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固廢網訊:「原來有些人把過夜的廚餘垃圾放在樓道,被野貓、老鼠弄得到處都是,現在廚餘脫袋及時處理,環境變美了,幸福感也提升了不少。」對於鹽業小區的變化,在這裡住了30多年的張智厚,由衷感嘆道。
據了解,在廈門殿前街道下沉式黨建引領下,殿前街道嘉福社區鹽業小區創新廚餘垃圾脫袋,廚餘垃圾直接入桶,減少垃圾袋使用的同時,乾濕分離一步到位,不僅大大提升垃圾分類準確率,還促進小區衛生改善、環境美化,百姓都說:「廚餘脫袋,脫出了幸福!」
痛點
廚餘垃圾常常是「汙點」
說起廚餘垃圾,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臭氣燻天汙水橫流,尤其是一些老舊小區,廚餘垃圾常常是小區最大的汙點,甚至是小區髒亂差的罪魁禍首。「我們小區就是這樣,以前不少人把垃圾裝在袋子裡,暫放在樓道中,結果廚餘垃圾就會引來野貓、老鼠什麼的,它們會咬破袋子,弄得汙水流得滿樓道都是,整個小區搞得烏煙瘴氣。」
張智厚在鹽業小區住了30多年,對鹽業小區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他印象裡,因為廚餘垃圾弄髒樓道,鄰裡之間還弄得不愉快,甚至發生口角,很讓人揪心。
林阿姨也是鹽業小區的老住戶,在她的記憶中,用垃圾袋裝廚餘垃圾,方便之餘也有很多困擾,比如有時候垃圾袋會被魚骨什麼的刺破,下樓扔個垃圾,汙水從六樓一路滴到垃圾投放點,又難看又難聞,夏天一到,惹得蚊蠅到處飛。
嘉福社區垃圾分類專職管理員林華偉也說,自從垃圾分類以來,廚餘垃圾就是一個痛點,居民在家分類不徹底,紙巾等其他垃圾混入廚餘垃圾袋的事幾乎天天都會發生。在日常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廚餘垃圾運輸到末端處理時,往往還需要人工將塑膠袋分揀出來,這時候常常弄的湯汁殘液流一地,時間一久垃圾桶邊的地板顏色變黑了,異味也變重了。
亮點
廚餘脫袋衛生又環保
事實上,鹽業小區只是眾多老舊小區的一個縮影,這樣的垃圾分類痛點普遍存在。怎麼解決?這成了擺在殿前街道嘉福社區面前的一道難題。「在街道的鼓勵和支持下,我們集思廣益,針對居民反映的這些問題展開頭腦風暴,閩南人喝茶的茶渣桶給了我們啟發。」林華偉表示,大家先是想到用濾網把剩菜剩飯的湯汁過濾掉,之後又有了直接讓廚餘垃圾脫離垃圾袋的大膽設想,經過大量走訪、傾聽民意,最終推動了脫袋廚餘桶誕生。
如今,在鹽業小區的48戶家庭中,脫袋垃圾桶已是「剛需」般的存在。它墨綠色的桶身和5升裝食用油瓶子差不多,配有提手和蓋子,打開蓋子另有乾坤——桶中桶赫然醒目,桶底布滿了細密小孔,好像閩南人功夫茶裡中過濾茶渣的裝置。「你看這種廚餘垃圾桶,小巧又方便,剩菜剩飯直接倒進去,湯汁隨著小孔漏下去,瀝乾後的廚餘垃圾直接倒入垃圾分類投放點的廚餘桶,泔水倒入洗消池內,省去以前的垃圾袋,環保又衛生。」張智厚說,由於廚餘垃圾脫袋入桶,一旦分類錯誤會一目了然,「自從有了這個桶,我家的廚餘垃圾分類都是一百分。」
林華偉也說,脫袋垃圾桶一次性解決了乾濕分離的問題,從源頭提高了廚餘分類準確率,廚餘垃圾裡不再有瓶瓶罐罐和紙巾,準確率幾乎達到100%。而且,隨著廚餘垃圾準確率上去了,其他垃圾的分類準確率也大幅提高,廚餘桶從原來的兩個減少到一個,真正實現垃圾分類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
不僅如此,有了脫袋廚餘桶,垃圾分類督導員的工作量也減輕不少。一位督導員告訴導報記者,以前,居民投放廚餘垃圾後,他們常常需要開袋檢查,「用鉤子把廚餘袋勾破,把混投的垃圾撿出來,常常需要放在地上操作,現在好了,居民直接把濾網裡的廚餘垃圾倒進大桶,省去檢查和二次汙染,一舉多得」。
看點
環保共建幸福感更強了
張智厚,在嘉福社區鹽業小區住了30多年,提起小區近來的改變,他的臉上笑意盈盈。「用了脫袋垃圾桶,家裡再也沒有剩菜剩飯味,小區樓道再也沒有汙水,樓下的垃圾投放點再也不是老遠就看見黑黑的地板。」張智厚說,這個小小的改變,讓他更愛鹽業小區了,沒事喜歡在小區裡溜達,退休生活感覺更溫馨、更幸福了。
不僅如此,為了讓居民更積極進行垃圾分類,鹽業小區專門設有垃圾桶洗消池,並配備成套清潔工具,居民處理完廚餘垃圾後,就可以第一時間清潔垃圾桶,不用擔心殘汁剩液變質發臭。垃圾分類的新視野、新理念、新思路,走進了普通百姓家,成了鹽業小區的新時尚。
據了解,今年以來,在殿前街道黨建引領下,嘉福社區鹽業小區小區治理成效顯著,垃圾投放點規劃帶動小區內部整體改造,停車位重新規劃了,老人活動中心重新設計了;垃圾投放點擺放整齊每日清洗,帶動小區內部環境更加美觀整潔;丟完垃圾在洗消池洗桶洗手,碰到鄰居還能閒聊一會,整個小區更有人情味了,更加溫馨了。
如今,在鹽業小區,居民們中流傳著這樣的共識:「小區的事黨建引領,小區的事居民參與,小區的事居民監督,小區的事大家滿意。」居民在乾淨、溫馨、共建、共享的「大家庭」中感受著幸福。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