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中韓在爭文化遺產?實際上這些來自中國的東西都成日本的了

2020-12-09 騰訊網

最近漢服與韓服之爭,讓很多人都大為光火。最近兩國又因為泡菜吵了起來,其實國外一般說到泡菜,都習慣於叫它「kimchi」(韓語的泡菜),無它,韓流影響太大。但是我今天不想說韓國,倒是想從英文翻譯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另一個鄰國——日本如何在近代文化傳播中佔儘先機,「不爭不搶」地把原產中國的東西變成了它們的文化標籤。

國外媒體報導中韓泡菜之爭

1、花

估計很多人以為我要說櫻花。櫻花原產自喜馬拉雅山脈,而今天被當作日本的代表,sakura一詞也被全世界廣泛使用(英文的cherry blossom是包含了櫻桃花的,實際不夠準確),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原產自中國南方的梅花,它的英文學名叫做Mumeplant Japanese Apricot,看,日本梅。實際上,在中國傳統花卉中,梅花要遠比櫻花具有文化內涵,畢竟我們都是背著「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長大的。

2、鳥

和花一樣被日本化的還有鳥類,我國東北地區的丹頂鶴,拉丁名稱叫做Grus japonensis,也就是日本鶴。這是為何?其實,丹頂鶴拉丁文命名的時間是1776年,那一年,美國建國,而中國正在閉關鎖國。丹頂鶴自中國東北地區向南遷徙到達日本的九州、本州作為過冬之地,因此,當時的西方學者在日本見到這種動物後,就將其命名為「日本鶴」。而日本也在各種紋樣設計中融入仙鶴元素,讓它更加為世人所熟悉。

丹頂鶴

日本紋樣中的仙鶴運用

意外嗎?還沒完,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朱䴉",它的拉丁學名叫Nipponia nippon,懂一點日語都知道,nippon就是日本(立邦油漆就是日本油漆的音譯),Nipponia nippon,即日本中的日本,其原因是朱䴉曾是日本皇室的聖鳥。後來由於朱䴉棲息地被大面積破壞,日本的朱䴉瀕臨絕滅的困境。在上世紀80年代中日友好的背景下,中國多次向日本贈送陝西的朱䴉,幫助他們挽救了朱䴉種群。

極其珍貴的朱䴉

3、禪

說完花鳥,我們再來說說文化,比如禪宗,中國人都知道禪宗來自少林寺,但禪的英文翻譯是Zen(日語的禪),原因無它,因為日本對禪宗的傳播構造,而且到目前為止通過各種藝術載體廣泛輸出。

zen成為了禪的標準英文翻譯

日本對禪宗的傳播有多早呢?早在1900年,鈴木大拙就把《大乘起信論》翻譯到了西方,自此之後,西方社會變習慣於以zen(日語的禪)作為「禪」的翻譯。而中國禪宗在西方的傳播是上世紀50年代的事了。 後來日本另一位禪宗大師乙川弘文跟賈伯斯相識後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進而影響到了整個蘋果品牌的理念。

鈴木大拙在西方傳播禪宗

乙川弘文在賈伯斯的婚禮上

事實上,西方現代開始頻繁使用chan這個音譯,是因為近年中國功夫的影響,沒錯,真的很多外國人熱愛少林寺,知道這裡是禪宗祖庭(關於少林功夫在西方的傳播小編可以另外寫一篇,有興趣的可以給我留言),還專門到這裡來旅遊甚至學習功夫。

4、圍棋

最近棋魂很火,而圍棋的英文翻譯GO就來自日語。圍棋在日語裡寫成"碁"(讀做ご,即拼音GO的發音),而且圍棋英文圍棋術語大部分是從日語來的。藉助動漫的力量,棋魂讓很多西方人了解到了這種東方的神秘棋類。不過這些年日本圍棋著實不太爭氣,風頭被中韓搶回來了。

棋魂漫畫原作

5、盆栽

還有一個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詞,就是盆栽,它的英文翻譯是Bonsai,這個詞來自日語對盆栽的音讀,由於日本盆栽藝術非常發達,在國際上久負盛名,很多人都以為盆栽來自日本。甚至很多中國盆栽愛好者在ins上發圖片,也要打上Bonsai的標籤。

ins上的Bonsai標籤

6、漆器

大家應該都知道日本的國名Japan就是漆器的意思吧?而漆器工藝原本是中國古代的發明,兩漢時期的漆器藝術成就還很高,在今天成都漆器還是四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在中國漆藝基礎上,發展出了「蒔繪」,以金、銀屑加入漆液中,以螺鈿、銀絲嵌出花鳥草蟲或吉祥圖案,顯得極其華美,蜚聲世界。

中國漆器

日本蒔繪

7、悟空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吃驚,孫悟空還能成日本的?

之前《黑神話·悟空》這個遊戲的預告片不是火遍全球嗎?而一開始,很多外國人看到視頻脫口而出的是「這不是Goku嗎?」而Goku就是《七龍珠》裡那個悟空。七龍珠90年代在歐美紅極一時,在那以後,很多歐美人才真正意識到,日本人不僅會造汽車、家電,還是個動漫大國。所以這隻猴子在很多西方人心裡的名字是叫Goku而不是悟空。

網友解釋孫悟空來自於西遊記

以上所說,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文化傳播對於語言的影響有多大?一個典型,我們熟知的「動畫」,英文名叫「anime」,實際上這來自日語的簡化(原單詞是animation),而近年來隨著中國動畫在國際上的流行,已經有一小波動畫迷,直接將中國動畫翻譯成donghua而非chinese anime。同樣的,manga(漫畫)也來自日語,但現在很多人直接把中國漫畫譯作manhua。

一位熱愛中國動畫的外國youtuber

傳播本國文化,第一要佔到先機,不要讓其他國家「先入為主」;第二要持續輸出,影視、動漫、設計等等都會強化受眾的印象;第三,也是最根本的,就是重視保護我們的文化,不要讓它成為無根之花,等到別人搶走了,才想到珍惜。

好了,我的小作文寫完了,覺得有收穫的話就給我點讚轉發吧~對中國文化海外傳播有興趣的朋友記得關注我哦!

本文為原創,不經同意擅自抄襲搬運的人2021年傾家蕩產謝謝!!

相關焦點

  • 你以為中韓在爭文化?實際這堆來自中國的東西都成了日本標籤
    但是我今天不想說韓國,倒是想從英文翻譯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另一個鄰國——日本如何在近代文化傳播中佔儘先機,「不爭不搶」地把原產中國的東西變成了它們的文化標籤。國外媒體報導中韓泡菜之爭1、花估計很多人以為我要說櫻花。
  • 王其亨:救中國文化於水火之中,千裡赴韓保住文化遺產
    "中韓文化申請遺產之爭"轟轟烈烈持續了很多年,關鍵是韓國人熱衷於申遺的背後,申請的項目都是發源於中國,代代相傳保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代中國人的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澱,到最後卻被韓國搶先申遺。
  • 中韓傳統文化之爭:有流言,偷創意,爭議仍未停止
    回想近些年來,中韓傳統文化之間的糾紛比比皆是,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熱度冷卻之後,沒想到最近又會以這種形式重現在大眾眼前。012005年11月,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
  • 5樣被誤以為是日本的東西,都是中國發明的,日網友:難以接受
    文|書生日本這個國家受我國文化影響很深,很多看似是日本獨有的東西其實都來源於中國,比如說這5樣東西。事實上19世紀之前,和服依然被稱之為「吳服」,只是後來日本為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將其改名為「和服」。3、相撲一種競技性體育運動,由兩名大力士相互角力,現在是日本國技,是最具日本特色的一項體育運動,但實際上這也來源於中國。據資料記載,相撲起源於我國的春秋時代,至今有2000多年歷史,最初名為「角牴」,是一種帶有武術性質的攻擊性表演。
  • 「世界警察」連這都管?美國插足中韓軟實力之爭:泡菜起源是韓國
    中韓之間的泡菜起源之爭又起,而這個時候美國也在其中插上一腳,前太平洋艦隊司令,現任駐韓大使哈裡斯在推特上發表推文力挺韓國,表示韓國是泡菜的起源地。這場中韓之間的軟實力之爭的結局早已註定,擁有完善泡菜產業支持的中國必勝。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
    2011年8月,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和《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要求,聯合國專家對元上都遺址就遺產價值、保護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實地考察評估。 2012年5月,世界遺產中心發布正式報告,通過了申遺文本中關於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陳述,認定其真實性、完整性以及保護管理狀況完全符合世界遺產的要求,提名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日本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萩陶苑(圖片源自萩市觀光協會)日本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想從一個「四線」小城市萩市說起。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去日本,需要橫渡日本海。沿海岸一路向東,都幾乎看不到陸地,等看到遠處有山時,就快到日本了——古人於是將那個可以看見山的日本入口,稱之為「山口」,也稱「長州」。由於這個歷史淵源,山口縣是日本與中國和朝鮮半島聯繫最為緊密的地區之一。萩市則位於山口縣北部,面向日本海,在江戶時代是長州藩的主要據點,從江戶幕府末期到明治時期一直人才輩出。萩市因此也擁有豐富的有形和無形歷史文化遺產。
  • 提到日本文化,你會想到什麼?這些東西頗具日本特色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日本書紀》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提到日本文化,你會想到什麼?我的第一反應是,日本有四大國寶,是天皇權力的象徵。這第一個叫八咫鏡,又叫真經津之鏡。
  • 日本這些名勝古蹟上,竟然都是中國的漢字
    日本人好像一直有點看不起中國人,自我感覺非常良好,以為自己比中國人優越,但看看這些日本的名勝古蹟吧
  • 《中韓夢之隊》真人秀或成中韓文化交流新樞紐
    搜狐娛樂訊 近年來,中韓文化交流不斷加深,無論是去年習近平主席的國事訪問,還是近期李克強總理的訪韓,都特別強調了加強中韓人文交流的重要性。隨著兩國在旅遊觀光、影視綜藝、青年遊學等領域的合作日益頻繁,中韓關係蓬勃發展。
  • 日本中部國際機場將開始接待來自中韓的旅客
    原標題:日媒:日本中部國際機場將恢復中韓航班往來據海外網11月3日消息據日本東海電視臺3日消息,由於中韓疫情逐漸趨緩,繼成田國際機場和羽田國際機場之後,日本中部國際機場也將開始接待來自中韓的旅客。
  • 淺談日本文化遺產保護ー當江戶文明走進現代
    文化遺產是在悠久的歷史中已經誕生、培育、保存並傳承至今的珍貴資產。日本自隋唐以來在文化傳統與建築遺產的保存上與中國有著頗多相似之處。
  • 文化|從一座小城,看日本對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
    本文轉自:瞭望東方周刊 作者:陳言 資深媒體人、日本問題專家 編輯:戴聞名 日本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想從一個「四線」小城市萩市說起。 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去日本,需要橫渡日本海。
  • 中韓綜藝同步播出 或成中韓文化交流新紐帶
    中韓綜藝同步播出 或成中韓文化交流新紐帶 2015-12-04 21:51:0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僑文化保護中的遺產是誰的遺產?
    論壇還發出《僑鄉文化保護與傳承(江門)倡議書》,籲社會各界加強對僑鄉僑文化的保護與重視,海內外各方力量共同推動對僑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僑文化中的僑遺產,到底是誰的遺產,而誰又將受益。」來自玉林師範學院陳碧副教授在提問中以廣西僑鄉、有「民國將軍縣」之稱的容縣案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並請教廣東僑鄉遺產保護的相關經驗。
  • 這些日本文化你知道麼?
    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岸的島國,總人口約1.26億。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以動漫、遊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 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日本有意思的文化。
  • 行走的大願 | 「追尋金地藏成道足跡」之五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佛國寺、石窟庵
    佛國寺是這次「追尋金地藏成道足跡」活動重點參訪和考察的地方,果堅法師希望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寺院裡能夠發現更多有關金地藏在韓國的史料。1995年,佛國寺和位於其東部的石窟庵一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佛國寺被認為是新羅佛教藝術的經典。果堅法師到了寺院,寺裡知客正修法師首先接待了客人,然後果堅法師拜見佛國寺住持雪堂大和尚。賓主相見甚歡,敘說中韓兩國佛教交流的歷史,特別提到20年前仁德長老主持安徽佛教協會時專門給佛國寺敬送了地藏王菩薩金身塑像,這尊聖像現在還供奉在佛國寺裡。
  • 土司遺址—來自中國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2015年3月,國家文物局確定湖北、貴州、湖南三省現存最具代表性的土司遺址,共同聯合申報2015年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包括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13至20世紀,土司分布地區在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目前中國記錄在案的土司遺存有101處,由於分布廣、遺址多,決定了項目必須是「打包」申報。三處遺址分布於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交界地區,是現存具有大型規模、完整格局、豐富遺存的土司城遺址。包括土司城遺址、土司軍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築群、土司莊園、土司家族墓葬群等。
  • 平視 | 你知道嗎?老外回國時,都表示想要把中國的這些東西搬回家~
    這些被採訪的人甚至排了個中國21世紀的新「四大發明」,支付寶、高鐵、共享單車、網購。他們顯然已經深深沉迷在了這些東西帶來的便捷之中。除了高鐵外,中國的支付寶也讓這些外國人高呼太先進了。之前在日本的2ch上就有一篇《中國的非現金社會飛速發展已超乎想像》表示中國人來到日本會不會因為被提醒必須使用現金而覺得日本太落後了。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盤點——影子的藝術!
    小的時候我們都做過手影遊戲,一雙手可以變化出不同的東西,飛翔的鴿子,抽菸鬥的人等,漸漸的我們長大了,好像對那些看似虛幻的事物不感興趣了,直到有一天我們見到了它,才發現原來影子還可以這麼玩!它就是皮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