諒的機會。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我陪作者完成一次心靈救贖
    一年一度風箏大賽,為了讓我拿第一名,哈桑去幫我追風箏,哈桑跑的飛快。我被他落在了身後,他跑到一條荒蕪的小徑中,遇到了阿塞夫一伙人,哈桑受到了欺辱。我躲在角落裡默默看著這一切,並沒有為他挺身而出,並不是因為我懦弱而是出於嫉妒,為了贏回爸爸,跑開了。
  • 豆瓣8.9《追風箏的人》:無法彌補的過錯,只能用善良完成救贖
    ——來自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前些天在網上買了本小說《追風箏的人》,到手以後用15個多小時才看完它,書裡面的故事比自己想的還要耐人尋味,生動令人潸然淚下,通過文字描述,自己仿佛能看到那種悲傷的情景。初讀這本書,我深深地被小說情節吸引住,特別看到阿里與哈桑父子倆被阿米爾用計趕出家門的時候,外面還下雨著。
  • 家園焦土 前路兇險——索馬利亞難民痛苦的逃難選擇
    原標題:家園焦土 前路兇險——索馬利亞難民痛苦的逃難選擇  新華網奈洛比5月16日電(記者 丁小溪)「我想擺脫這裡無休止的動蕩,」索馬利亞青年穆罕默德·卡達爾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說。他已決定穿越地中海前往歐洲,踏上兇險的偷渡逃難之路。
  • 重讀《追風箏的人》: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最真實的自己
    這本書就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兼成名作《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首版於2003年6月,至今已經跨越了近20個年頭。2006年,作者因作品巨大的國際影響力,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