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森博物館
戶外博物館往往以貼近過去生活方式進行展示,包括在戶外烤爐中烹飪,攪拌黃油,編織和無需現代農業設備的耕種體驗。許多博物館還提供傳統手工藝示範,例如鍛造,桶和陶器的製造,制粉,伐木,印刷技術等等。中國的上海思南公館,山丹漢明古長城和西江千戶苗寨也是典型的戶外博物空間。 日本大型戶外博物館起源於1960年代位於愛知縣的明治村,到今天也陸陸續續誕生了30多個博物空間,比如喜歡箱根的朋友都會去打卡的雕刻之森美術館,白川鄉的合掌造り民家園等等。這些博物館都包含了日本全國各地文化遺產移建復原後的建築,有許多被指定為國家的重要文化遺產。時至今日在這些野外博物館中我們可以看到變化多端的景觀和建築形態,也可以依稀想像出人們過去的生活方式以及正在失去的傳統文化技術。明治村 日本民俗博物館
現在大家都是小心翼翼避免旅行,在海外的許多小夥伴們也都是家裡蹲的有些孤單的狀態吧?那麼今天小編將帶著大家與文字和圖片一起走進位於日本東京風景宜人的小金井公園內的戶外博物館--江戶東京建築園的世界吧~~。
回顧東京的歷史,江戶自古就因火災,水災,震災,戰火等原因,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歷史建築。即使至今,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這些文化遺產的流失依舊沒有止步。東京都於1993年(平成5年)建設了佔地面積約7公頃的江戶東京博物館分館「江戶東京建築園」(建築園前身在1991年之前曾被稱為武藏鄉土館)。其宗旨是移建(移築),修復,保存,展示在舊址難以保存且極具文化價值的歷史性建築,同時將寶貴的文化遺產以戶外博物館的形式傳承給下一代。
園內建造了江戶時代至昭和初期共30棟復原建築物。復原的建築涉及茅屋民宅、令人感受下町(市井街區)氛圍的商店等等,向下一代傳遞著珍貴的文化遺產。園內有市井氣息濃鬱的街道和高級地區的住宅,參觀者可以親身體驗日本江戶時代的街景。
首先在建築園的門口我們可以看到有動畫電影導演宮崎駿先生創作了的江戶東京建築園的吉祥物「江戶丸」,其以昆蟲為主題,靈感來自於綠意盎然的戶外博物館。而江戶丸的形象在本文中也是設計在小標題裡的小可愛(笑)~。
宮崎駿與江戶東京建築園
在江戶東京建築園物語一書中收錄了吉普力動畫導演宮崎駿和建築家藤森照信(建築園的館長)的一篇訪談,其中宮崎駿先生曾說過,他認為建築園的存在是非常有意義的,在創造家喻戶曉動畫千與千尋時也曾多次到訪建築園進行取材。在下文小編也挑選了幾處動畫電影場景中的經典建築原型為大家介紹~。江戶東京建築園地圖
整個江戶東京建築物園被精心規劃成東區、中區、西區三個部分。位於博物館中央的中心區(センターゾーン),有遊客中心(舊光華殿)、舊自證院靈屋、高橋是清邸、西川家別邸、伊達家的門、會水庵6座建築。
中心區特色建築介紹:高橋是清邸
高橋氏清邸為從明治到昭和初期領導日本政治的高橋是清居住房屋的主屋部分。西式房間的地板是以日本鐵杉的木板塊組件而成。 其中高橋氏清邸庭園修復了原坐落在港區赤坂的高橋是清邸庭園的一部分,重現了以組井筒(井口用木頭圍疊成四方形的井)為水源的流水和雪見型燈籠等景觀。而千與千尋動畫裡白龍受傷後與千尋一起跳入窗外的場景原型也就是這棟建築,但這也是高橋是清在日本歷史上的「 2.26事件」中因軍事政變去世的地方。
東區(東ゾーン):由11座各類由江戶到戰後各時期的農家、商鋪、公共浴室、派出所、旅館等組成,在東區我們仿佛可以感受到日本下町街道的生活氣息。 鍵屋是曾位於臺東區的居酒屋,曾倖免於震災,災禍的鍵屋據說建立於1856年。建築物和店內擺設了復原為1970年前後的場景。 鍵屋是江戶時代末期以來,下町人民就一直喜愛的居酒屋,於1970年左右(昭和45年)被移築到「江戶東京建築園」。在宮崎駿動畫「千與千尋」故事的開頭,曾被用作父母吃夜宵變成豬的場景建築原型參考。
一度瑟瑟發抖的童年陰影
三省堂是初建於明治初期的文具店,最初是書法用品的批發店,後改為零售店,(名字中的三省會我們想起了孔子吧,而這個名字其實也是當時中國裡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論語文化由來)。該建築是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建造的看板建築(看板建築是由建築師和建築歷史學家藤森照信(也是江戶東京建築園的館長)命名的一種商店和住宅的建築形式。其中看板建築大多數是2至3層的木製建築物,在關東大地震後的日本重建期間突然出現,建築物的前部覆蓋有耐火材料,例如銅板,砂漿,瓷磚和石板。)其中千與千尋動畫中鍋爐爺爺工作的場景來源
(小時候特別好奇抽屜裡的藥皂)
子寶湯是東京浴場的代表性建築。令人聯想到神社佛閣的大型唐破風樣式,正門上的七福神鵰刻,更衣室的方格天花板等,建造風格極盡奢華。它於1964年在足立區千住元町建造,一直開放到1988年,並深受當地人的喜愛。隨著良好的舊公共浴池數量的減少,這是一棟非常有價值的建築。
吉卜力動畫千與千尋中,千尋被迫工作的湯婆婆的油屋的原型之一就是這棟「子寶湯」(吉卜力工作室的官方網站特別指出,子寶湯給了油屋很多的啟發)。電影背景是在購物街拐角處聳立的哨兵的靈感,很大程度受到了江戶東京立物院的子寶湯的啟發。但是,子寶湯的建築並不像「油屋」的體塊那般大,且建築的形象還是有許多不同的。 作品中的油屋是宮崎駿期望表達日本傳統洗浴文化的物質承載。他用日本各地最為出名的幾個溫泉旅館為原型構建出一個供神明洗浴淨化的場所。並藉由這種物質片段拼接出的幻境完成了日本傳統溫泉洗浴文化的出色傳達。 西區(西ゾーン)包括10棟構築物,有照相館、衝繩縣奄美大島的高腳杆欄式穀倉、農家住宅、武家住宅及日本近代著名建築師前川國男、堀口捨己的自宅等等。這些構築物按照建築樣式,有日本傳統樣式,有和洋的折衷建築,有洋風建築,亦有現代建築。規劃為三個區域,以道路、廣場為聯結手段使得脫離原地域環境的構築物重新組織成街區,儼然一座歷史樣式小鎮的感覺。 為了使參觀者進一步地加深理解,熟悉江戶東京建築園,經營者充分運用園內的資料與環境,舉辦普及事業,特殊展覽,研討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些活動裡有: 每個月的第四個周六,會有學術員進行1小時左右的園內建築物等解說。而場館積極招募擅長各個語言的志願者分布在場地各處,可以進行講解翻譯,不論是世界各地的參觀者都可以很好的參與體驗和理解場地文化。 江戶東京建築園充分利用場地,隨四季變化,不定期舉辦重現昔日生活場景的各種活動。比如年初可以免費入園體驗江戶的正月風情(即使平時400日元的門票也是特別親民了),各個建築中展示不同種類的傳統工藝表演,賞櫻活動等等。 江戶園的志願者Hijiro會原則上在每周二到周日的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進行茅草民房的燻煙(在圍爐裡點火,利用其煙燻的效果達到防除蟲的對策)。小編每次去到園內都很喜歡在茅草屋的圍爐旁坐一會和志願者老爺爺老奶奶聊聊天,聽他們講過去的房子和生活場景。偶爾他們會直接在茅草屋房外曬一些柿餅作為傳統展示(最後的柿餅會和園內工作人員們一起享用~) 偶爾聽到頭髮蒼白的他們說到現在這些傳統的志願者活動很難有年輕人願意參與,如果有一天他們不能再每天都來做活動之後,這些傳統技術又該何去何從呢? 現在受到疫情影響,博物館也暫時閉館,希望大家都可以健健康康的克服難關。 中國、日本與歐美可以保存很久的石造建築不一樣,傳統的木造建築面臨著發生火災等災害就會根本上消失的問題。一些過去傳統的民家和村落伴隨著人群的流失,傳統的街道和民家也會慢慢返還自然本來的樣子。因此為了保護一些特別的建築,對一些古老的建築進行移建成為了日本近年來的一些保護手段。 木製房屋的移建最初是木製建築特有的一種建築技術。如今,除了保護文化財產建築物及其等同物外,它很少用於其他目的。如今,除了保護文化財產建築物及其等同物外,它很少用於其他目的。在日本,這項技術被用來搬遷木造房屋並得以保存和保護。 關於移建我們很難去定義它究竟是什麼。不僅僅是重新建造建築,而且通過重新使用已被使用過的材料進行修復,再重新安置。鈴木裕之(Hiroyuki Suzuki)以「保護理論」中的茶室搬遷為例,提到在日本的木製建築文化中,即使位置發生變化,文化遺產也依舊會隨著建築物的移動而被繼承。因此,移築在日本也被認為是日本保護和繼承的一種形式。
關於茅草房建築移建的工序步驟
從移建的歷史來看,通過移築可以起到保護和建築物的活用作用,在日本,有許多將建築物移築到另一處土地的例子。比如移築到了四季草淺谷的伊勢神宮的宇治橋鳥居和奈良藥師寺東塔的移建工程等等。 吉卜力動畫監督高田勳先生和建築家藤森照信在訪談中說過,江戶建築博物館不僅僅保存這些傳統的街道和民家,更多的是把過去是怎麼樣的生活場景儘可能生動的還原。 其中關於生活氣息的營造是非常重要的,並不是單純的把建築移動完後就這麼放在那裡,像是是日本其他的鄉土館裡陳列的傳統農業的風車一樣,就這麼放著卻不能展示如何使用它,那麼人們當然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他們了。一些過去的生活場景,比如用洗衣板洗衣服,從井裡打水,如何打年糕製作年糕等畫面早就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而江戶建築博物館可以很好的去重現這些過去生活的氣息和小細節,這也賦予了它很大的意義。(1)交通:雖然該園位於東京多摩區域的郊區,但是乘坐西武新宿線和JR中央線均能方便到達。(2)功能多樣化:江戶東京建築物園與都立小金井公園相結合,除了建築物園以外還有眾多的運動設施和娛樂區域。(3)建築的多樣化:園內構築物來自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規模或有大小,大到一座舊宮殿,小到一個派出所建築。這些構築物都是那些時代,那些地域經典的歷史建築。其來源有捐贈、購買、委託管理等等。(4)入場的平民化:進入建築物園區,一般大人的門票為400日元(25RMB),大學生、高校生有不同程度折扣,中學生則門票全免。將一棟棟珍貴的歷史構築物進行收集與保護,規劃成一片可以學習參與觀賞的野外博物館,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大膽而新穎的舉措。 當然也有許多人評價說,這些構築物早已脫離了當初的社會、地理、氣候等環境,看似有邏輯的組織其實是毫無實質意義地拼接在一起。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在我們眼前越來越多的歷史建築,甚至是童年回憶漸漸消失在時代進步的喧囂中,我們又可以為過去做些什麼呢? 最後的最後致敬現任館長也是著名建築家藤森照信先生,初代館長竹內誠先生,真誠對待傳統文化、尊重傳統技術的志願者們以及願意停下來看到這裡的讀者們。
--為了辛苦構思文案的家裡蹲小編點個再看,關注轉發支持打賞吧麼麼麼><~~~--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一點點腐
一點點有毒
加關注> <!
參考文獻:
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中日比較與本土選擇趙 姍 姍
江戶建築園官網:https://www.tatemonoen.jp/
新江戶東京建築園物語:江戶東京博物館Studio
野外博物館的魅力第一回-野外博物館的誕生:東建日報2010年4月
野外博物館的魅力第二回-ロマンを受け継ぐ江戸東京たてもの園:東建日報2010年6月
看板建築:藤森照信
以下偷懶省略-。-
愛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