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日本文化遺產保護ー當江戶文明走進現代

2021-02-17 城市設計女青年301Lab

 文化遺產是在悠久的歷史中已經誕生、培育、保存並傳承至今的珍貴資產。日本自隋唐以來在文化傳統與建築遺產的保存上與中國有著頗多相似之處。相比於1982年頒布《文物保護法》的中國,日本於1950年頒布並實施了《文化財保護法》。同時,提倡文化興國的日本,在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而說到文化遺產保護,大家腦海裡或許會浮現一些古老的,仿佛距離現代生活有些遙遠,難以觸碰的一些建築和場景。那麼如果這些場景生活形象的出現在我們眼前會是什麼樣子呢? 今天小編將帶大家通過日本某個特殊的野外博物館(戶外博物館)帶大家走進日本文遺產保護的某個小角落。~

 野外博物館又名戶外博物館(英語:Open Air Museum)是專注於建築物和展覽品的陳列,使得參觀者可以直接參與體驗的室外博物館。 世界上第一個野外博物館是誕生於1891年瑞典的斯堪森博物館(Skansen)。斯堪森博物館是戶外博物館的先驅,至今仍對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文化起到重要影響。當時創始人Artur擔心19世紀下半葉的工業化導致古老的建築和傳統生活工具以及技術的流失,從而創立了這片綜合性的民家戶外博物館。它保存了傳統的民居,牲畜繁殖,田野和花園,並展示了過去的日用品和傳統技術,這個想法後來從歐洲傳播到美洲和亞洲。

斯堪森博物館

 戶外博物館往往以貼近過去生活方式進行展示,包括在戶外烤爐中烹飪,攪拌黃油,編織和無需現代農業設備的耕種體驗。許多博物館還提供傳統手工藝示範,例如鍛造,桶和陶器的製造,制粉,伐木,印刷技術等等。中國的上海思南公館,山丹漢明古長城和西江千戶苗寨也是典型的戶外博物空間。 日本大型戶外博物館起源於1960年代位於愛知縣的明治村,到今天也陸陸續續誕生了30多個博物空間,比如喜歡箱根的朋友都會去打卡的雕刻之森美術館,白川鄉的合掌造り民家園等等。這些博物館都包含了日本全國各地文化遺產移建復原後的建築,有許多被指定為國家的重要文化遺產。時至今日在這些野外博物館中我們可以看到變化多端的景觀和建築形態,也可以依稀想像出人們過去的生活方式以及正在失去的傳統文化技術。

       明治村                     日本民俗博物館

 現在大家都是小心翼翼避免旅行,在海外的許多小夥伴們也都是家裡蹲的有些孤單的狀態吧?那麼今天小編將帶著大家與文字和圖片一起走進位於日本東京風景宜人的小金井公園內的戶外博物館--江戶東京建築園的世界吧~~。

 回顧東京的歷史,江戶自古就因火災,水災,震災,戰火等原因,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歷史建築。即使至今,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這些文化遺產的流失依舊沒有止步。東京都於1993年(平成5年)建設了佔地面積約7公頃的江戶東京博物館分館「江戶東京建築園」(建築園前身在1991年之前曾被稱為武藏鄉土館)。其宗旨是移建(移築),修復,保存,展示在舊址難以保存且極具文化價值的歷史性建築,同時將寶貴的文化遺產以戶外博物館的形式傳承給下一代。

 

 園內建造了江戶時代至昭和初期共30棟復原建築物。復原的建築涉及茅屋民宅、令人感受下町(市井街區)氛圍的商店等等,向下一代傳遞著珍貴的文化遺產。園內有市井氣息濃鬱的街道和高級地區的住宅,參觀者可以親身體驗日本江戶時代的街景。

 

 首先在建築園的門口我們可以看到有動畫電影導演宮崎駿先生創作了的江戶東京建築園的吉祥物「江戶丸」,其以昆蟲為主題,靈感來自於綠意盎然的戶外博物館。而江戶丸的形象在本文中也是設計在小標題裡的小可愛(笑)~。

宮崎駿與江戶東京建築園

 在江戶東京建築園物語一書中收錄了吉普力動畫導演宮崎駿和建築家藤森照信(建築園的館長)的一篇訪談,其中宮崎駿先生曾說過,他認為建築園的存在是非常有意義的,在創造家喻戶曉動畫千與千尋時也曾多次到訪建築園進行取材。在下文小編也挑選了幾處動畫電影場景中的經典建築原型為大家介紹~。

江戶東京建築園地圖 

 整個江戶東京建築物園被精心規劃成東區、中區、西區三個部分。位於博物館中央的中心區(センターゾーン),有遊客中心(舊光華殿)、舊自證院靈屋、高橋是清邸、西川家別邸、伊達家的門、會水庵6座建築。

 

中心區特色建築介紹:高橋是清邸

 高橋氏清邸為從明治到昭和初期領導日本政治的高橋是清居住房屋的主屋部分。西式房間的地板是以日本鐵杉的木板塊組件而成。 其中高橋氏清邸庭園修復了原坐落在港區赤坂的高橋是清邸庭園的一部分,重現了以組井筒(井口用木頭圍疊成四方形的井)為水源的流水和雪見型燈籠等景觀。

 而千與千尋動畫裡白龍受傷後與千尋一起跳入窗外的場景原型也就是這棟建築,但這也是高橋是清在日本歷史上的「 2.26事件」中因軍事政變去世的地方。

 

 東區(東ゾーン):由11座各類由江戶到戰後各時期的農家、商鋪、公共浴室、派出所、旅館等組成,在東區我們仿佛可以感受到日本下町街道的生活氣息。 鍵屋是曾位於臺東區的居酒屋,曾倖免於震災,災禍的鍵屋據說建立於1856年。建築物和店內擺設了復原為1970年前後的場景。

 鍵屋是江戶時代末期以來,下町人民就一直喜愛的居酒屋,於1970年左右(昭和45年)被移築到「江戶東京建築園」。在宮崎駿動畫「千與千尋」故事的開頭,曾被用作父母吃夜宵變成豬的場景建築原型參考。

一度瑟瑟發抖的童年陰影

 三省堂是初建於明治初期的文具店,最初是書法用品的批發店,後改為零售店,(名字中的三省會我們想起了孔子吧,而這個名字其實也是當時中國裡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論語文化由來)。該建築是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建造的看板建築(看板建築是由建築師和建築歷史學家藤森照信(也是江戶東京建築園的館長)命名的一種商店和住宅的建築形式。其中看板建築大多數是2至3層的木製建築物,在關東大地震後的日本重建期間突然出現,建築物的前部覆蓋有耐火材料,例如銅板,砂漿,瓷磚和石板。)


 宮崎駿先生曾說過文具店三省堂這是他建築園裡最中意的建築,他的隔壁有花店,夕陽西下站在店門口時仿佛可以看到當初熱鬧街角中迷人的一面。而三省堂獨特的收納設計獨具巧思,兩側牆面與天花板皆懸吊書架,地下也有大量儲藏室空間如同機關屋一般。而這個特殊的收納空間也被宮崎駿搬到了油屋底層的鍋爐房裡。

其中千與千尋動畫中鍋爐爺爺工作的場景來源

(小時候特別好奇抽屜裡的藥皂)

 

 子寶湯是東京浴場的代表性建築。令人聯想到神社佛閣的大型唐破風樣式,正門上的七福神鵰刻,更衣室的方格天花板等,建造風格極盡奢華。它於1964年在足立區千住元町建造,一直開放到1988年,並深受當地人的喜愛。隨著良好的舊公共浴池數量的減少,這是一棟非常有價值的建築。

 

 吉卜力動畫千與千尋中,千尋被迫工作的湯婆婆的油屋的原型之一就是這棟「子寶湯」(吉卜力工作室的官方網站特別指出,子寶湯給了油屋很多的啟發)。電影背景是在購物街拐角處聳立的哨兵的靈感,很大程度受到了江戶東京立物院的子寶湯的啟發。但是,子寶湯的建築並不像「油屋」的體塊那般大,且建築的形象還是有許多不同的。 作品中的油屋是宮崎駿期望表達日本傳統洗浴文化的物質承載。他用日本各地最為出名的幾個溫泉旅館為原型構建出一個供神明洗浴淨化的場所。並藉由這種物質片段拼接出的幻境完成了日本傳統溫泉洗浴文化的出色傳達。

 西區(西ゾーン)包括10棟構築物,有照相館、衝繩縣奄美大島的高腳杆欄式穀倉、農家住宅、武家住宅及日本近代著名建築師前川國男、堀口捨己的自宅等等。這些構築物按照建築樣式,有日本傳統樣式,有和洋的折衷建築,有洋風建築,亦有現代建築。規劃為三個區域,以道路、廣場為聯結手段使得脫離原地域環境的構築物重新組織成街區,儼然一座歷史樣式小鎮的感覺。 為了使參觀者進一步地加深理解,熟悉江戶東京建築園,經營者充分運用園內的資料與環境,舉辦普及事業,特殊展覽,研討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些活動裡有: 每個月的第四個周六,會有學術員進行1小時左右的園內建築物等解說。而場館積極招募擅長各個語言的志願者分布在場地各處,可以進行講解翻譯,不論是世界各地的參觀者都可以很好的參與體驗和理解場地文化。 江戶東京建築園充分利用場地,隨四季變化,不定期舉辦重現昔日生活場景的各種活動。比如年初可以免費入園體驗江戶的正月風情(即使平時400日元的門票也是特別親民了),各個建築中展示不同種類的傳統工藝表演,賞櫻活動等等。

 江戶園的志願者Hijiro會原則上在每周二到周日的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進行茅草民房的燻煙(在圍爐裡點火,利用其煙燻的效果達到防除蟲的對策)。小編每次去到園內都很喜歡在茅草屋的圍爐旁坐一會和志願者老爺爺老奶奶聊聊天,聽他們講過去的房子和生活場景。偶爾他們會直接在茅草屋房外曬一些柿餅作為傳統展示(最後的柿餅會和園內工作人員們一起享用~)

  偶爾聽到頭髮蒼白的他們說到現在這些傳統的志願者活動很難有年輕人願意參與,如果有一天他們不能再每天都來做活動之後,這些傳統技術又該何去何從呢? 現在受到疫情影響,博物館也暫時閉館,希望大家都可以健健康康的克服難關。

 中國、日本與歐美可以保存很久的石造建築不一樣,傳統的木造建築面臨著發生火災等災害就會根本上消失的問題。一些過去傳統的民家和村落伴隨著人群的流失,傳統的街道和民家也會慢慢返還自然本來的樣子。因此為了保護一些特別的建築,對一些古老的建築進行移建成為了日本近年來的一些保護手段。 木製房屋的移建最初是木製建築特有的一種建築技術。如今,除了保護文化財產建築物及其等同物外,它很少用於其他目的。如今,除了保護文化財產建築物及其等同物外,它很少用於其他目的。在日本,這項技術被用來搬遷木造房屋並得以保存和保護。 關於移建我們很難去定義它究竟是什麼。不僅僅是重新建造建築,而且通過重新使用已被使用過的材料進行修復,再重新安置。鈴木裕之(Hiroyuki Suzuki)以「保護理論」中的茶室搬遷為例,提到在日本的木製建築文化中,即使位置發生變化,文化遺產也依舊會隨著建築物的移動而被繼承。因此,移築在日本也被認為是日本保護和繼承的一種形式。

關於茅草房建築移建的工序步驟

 從移建的歷史來看,通過移築可以起到保護和建築物的活用作用,在日本,有許多將建築物移築到另一處土地的例子。比如移築到了四季草淺谷的伊勢神宮的宇治橋鳥居和奈良藥師寺東塔的移建工程等等。

 吉卜力動畫監督高田勳先生和建築家藤森照信在訪談中說過,江戶建築博物館不僅僅保存這些傳統的街道和民家,更多的是把過去是怎麼樣的生活場景儘可能生動的還原。 其中關於生活氣息的營造是非常重要的,並不是單純的把建築移動完後就這麼放在那裡,像是是日本其他的鄉土館裡陳列的傳統農業的風車一樣,就這麼放著卻不能展示如何使用它,那麼人們當然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他們了。

 

 一些過去的生活場景,比如用洗衣板洗衣服,從井裡打水,如何打年糕製作年糕等畫面早就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而江戶建築博物館可以很好的去重現這些過去生活的氣息和小細節,這也賦予了它很大的意義。(1)交通:雖然該園位於東京多摩區域的郊區,但是乘坐西武新宿線和JR中央線均能方便到達。(2)功能多樣化:江戶東京建築物園與都立小金井公園相結合,除了建築物園以外還有眾多的運動設施和娛樂區域。(3)建築的多樣化:園內構築物來自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規模或有大小,大到一座舊宮殿,小到一個派出所建築。這些構築物都是那些時代,那些地域經典的歷史建築。其來源有捐贈、購買、委託管理等等。(4)入場的平民化:進入建築物園區,一般大人的門票為400日元(25RMB),大學生、高校生有不同程度折扣,中學生則門票全免。將一棟棟珍貴的歷史構築物進行收集與保護,規劃成一片可以學習參與觀賞的野外博物館,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大膽而新穎的舉措。 當然也有許多人評價說,這些構築物早已脫離了當初的社會、地理、氣候等環境,看似有邏輯的組織其實是毫無實質意義地拼接在一起。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在我們眼前越來越多的歷史建築,甚至是童年回憶漸漸消失在時代進步的喧囂中,我們又可以為過去做些什麼呢? 最後的最後致敬現任館長也是著名建築家藤森照信先生,初代館長竹內誠先生,真誠對待傳統文化、尊重傳統技術的志願者們以及願意停下來看到這裡的讀者們。

--為了辛苦構思文案的家裡蹲小編點個再看,關注轉發支持打賞吧麼麼麼><~~~--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一點點腐

一點點有毒

加關注> <!

參考文獻:

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中日比較與本土選擇趙 姍 姍

江戶建築園官網:https://www.tatemonoen.jp/

新江戶東京建築園物語:江戶東京博物館Studio

野外博物館的魅力第一回-野外博物館的誕生:東建日報2010年4月

野外博物館的魅力第二回-ロマンを受け継ぐ江戸東京たてもの園:東建日報2010年6月

看板建築:藤森照信

以下偷懶省略-。-

愛你哦😘

相關焦點

  • 日本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沿海岸一路向東,都幾乎看不到陸地,等看到遠處有山時,就快到日本了——古人於是將那個可以看見山的日本入口,稱之為「山口」,也稱「長州」。由於這個歷史淵源,山口縣是日本與中國和朝鮮半島聯繫最為緊密的地區之一。萩市則位於山口縣北部,面向日本海,在江戶時代是長州藩的主要據點,從江戶幕府末期到明治時期一直人才輩出。萩市因此也擁有豐富的有形和無形歷史文化遺產。
  • 文化|從一座小城,看日本對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
    沿海岸一路向東,都幾乎看不到陸地,等看到遠處有山時,就快到日本了——古人於是將那個可以看見山的日本入口,稱之為「山口」,也稱「長州」。 由於這個歷史淵源,山口縣是日本與中國和朝鮮半島聯繫最為緊密的地區之一。萩市則位於山口縣北部,面向日本海,在江戶時代是長州藩的主要據點,從江戶幕府末期到明治時期一直人才輩出。萩市因此也擁有豐富的有形和無形歷史文化遺產。
  • 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智慧
    我們所理解的文化遺產已經超越「架子上的文物」和靜態的遺址、建築的傳統範疇,走向更寬泛意義上的包括景觀空間、生活方式在內的「動態遺產」和「活態遺產」;我們開創了文博創意產業、「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等遺產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利用的新格局,「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不斷深化,「大遺產」發展思維更加成熟穩健。三是「大戰略」設計支撐。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作者:鄭麗琦(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文化遺產是先人創造並遺留下來的文化成就、寶貴財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延續、生生不息的內在脈絡與創新創造的動力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兩個鞏固」根本任務,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力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近年來,考古發掘、歷史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關注。從「江口沉銀」直播,到海昏侯墓刷屏,從《國寶檔案》《國家寶藏》熱播,到一些博物館在非「黃金周」時段也開始排起長龍……公眾考古,正讓人們從好奇中來,到敬畏中去。欣賞歷史文化遺產、走進歷史文化遺產、感知歷史文化遺產,更成為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 閃電評論丨在傳承保護文化遺產中讓民眾找到文化認同感、歸屬感
    從文化遺產的傳承,到自然遺產的保護;從加強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到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有力推動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成就。穿越浩瀚歷史長河,中華大地上,留存至今的各級文化遺產數量可觀。如何傳承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 人民日報:保護好研究好澳門的文化遺產
    澳門是一座風貌獨特的城市,具有大量歷史文化遺產,澳門的文化遺產保護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研究好澳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彰顯澳門文化特色,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澳門回歸祖國之後,特區政府高度重視並不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大力支持文物考古事業發展。
  • 日本琦玉:川越?帶你穿越到江戶時代!(關東自由行推薦地)
    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日本翻開了近現代的重要一頁——明治維新,走向強國之路。此後,日本無論是從生活方式、建築樣式、行為習慣都向歐美學習靠攏。從首都東京開始,日本建立了高樓大廈,也有了各種各樣的商業區和繁華鬧市區,而封建時代的那些歷史文化,也漸漸的消失在時間的長河裡。「小江戶」
  • 守住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通過出臺扶持政策、建立保護機制、培養人才隊伍,福州市的一大批重要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地保護。2019年6月8日,人民日報重刊了習近平同志於2002年為《福州古厝》一書所作的序言。這篇閃耀著思想光輝、哲理光芒的序言指出,歷史文化名城的領導者,既要重視經濟的發展,又要重視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的保護。「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要「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
  • 淺談日本動漫中的「妖怪」文化——「妖怪」的起源(一)
    淺談日本動漫中的「妖怪」文化——「妖怪」的起源(一) 動漫 178動漫原創 ▪ 2020-07-15 16:47:15
  • 一次神奇的旅行,在日本穿越到古代的江戶時代,或許就在江戶村
    江戶時代的裝飾!一說到日本,首先想到的是富士山吧。接下來,你肯定會聯想到京都的傳統街道和日本房屋。以最尖端科技馳名世界的日本。卻又是一個非常重視傳統文化和歷史的獨特國家,在這裡可以使古老的傳統與現代文明完美地得以並存。訪問日本如果不去東京的話,這就像去羅馬不看教皇是一樣的。可是,你知道在東京這個大城市的外面,隱藏著怎樣的美麗寶藏嗎?
  • 走進日本妖怪紀念館!深度體驗日本怪談文化
    淺談日本怪談文化1、日本怪談據《古事記》中記載,怪談泛指在日本發生過的各種超出人類認知範圍的靈異現象以及異常行為,包括各種鬼怪變化之物。到了江戶時代,怪談文化被搬上舞臺,以舞臺表演、戲劇的形式呈現出來,三大怪談中的《皿宅邸》就是出自江戶時代,講述女子阿菊被人冤枉致死,後化作鬼魂,這個故事在日本頗為有名。此外,比較有名的《四谷怪談》,講述一個被丈夫拋棄並殺害的苦命女子阿巖化作怨靈復仇的故事。明治時代,怪談文化發展更加迅速。
  • 倉山:手牽手保護文化遺產 心連心同慶國慶佳節
    福州新聞網9月28日訊 (見習記者 蘇怡蓮 通訊員 倉萱)28日,「手牽手保護文化遺產 心連心同慶國慶佳節」暨9·28終身教育活動日主題活動在螺洲鎮陳氏五樓舉行。  一首帶有鮮明閩都文化特色的歌曲《幸福之州》中拉開活動序幕。演出的同時,活動現場還展出了非遺軟木畫、油紙傘、糖畫、剪紙等藝術珍品體驗活動,以及漆藝作品、以「抗疫、愛國」為主題的剪紙作品展覽,還有「有信仰的咖啡」咖啡品鑑、「誠信文化進校園」書畫筆會交流活動。
  • 植根土地的文化追尋 ——農業文化遺產的永續價值與保護實踐
    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的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和文化景觀,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智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護中華優秀農耕文化,指出「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
  • 【日語電臺】日本文化-手握壽司是江戶人的快餐
    ファストフード     快餐私わたしたち日本にほん人じんにとって、お壽司すしは國民食こくみんしょくとも言いえる食たべ物ものです。それもそのはず、ファストフードとしての握にぎり壽司ずしの生うまれ故郷こきょうは、江戸えどに存在そんざいしていたからです。對於我們日本人來說,壽司可以成為是國民食物。壽司也寫作「江戶前壽司」等,仿佛繪有江戶風格的紋樣的器皿中等,「江戶」總是被突出強調。這也是因為,江戶其實是作為快餐的手握壽司發源的故鄉而存在的。
  • 僑文化保護中的遺產是誰的遺產?
    國僑辦牽頭舉辦重磅研討會,發出僑文化保護「江門倡議」,呼籲加強僑鄉僑文化的保護與重視。    僑文化保護中的遺產,是誰的遺產?如何平衡僑文化保護與發展的問題……11月18日,作為本次世廣會暨僑鄉嘉年華的重頭戲,「僑鄉僑文化保護」理論實踐專家論壇甚是熱烈,討論超出原計劃時間。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總結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振興水平。
  • 【實踐者】生態智慧視野下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以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為例
    在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過程中,劉老一家不僅在保護正在消失的巴渝農耕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在保存這些遺產背後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生態智慧,而且能將這一智慧活化傳承,使藏品與整體空間、設施與水系的生態設計達到內在精神的契合,將有形的藏品通過圖文方式變得鮮活生動,並以多樣豐富的公教活動使這一智慧作用於公眾的心靈。
  • 21世紀前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實踐與經驗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概念,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日本和60年代韓國的「無形文化財」、20世紀70年代初《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起至80年代末期的「無形文化遺產」、20世紀80年代末《
  • 日本文化之歌舞伎
    其中歌舞伎的特徵有以下幾點:(1)男性扮演女性的女性角色(2)穿過觀眾席的花道或迴轉舞臺(3)有豔麗圖案的化妝(4)有「六方」「見得」等獨特得動作(5)只傳子的家庭制度另外,因為是江戶時代確立的語言,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有很多難以理解的語言和內容,第一次看到的人可能會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