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跑|周跑量的 7 條計算原則

2021-01-09 吳棟陪你跑

無論你計劃參加5K、10K、半馬或全馬,賽前準備階段都會遇到「周跑量應該要達到多少?」這樣的問題。如何計劃周跑量不只取決於目標,更有速度、肌力、跑步經驗和體能基礎等影響因素。同一目標的周跑量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如果硬練,輕則恢復不良、重則受傷。

以下為美國RRCA認證跑步教練Melanie Kann和Rich Velazquez針對周跑量的建議,提出的訓練規則,助你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周跑量、無傷訓練。

Melanie Kann是美國本土規模最大的跑步組織——美國路跑者俱樂部(Road Runners Club of America,簡稱RRCA)認證的跑步教練,隸屬於NYRR組織。

Rich Velazquez則是紐約Mile High Run Clu跑步教練。

對於周跑量的計劃,雖然許多人以目標跑量和時間規劃課表,但這只是一個初步原則。下文的7項經驗法則能夠幫助你綜合規劃出最適合自己的周跑量:

原則1

比賽距離越長,周跑量越高

如果你在接受全程馬拉松訓練,那你的周跑量顯然會比5K訓練高出許多。但無論比賽距離如何,一項跑步計劃由三大要素組成:長跑日、速度日、恢復日,而這三大要素的速度、練習時間或距離,取決於你的比賽距離和預期完賽時間。

長跑日:可簡稱為LSD(Long Slow Distance),必須以低於比賽、緩慢的速度進行,持續的時間要與你預計比賽的時間一樣長(以時間為主而非距離)。

速度日:跑得比你比賽預期的速度快、時間較短。

恢復日:速度上輕鬆、緩慢,距離較比賽裡程低。

以參賽目標來初步估計周跑量。

以下周跑量以參賽目標為基礎,但這只是初步估計,必須將其它6項原則一併考量在內。

5K:16-40公裡

10K:40-48公裡

半程馬拉松:48-64公裡

全程馬拉松:48-96公裡

原則2

跑量隨著目標提高而增加

如果你的全馬目標是在比賽關門時間6小時內完賽,周跑量可以比目標SUB4(4小時內完賽)的人少些,但隨著目標提升,周跑量也必須增加,以支持你達到這個目標的需求。這包括長時間的有氧代謝能力、能量利用、續航能力,以及跑步經濟性(指在非最大強度的跑步過程中,人體消耗的能量高低情形)等。花越多時間練跑,你的肌肉骨骼系統會越來越強,有氧代謝能力也越大,這能支持你跑得更好、更長。

原則3

每天裡程數不同

任何跑者都不應該每天跑同樣的配速,接承原則1,任何跑步訓練計劃應該包括長跑、速度訓練、間歇跑與節奏跑,讓各種練習提供身體不同的好處。

速度訓練可增進跑步經濟性,進而提高能量消耗和氧氣利用的整體效率;間歇跑以特定的速度與特定的休息時間交錯練習,能完成較高強度且較大的訓練量,增進心肺能力;節奏跑是為了在更長的時間保持一致速度;長距離慢跑則是讓身體習慣延長運動表現。將不同訓練納入常規訓練中,可讓你成為一個能力更全面的跑者。

原則4

漸進式增加跑量

為了避免增加跑量時造成傷害,必須緩慢漸進地增加,讓身體有時間去適應。許多跑者遵循10%原則,也就是如果這周的周跑量是50公裡,下一周跑量不超過55公裡。

建議在增加訓練前,先考慮這周的訓練質量和數量,並隨時感受自己的身體恢復了沒有,例如這周已增加了額外的速度訓練,那周末的LSD就放過自己吧!

規則5

傾聽自己的身體

很多跑者在執行訓練計劃表時,是執著於要跑到指定的公裡數,但請記住:計劃表不是法律,它絕非不能更改,也不會因為沒有百分之百做到就丟失成績。相反地,一味地為了湊裡程數而跑步,可能會適得其反,因過度訓練而導致表現下降甚至傷害。

訓練期間,建議隨時觀察自己是否有安靜心率比平常快、睡眠不足、缺乏動力和煩躁等過度訓練的跡象。身體在適應訓練時雖然會帶來肌肉酸痛不適,但如果身體單側或某一部位疼痛,或是持續疼痛,那就是不平衡的酸痛,這時請務必降速或多休息一天,千萬別以為跑步能治癒疼痛或受傷。

規則6

「無傷」最重要

任何距離的跑者,每天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無傷訓練、無傷完賽,並儘快恢復。如果你想讓自己退出比賽、或是花三個星期恢復,那麼就在練習時把自己逼到超過極限吧!不過,這應該是每位跑者都不想見到的,所以當你感到不想跑步、缺乏動力時,首先要做的是休息和重新安排訓練計劃。如果這種感覺持續存在,以較長距離(如全馬)為目標的跑者,可優先考慮改變速度訓練。

規則7

傷後回歸請調整基礎跑量

如果你遭遇了運動傷害,周跑量必須調整,並在恢復跑步之前,先確保自己能在沒有疼痛的情況下步行至少45分鐘。運動生理學家Susan Paul指出,走路有助於修復肌肉、肌腱和韌帶,為將來的跑步需求做準備。

接著,必須考慮你離開跑步有多久了?如果休息時間在1周內,可以接續之前的周跑量;但如果長達10天,請以70%裡程開始練跑;15-30天降至60%周跑量;如果長達30天到3個月,從以前的一半裡程數開始。如果你已超過3個月沒跑,那麼請從頭開始訓練吧。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運動生理學網站

相關焦點

  • 資深跑者的5條訓練法則:跑得越快,越注重周跑量
    以下精英跑者遵循的5條訓練原則,每個想跑得快且長久的跑者都應該看看。 跑量是衡量一個跑者成功與否的主要指標之一。簡單來說,只有跑的越多,才可能跑的越快。為了打造一個強大的有氧運動引擎,在訓練的基礎階段逐步增加裡程是非常必要的。跑者可以每1-2周增加10%的跑步距離。 很多人在備戰馬拉松的時候,非常注重累計月跑量。而頂級精英運動員更注重周跑量。為什麼說周跑量更重要呢?
  • 你的周跑量是多少?如果達到這個公裡數,半馬比賽隨便跑……
    如果你的全馬目標是在比賽時限6小時內完賽,你的周跑量可以比目標「破4」的人少些。 但隨著目標改變,周跑量也必須增加,以支持你達到這個目標的需求;這其中就包括長時間的有氧代謝能力、能量利用、續航力等。 所以,花越多時間練跑,你的肌肉骨骼系統會越來越強,有氧代謝能力也越大,這能支持你跑得更好、更長。
  • 你的周跑量是多少?如果達到這個公裡數,半馬比賽隨便跑......
    如果你的全馬目標是在比賽時限6小時內完賽,你的周跑量可以比目標「破4」的人少些。但隨著目標改變,周跑量也必須增加,以支持你達到這個目標的需求;這其中就包括長時間的有氧代謝能力、能量利用、續航力等。 所以,花越多時間練跑,你的肌肉骨骼系統會越來越強,有氧代謝能力也越大,這能支持你跑得更好、更長。
  • 你的周跑量是多少?如果達到這個公裡數,半馬比賽隨便跑…
    你的周跑量是多少?如果達到這個公裡數,半馬比賽隨便跑… 近日,隨著疫情影響不斷減弱,各地都開始小規模的舉行線下馬拉松。
  • 健康跑、提速、備賽…不同跑者,跑量區別真的很大
    怎麼確定跑量,對每個跑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健康跑、提速、備賽…不同跑者,周跑量都有區別。它決定了你的訓練成果是否有效,也和你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跑量不夠達不到效果,跑量太多反而有害於身體。咚妞知道這會兒可能有些人坐不住了:我啥類型都不是!我是佛系跑者!
  • 作為佛系跑者,周跑量多少最健康?聽聽職業跑者的經驗之談!
    說出這句話的人,跑不了幾年一定會後悔。 真正健康跑步的人,都會以周為單位,設置最適合自己的跑量,在保證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提高成績。這樣的周跑量該怎麼設置?今天咚妞就來科普一下~
  • 沉迷於跑量傷害大,那一周跑量多少才是正確的?
    如果你剛剛開始跑步,或者只是想通過跑步來保持健康,看到以上每周跑量,你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基本是這樣的:這跑量也太大了。不過你也不用擔心,因為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為了健康而跑步仍然是大家跑步的第一目標。
  • 作為佛系跑者,一周跑量多少最健康?
    怎麼確定跑量,對每個跑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健康跑、提速、備賽…不同跑者,周跑量都有區別。 它決定了你的訓練成果是否有效,也和你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跑量不夠達不到效果,跑量太多反而有害於身體。
  • 沒有這2條原則都是耍流氓!
    審閱者:楊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很多剛開始練習跑馬的小夥伴都是這樣想的:」我今天跑 5 公裡,明天跑 6 公裡,後天就能跑 7 公裡,這樣不斷疊加跑量,40 天以後不就能跑完全馬了嗎。」
  • 跑者的類型單靠周跑量就能區分的嗎?
    你是哪種類型的跑者呢?文/宇宙無敵賈總 圖/愛燃燒、網絡近日聽到了一件有趣日常,一個朋友年後跳槽到某地產公司,近期終於接到了HR復工報導的通知,但其中有一條要求,讓他倍感焦慮公司要求,員工每月至少跑步60KM,每月最低跑量者,罰款200元。
  • 為什麼你全馬跑不進330?因為月跑量不夠200公裡
    在備戰大連馬拉松之前的三個月,月跑量都在200公裡以上,跑了4次30公裡以上的LSD,800米和400米間歇跑過多次。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那些跑進330的跑友,也會發現他們具備上述三個特點。月跑量200+公裡,保證有氧耐力基礎累計跑量,有助於提高有氧耐力,相信很多跑友對這個已經非常熟悉了。馬拉松運動是一項有氧耐力項目,累計跑量是為了打好有氧耐力基礎。
  • 一句話冬訓方案:跑量是王道,力量要跟上
    如果你想在來年突破成績,那麼就不要畏懼嚴寒、堅持訓練。那些冬天能唰的一下起床去訓練的人,還要什麼事情時做不到的。冬訓練好了,明年PB指日可待。一般來說,冬訓是從11月開始,一直持續到次年3月底。冬訓主要以有氧耐力為主,也就是大跑量長距離。整個冬訓可以分解為三個周期,也就是每個周期為4-5周,3-4周上量,1周恢復調整。
  • 基本跑量你達標了嗎?成熟跑者更愛這樣做規劃!
    75分鐘的跑量也許是成熟跑者一次的跑量,不過分開跑的話效果會更佳噢~ 意味著你每周跑步3次,跑時20-30min/次,跑量3-4公裡/次,所以我們剛開始制定我們的跑量計劃的時候可以走跑結合,循循漸進地達到75分鐘的跑量。
  • 跑量圖鑑:真的需要天天跑嗎?
    參賽的話,如果有運動底子,半馬毫無壓力,全馬過30公裡是道坎,安全完賽就是勝利,畢竟跑量擺在這兒,不能要求太高。大多數業餘愛好者,都是攢著100+的月跑量去跑全馬,有的PB,有的崩,遙想當年,本宮也是性情中人,每個月跑量不超過150,將全馬玩得溜,不想成績,只顧著玩,這點跑量,在六個小時之內hold住42.195公裡,問題不大吧!如果你想著PB,保不齊會出簍子,且跑且珍惜。
  • 我們跑馬拉松,月跑量多少合適
    每個人第一次完賽成績都是PB(Personal Best),首次跑馬就追求多麼完美的成績對我們大眾跑者並不明智。30km後,每跑1km,身體狀態和前面可能完全不一樣,先積累這些寶貴經驗。隨著跑馬地深入,慢慢會發現基礎跑量會很大程度上會左右我們的能力。有了首次馬拉松後,大家通常會先罵自己一通「真是吃多了沒事做,跑什麼馬拉松!」,慢慢會後悔自己在準備馬拉松中訓練不足,開始認真訓練馬拉松。
  • 2020年了,你還會用堆跑量的方式來PB嗎?
    但是,跑量真的越多越好嗎?這種跑量堆積的方式,真的能幫助你PB嗎? 可能有會跑友認為:哪有什麼「垃圾跑量」?只要跑了就有效。但對追求跑步成績的跑者來說,這種堆積跑量的方式,的確是達不到訓練效果的。 跑量累積,更需要注意累積的有效性。
  • 雲南牛人:月跑量高達623公裡,業餘跑者月跑量多少合適呢?
    網友可愛de33:這個月我也只有你三分之一 那麼作為一個業餘跑者,我們每個月保持多少跑量最合適呢? 在跑步圈子裡,跑量是個永恆的話題。每天在朋友圈曬跑量也成為一種「炫富」,總之,沒有曬過朋友圈的跑量,相當於沒跑。
  • 大眾跑者,每月多少「跑量」合適?
    特別是不以競技為方向的大眾跑者,在「大強度」訓練模式並不是首選的前提下,「運動量」的合理安排,則顯得有至關重要。或許跑友會問:每月多少「跑量」合適?或者說每月多少「跑量」既不影響身體健康,又能取得相對好的成績。
  • 跑量圖鑑:需要天天嗎?
    參賽的話,如果有運動底子,半馬毫無壓力,全馬過30公裡是道坎,安全完賽就是勝利,畢竟跑量擺在這兒,不能要求太高。大多數業餘愛好者,都是攢著100+的月跑量去跑全馬,有的PB,有的崩,遙想當年,本宮也是性情中人,每個月跑量不超過150,將全馬玩得溜,不想成績,只顧著玩,這點跑量,在六個小時之內hold住42.195公裡,問題不大吧!如果你想著PB,保不齊會出簍子,且跑且珍惜。
  • 什麼是垃圾跑量?垃圾跑量並非一無是處,稍加改變就能成優質跑量
    就比如說你今天想要用330配速來個10組400米間歇跑,結果跑了6組之後,再也沒辦法維持330的配速跑間歇了。但是你依然強撐,最終用4分甚至5分配速去跑最後的4組間歇,這沒有達到要求的跑量也就成為了垃圾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