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二世而亡,為什麼對秦朝表示緬懷的人遠比隋朝多?

2020-12-26 雲軒談史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消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並建立了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秦朝。隨後,秦始皇更是書同文,車同軌,設郡縣,為之後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大概的王朝框架,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隋朝,是隋文帝楊建建立的。東漢末年,諸侯割據,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政權,之後更是形成了曹魏、蜀漢、孫吳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以後則是西晉。西晉確實是統一的封建王朝,但是其存在時間太過短暫,就因為五胡亂華而滅亡。接下來就是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對立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之中,各種政權相互交替,整個中原也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人民苦不堪言。而隋文帝楊堅就是結束了這個亂世的明君。

因此,無論是秦始皇,還是隋文帝,他們都是結束了亂世,帶來了統一的明君,他們對人民作出的貢獻都是巨大的。

最為重要的是,這兩個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君王,其建立的朝代都是二世而亡,不免令人感到惋惜。

可是,不知大家有沒有這麼一種感覺,同樣是二世而亡,對秦朝表示緬懷的人遠比隋朝多,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秦朝是第一個封建制王朝

從無到有的難度比從1到2的難度要難得多。就像我們古代的先民一樣,他們能夠想像,有朝一日,人類能夠在天空上飛嗎?

他們無法想像,正如戰國時期的君王們不會去想著統一天下,建立封建制王朝一樣,除了秦國。戰國時期的格局,看似諸侯們割據,統一隻是時間問題,但是實際上諸侯們都保持著一個相對的平衡。

戰國初期,魏國最強大,各國就針對魏國,於是就有了馬陵之戰;戰國中後期,齊國和秦國最為強大,各國就針對秦國和齊國,於是就有了邯鄲之戰和樂毅伐齊。

而除了秦國外,各國之間的變法都極為不徹底,理由就是貴族觀念根深蒂固。吳起到楚國以後,提出的問題就是「楚國封君太眾」,而封君,貴族也。

因此,除了秦國外,其他國家看似在改變,卻依舊遵循著西周之時的那一套,甚至沒有想著去改變什麼。

楚漢戰爭之時,項羽的做法也證明了這一點。項羽在滅秦以後,第一個想法不是稱帝,而是分封,而是衣錦還鄉。而項羽,楚國貴族也,項羽的想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當時六國貴族的想法。

因此,秦始皇稱帝的舉動是劃時代的,他劃破了當時人們的固有認知,讓當時的人們知道,權力還可以這樣集中。

而隋文帝楊堅,固然也是個明君,但是他所沿襲的那一套卻是模仿的秦始皇。人們只會記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二、秦朝的後繼者是劉邦,而隋朝的後繼者,則是李淵

秦朝的建立者是秦始皇,貴族的巔峰代表,而劉邦,只不過是一個亭長,平民的代表。秦朝滅亡後,劉邦建立了漢朝。

一個是貴族,一個是平民,他們的身份在當時本身就是對立的。在漢朝建立以前,平民當皇帝,或者說當諸侯,根本是無法想像的。這也是為什麼陳勝喊出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的時候,會有這麼大的突破性。

也正是因為劉邦和秦始皇身份地位上的懸殊,才造成了一種視覺上的衝突感,以至於人們在驚嘆劉邦的強大之時,對秦始皇,對秦朝有一種惋惜。

隋朝和唐朝則不同了。隋文帝楊堅和李淵家本身就是親家關係,更為重要的是,隋文帝楊堅所在的家族和李淵所在的家族,都是屬於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當時的世家大族,放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就是大貴族。而這種世家大族輪流掌握朝政的事情,在南北朝,很常見。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皆是如此。

既然常見,那麼大家就不對太驚訝,因此,隋唐更替給人的印象,遠沒有秦漢更替來得深刻。

三、秦朝的滅亡是因為趙高篡改遺詔,而隋朝的楊廣則是名正言順即位的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朝的滅亡和趙高的篡改遺詔脫不開關係。

秦朝建立以後,依舊施行法家制度,這是不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因此,如果秦朝繼續施行法家制度,那麼滅亡也是早晚的事。可偏偏秦始皇最看重的兒子,公子扶蘇卻是堅定的儒家學派,為人醇厚樸實。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扶蘇替儒生說話,這才被秦始皇發趕到邊疆,和蒙恬作伴,這才給了趙高篡改遺詔的機會。

如果秦始皇的下一任皇帝人選,是公子扶蘇的話,憑藉公子扶蘇的仁厚,那麼秦朝是很有可能繼續傳承下去的。

可惜,這一切都被趙高篡改遺詔給毀了。

因此,秦朝的滅亡是十分令人心痛的。

隋朝則不然。隋煬帝楊廣,是隋文帝楊堅欽點的太子,不存在什麼篡位的說法。而隋朝的滅亡也是因為楊廣的昏庸無道,不存在什麼令人心痛的地方。

秦朝如果一切順利,就很有可能不會二世而亡,相比較因皇帝昏庸而亡的隋朝來說,秦朝就顯得可憐多了。

結束語

同樣是二世而亡,秦朝滅亡給人們的印象更為深刻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秦朝是第一個封建王朝吧。

相關焦點

  • 二世而亡的秦朝和隋朝,它們之間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
    二世而亡的秦朝和隋朝,它們之間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在中國的歷史上面,有著兩個命運極其相似的朝代,一個便是秦朝,一個便是隋朝,這兩個朝代這許許多多的方面都極其相似,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秦朝和隋朝之間的相似之處,以及他們不同的地方
  • 秦朝與隋朝都是二世而亡,那兩者有什麼共通點嗎?
    相比秦朝來說隋朝還能稍微好一些,因為他的國祚足足有38年。但問題在於,這兩個曾強大無比的封建王朝,為何都會二世而亡,他們之間又有什麼共通之處?秦朝建立後為了抵禦匈奴對內地的入侵,所以破天荒的將之前各國各自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以此為後世王朝樹立了一個對付匈奴 (遊牧民族) 的絕佳對策。
  • 同樣是搞郡縣制,為何秦朝二世而亡,漢朝卻延續數百年?
    秦朝、漢朝作為我國歷史上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大一統王朝,他們實行的制度是差不多的,因為漢承秦制。漢朝的很多制度都是當年蕭何來到關中地區之後,對秦朝的典籍文獻進行整理制定的,所以人們往往秦漢並稱。可秦朝二世而亡,漢朝卻成了我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大一統王朝之一。
  • 秦始皇很後悔:沒有當初把六國貴族全消滅,秦朝能避免二世而亡
    如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狠下心把六國貴族全殺光,秦朝也許有可能不會二世而亡,為什麼會有這個結論,我們分析下滅亡秦朝的都是些什麼人就能得出結論。仔細分析歷史上各朝各代滅亡的原因可以發現,秦朝的滅亡和其他朝代不同。
  • 強大的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嬴政和秦二世胡亥誰的責任更大?
    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強大秦帝國,為何二世而亡?對於這個問題,西漢的大才賈誼,就曾經有過精彩的論述,其核心觀點就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他認為秦帝國二世而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統一全國之後,秦朝沒有對天下百姓實行「仁政」,所以陳涉之徒,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答案又太過籠統。
  • 扶蘇去世後,秦朝二世而亡,劉據去世後漢朝卻沒有滅亡
    既然一個皇帝對國家的影響這麼大,那麼有人就會提出疑問,為何秦朝時期的扶蘇去世之後,秦朝就二世而亡,而漢朝的劉據去世之後,漢朝卻延續了很久呢?這其中是否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今天我們就藉助史料來了解一下。
  • 秦無暴政,為何二世而亡?
    一個問題,是秦朝真的沒有暴政嗎?第二個問題是,秦朝既然沒有暴政,為何二世而亡呢?首先我們還是回答第一個問題:秦朝真的沒有暴政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現在很多人總是按著儒生的口吻去評價秦朝的「暴政」,其實他們是犯了一個錯誤:拿今天的標準要求秦朝。
  • 為什麼隋朝有錢有糧國富兵強,還是二世而亡
    上篇文章《國恆以弱喪,獨漢以強亡:為什麼漢朝會在強盛時亡國》,提到了,漢朝因為朝廷沒錢、地方有錢,也亡國了。 那是不是國家有錢,朝廷也有錢,就不會亡了呢? 還真有一個王朝,是在有錢有糧國富兵強的情況下亡國的,那就是隋朝。
  • 為什麼秦朝統一後那麼多前六國人造反,漢朝統一卻沒人造反了呢?
    但是這一次的東漢王朝卻並非如秦朝那般短命,前後延續了近二百年的時間。 兩個大一統王朝建立前後相距不過幾十年,但是一個是眾叛親離二世而亡,一個卻享二百多年的國祚,難道是到了漢朝諸侯和百姓都轉了性,不造反了嗎?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背後的原因!
  •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兩個偉大的王朝為何都是歷經二世而亡
    那麼就是這麼一個偉大的、具有開創性的王朝,竟然是經二世而亡,著實讓人唏噓。然而歷史總是會驚人的相似,抑或是百年後的歷史重演。八百年之後,同一個一個偉大的王朝誕生。它結束了南北朝時期的百年戰亂、讓華夏大地重歸一統。北擊契丹、突厥,平定吐谷渾、三徵高句麗,開疆拓土,進一步鞏固了華夏的領土疆域,締造了一個富裕強大的王朝隋朝。
  • 極盛的隋朝,為何二世而亡?並非一個「橫徵暴斂」可以概括
    然而,就是如此強盛的王朝,卻在隋煬帝手中二世而亡,一個諾大的帝國,在頃刻之間倒塌,其原因,真的只用「橫徵暴斂」便可以概括的嗎?一、隋朝的繁盛關於隋朝的印象,因為《隋唐演義》的廣泛流傳,大部分人心中都只遺留了隋煬帝的殘暴,從而忽略了它的繁榮昌盛。
  • 秦朝二世而亡原因何在討論
    但是這種制度為什麼後來沒有堅持下去,反而儒術獨尊,儒生成為了官僚政治的備選呢?實際上就是因為文法吏太專業了,他們是職業官僚,而官僚的權力來自皇帝的授予,他們只向上級負責。秦始皇是一位千古難逢的雄主,在一統後折騰著規劃各種大事的藍圖。文法吏則完成的具體的工作。秦朝使民殘酷,橫徵暴斂,濫用民力是它滅亡的根本原因。
  • 秦朝和隋朝都有強大武力做後盾,為何到二世就滅亡?原因無非三點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一統時期,一是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二是隋文帝結束了南北朝的混亂局面,再次統一了中原地區,這兩個朝代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第一,秦朝是第一個統一中國、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朝代,它還首次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文化的國家,
  • 隋煬帝死後隋朝並沒有結束
    很多人都以為,隋朝和秦朝一樣都是二世而亡。其實不然,秦朝理論上是三世(子嬰)而亡,而隋朝理論上是五世(楊侗)而亡,另一種說法是四世而亡(即排除宇文化及所立的楊浩)。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弒殺後,宇文化及立隋煬帝的侄子楊浩為帝,但由於當時混亂割據,隋朝幾乎同時又後先後由兩位楊廣的孫子楊侑和楊侗繼位,此二人雖然是被李淵和王世充脅迫著,有其名而無其實,但也不能說不存在。其中,楊侑於公元617年,李淵攻入長安後被立為皇帝,但第二年就遭廢黜。
  • 隋唐人物︱隋文帝獨孤皇后教子無方與隋朝二世而亡
    隋文帝楊堅只可惜文帝的這一政治宣言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由於他和獨孤皇后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的失誤,不但未能將「五子同母」的血緣優勢,轉化為兄友弟恭的政治優勢,而且釀就兄弟相殺的家庭悲劇,更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新興的隋朝二世而亡。
  • 秦朝統一,六國後人頻頻造反,漢朝統一後卻沒有人造反,為什麼?
    但是這一次的東漢王朝卻並非如秦朝那般短命,前後延續了近二百年的時間。兩個大一統王朝建立前後相距不過幾十年,但是一個是眾叛親離二世而亡,一個卻享二百多年的國祚,難道是到了漢朝諸侯和百姓都轉了性,不造反了嗎?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背後的原因!
  • 驚人的三大巧合,其中秦朝和隋朝組成CP,漢朝和唐朝為最強CP
    當然歷史研究的多了,有時候就會覺得這巧合也就變的多了,難道真的是巧合嗎?還是說這是必然的結果?真相只有一個,但只是現在的我們還沒有徹底弄清楚。第一:夏朝的第一任君主和最後一位君主夏朝的第一任君主是夏啟,滅亡的時候君主是夏桀。
  • 扶蘇死秦朝二世而亡,劉據死漢朝為什麼沒有滅亡?
    最後,為了保住王位,他甚至派人去殺了他所有的兄弟。作為扶蘇的兒子,子嬰也生來註定要死。然而,他沒有被胡亥關進死囚牢房,而是贏得了他的信任。當胡亥下令殺死蒙恬將軍時,子嬰在朝廷上抗議,希望胡亥能放蒙恬一馬。然而,胡亥完全被趙高蠱惑,拒絕聽任何人說話。仍然殺死了蒙恬,最終把自己變成了孤家寡人。而後趙高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偷偷殺了胡亥,想自己成為皇帝。
  • 強大的秦朝為何二世而亡?劉邦找到隱藏原因,漢朝得以延續百載
    有的人舉例說了,秦王修長城、修阿房宮、修驪山陵,弄的百姓民不聊生。那麼問題來了,長城修來是幹什麼的?當然是用來防止匈奴騎兵入境搶掠的,你沒有在邊境,你不知道邊境的百姓生活得有多苦,一道長城修起來不是用來觀光的,而是用來阻敵護民的。
  • 秦朝即將覆滅時,長城和南越兩大軍團,為什麼不揮師救國?
    準確說來,秦朝二世而亡,始皇和胡亥就不多說了,那麼下一位繼任者子嬰是什麼情況呢?子嬰曾阻攔二世胡亥屠殺功臣,在屠殺始皇子女、皇孫的這場災難中倖存了下來,後來臨危受命成為繼任者。子嬰在趙高的陰謀下自摘帝帽,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