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的類型單靠周跑量就能區分的嗎?

2020-12-26 手機鳳凰網

你是哪種類型的跑者呢?

文/宇宙無敵賈總 圖/愛燃燒、網絡

近日聽到了一件有趣日常,一個朋友年後跳槽到某地產公司,近期終於接到了HR復工報導的通知,但其中有一條要求,讓他倍感焦慮

公司要求,員工每月至少跑步60KM,每月最低跑量者,罰款200元。

簡單計算,好像每月60KM,折合到每天也只有2KM,但拋出平日加班、天氣惡劣、身體不適等情況,單次跑量對於剛入門新手來說並不算少。

這一規則中,還有兩個詞: 至少、最低跑量。 也就是說,假設這家公司每名員工都能跑全馬,即使你半馬,也可能得罰錢。

這樣的一則規定,你們如何看呢?

相信各位看到這則規定,有的會輕蔑一笑表示沒有難度,有的會想自己也不一定能保證一直不被罰款,還有的可能看到這個要求望洋興嘆為了生存也得跑步了。 總之他們的表情紅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各自陣營都一簇簇的。 對待這條規定的態度,可能也從另一個結界區分了跑者的不同。

點綴式跑者

跑者這個身份,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點綴。 這個群體普遍身體條件較好,平日裡工作生活也很有規律,定期會和朋友打打球,健身房是他絕大部分情況下的運動場景。 對於這類跑者來說,百分之八十的裡程都花費在了跑步機上,他們幾乎不會上跑道,公園或者公路場景,更多是宣洩壓力或社交圈子的選擇。 跑步過程中的交流或思考,更多是針對工作與生活,這期間不在乎配速,也不看裡程,跑舒服了,想通了,就結束今天的跑步。

至於比賽?點綴式跑者 從來沒有欲望。

鍵盤俠跑者

三分鐘熱度從讀書到生活,伴隨他們人生。 對待跑步也是如此,這類群體普遍都對自己的跑步生涯有著宏遠規劃,幻想著半年半馬,一年全馬,兩年破4的殿堂跑步事業。 為了完成這一偉業,他們翻遍境內外諮詢設計周密的專業訓練計劃,一擲千金購買各類頂級裝備,每次登場跑步前,就像路易十四般對跑圈宣告: 朕即天下。 不過這類熱度大概會在第一次藍調期後宣布熄滅,隨後消聲覓跡,他們也並非一無是處,實戰水平或許不高,但理論體系與大家共同分享,絕對不會露怯。 新手跑者向他學習經驗,頂級跑者找他溝通知識,都可以備感愉快。

鋼鐵跑者

生理性跑癮患者,這個群體可謂一天不跑渾身難受。 他們對跑步的執著和熱愛,是外人無法理解的,這類跑者普遍外形都有共性,身材瘦小但強壯,平日裡基本都是跑步裝備隨時穿著,家裡鞋櫃接近四分之三都是實戰跑鞋。 別人約會想著帶另一半去餐廳、看電影,鋼鐵跑者只想著和另一半約去操場跑步,去公園跑步,情人節送的禮物,基本是跑鞋、瑜伽墊、緊身褲,對方問起有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的禮物? 咔一下子把自己完賽獎牌拿出來了。 對待比賽,他們非常認真,各大賽事必須報名,和跑團兄弟一起找這個機會過小長假。 有時候手裡不寬綽,鋼鐵跑者寧可坐十幾個小時硬座,也要去參加一次嚮往的比賽,沒有跑步,他們的生命也毫無味道。

被動型跑者

被動型跑者大部分人類似於文章開頭提到的友人,他們本身沒有固定的運動習慣,可能偶爾覺得自己發胖了,會對著app做幾天健身運動。 跑步對於他們來說,是一項工作或身體紅燈的被動選擇,跑步過程中更多是快走,完成兩三公裡,就已經是人生極限,也並沒有對於裡程的更遠追求。 被動型跑者最後並不會因為這次跑步瘦下來,甚至會對運動產生厭惡,但他們沒得選。

跑步是一門神奇的運動,好像誰都會,又不是誰都懂。 不論你是以上的哪一種跑者,當你邁出奔跑的第一步,大家都是一個圈子的人,這幾個類型的跑者,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變換彼此的定位。

當然,我們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熱愛跑步,運動項目很多,喜歡哪個項目或者對運動徹底沒興趣,也都是值得尊重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健康跑、提速、備賽…不同跑者,跑量區別真的很大
    怎麼確定跑量,對每個跑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健康跑、提速、備賽…不同跑者,周跑量都有區別。它決定了你的訓練成果是否有效,也和你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跑量不夠達不到效果,跑量太多反而有害於身體。咚妞知道這會兒可能有些人坐不住了:我啥類型都不是!我是佛系跑者!
  • 作為佛系跑者,一周跑量多少最健康?
    怎麼確定跑量,對每個跑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健康跑、提速、備賽…不同跑者,周跑量都有區別。 它決定了你的訓練成果是否有效,也和你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跑量不夠達不到效果,跑量太多反而有害於身體。
  • 陪你跑|周跑量的 7 條計算原則
    對於周跑量的計劃,雖然許多人以目標跑量和時間規劃課表,但這只是一個初步原則。下文的7項經驗法則能夠幫助你綜合規劃出最適合自己的周跑量:原則1比賽距離越長,周跑量越高如果你在接受全程馬拉松訓練,那你的周跑量顯然會比5K訓練高出許多。
  • 資深跑者的5條訓練法則:跑得越快,越注重周跑量
    以下精英跑者遵循的5條訓練原則,每個想跑得快且長久的跑者都應該看看。 跑量是衡量一個跑者成功與否的主要指標之一。簡單來說,只有跑的越多,才可能跑的越快。為了打造一個強大的有氧運動引擎,在訓練的基礎階段逐步增加裡程是非常必要的。跑者可以每1-2周增加10%的跑步距離。 很多人在備戰馬拉松的時候,非常注重累計月跑量。而頂級精英運動員更注重周跑量。為什麼說周跑量更重要呢?
  • 作為佛系跑者,周跑量多少最健康?聽聽職業跑者的經驗之談!
    說出這句話的人,跑不了幾年一定會後悔。 真正健康跑步的人,都會以周為單位,設置最適合自己的跑量,在保證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提高成績。這樣的周跑量該怎麼設置? 速度訓練,是為了提升跑步經濟性;節奏跑,需要長時間維持一個恆定的速度;而長距離訓練,是為了讓身體適應壓力,提升體能。 在訓練中進行多樣的嘗試,比賽中就能更好地適應不同速度,全方位提升跑者的能力。
  • 基本跑量你達標了嗎?成熟跑者更愛這樣做規劃!
    75分鐘的跑量也許是成熟跑者一次的跑量,不過分開跑的話效果會更佳噢~ 意味著你每周跑步3次,跑時20-30min/次,跑量3-4公裡/次,所以我們剛開始制定我們的跑量計劃的時候可以走跑結合,循循漸進地達到75分鐘的跑量。
  • 什麼是垃圾跑量?垃圾跑量並非一無是處,稍加改變就能成優質跑量
    在跑圈中,有這麼一類人,他們平時的跑量都很高,動不動就是一個月3-400公裡的跑量,但是他們的馬拉松成績卻一直跑不進4個小時,讓人感覺他們的努力和收穫完全不成正比!單從每個月的跑量來看,可以說他們已經很努力在訓練了,按理說這麼高的跑量,馬拉松成績應該不會太差,因為馬拉松的成績和跑量是息息相關的。那為什麼他們這麼努力訓練,卻不見得成績太高呢?
  • 月跑量300公裡是如何做到的?是全馬330以內跑者的標配嗎?
    沒有跑量積累就無法打下堅實的耐力基礎,雖然不乏天賦異稟者用較少的跑量就能達到比較好的成績,也有很多人聲稱要避免垃圾跑量。 總體而言,小編還是不太相信沒有跑量作為基礎,能取得相對比較好的成績,特別是對於訓練時間有限、訓練水平有限的大眾跑者而言。
  • 2020年了,你還會用堆跑量的方式來PB嗎?
    在跑圈裡,有這樣一條區分精英跑者和業餘跑者的分水嶺: 男子全馬跑進330 女子全馬跑進400 為了打破這個難以逾越的門檻,向精英跑者靠近,很多人都會選擇增加跑量來強化訓練
  • 大眾跑者,每月多少「跑量」合適?
    特別是不以競技為方向的大眾跑者,在「大強度」訓練模式並不是首選的前提下,「運動量」的合理安排,則顯得有至關重要。或許跑友會問:每月多少「跑量」合適?或者說每月多少「跑量」既不影響身體健康,又能取得相對好的成績。
  • 你的周跑量是多少?如果達到這個公裡數,半馬比賽隨便跑……
    如果你的全馬目標是在比賽時限6小時內完賽,你的周跑量可以比目標「破4」的人少些。 可以遵循10%原則,也就是如果這周的周跑量是50公裡,下一周跑量不超過55公裡。
  • 你的周跑量是多少?如果達到這個公裡數,半馬比賽隨便跑......
    如果你的全馬目標是在比賽時限6小時內完賽,你的周跑量可以比目標「破4」的人少些。但隨著目標改變,周跑量也必須增加,以支持你達到這個目標的需求;這其中就包括長時間的有氧代謝能力、能量利用、續航力等。 所以,花越多時間練跑,你的肌肉骨骼系統會越來越強,有氧代謝能力也越大,這能支持你跑得更好、更長。
  • 沉迷於跑量傷害大,那一周跑量多少才是正確的?
    跑者總是執念於跑量,認為跑得越多越好。但是,除非訓練量保持在能讓他釋放潛力的範圍內,不然跑量並非越多越好。超出這一範圍,跑得越多,受傷機率也就越大。跑量對照跑出每一公裡的價值當你設定周跑量的時候,確保訓練內容的多樣性——速度/間歇/變速/長距離等等,各種組合,才能讓你的每一公裡都跑出價值。
  • 大眾跑者哪有什麼垃圾跑量?多跑一點就有益
    比如嘲笑跑得比較慢的跑者,看不起跑得距離沒那麼長的跑者,久而久之,也造成了很多小白跑者自嘲自己是跑渣,面對那些所謂的大神畢恭畢敬,唯唯諾諾,生怕自己說錯了什麼,犯得著嗎?,大眾跑者並不存在垃圾跑量。積累跑量就能達到330精英水準跑者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大眾跑者而言,主要問題是兩個:
  • 跑圈最反感的「垃圾跑量」,其實有優點?
    資深跑友們經常會說的一個黑話——垃圾跑量。小白可能還沒聽說過,垃圾跑量到底是個啥?為什麼一提到就說——白跑了,都是垃圾跑量,不作數的。它真的一點用都沒有嗎?垃圾跑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嚴肅跑者的詞典中,特點是,時間長,強度低,沒有訓練效果。還有一種垃圾跑量,是針對速度上的無效訓練。按目標速度跑了幾公裡,就力不從心,後面大段時間都處於降速跑的煎熬狀態,基本等同於訓練失敗。
  • 跑者如何避免的「跑者膝」?
    「跑者膝」又名膝前痛,是跑步運動中最常見的一種傷痛。無論你是初級跑者還是成熟跑者,可能都在跑步時受到過膝前痛的困擾。對於大眾跑者來說,將跑量視為成就可能會埋下傷痛隱患。研究認為,若大眾跑者的每周跑量超過64km,傷痛率將會大幅度上升。體重過大的跑者在跑步時會對膝關節造成更大的衝擊負荷,相比體重正常的跑者更容易出現膝痛。
  • 跑量圖鑑:真的需要天天跑嗎?
    參賽的話,如果有運動底子,半馬毫無壓力,全馬過30公裡是道坎,安全完賽就是勝利,畢竟跑量擺在這兒,不能要求太高。大多數業餘愛好者,都是攢著100+的月跑量去跑全馬,有的PB,有的崩,遙想當年,本宮也是性情中人,每個月跑量不超過150,將全馬玩得溜,不想成績,只顧著玩,這點跑量,在六個小時之內hold住42.195公裡,問題不大吧!如果你想著PB,保不齊會出簍子,且跑且珍惜。
  • 作為男跑者,這6種類型的女跑者,你更喜歡哪一種?
    帶著這個疑問,小編將此問題拋到了我們跑團群裡,最後引發了一大波男跑者的議論……通過他們的回答小編進行了總結,歸納這6類女跑者是提及率比較高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男跑者喜歡什麼樣的女跑者?我認識的一個姑娘,可以說顏值是特別好看的了,可是跑起步來,有些男生都比不過,而且堅持力和耐力特別好。聽說就算她沒時間練習間歇,沒時間跑步的時候,去公司上班就不坐電梯,直接爬樓。」對於這種努力拼搏的女生,她們的內心一定非常強大,而且多以靠實力取勝。而且這種妹紙一般都很積極向上,所以受男跑者們青睞也很正常。
  • 周末刷個半馬已成跑者標配了嗎?跑長距離如何練更有效?
    雖然上半年沒有馬拉松比賽可以參加,但相信大多數跑者仍然會堅持訓練,為了保持耐力,相當比例的跑者會趁著大好天氣在雙休日進行長距離拉練,這個距離往往就不是10公裡了,而是半馬的跑量。● 如何更好地進行長距離拉練?● 每周都跑半馬合適嗎?
  • 跑者如何優化跑步的頻率?有必要每天跑嗎?
    如果你對跑步足夠關心,尋求某種形式的進步,跑者需要每周至少跑3次。在不跑步的日子裡,可以進行遊泳,瑜伽,舉重等練習。如果跑者選擇一周只跑3次,跑者需要讓跑步變得有價值。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跑步應該是速度跑,以培養高強度耐力。最受歡迎的Furman University開發了一項馬拉松訓練計劃規定了每周的時間表,其中包括3種跑步類型以及2種交叉訓練。這個系統定義了跑者最低有效訓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