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一本講規律性變化的古書。
有些人儘管沒讀過《易經》,也不太懂64卦,可是自身有領悟力,能在實踐中找出規律,靈活應變,乘勢而上,變成各個行業的大師。這篇文章,教大家應用《易經》一條最基本的規律性:變通。人們喜愛安穩,厭煩變動,但是,規律在人一生中,是不停變動的。因此 ,我們要學會變通,順應趨勢。
1、轉變思路:感到不順,是一種信號,告訴你應該變通了。
一般人做事,感覺到不順,便會覺得是他人、自然環境的緣故導致,或是覺得自身的能力不足,還不夠勤奮。他們沒想過,藉助轉化思維,也可以尋找到出路。《易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世界上,沒什麼困難比山窮水盡,更讓人絕望的了。但是,規律性始終不會邁向死胡同。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一旦會轉動,變通,任何事情都能夠轉化。我們要更改頭腦,轉換思路:感覺到不順,受挫,並非糟糕的事情,只不過一種信號,對你說應當變通了。
2、改變自己:固有的認知變了,才會有行動去變通。
人們往往是在相同的地方,跌倒數次,那是由於自身的固有認知,慣性行為在作祟。唯有轉變觀念,才會有行動去更改。例如說,你開了一家奶茶店,生意不好做,甚至於支付租金都困難。這類困境,你要如何解決?想辦法節約成本,提高銷售額,發傳單,打折優惠,吸引住客流量?這類常規的思路,無法解決問題。
你應該從更高的角度,去考慮:自己做的項目,是順勢上漲,還是逆勢下跌?奶茶店同行業過多,市場競爭非常大,並且市場是飽和的,幾乎每條街都有奶茶店。在趨勢上,市場需求飽和,供過於求,因此 趨向下滑,並不是順勢上漲。假如再加之疫情,或是其他原因,與其死扛虧損,還不如儘早止損。保住本錢,今後再找其他機會,東山再起。創業,工作,學習,談感情,全是如此。當你感覺到不順,受挫了,要慢下來,反思自己,轉化思路。唯有你的思想認知更改了,才會有行動去變通。
3、順勢為王:讓自身的方向,和規律性運轉的方向保持一致。
每一個人,認知不一樣,做事不一樣,導致不順的因素很多,而身後掩藏的緣故只有一個:你當下的認知、意願和行動的方向,和規律性的方向相逆,因此 導致不順。例如說:規律的趨勢,是往下運轉的,假如你往上走,便會和規律相逆,進而導致不順。
所謂順勢為王,便是讓自身的方向,和規律運轉的方向保持一致。規律往上運轉,你也乘勢而上,則事半功倍。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條條大路通羅馬,天無絕人之路,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處境,始終要對自身有信心。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64.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