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治時期的印度尼西亞
15世紀,由於對傳播基督教的熱衷以及對香料的渴求,再加上奧斯曼帝國對通往東方陸路的阻斷,迫使西歐從海上開闢通往東方的航線。而這被迫之舉不僅使西方走出了長達千年之久的黑暗中世紀,同時也拉開了世界近代史的帷幕。
荷蘭於16世紀下半葉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創立了全世界第一個共和國,開創了現代銀行業,開創了現代公司制度,並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成為繼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後的世界性強國,被稱為「海上馬車夫」。因為首先揭開地理大發現帷幕的國家不是荷蘭,而是葡萄牙以及後來的西班牙。所以,首先到達印度尼西亞的西方國家不是後來佔領了340年的荷蘭,而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最早於1511年侵入印尼,而荷蘭一直到1605年才接管了葡萄牙人在東印度群島的利益。從建造海岸堡壘開始一直到侵佔整個印度尼西亞,荷蘭殖民者對印度尼西亞的殖民政策及其演變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1.荷蘭東印度公司時期(1602-1799)
2.荷印殖民政府統治時期(1800-1900)
(1)法(1806-1811)英(1811-1816)短暫佔領時期
(2)強迫種植制時期 (1830—1870)
(3)荷蘭殖民政策改變時期(1870-1900)
3.「道義政策」時期(1901-1942)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標誌性字母——大V
01
荷蘭東印度公司時期(1602-1799)
十六世紀末的印度尼西亞,在西方被稱為東印度群島。當時的印尼並非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邦國林立,且邦國之間各自為政,封建領主與王國之間的紛爭與矛盾十分複雜。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02年3月20日成立以後,便在「貿易,即戰爭」的口號下開始了對印度尼西亞的徵服。荷蘭東印度公司利用對香料價格的壟斷,利用群島上各個王國和部落之間的矛盾,採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威逼利誘的手段,徵服了以爪哇和馬都拉為中心的印尼部分島嶼。截止1799年12月31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垮臺之時,荷蘭借東印度公司之手對印尼進行了長達200年的殖民掠奪。
荷蘭東印度公司垮臺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內部原因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性質決定了其在印尼扮演著剝削者和壓迫者的雙重角色。其殖民性質與世界發展趨勢相違背,這是其垮臺的根源。再加上荷蘭東印度公司內部貪汙腐敗嚴重,收入減少,加速了其垮臺。外部原因有:印尼人民對東印度公司的不斷反抗,以及1795年法國對荷蘭的吞併,英國勢力在印尼的入侵等等。可以說,東印度公司的垮臺與荷蘭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的隕落是分不開的。
02
荷印政府時期(1800-1900)
(1)法國和英國(1806-1816)的短暫佔領
這11年間印尼之所以被法英佔領,是因為拿破崙在歐洲大陸上的肆虐,也因為英國這個後起之秀對荷蘭的超越。英國對印尼的佔領期間有三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的事件:一個是英國在一天之內攻佔並洗劫了日惹蘇丹王宮。(今天位於日惹的王宮就是1812年英軍洗劫過的);第二個就是作為副總督的萊佛士對婆羅浮屠的發現;第三個,當然就是萊佛士對新加坡的地位和影響。
日惹蘇丹王宮
(2)強迫種植制時期(1830-1870)
在東印度公司時期,荷蘭對印尼的控制主要在爪哇和馬都拉,對其它外部諸島不夠重視。殖民政府在外島設置公司經理處,建造堡壘從而控制當地封建領主,所以說殖民者對外島的掠奪多是通過封建領主對當地人民間接進行的。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通,航運的便利,歐洲諸國勢力快速湧入印度尼西亞,這刺激了荷蘭侵佔外部諸島的野心。1846-1849荷蘭對峇里發動三次戰爭最終吞併了峇里島;1860年吞併了南加裡曼丹的馬辰王國;在蘇門答臘,荷蘭逐漸兼併了許多獨立的小邦國;到19世紀70年代,整個印尼保持政治獨立的只有亞齊。
169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在爪哇島嘗試種植咖啡,收穫甚好。然後開始強制當地人民種植咖啡,並逐漸擴展到能讓荷蘭統治者牟利的各種經濟作物。通過從農民手中低價收購經濟作物並在歐洲高價出售,荷蘭殖民者攫取了神話般的利潤,加速了荷蘭本國的資本積累,推動了荷蘭工業的發展。英國統治時期,曾短暫廢除強制種植制度,而荷印殖民政府於1830年再次實行強制種植制。直到「道義政策」出臺後,荷印政府於1917年才廢除了強制種植制。
印尼鄉村
(3)政策改變時期(1870-1900)
1870年,荷蘭在印尼推行土地法和新殖民政策,向外國人及本地人租讓土地。外國資本湧入印尼,種植園和企業興辦起來,貨幣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傳統社會結構的瓦解和農民的分化。整個荷印政府時期,在民族等級政策上,荷蘭殖民者將印尼的居民分三個等級:歐洲人(和日本人)為第一等;東方人(華僑和少量阿拉伯人)為第二等,土著則為第三等。在宗教信仰上,把基督教同「進步和上等社會聯繫」,把眾多本土信仰和伊斯蘭教當成「下等宗教」。印尼民族成了被壓迫的民族,伊斯蘭教成了被壓迫的宗教。對於印尼人民來說,保衛民族的鬥爭與保衛宗教信仰的鬥爭天然的結合在了一起。所以在印尼整個被殖民的歷史當中,伊斯蘭教在反殖民主義以及後來的民族運動當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以說,伊斯蘭教對整個印度尼西亞近代史上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造就了伊斯蘭教在印尼的地位,而這個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03
道義政策時期(1901-1942)
19世紀末,荷蘭對印尼政策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影響最深的就是「道義政策」的實施,道義政策(politik etis)尤其是在教育上對印尼人民的有限解禁,客觀上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與發展,誕生了一批民族解放先驅。這些先驅在後來的民族解放運動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世紀末期,由於宗主國荷蘭已經由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工業的發展使得荷蘭對殖民地印尼提出了新的訴求。荷蘭對印尼的定位已經不簡單是原料輸出地,此時的荷蘭努力把印尼變成工業品的輸出地與投資場所。再加上隨著工業的發展,歐洲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由此衍生出來的自由與平等的思潮也影響了荷蘭對印尼的殖民政策。荷蘭律師範·德芬特爾於1899年提出荷蘭對長期剝削的印尼人民負有「道義上的義務」,最終荷印政府在印度尼西亞實施了三項事業:大辦教育、興修水利、實行移民。
荷蘭風格的卡查瑪達大學中心樓
荷蘭興辦教育並非為了促進印尼的文化教育發展,而是為了進行奴化教育,從而更有效地服務荷蘭對印尼的殖民統治。需要指出的是,由荷蘭控制的圖書出版局(Palai Pustaka)少有地出版了一些進步文藝作品,其中有些是反對舊式婚姻的,反對父母包辦婚姻。這影響了印尼近代文學作品當中最早的一種表現主題——反封建婚姻。以反封建為題材的開山之作的就是Merari Siregar的小說 《多災多難》(Azab dan Sengsara)。但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這些文藝作品當中所表現的主題多是反封建婚姻,而不是反對封建剝削, 更不可能是反殖民主義。在這些文學作品當中,反封建的「主角」往往都是殖民者,這都是荷蘭殖民者的有意為之。
除大辦教育之外,興修水利工程服務廣大種植園,把爪哇島過剩的人口遷移到資源密集但是人口稀少的外島,也都是荷蘭殖民者為了加大殖民力度而進行的措施。雖然以上措施客觀上促進了印尼的開發,但這不能掩蓋其殖民性質的本質。
婆羅浮屠佛塔
04
荷蘭殖民統治的終結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亞洲掀起了一股民族覺醒的潮流。中國爆發了戊戌變法及後來的辛亥革命;而在荷蘭三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下,雖然印尼人民的反抗從未間斷,但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缺乏統一協作的歷史傳統等等原因,印尼各地的反抗運動一直沒有取得理想的結果。
20世紀40年代初,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氣焰日盛。為了掠奪資源,日軍在東南亞攻城略地,所向披靡。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12月17日,日軍在北加裡曼丹登陸;1942年1月,日本海軍大敗美、澳、荷海空聯軍,控制望加錫海域;2月佔領蘇門答臘;3月1日登陸爪哇島;3月8日,荷蘭軍隊向日軍投降。
在印度尼西亞經營長達340年的荷蘭殖民者,在日軍不到3個月的攻勢下徹底投降。至於日本在印尼以「解放者」的姿態自居,以及二戰後荷蘭意欲重返印尼而不得,那就是後話了。
5
結語
2018年,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印尼GDP總量世界排名第16。而排在第17位的正是400年前駕駛帶有大V標誌字母帆船,不遠萬裡來到印度尼西亞這片土地的殖民者——荷蘭帝國。
參考文獻:梁敏和. 《印度尼西亞史綱》. 世界圖文出版公司.2019
圖片來源:谷歌圖片,侵刪
有趣的靈魂在等你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印尼語系
編輯:鄭悅
審核:姜紀光
指導: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