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裡寫的那些異域民族,原來很多和我們一個老祖宗

2020-12-23 文史新視野

文||醉長安

通讀《史記》,我們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司馬遷將一些周邊民族的歷史也寫進了中國史。在《史記》中,有《匈奴列傳》《大宛列傳》,有《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雖然後來南越、東越、西南夷都納入了中國,但是匈奴在司馬遷時代,則是作為一個獨立於漢朝的政權存在的。

在《史記·太史公自序》裡,司馬遷寫道:

「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欲加強弱之時,設備徵討,作《匈奴列傳》第五十。」

司馬遷這裡解釋了,匈奴很早就為害中國。可以說,不了解匈奴,則中國的安危就難以保證。不了解匈奴,則難以對其進行有效徵討。司馬遷之所以把匈奴歷史寫進中國史,可以說是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裡,可以看出司馬遷的憂患意識和開放意識。

匈奴人的騎射生活

「燕丹散亂遼間,滿收其亡民,厥聚海東,以集真藩,葆塞為外臣。作《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為什麼要寫朝鮮列傳?因為朝鮮是拱衛在中國邊塞的外臣,而且,他們的國民,大都是秦國統一六國後,燕丹逃到邊外帶過去的。到漢朝時期,衛滿聚攏了這些人,組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政體。司馬遷解釋了朝鮮的由來,解釋了朝鮮對於漢朝的重要性。從這個解釋,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國家是充滿感情的。

「漢既通使大夏,而西極遠蠻,引領內鄉,欲觀中國。作《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大宛,是張騫出使西域之後才了解的。西域,在張騫之前,是一個神秘的所在。張騫之後,漢朝人知道,在西域,在西域之西,還有很多國家,還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民族,還有許多中國人不知道的動物、植物、風土人情等。司馬遷寫《大宛列傳》更多是出於廣博見聞的目的。

在秦朝時候,中國對西域還沒有足夠的了解。戰國時候,秦本身是比較偏西的國家,到秦統一天下,整個中華大地,發展比較成熟的區域基本都已納入疆土。但是,到漢朝張騫開啟鑿空之旅後,國人對於世界的認識又瞬間開闊了許多。《史記》對西域的記載,很好地還原了中國人當時認識世界的過程。

西漢時期地圖

在《大宛列傳》中,司馬遷記載了諸多域外國家。這些國家是以前的中國人聞所未聞的。

司馬遷說:「大宛之跡,見自張騫。」「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裡。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馬汗血。」司馬遷不僅記載了大宛的方位,還對其生活方式,遊牧還是農耕,特產等都進行了描述。

此外,還有烏孫、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條支、大夏等國,讓我們對西域國家及其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當地出產什麼東西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司馬遷對這些國家的方位敘述採取多方對照描述的方式,即使在今天,我們也可以通過文字描述對其進行精準定位。如寫大月氏的方位,司馬遷這樣記述:「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裡,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

這些對西域諸國的描述,即使放到今天來讀,依然充滿著異域風情。可以想像,在2000年前,當時的人們第一次了解到這些異域國家該是多麼興奮。

遊牧民族的生活

在《匈奴列傳》的開頭,司馬遷寫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這裡,司馬遷闡述了匈奴的起源,原來竟然是夏朝王室的後裔,也就是說,匈奴雖然現在是逐水草而遊牧的民族,但和我們華夏民族一樣,都是炎黃子孫。

在《南越列傳》中,司馬遷寫道:「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接下來,他敘述了南越國的誕生過程。真定,今河北正定。這樣一看,南越王確確實實和我們是一家。

在《東越列傳》中,司馬遷寫道:「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姓騶氏。」越王勾踐的後裔,那和我們更是一家了。

在《朝鮮列傳》中,司馬遷明確記述:「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朝鮮王衛滿,本來是戰國時代的燕國人,秦滅燕後,逃到朝鮮地界,建立了朝鮮王朝。

中華文化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包容性,這種包容性隨處可以發現。就以司馬遷敘寫的周邊國家、民族的歷史來看,我們也可以很輕鬆地找到這種理念的體現。正因為不排斥周邊民族,對周邊民族持開放的態度,中華民族才在民族融合的主旋律下不斷發展壯大。

相關焦點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讀《史記·太史公自序》並不一定看得懂司馬遷,要走進他的內心,得去看《漢書·司馬遷傳》,特別是其中收錄的《報任安書》。寫《史記》時的司馬遷是克制的,他並不輕易向人彈奏心曲,只是偶爾隱晦地抒發自己的憤懣,略微表露下心跡,例如在《伍子胥列傳》的結尾,他寫下這樣一句話:「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這是夫子自道。
  • 司馬遷在《史記》中講過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講到,匈奴屬於夏朝的後裔,漢朝和匈奴屬於同根同源,同一個老祖宗。只不過後來生活的地域不一樣,一個生活在條件好的中原地區,一個生活在不毛之地的漠北邊關。既然匈奴和漢朝是同根同源的,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當然也就是內部的紛爭。也就是說,相當於兩兄弟打架。
  • 《史記》裡關於呂后有一個小細節,司馬遷不敢直接明寫,細思極恐
    保留的內容有很多,比如對皇帝的批評、朝廷政策過失等等。在歷朝歷代的史書中,司馬遷編寫的《史記》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於獲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極高讚譽。然而,我們發現一向敢於如實記載歷史的司馬遷,也有不敢直接寫下來的歷史。舉個例子,這段歷史記載在《呂太后本紀》裡,原文是這樣的:「孝惠帝崩。
  • 司馬遷留下的《史記》,到底是要表達什麼?
    而且每一本史料的性格和感情都和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繫,作為史書之中最著名的一本,《史記》又和司馬遷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又或者說司馬遷到底想要通過《史記》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司馬遷如果只是純粹地將司馬遷的《史記》看作一本缺少感情史書,這就白費司馬遷的苦心了。司馬遷的核心思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司馬遷的《史記》是真實存在的嗎?竹簡證明《史記》再擺烏龍
    講到西周最後一個君王一一周幽王,酒色狂歡,不顧朝政。醫生褒魚進諫,被判監禁。家眷解救褒義,買褒義獻上。美麗的人傾國傾城,卻不愛笑。宣王令:有法子讓美女笑一次便賞千金!近旁佞臣打起防務重擔的主意。有一天,烽火臺燃起,諸侯國奔奔救主。
  • 秦漢流光——司馬遷著《史記》
    司馬遷塑像他父親逝世三年後,司馬遷如願以償,當了太史令,這為他博覽石室金匱之書,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於是他便整百家之不齊,開始了《史記》的寫作。話劇《司馬遷》劇照然而天有不測之風雲。司馬遷的偉大之處,第一,他創造性地寫出了中國第一部通史,成為中國史學史上的開山人物。他寫的《史記》也成為以後各代史書仿效的楷模。第二,他善敘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寫作態度為後人樹立了典範。第三,他創造了紀傳體歷史學,同時也創造了紀傳文學,並把散文的寫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 秉筆直書的司馬遷,為何撰寫史記時,隻字不提大名鼎鼎的中山國呢
    可讓人奇怪的是,實力達到"千乘之國",且曾經稱王的中山國,為何卻沒有進入《史記》世家系列?反倒是那些沒有稱王的諸侯國,卻得到司馬遷的偏愛,為其單獨立傳。那麼,《史記》對中山國隻字不提,是否與司馬遷個人主觀意願有關係?
  • 《史記》聞名於世,作者司馬遷的去向卻成謎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後世對《史記》的高度評價,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廣傳於世,從側面也證明了它的價值。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史記》也成就了司馬遷,使他成為聞名於世的人物。然而,司馬遷在完成《史記》後,仿佛消失在歷史的天空中,去向成謎。
  • 《史記》寫了那麼多精彩的故事,比小說還要好看!教你讀懂的秘密
    很多人都對《史記》有著深深的迷戀,現代文學大師沈從文在1952年的一封家書中,就這樣寫《史記》的迷人之處:在四川農村裡參加土改工作隊的一個難眠之夜,他從垃圾中翻出一本殘破不全的《史記》選本,在燈下讀了李廣、竇嬰、霍去病、衛青、司馬相如的傳記,「不知不覺間,竟仿佛回到二千多年前的社會氣氛中。」
  • 《史記》中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代表——世家三十篇
    而在《史記》中又被司馬遷劃分成了五個部分,即: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和八書五個部分,其中的「世家」這一部分可以說是《史記》中除了紀傳體意外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眾所周知,司馬遷提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三個思想綱領,於是讀者可以從《史記》中司馬遷對於世家的篇目安排中,便可以深深領略到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理念。
  • 千古絕唱,司馬遷為什麼創作《史記》?且看太史公自序怎麼說
    司馬遷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句我們從小就習得的至理名言,至今讀來,仍然有一種生命的厚重感。司馬遷遭受酷刑卻依然忍受恥辱和痛苦,完成了這本歷史巨作——《史記》。
  • 司馬遷和他的《史記》,到底有多麼不朽?| 秦漢史話連載26
    司馬遷的先世,是周朝的太史。後來家境變遷,中斷了史職。他的父親司馬談,繼任漢武帝的太史令,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司馬談博學多才,精通天文學、易學和黃老學。他寫過《論六家要旨》,對於陰陽、儒、墨、名、法等學派,進行過學術思想的總結。司馬談對道家思想推崇備至,與當時「獨尊儒術"背道而馳,是一位敢于堅持己見的思想家。這種家學淵源,對司馬遷影響很大。
  • 穿越二千年,這本書告訴我們《史記》應該怎樣讀?
    臺灣作家、文學評論家楊照作為一位經典「擺渡人」,在多重時間維度的觀念中,發現司馬遷的突破性創意,從司馬遷的歷史世界出發,提出了「歷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兩種方法,為我們寫出了這本《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把經典帶入今天的時空,讓更多的讀者知道《史記》到底應該怎樣讀?讓我們去真正親近這部司馬遷用生命寫就的史學文學雙重巨著。
  • 《史記》:「宮刑」後,司馬遷的精神支柱
    我們一起讀好書。《史記》剛寫成的時候是沒有名字的,司馬遷把手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因此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世便稱《太史公書》或《史記》。更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
  • 《史記》裡細思極恐的細節:漢文帝育有4子,司馬遷卻為何不敢寫其生母?
    比如說,《史記》中有一個小細節,說的是漢文帝登基前,曾育有四子,然而,在文帝登基前後短短的兩三個月時間裡,這幾個兒子全部離奇的死亡了;更弔詭的是,他們的生母,也就是漢文帝的原配,竟然連個姓氏都不知道。先看下原文是怎麼說的:「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 司馬遷的一部《史記》佔盡文史之風流,趕緊跟您的孩子一起讀書吧
    但是,秦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基本將《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毀於一旦,加之幾千年來毀於戰火中的書籍不計其數,成書於漢武帝時期的《史記》就有了舉足輕重的意義和價值,成為不可不讀的一部史書。《史記》中保留了很多民間傳說、故事,是一部很有文學價值的歷史著作。
  • 比司馬遷早800年的那部《史記》,告訴我們什麼?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此《史記》是戎夫的《史記》而非司馬遷的《史記》,戎夫的《史記》比司馬遷的《史記》要早800多年。公元前900多年,西周有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叫周穆王(約前1054年—前949年)。周穆王曾命令當時的史官戎夫,編輯了一本《史記》。
  • 《史記》寫的像故事書?這些細節不了解,就別假裝你看過《史記》
    司馬遷是一個永垂不朽的人,他的《史記》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作品。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從五帝到武帝,一字之差,卻是相隔三千年的歷史,一百三十個個性人物紛紛登場,真是亙古未有,後世史傳皆不能比。但是,對於《史記》的真實性,歷來非議不斷。
  • 錢穆的史學大綱,司馬遷的史記……
    錢穆的史學大綱,司馬遷的史記…現在有很多有關通史的著作,都是非常平庸的。這類書籍大多只是對歷史事件做了羅列概括描述,並不能激起人心中了解歷史的願望,更別說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發。比較優秀的著作,有錢穆老師的《國史大綱》。這本書在1939年六月正式完成,在1940年六月由商務印刷館出版。這本書考證非常細緻,它的見解尤其獨特,曾一度成為當時各大學的歷史教科書。
  • 司馬遷在《史記》中留下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史記》是公認的一部正史,漢武帝之前的歷史均以《史記》為標準,《史記》也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後來的歷朝歷代的史學家編撰正史都採用的是這種體裁撰寫。可是,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發現,以嚴謹著稱的司馬遷先生卻在《史記》中的關鍵人物——秦始皇身上,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不小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竟然有兩個不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