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態拉伸就是把自己的身體擺放到關節活動度極限位置附近,然後保持這個動作持續10-30秒左右,感受到肌纖維被拉伸的感覺即可。例如側壓腿這個動作就屬於靜態伸展。其實我們生活中常說的「拉筋」、「壓腿」等動作都屬於靜態拉伸。
儘管除了藝術體操等少數運動之外,靜態拉伸並不是比賽或訓練前最佳的熱身方式,但是目前它仍然是是體育運動中最受歡迎的拉伸方式,而且它在有些時候確實作常有用。
靜態拉伸有助於將運動完成後處於緊繃狀態的肌肉恢復成原本狀態,並且靜態拉伸還能加速恢復肌肉原本的彈性、減少酸脹疼痛、避免運動傷害,讓肌肉線條更修長!若是在訓練後沒有好好拉伸肌肉,肌束很可能就會越練越短,最後變成一塊突出的肌肉,這樣的話還得花更多時間去進行拉伸!
有證據表明,靜態拉伸在以拓展動作範圍為目的的訓練中很有用,尤其是被動型靜態拉伸以及利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法進行的靜態拉伸。靜態拉伸在比賽過程中有時也挺有用。例如,如果運動員在比賽休息期間感覺肌肉拉傷或極度疲勞,那麼通過輕柔的靜態拉伸以及按摩,可以讓他在接下來的比賽中表現得更出色。在比賽的休息間歇,經常可以看見這種拉伸。在體育活動結束之後進行靜態拉伸有利於向肌肉中補充血液,從而為肌肉提供更多的氧氣和營養。在比賽或訓練導致肌肉嚴重充血的情況下,比如4× 400米接力賽或其他需要強大力量的運動,靜態拉伸能發揮良好的作用。
這無疑還有助於相關肌肉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從另一方面來說,即使靜態拉伸無法提升競技表現,也能提升身體靈活性並促進肌肉放鬆。每一次拉伸前都應該先対相關肌肉進行熱身,無論動作多麼簡單都可以,因為肌肉在承受靜態拉伸壓力之前需要先提升溫度。
助力型拉伸有很大的好處,但是你的搭檔要知道如何協助雙方還要保持良好的溝通。清晰的溝通以及適當的拉伸速度將大大降低受傷風險。在有搭檔幫助拉伸時,切記不要互相拉扯或開玩笑,否則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有證據表明,持續15~30秒的靜態拉伸對於提升靈活性最有效,但是也有些專家建議應持續拉伸60秒,尤其是針對非常強大的肌肉群時更應如此。
在一段練習中,可以進行多次拉伸,但是在兩次拉伸之間要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與其他體育運動一樣,靈活性的提高也是個逐步實現的過程。因此,拉伸強度過大並不能加快進步,反而非常容易受傷。
正確設定拉伸的順序非常重要,因為並不是所有肌肉都有同樣的剛性和靈活性。
如果只專注於拉伸已經非常靈活的肌肉,而不去拉伸僵硬緊張的肌肉,那麼將損害跑動和擊球時的流暢性和準確性。
最後,在肌肉熱身之後再進行拉伸,無論什麼時候都應如此。相對於單獨拉伸,將熱身與拉伸相結合會有更好的效果,不管這種拉伸是動態拉伸還是靜態拉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