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已經三個月,廚餘垃圾的分類投放一直是居民關注的重點。目前,本市不少小區都要求居民在投放廚餘垃圾時要破袋,這種方式雖能保證廚餘垃圾的純度,但卻讓不少居民感到不便,不少人反映,夏季炎熱,廚餘垃圾本就容易散發異味,破袋投放不但操作麻煩,還容易髒手。
那有沒有既能滿足破袋要求還不髒手的辦法呢?記者連日來走訪多個小區發現,除了社區居民自創的帶鋸齒倒鉤、無接觸開桶拉環等,有的小區用上了瀝水神器,還有的小區用上了破袋「機器人」自動破袋,這些辦法既實用又簡單,保證了居民投放垃圾時不髒手。
「聽說咱們院兒來了個能自動拆垃圾袋兒的機器,哪個是呀?」昨天一早,崇西小區6號樓樓下,居民李阿姨拎著一袋廚餘垃圾,還沒走到垃圾桶旁就向垃圾分類指導員打聽了起來。「您把垃圾給我,我給您演示一遍。」值守在桶前的分類指導員林師傅說著,接過了李阿姨手中的垃圾袋。
在林師傅身後,就是這臺新型智能垃圾分類投放設備——廚餘垃圾袋智能分離機器人。記者看到,說是「機器人」,但其實外觀與常規帶鐵皮外殼的密閉式垃圾箱無異。整臺機器從左至右分別由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廚餘垃圾3個箱體組成,每個箱體在投放口下方的位置都有一個小小的長方形感應區。將垃圾袋舉到感應區的位置後,投放口自動打開,「您把整袋垃圾往裡一扔就不用管了,裡頭自己就破袋了。」林師傅說。
話音剛落,記者就聽到廚餘垃圾箱的投放口裡傳出「咔嚓—咔嚓—」的聲音,這樣響了3次後,林師傅說:「行了,裡頭破完袋了。」
在林師傅的幫助下,記者看到了這臺「機器人」的內部構造。原來,箱體的鐵皮外殼裡,擺放的其實也是普通的塑料垃圾桶,但不同的是,在廚餘垃圾投放口的裡面,有一個由兩塊鋸齒狀鐵板咬合在一起的裝置,靠近其他垃圾箱的一邊還有一個從頂部伸下來的機械抓手。林師傅告訴記者,當廚餘垃圾袋進入投放口後,機械抓手會自動抓住袋子頂端,然後兩塊鋸齒狀的鐵板會反覆開合,撕破垃圾袋,這樣袋子裡的廚餘垃圾直接落入下方的廚餘垃圾桶,機械抓手抓著垃圾袋回到原位後自動釋放,垃圾袋就自動掉落在其他垃圾桶內。「從頭到尾也就10秒時間就操作完了,根本不用居民自己上手。」林師傅說。
「我們社區是本市首批用上廚餘垃圾破袋機器人的社區之一」,崇文門西大街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李佳航告訴記者,自垃圾分類實施以來,社區一直要求居民在投放廚餘垃圾時要破袋,這是為了保證廚餘垃圾分出的純度,「按規定,居住小區內產生的廚餘垃圾在交付給收運單位時要做到 『無塑料橡膠』。所以,如果居民沒有破袋投放,這個工作也要由垃圾分類指導員來做,但每天這麼多人扔垃圾,都靠指導員去破袋也不太現實。」李佳航說,幾經研究考察,他們最終選擇了引進破袋「機器人」的方案。
光擺上破袋機器人還不夠。李佳航告訴記者,社區還要求物業做即時清運,「夏天廚餘垃圾容易有味兒,我們要求每個桶每天至少清運6次,不能出現滿冒現象。指導員每天要對桶站的外壁進行擦拭並噴灑消毒液,內部的垃圾桶每天用高壓水槍至少衝刷一次,外部鐵皮桶站的內壁每周也都要擦拭一次。」記者實地觀察發現,這樣的高頻次衝刷清運的效果的確不錯,即使就站在垃圾桶旁邊也幾乎聞不到廚餘垃圾的異味。
記者了解到,目前,除了崇文門西大街社區,還有崇外街道的新世界小區和朝陽區亞運村街道的部分小區也都用上了這款新型智能破袋「機器人」。
踩下廚餘垃圾桶腳踏板,將垃圾袋的底部抵在垃圾桶內壁左側掛著的一個帶鋸齒倒刺的裝置上,輕輕往上一提,垃圾袋的底部破了,廚餘垃圾落入桶內,抖抖塑膠袋後扔進一旁的其他垃圾桶內。這樣一套扔廚餘垃圾的程序,住在下關街道頭堆社區長河灣小區內的居民已經十分熟悉,這個裝在廚餘垃圾桶內壁上的鋸齒倒刺鉤就是北下關街道在全市首創的廚餘垃圾「破袋神器」。
據北下關街道市民訴求中心主任多韜介紹,早在今年5月1日前,街道就開始考慮如何讓居民更加方便地破袋投放廚餘垃圾。後來,經過集思廣益,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利用疫情期間社區為封閉管理製作圍擋的鋼管廢料,製作了一款破袋裝置。鋼管截成約10釐米長短,一端帶有尖銳的鋸齒狀倒刺,另一端焊接上「L」形的橫梁可固定在桶沿上,這樣一來,鋒利的鋸齒狀倒刺朝著桶底,居民投放廚餘垃圾時,把垃圾袋底部從下向上在鋸齒倒刺上一滑,就能快速破袋。
「這樣的 『破袋神器』我們一共製作了1200多個,街道一共下轄31個社區,幾乎每個社區的每個廚餘垃圾桶裡都裝上了。」多韜告訴記者,目前看來,居民對「破袋神器」的使用感還比較認可,有效提高了居民自覺破袋投放廚餘垃圾的積極性。
垃圾桶蓋上多了一根繩子,繩子向上穿過欄架,垂下來的一端連著一個圓形或三角形、或大或小的拉環,這樣的無接觸式開桶裝置目前已在朝陽區、東城區、石景山區、平谷區、順義區的多個小區推廣。
記者了解到,這樣的拉環裝置大多安裝在那些沒有腳踏板的分類垃圾桶上。沒有腳踏板的分類垃圾桶多為掀蓋式,但垃圾桶外壁清潔不到位,尤其廚餘垃圾桶水分多,蓋子很容易髒,居民投放垃圾時要用手掀開桶蓋,帶來很大不便。有了繩子和拉環的連接,居民再開桶時只要向下拉動拉環,就可以打開桶蓋,不必直接用手解除桶蓋,更加衛生。
石佛營東裡社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安裝好拉環後,社區還安排了專人每天對拉環進行至少兩次的消毒擦拭,讓居民用得放心。
廚餘垃圾怎麼才能不那麼味兒?城市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很多情況下,廚餘垃圾散發出比較重的異味都是因為沒有瀝乾水分造成的。記者了解到,目前,除了分類指導員會提示居民投放廚餘垃圾前要瀝乾水分外,不少小區還自創了不少「小發明」來幫助廚餘垃圾去味。
一口小鐵鍋,鍋底紮上幾個孔,上邊一根槓桿焊接著一個圓形鐵片……最近,東城區百榮嘉園小區裡不少居民都發現廚餘垃圾桶上多了一個造型有些奇特的擠壓器,將廚餘垃圾倒進鐵鍋內,再握住上方的槓桿向下重重一壓,圓形鐵片就把廚餘垃圾裡的水分擠出去了。這裡的垃圾分類指導員趙阿姨告訴記者,這個擠壓器其實是負責小區垃圾分類的北京晟達躍泰公司和小區居民們一起,專門為投放廚餘垃圾發明的「瀝水神器」。
記者看到,百榮嘉園小區裡的這款「瀝水神器」大多裝在一個小號的廚餘垃圾桶上,有一個金屬底座蓋在垃圾桶的桶口,扎了孔的小鐵鍋放在底座中央,上邊一根粗一些的金屬槓桿下方垂直連著一個圓形鐵片。有居民拎來一袋廚餘垃圾,趙阿姨先是檢查了一下有沒有混入紙巾、食品包裝袋、碎膠條等其他垃圾,然後就把袋子中的剩菜剩飯、菜葉、西瓜皮等一股腦地倒在了小鐵鍋裡,接著握住槓桿向下一壓,廚餘垃圾裡的湯湯水水順著鐵鍋底部的小孔流進了小廚餘垃圾桶裡,趙阿姨這才把瀝乾後的廚餘垃圾又倒進一旁的大號廚餘垃圾桶。整個瀝乾過程還不到1分鐘的時間,輕輕鬆鬆便實現了廚餘垃圾乾濕分離。
趙阿姨告訴記者,正值夏季,一些居民投放的廚餘垃圾連湯帶水,高溫下發酵得更快,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散發異味,但如果瀝乾水分後再投放,不僅異味會減少很多,也不容易招蚊蠅。「這個 『神器』就好像一個 『榨汁機』,使勁兒一擠,水就出去了,而且製作方便,家裡不用的小鍋,鍋底燙幾個眼兒就行了,材料也好找。」
趙阿姨說,目前小區裡使用的這款「瀝水神器」其實已經是第二代的改良款了。最初這款「神器」剛開始試用時,只有幾根支架將小鐵鍋支撐在桶上,很快就有居民提出,光用支架固定小鐵鍋,下方桶裡瀝出來的湯水還是暴露在空氣中,一樣有異味,在大家的建議下,北京晟達躍泰公司又在小鐵鍋的下方焊上了鏤空的鐵板,正好把桶口擋住,這才有了現在帶底座的第二代「瀝水神器」。記者了解到,目前,第二代「瀝水神器」已在周邊的幾個小區試用,未來有望向更多小區推廣。
記者了解到,從垃圾分類實施3個月的實際情況來看,破袋投放的確有助於提升垃圾收集量、分類品質,也更便於管理。一位從事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多年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本市通用的廚餘垃圾資源化處理方式主要包括好氧堆肥和厭氧制沼這兩類,但無論是哪種方式,廚餘垃圾中混入塑膠袋等塑料橡膠製品都會給後端的處理帶來麻煩。而不少居民呼籲的可降解塑膠袋,雖然最終能夠降解,但降解時間也比廚餘垃圾發酵分解的時間長得多,所以也不適合同廚餘垃圾一起堆肥或制沼。
因此,這位業內人士呼籲廣大居民,投放廚餘垃圾前一定要瀝乾水分,首先從源頭減少髒手的可能,同時也呼籲各社區因地制宜為居民破袋投放提供更方便、更人性化的服務。
東城區東花市街道忠實裡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已有近兩年時間,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社區自開展垃圾分類之初就要求居民要「裸投」廚餘垃圾。這裡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封雲英告訴記者,現在,社區大多數居民已經能做到自覺「裸投」廚餘垃圾。她提示,投放廚餘垃圾前一定要瀝乾水分,尤其是夏天,這樣不光不容易散發異味,還能幫助減量,更重要的是,廚餘垃圾瀝乾水分後再扔,可以有效避免投放時髒手,「其實不管破袋也好、裸投也罷,廚餘垃圾投放時容易濺出來的就是那些湯湯水水,要是瀝乾了,光是些菜葉、果皮,即便天氣熱也沒那麼快就腐爛。」
記者了解到,像西瓜皮、方便麵湯、沒喝完的奶茶、剩粥、火鍋底兒等等廚餘垃圾最容易出湯,投放垃圾時需要「乾濕分離」。
剩菜剩飯:可以買一個小網紗疊加在洗碗池的漏水處,處理剩菜時先倒進小網紗裡漏乾淨菜湯,再把殘渣扔進垃圾袋。
茶葉渣:瀝乾水分後投放。
西瓜皮、甜瓜籽:西瓜皮儘量切成小塊,注意去掉外皮貼的膠條、貼紙,瀝乾汁水後投放。
泡麵:瀝乾湯汁後投放。
煮過的花生、毛豆:皮和果實都是廚餘垃圾,瀝乾湯水後投放。
綠豆湯:濾掉湯水後投放豆皮和大塊豆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