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消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並建立了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秦朝。隨後,秦始皇更是書同文,車同軌,設郡縣,為之後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大概的王朝框架,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隋朝,是隋文帝楊建建立的。東漢末年,諸侯割據,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政權,之後更是形成了曹魏、蜀漢、孫吳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以後則是西晉。西晉確實是統一的封建王朝,但是其存在時間太過短暫,就因為五胡亂華而滅亡。接下來就是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對立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之中,各種政權相互交替,整個中原也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人民苦不堪言。而隋文帝楊堅就是結束了這個亂世的明君。
因此,無論是秦始皇,還是隋文帝,他們都是結束了亂世,帶來了統一的明君,他們對人民作出的貢獻都是巨大的。
最為重要的是,這兩個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君王,其建立的朝代都是二世而亡,不免令人感到惋惜。
可是,不知大家有沒有這麼一種感覺,同樣是二世而亡,對秦朝表示緬懷的人遠比隋朝多,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秦朝是第一個封建制王朝
從無到有的難度比從1到2的難度要難得多。就像我們古代的先民一樣,他們能夠想像,有朝一日,人類能夠在天空上飛嗎?
他們無法想像,正如戰國時期的君王們不會去想著統一天下,建立封建制王朝一樣,除了秦國。戰國時期的格局,看似諸侯們割據,統一隻是時間問題,但是實際上諸侯們都保持著一個相對的平衡。
戰國初期,魏國最強大,各國就針對魏國,於是就有了馬陵之戰;戰國中後期,齊國和秦國最為強大,各國就針對秦國和齊國,於是就有了邯鄲之戰和樂毅伐齊。
而除了秦國外,各國之間的變法都極為不徹底,理由就是貴族觀念根深蒂固。吳起到楚國以後,提出的問題就是「楚國封君太眾」,而封君,貴族也。
因此,除了秦國外,其他國家看似在改變,卻依舊遵循著西周之時的那一套,甚至沒有想著去改變什麼。
楚漢戰爭之時,項羽的做法也證明了這一點。項羽在滅秦以後,第一個想法不是稱帝,而是分封,而是衣錦還鄉。而項羽,楚國貴族也,項羽的想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當時六國貴族的想法。
因此,秦始皇稱帝的舉動是劃時代的,他劃破了當時人們的固有認知,讓當時的人們知道,權力還可以這樣集中。
而隋文帝楊堅,固然也是個明君,但是他所沿襲的那一套卻是模仿的秦始皇。人們只會記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二、秦朝的後繼者是劉邦,而隋朝的後繼者,則是李淵
秦朝的建立者是秦始皇,貴族的巔峰代表,而劉邦,只不過是一個亭長,平民的代表。秦朝滅亡後,劉邦建立了漢朝。
一個是貴族,一個是平民,他們的身份在當時本身就是對立的。在漢朝建立以前,平民當皇帝,或者說當諸侯,根本是無法想像的。這也是為什麼陳勝喊出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的時候,會有這麼大的突破性。
也正是因為劉邦和秦始皇身份地位上的懸殊,才造成了一種視覺上的衝突感,以至於人們在驚嘆劉邦的強大之時,對秦始皇,對秦朝有一種惋惜。
隋朝和唐朝則不同了。隋文帝楊堅和李淵家本身就是親家關係,更為重要的是,隋文帝楊堅所在的家族和李淵所在的家族,都是屬於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當時的世家大族,放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就是大貴族。而這種世家大族輪流掌握朝政的事情,在南北朝,很常見。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皆是如此。
既然常見,那麼大家就不對太驚訝,因此,隋唐更替給人的印象,遠沒有秦漢更替來得深刻。
三、秦朝的滅亡是因為趙高篡改遺詔,而隋朝的楊廣則是名正言順即位的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朝的滅亡和趙高的篡改遺詔脫不開關係。
秦朝建立以後,依舊施行法家制度,這是不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因此,如果秦朝繼續施行法家制度,那麼滅亡也是早晚的事。可偏偏秦始皇最看重的兒子,公子扶蘇卻是堅定的儒家學派,為人醇厚樸實。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扶蘇替儒生說話,這才被秦始皇發趕到邊疆,和蒙恬作伴,這才給了趙高篡改遺詔的機會。
如果秦始皇的下一任皇帝人選,是公子扶蘇的話,憑藉公子扶蘇的仁厚,那麼秦朝是很有可能繼續傳承下去的。
可惜,這一切都被趙高篡改遺詔給毀了。
因此,秦朝的滅亡是十分令人心痛的。
隋朝則不然。隋煬帝楊廣,是隋文帝楊堅欽點的太子,不存在什麼篡位的說法。而隋朝的滅亡也是因為楊廣的昏庸無道,不存在什麼令人心痛的地方。
秦朝如果一切順利,就很有可能不會二世而亡,相比較因皇帝昏庸而亡的隋朝來說,秦朝就顯得可憐多了。
結束語
同樣是二世而亡,秦朝滅亡給人們的印象更為深刻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秦朝是第一個封建王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