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的王翦為何能在秦始皇手下善終?他除了會打仗還善於自黑

2020-12-23 萬裡挑園

戰國四大名將身上都有響噹噹的名頭,殺神白起擅攻,廉頗擅守,李牧能夠以少勝多,數次挽救趙國於大廈將傾之際,王翦跟前面這三位相比,總感覺差了點意思,可人家功勞最大。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進程中,王翦本人滅掉三個,兒子王賁滅掉兩個,除了最弱小的韓國是被一位叫做內史騰的不出名人物給消滅以外,可以說秦滅六國幾乎全憑王家父子之力。所以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遊東方,在琅琊刻石記功時,王翦名列功臣榜NO.1。

按照通常的歷史進程來看,這種功高蓋主的將領從來都沒有好下場。其他三大名將的悲慘下場就擺在眼前,白起被逼自殺、李牧被趙王遷冤殺、廉頗老死異國他鄉,比上邊那兩位還算好點,那王翦呢?別多想了,人家活得那叫一個滋潤,住著秦始皇賜予的豪華別墅,每天小酒喝著小曲聽著,生活樂無邊。

同為名將出身,這差距也太大了點吧!要知道,王翦碰到的可是地獄級別難度的君主秦始皇,他卻能夠讓秦始皇將全國兵馬盡數交給他統領,又能在功成後全身而退,這就需要用到政治智慧了,王翦在四大名將中政治智慧遠超其他三人,這也是他之所以能夠善終的原因。

令王翦崛起的著名歷史事件是一次特殊叛亂。

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嬴政派同父異母弟弟成蟜攻打趙國,但是給成蟜的軍隊數量很少。想必成蟜心裡有怨氣,感覺大哥這是想故意整死自己,於是在出發後不久,成蟜叛變秦國公開投降了趙國。

秦國和趙國是死敵,成蟜這種前線叛亂影響相當惡劣,處理不好極易動搖軍心。關鍵時刻秦始皇慧眼識珠啟用王翦,王翦不負眾望輕鬆平叛,自此將星出世,王翦被秦國上下譽為白起的接班人,在軍事舞臺上大放異彩。

王翦不僅自己能打,兒子王賁也是帥才,這爺倆號稱秦國軍事界的「雙子星」,專治各種不服,把六國打得嗷嗷亂叫。

在王翦四處徵戰的過程中,他手下有位叫做李信的年輕將領嶄露鋒芒,得到了秦始皇的欣賞。秦始皇在親政後逐步消滅了朝堂上的多股外戚勢力,將軍政大權牢牢把握在了自己手中。同時他開始刻意培養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套班子,特別喜歡能力出眾的年輕人,已經逐漸看不上老成持重的王翦和當了多年丞相的表叔昌平君。

於是在橫掃了北方的戰場,將韓趙魏悉數滅掉後,秦始皇自信心大增,打算南下滅楚。他特意舉辦了盛大的宴席,酒熱耳酣之時,秦始皇問了王翦一個問題,「老將軍,要是滅掉楚國的話需要多少軍隊?」王翦趕緊作揖答道,「至少需要60萬。」

秦始皇對這個答案很不滿意。

對秦始皇來說,趙國才是六國中最難啃的骨頭。他太爺爺當年打趙國就費老鼻子勁了,白起當年的長平之戰也是慘勝,雖然坑殺了趙國40萬大軍,自己也損失掉了20多萬兵馬。

可是白起當初僅用了幾萬人就把楚國打的遷都,秦始皇迅速算了一筆帳後得出結論,楚國比趙國差遠了,打趙國都不需要60萬軍隊,打楚國居然要用60萬,看來王翦真是老了。

秦始皇鄙夷地看了一眼王翦,扭頭發現了李信這個寶藏男孩,於是他和顏悅色地問李信,「如果要讓你滅楚的話,你需要多少兵馬。」

李信挺直了身板大聲說,「20萬人就夠了」。這話如同耳光扇在王翦臉上,那是啪啪作響啊。

秦始皇對這個結果表示非常滿意,王翦多聰明一人啊,看到這種情況馬上申請病退,秦始皇也沒挽留他,派李信全面接替了王翦的工作。

很快秦始皇就意識到了「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的道理,這次滅楚之戰他大膽起用了兩個年輕將領,除了李信外還有蒙武,也就是名將蒙恬和蒙毅的老爹。

這年輕小哥倆分兵行動,一開始挺順利的,可沒多久就被楚國名將項燕暴揍,七個高級指揮官被殺,李信只能帶著殘兵灰溜溜地逃回秦國。

要不怎麼說人家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呢,他在得知李信慘敗的消息後,第一反應不是把李信殺了出氣,而是立刻奔到王翦家裡,當著眾人面跟正在聽小曲的王翦道歉。

秦始皇對王翦說,「我後悔沒聽老將軍的話,輕信了李信,結果慘敗」。他還撒了個嬌,「老將軍您雖然生病了,肯定也不會忍心拋下我不管的哦」。

王翦心裡憋著氣,所以用官方辭令推辭了一番,諸如什麼歲數大了老眼昏花,腦子也不夠用了,話還沒說完呢秦始皇大手一揮,別廢話了,就是你了。

王翦在這個關頭展現出極強的求生欲,他回答到,「要是非用我不可,那你還得給我60萬人馬。」秦始皇馬上比出「OK」的手勢,一切都聽你的,趕緊從床上爬起來給我打楚國去。

王翦在這一回合中顯露的政治智慧是千萬別和大領導頂牛。

人家領導都放下身段來求你了,你要是端著個架子在那搖頭晃腦唉聲嘆氣,堅決不理會領導意圖的話,依秦始皇的脾氣不會讓你活著看到明天的太陽。白起就完全不懂這套,覺得自己是有功之臣,跟秦昭襄王死槓,拒絕執行王令惹惱秦王,再加上範雎的煽風點火,最終白起被逼自殺。

論打仗王翦可能不如白起,但論起政治,白起就是個不及格的差等生,而王翦則是百裡挑一的學霸。

王翦一開始拒絕也是因為看秦始皇態度好,先擺擺姿態為後面的討價還價做好鋪墊,但同時他還面臨一大難題,萬一自己率大兵出徵後,有小人在背後捅刀子怎麼辦?畢竟李牧之死就是因為自己重金賄賂了郭開,郭開屢屢在趙王遷面前進讒言後導致李牧被殺。所以,王翦在出兵前必須得打消秦始皇對自己的全部疑心。

於是他的終極政治智慧顯露出來,那就是將「自黑」進行到底,讓秦始皇和其他大臣們相信自己就是個短視的貪婪小人,只想著榮華富貴而沒有政治上的野心。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王翦先是跟秦始皇要求封侯,然後要房子要地要錢。從大軍開拔一直到他到達前線,王翦總共派出去五撥人,跟要飯似的,把鹹陽附近的好地列出個清單,今天要這塊,明天要那塊。

因為王翦太貪得無厭,演技過於逼真,屬下都覺得跟著這樣的主帥真丟臉。面對大家的質疑,王翦告訴他們,我那就是裝的,沒辦法,我要是啥都不要皇帝對我不放心啊,我得讓他有種安全感。

戰國時代的君王們普遍都缺乏安全感,外亂內亂各種亂。內部防著有人篡權奪位,外部防著強敵進攻,把心操得稀碎。

這其中,秦始皇更是集大成者。小時候東躲西藏差點沒命,十幾歲上下沒了爹,老媽光顧跟小鮮肉談戀愛,沒空搭理他不說還想篡他的位。發小太子丹僱刺客要殺他,親弟弟也背叛他,要不是他有顆堅強的心,恐怕早就得抑鬱症了。

這也就造成了秦始皇極度沒有安全感,雖然真實的他和暴君形象相差甚遠,他手下的大臣李斯、蒙恬、趙高等沒有一個被他無辜猜忌。就連李信輸得這麼慘,回來後估計也就是挨了頓臭罵,然後滅燕國的時候李信小宇宙爆發,把燕王俘虜的同時把太子丹的腦袋砍了。

但要是換位思考下,如果你是皇帝,把全國的軍隊和物資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你會放心嗎?萬一這個人回過頭來反叛,自己都無法阻止起有效力量進行抵抗。幸好秦始皇是中國首位皇帝,他要是知道後世的趙匡胤就是這樣黃袍加身當的皇帝,想必更睡不著覺了。

所以王翦出徵時秦始皇一直高唱著「十送大軍」,直到把王翦送到灞上他還不想回去。不知情的人可能會覺得這皇帝真是有情有義,其實他就是不放心。

王翦在秦始皇身邊呆了很多年,他深諳秦始皇的心理,知道自己要是不打消老大的疑慮,凱旋之日就是掉腦袋之時,所以他選擇了積極的抹黑自己,把自己扮演成幾乎小丑的模樣,將自黑進行到底。

王翦並不是多此一舉,從他和兒子王賁的戰爭記錄來看,其實秦始皇一直防著這爺倆呢。只要王翦領兵出徵,王賁必然在鹹陽呆著,同樣王賁領兵出徵時,王翦也得呆在秦始皇跟前。

所以王翦通過獅子大開口,向秦始皇透露出的信號是我沒啥大追求,只要吃得飽住得好就行,隱藏的含義是我兒孫都在你手上呢,放心吧,我不會亂來的。

他的這些舉動也招致了同僚的嫌棄,大家都恥於和這種貪得無厭的人為伍。這也正中王翦下懷,畢竟李斯之流比範雎還要小心眼,王翦要是和白起一樣行事的話,等待他的只有屠刀。

看不上王翦的還有太史公司馬遷,他在《史記》裡吐槽王翦從不積極給秦始皇提建議,說實話作為領兵打仗的將領,在朝堂上真沒有多少對政策指手劃腳的必要,一個只會砍人的人能提出多少高明的建議?

司馬遷本人倒是積極給皇帝進言了,結果如何大家也都知道,有時候人得知道自己的特長是什麼,跟王翦學學,不該說的話別說,老實在豪宅裡眯著就行了。

相關焦點

  • 同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為何一個善終一個卻死的悽慘?
    如果李斯像王翦一樣死在秦始皇之前,李斯也會善終。秦始皇手下的功臣良將全部善終,除過呂不韋因嫪毐之禍央及己身,服毒自盡。而王翦滅楚之後就告老還鄉了,當然得以善終。胡亥即位後,在趙高的操作下,連公子王孫公主都殺了,何況李斯是「沙丘政變」的參與者,不論李斯為人是什麼樣的,他都不能善終。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白起、李牧、廉頗、王翦。這其中,只有王翦得了善終。白起功高震主,個性也桀驁,和秦昭襄王在軍事上有分歧,不配合攻打趙國邯鄲,被秦昭襄王賜死;廉頗失了趙王的信任,先後出奔魏國和楚國,內心深處還是想為趙國效力,但因小人郭開作梗,未被趙國重新啟用,抑鬱而終。
  • 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的四大名將:秦朝一人,唐朝有三位
    功高震主未必一定會被殺,歷史上功高卻安然無恙的例子也不少,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臣子識時務懂進退;二是皇帝有足夠的胸懷,他們雖有猜忌卻只是不予重用而不會殺之以絕後患,今天就來說一說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的四大名將:秦朝一人,唐朝有三位。
  • 戰神每次打仗前都向秦始皇要美女,妻子很是不解,戰神:是在保命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王翦的功勞是最大的,因為除了韓國不是王翦滅掉的之外,其餘的五個國家不是王翦滅掉的就是王翦兒子滅掉的。而王翦也憑藉著一己之力為了秦始皇統一了全國,還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 戰神每次打仗前,都跟秦始皇要美女,妻子不解,戰神:我這是保命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王翦的功勞是最大的,除了韓國不是王翦滅亡的之外,其餘五國,要麼是王翦滅的,要麼是他兒子滅的,王翦憑藉一己之力,為秦始皇統一了全國,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在工作無聊之際,在廁所旁邊悟出了「人生真諦」,李斯看見廁所裡的老鼠以吃髒東西生存,還要在路人和其它動物經過後「擔心受怕」而逃跑,之後李斯又看見糧倉中的老鼠,不僅可以吃粟米,還可以住大房子,也不用擔心驚擾的問題。李斯感慨道:「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 秦國的白起和王翦都是戰神,為何白起被殺,而王翦卻得以善終
    但是秦昭王不知道白起的想法,所以對於白起的拒絕出戰很是生氣,他認為白起持功自傲,自己離開白起也照樣能打勝仗。於是秦昭王派其他將領率兵攻打邯鄲,這場戰爭以秦軍大敗結束。秦昭王認為想打贏趙國還是得需要白起率軍作戰,於是再次派人傳達自己讓白起率軍攻打趙國的旨意,但又讓白起以自己得病的理由拒絕了。白起為什麼會又一次拒絕秦昭王的邀請?就是因為他認為這次的戰機也沒到,所以不應該出兵。
  • 王翦明明向秦始皇要房子要地,看起來比誰都貪,為何卻能善終?
    秦始皇二十三年,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議消滅楚國的計劃,王翦說,消滅楚國非要有六十萬軍隊不可,但是李信認為二十萬軍隊就夠了,秦始皇大喜,立即派李信和蒙恬統兵二十萬出徵楚國,結果慘敗。 這是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少有的慘敗,聞訊後,秦始皇乘車前往王翦的老家向稱病的王翦致歉,並答應他的要求,給他六十萬軍隊。
  • 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一個得善終的將軍
    接下來就讓筆者帶著大家看看,王翦為何最後能得善終,他與其它三位名將又有何出不同。一、王翦簡介王翦出生於兵法世家,自幼喜好研究習武騎射,青年參軍後展現出與其年齡不相符的老道,用兵成熟穩重。別的小將都是血氣方剛,打仗的時候恨不得立即帶著一隊人殺向前方,以便殺敵立功,光宗耀祖。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真的是因為嬴政?
    王翦戰功赫赫,秦始皇統一六國,數他的戰功最大。 此四將皆多次指揮大規模戰役,在戰術各有所長,且都能達到所向無敵的效果,因此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然而這四大名將,除了王翦以外,無一善終。 白起、廉頗、李牧到底是因何而死呢?王翦又是憑什麼成了唯一善終者呢?
  • 秦朝大將王翦:他手下有六十萬兵,秦始皇為啥不怕他造反?
    秦始皇是個狠人,他從來不信任別人,不管是他的生身父親呂不韋,還是他的長子扶蘇,都直接或間接死在了他的手裡。但是有一員大將,手下六十萬兵,秦始皇卻信任他,不怕他造反,這是為什麼呢?王翦不僅自己能打,他的兒子王賁也很能打。王賁不僅打敗過楚國,還滅了魏國,看樣子也是個狠人!不過王翦雖然是秦始皇的功臣,但秦始皇也不敢完全相信他。畢竟王翦這麼能打的人,萬一背叛自己造反,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作為臣子最怕的就是功高蓋主,但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呢?王翦是秦始皇的將軍,他不但懂軍事,也懂皇上的小心思,同期的將軍都是因為不懂,最後沒有好下場。王翦本來還想推辭, 後一想到白起將軍當年推三阻四不肯出任圍攻趙都邯鄲的秦軍主帥,以致惹禍殺身的事,害怕自己重蹈覆轍,只得答應出徵。但有一個條件他堅決不放棄,那就是要求有六十萬兵馬用作攻楚,否則,萬萬不敢受命。
  • 郭子儀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為何最後能夠善終?說出來別不信
    若論明哲保身,歷史上還有幾個人可以做到,比如秦之王翦,做到了連滅五國,可是秦始皇卻始終對其放心,王家三代始終掌握著帝國的軍權;而歷史上唯一能與王翦匹敵的我想只有唐朝的郭子儀了。《新唐書》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說的是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和公主有了矛盾,公主要進宮面見父皇狀告郭曖,可是郭曖這個時候也犯了脾氣,直接破口大罵:「我老爹要是想謀反,還有你老子當皇帝的機會嗎?」
  • 已經告老還鄉的老將王翦,為何又被秦始皇強制出山?
    秦始皇在一掃天下的道路上,手中有一個最厲害的將軍,這個人就是王翦,根據資料,他出生在戰國時期,是白起之後,迅速崛起的一位名將,一生中戰績無數,幫助秦始皇平定了三分之二的中原,因為卓越的指揮才能,使他被封為戰國最有名的大將之一,這個人非常聰明,他知道如果功勞過大,會給自己帶來死亡的危險,所以他在關鍵時刻
  • 將軍自覺已經功高震主,主動請求解甲歸田,皇帝表示,你留下,我不殺你
    秦國的大將王翦也有過這樣的煩惱,他自覺已經功高震主,就在一次打勝仗歸來時,主動向秦始皇請求解甲歸田。然而,秦始皇卻拒絕了他這一請求。這是為什麼呢? 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跟白起、廉頗和李牧一起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協助秦始皇平定六國,戰功顯赫,真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秦始皇還尊稱王翦為師。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功勳蓋世,為什麼能夠得以善終?
    而且王翦出生貧苦,身後沒有家族支撐,但他喜歡舞刀弄槍,尤其善於謀略。      二十歲左右投軍後,王翦的一生大多數都是在軍旅中度過的,並且武功高強,謀略出色,在軍中表現一枝獨秀,很快就得到了當時秦軍統帥白起的看重,白起著重培養王翦。從軍卒開始,後來一步步升為將軍,白起常對人說:「吾沒,秦欲統一海內,非王翦不可,否則必敗」。可見對於王翦,白起是如何看重和認可的。
  • 他是秦始皇,是被罵了兩千年的暴君,看看這些還覺得他是暴君嗎?
    或許就不會認為他是一個暴君了。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關於他的部分資料,看一看他到底是什麼人,你是否還覺得他是一個暴君,秦始皇曾經被人稱為千古一帝,這個稱呼至今都沒有被人否定過,他這一生橫掃6個諸侯國,平定百越擊敗匈奴。
  • 王翦打仗都是以絕對的優勢壓倒對方,為何會被譽為四大名將之一
    ,為何還會排進四大名將之中?當年秦始皇滅六國之戰中,秦始皇準備攻打楚國,當時他就問王翦,攻打楚國需要多少人,王翦直接回到說六十萬,因為楚國地域寬大,雖然看起啦十分的弱,但畢竟曾是一個強國,強國的底子還是在的,短時間內根本打不下來。
  • 戰國|功高震主卻不逆龍鱗的長壽將軍王翦
    [jiǎn]與白起列在一個專欄《白起王翦列傳》,除了介紹他倆的蓋世奇勳外,大概也想作個比較,同為秦將,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為何白起(詳情請查閱國學和樂往期文章:戰國|陝西漢子白起的戰神之路)最終飲憾自裁,而王翦卻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