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開年第一個工作日,優化營商環境暨投資促進大會引人注目——上海連續三年召開同樣主題的大會,且一次比一次規模大。1月2日的大會居然爆棚,開啟加凳子模式。
每次大會都有新意。從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市長應勇,副市長陳寅、吳清等各位領導的發言中,大江東工作室感受到某種強烈信號:優環境、抓投資、促發展,創造新奇蹟的上海把環境和投資看得極重。
「把確定的事做好,應對不確定性」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強調,「要咬定目標,堅定不移,把營商環境推向縱深」。陳正寶攝
「把確定的事情做好,應對不確定性」,會上,這句話頗能讓人深思。說這話的是市委書記李強。這或可解釋,上海為何要連番召開相同主題的會議。
近年來,上海發展可圈可點。儘管外部環境變化,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壓力中的上海仍保持不斷奮鬥、不斷進取的姿態,對標世界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坦然開放。
在黨中央、國務院關心支持下,上海開放水平不斷提升,改革開放舉措一一落地: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科創板、臨港新片區、長三角一體化,著著擲地有聲不同凡響。經過前兩年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加上國家的扶持,上海招商引資、投資建設一浪高過一浪。
有些數據聽來頗震撼。
上海日均誕生新企業1476家,目前擁有企業250萬家。這是什麼概念?意味著2400多萬常住人口的上海,平均每10個人就有一個老闆。誰還能說上海人只做高級白領、不做老闆呢?企業數不斷增長,刻板印象的改變,源於在大勢不確定情況下,營商環境堅持向好。
同樣的增長,發生在多個區域。
松江工業增長連續3年增長46%以上,製造業吸引外資的增長也突破了2位數。今年,松江工業投資將達200億元。臨港新片區更是爆發力驚人,新片區管委會8月20日揭牌,到去年12月底,短短4個月,已洽談1700餘個項目,合同金額達到500億元。全年完成產業投資增長了61%,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
整個上海同樣如此。
上海工業投資已連續20個月正增長,「特斯拉速度」正成為上海傳奇,特斯拉的「特事特辦」,已成為面向所有企業的常態服務。上海經信委數據顯示,上海各區集中簽約落地產業項目近500項,總投資約4000億元。外資依然看好上海,截至去年11月底,新設外資項目6168個,同比增長29.3%;合同外資459.34億美元,同比增長14.6%;實到外資178.19億美元,同比增長10.8%。
會上,企業代表聽得格外認真。陳正寶攝
企業是用腳投票的。
外部環境不確定,但內部環境不斷優化,通過營商環境、制度供給等工作的確定性,同樣可給發展帶來更大的確定性。這便是上海改善營商環境的重要收穫。
正因此,上海市委書李強的話非常有力:「營商環境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它是綜合的工作,需要協同推進」,「要咬定目標,堅定不移,把營商環境推向縱深」。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進、慢進都是退」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句話在會上反覆提及。東姐以為,這句話是對上海廣大幹部又一次鞭策。
這兩年,上海營商環境確有大幅改善。對標世行營商環境指標,上海及北京代表中國參與的排名一再提升,從70多位,升至全球31位,上海的考評權重佔了55%。
這兩年,上海先後推出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1.0版本和2.0版本,改進舉措超過160項。「一網通辦」壓環節、減流程和縮時間,優化了一系列辦事流程,92%的事項做到進一網能通辦。世行給予上海高度評價,國務院也向全國複製推廣了上海31項改革經驗。
上海市發改委數據顯示,有些做法還超過了世行參評的其它經濟體。比如,在全球執行合同效率最高的經濟體中獲一席之地;在司法程序質量指數這一指標的滿分18分中,得分16.5分,且沒有哪個經濟體超過這一分數。電力方面,企業接電只需兩個環節,耗時32天,僅為東亞地區平均4.2個環節和耗時63天的一半……
如此表現還嫌不夠?
對標國際高標準,上海自認差距還很明顯。對標新加坡和香港,上海有7個指標落後,3個指標介於當中。
差距就是進步的空間。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說:「營商環境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越是在有所成績的時候,越要防止自滿情緒、畏難情緒、懈怠情緒」。
這樣的判斷,不是自我要求太嚴,而是大勢所趨。
為了應對外部環境巨大變化,各地都在努力優化營商環境。世界銀行各經濟體近年累計推出了600餘項改善營商環境舉措,各國在抓,國內各地也都在抓。上海左顧右盼,兄弟省市不斷冒出一系列「新招」。
於是,上海要保持領先,必須不斷發力。上海的領導者顯然保持著緊迫感和進取心。李強在會上就提出了「人到半山、船到中遊,不進、慢進都將退步」的警示。
臨港新片區要做金牌「店小二」。謝衛群攝
「我們都要成為招商員」,統籌、聯動將成營商環境改善重點
開年第一個大會,上海目標高昂:躋身營商環境世界一流水平陣營,打造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
如何實現?上海有一系列部署。最直觀的是,上海對標世界最高水平,提出優化營商環境方案的3.0版本。從已經發布的一系列的舉措看,大有比學趕幫超的意思。
對落後於新加坡、香港的指標,上海要求看齊,比如開辦企業,現在是4個環節9天,改革目標是2個環節2-3天,基本持平;在跨境貿易、進口和出口邊界時間等方面,改革後要基本達到一致;在出口邊境合規費用上,要比新加坡的335美元還要低86美元。
補短板、強弱項,是3.0版本核心。學習借鑑國際先進經驗,要深入了解企業訴求,全面提升短板弱項。比如施工許可指標,去年我國大幅提高了88名。今年學習借鑑香港的「一站式」中心模式,強化社會投資項目審批審查中心的一站式功能,涵蓋工程規劃、施工許可、質量管理、竣工驗收、供排水接入等全過程事項。
在上海的領導者看來,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系統工程,因此,上海把統籌、聯動,看得非常重要。要求明確,與營商環境相關的信息系統、業務流程、公共數據,與投資促進相關的隊伍、信息、政策都要加強統籌,市和區之間、區和街鎮之間要同向發力,部門之間要形成合力。
這次大會放出話來,上海要躋身營商環境世界一流水平陣營。陳正寶攝
「一網通辦」是上海營商環境改善的一大品牌。上海市市長應勇提出,上海將推動更大力度的「一網通辦」改革,進行業務流程革命性再造,重點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做到「一件事一次辦」,今年提出重點推進14件事。
同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一網通辦將進一步拓展服務的事項。現在企業和群眾可辦事項大概在2300件左右,今年,將重點聚焦一些高頻的公共服務事項進行拓展,全年將新增接入500項公共服務事項。
為讓市場主體有更多獲得感,上海還要讓更多企業包括社會各界,參與政府涉企政策和法律制定過程,廣泛聽取企業、行業、協會、園區、專家各級政府部門對政府規章制定相關的意見和建議,爭取儘快出臺具有上海特色、體現上海營商環境水平的貫徹落實國家《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政府規章,為上海實施高標準、高水平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提供法律支撐和保障。
「我們都要成為城市的招商員」。上海要求各區各部門各單位主要負責同志親力親為,當好上海高質量發展「招商員」和「城市推介員」。甚至談到,對窗口服務的人員也要進行培訓,因為他們也是上海的名片。
風霜雨雪,對奮鬥者都是一場浪漫的事。2020,上海的開篇,很暖也很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