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以農立城,依農興城。
為了充分發揮楊凌農業科教資源優勢,更好地服務我國現代農業發展,1997年7月2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從此,楊凌便肩負起引領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神聖使命。示範區成立18年來,楊凌始終圍繞肩負的國家使命開展各項工作,通過整合區內的科教、人才資源優勢,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共同助力,促進科技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區校協同創新,積極探索出一條立足陝西、帶動旱區、服務全國的科技示範推廣路子。
模式一:政府搭臺,高校專家和基層骨幹聯袂服務
2006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人民政府合作,在閻良甜瓜產區的中心——關山鎮代家村共建甜瓜試驗示範站,西農專家組常駐產區,和基層的農技骨幹合力,為甜瓜產業提供上門入地的服務。專家們除了手把手指導農戶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外,還示範推廣了良種選擇、測土配方施肥、整枝留果、多層覆蓋等系列新技術,使甜瓜的種植面積和效益逐年上升。
模式二:企業先行,產業鏈推廣和科技特派員推廣合力推進
當涉農企業在楊凌蓬勃發展之時,楊凌科技推廣也有了一個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集聚人才、技術、資本、管理等創新創業要素的產業鏈推廣模式,通過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實現了產業擴張與技術擴散同步推進,在助力楊凌科技推廣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目前,楊凌發展產業鏈推廣企業48家,先後在埃及、斐濟和國內多個省區建成科技示範推廣基地,涉農企業已經成為楊凌開展科技示範推廣的重要力量。
另外,楊凌還通過選派有一定農業專業技術特長或銷售、管理經驗的人員或企業,通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幫助農民和涉農企業解決「三農」發展中的相關問題,在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目前,楊凌共培訓科技特派員1331名,發展法人科技特派員44家,招引技術創業團隊367個,這些創業團隊目前已成為楊凌創新驅動、內生發展的新亮點,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示範推廣的生力軍。
模式三:科技培訓,農科品牌提升和農科隊伍同步打造
從示範區成立之初,楊凌便在發揮科教優勢,健全培訓體系中,打造「楊凌農科」的培訓品牌,為旱區農業發展培養了一批「永久牌」農民技術員隊伍。
這其中包括被江蘇華西村聘為首席農技專家的高級農技師、楊凌示範區楊陵街道夏家溝村農民許智英;2007年遠赴俄羅斯,專門從事設施農業技術指導服務的高級農技師黨讓奇;登上美國哈佛大學講壇,傳授蘋果「致富經」的高級農技師、陝西白水縣林皋鎮可仙村農民曹謝虎;帶領其他姐妹組建起「楊凌鐵娘子嫁接服務隊」,足跡遍及新疆、寧夏、甘肅等地的楊凌示範區楊陵區揉谷鎮太子藏村村民趙亞利。
模式四:媒體宣傳,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合力多元推廣
為了讓楊凌農業科技在更大範圍內推廣,惠及更多群眾,楊凌全力打造了媒體推廣模式。充分利用以服務「三農」為辦報宗旨的《農業科技報》和陝西農林衛視兩個覆蓋廣、影響大的農業科技傳播宣傳平臺為農民「傳經送寶」。同時,中國農林衛視網也成功搭建了一個農資商品交易、涉農信息交流、溝通聯繫的互動平臺。同時,開發了農科服務信息網站、遠程視頻系統、手機簡訊等方式,建設起綜合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信息支持。楊凌網絡專家大院(三農呼叫中心)開展的日常諮詢指導服務工作也給農民帶去極大便利。
模式五:展會給力,農企發展和農民增收兩腿並行
在楊凌進行科技示範推廣的過程中,農業展會推廣模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1994年創辦的農高會在21年裡辦會規模逐步擴大,層次和水平逐年提高。21年來,農高會累計吸引了7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我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上萬家涉農單位、2300多萬客商與群眾參展參會,累計促成投資和交易總額達到5400多億元,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多年來,楊凌農業展會平臺,已使眾多農企實現了跨越發展,不計其數的農民找到致富商機。其中,依靠農高會,山西臨汾的露利農肥廠將公司生產的生物有機肥銷至陝西、雲南、河北等多省。山西河曲興農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滿貴與農高會結識十餘年,實現了從逛會者到參展商的身份轉變,自己的企業也由負債經營變為盈利狀態。
18年來,楊凌從未忘記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一直將科技示範推廣和自身建設兩手齊抓,努力做好科技示範推廣工作。面對新的歷史機遇,楊凌仍將不負眾望,以將自身打造成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和絲綢之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為目標,通過「楊凌科技」助力,使我國現代農業獲得更為長足和矚目的發展。(本報記者 趙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