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稻盛和夫曾經在京都八幡的圓福寺出家,得僧名「大和」,尊該寺的西片擔雪法師為師,過了幾個月頭戴竹笠四處化緣的僧人生活。
外人對他的這一行為通常持不解的態度,稻盛自己卻認為,這段生涯對他擯棄利己之心,不斷磨練和淨化心靈至關重要。
日航是稻盛哲學的一次成功案例,但並非第一次。
在稻盛和夫一生中的幾次創辦企業和收購瀕臨破產企業的過程中,他明確地說,每次在做出重大舉動之前,為了確認自己的動機,會反覆自問:「是否動機至善,了無私心」、「自己這一舉動是否是譁眾取寵」、「是否有想要流芳百世的雜念」、「利他的動機是否純正」等等,而苦思企業經營方法反在其次。
稻盛的收購動機往往和外界猜測的他的企業戰略發展觀並無太大關係,而更多地與他在精神世界中的自我修煉和要求相關。
人生是複雜難測的,沒有幾個人能真正看得透。
面對社會和現實,我們難免會有彷徨、無奈和迷茫。
這時,單靠自己,往往很難解決所有的問題,而依據前人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則能少走不少彎路,而這些前人的忠告,很多是書本上學不到的。
稻盛先生的靈魂7問,醍醐灌頂,讀懂勝讀10年書!
一、第一問:作為人,何為正確?
每日精進人生,覺悟生命,不愧對靈魂,不枉來世上一遭!
二、第二問什麼是人生的真正意義?
在死亡到來之際,你今生創造的一切東西都必須留在現世。名譽、地位、財產,一切都只能放棄,只剩靈魂,靈魂開始新的旅行。這就是說,人從生到死這期間,怎樣把靈魂變得純潔,這才是人生的目的。
三、第三問:怎樣使人生變得美好?
人有命運,但算命卻沒有必要。與其佔卜,與其燒香拜佛,不如與人為善,為別人多做好事。只要這樣做,人生就能變得美好。
四、第四問:人的一生什麼最重要?
不管你多麼富有,多麼有名,死亡到來時,只有靈魂可以走向那個世界。這時候,你一生的辛苦,在多大程度上磨練了你的靈魂,淨化了你的靈魂,這才是最重要的。
五、第五問:那麼「死」又是什麼呢?
我相信人有肉體和靈魂。因此,所謂「死」,可以設想為:肉體留在現世,而靈魂朝另一個世界開始新的旅程。就是說肉體消滅了,而「我」卻以「靈魂」的形式永存。
六、第六問:如果把「死」看做靈魂開始新的徵程,那麼應該怎樣來迎接死亡呢?
沒有一個人因為主動要求降生現世、享受人生,才來到這世上。當我們意識到物、心的存在時,我們已經在父母的膝下享受了一段人生。靈魂降生人世,在「波瀾萬丈」的嚴酷的現世中經歷磨練,迎接死亡,然後新的靈魂又開始啟程。
七、第七問:為什麼越是磨難處越要精進人生?
真正塑造人格的並非天資和學歷,而是所經歷的挫折和苦難。為了提升心性、豐富心靈,就必須努力工作。我認為,只有這麼做,才能給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這一理念,正如稻盛和夫所推崇明王陽明先生所倡導的:越是磨難處,越是修心時。
一句話總結稻盛心法哲學精髓: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場精神的修煉!
稻盛和夫不斷追問、思考和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行動,成就了稻盛和夫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
他由此向世人發出鄭重的囑託:只要憑著利他之心、感謝之心、謙虛之心、知足之心、強韌之心,堅持貫徹正道,時刻培養美好心根,積極實踐,沒有人不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稻盛和夫在在《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書中進一步明確他的人生哲學:
第一要有非常強烈的願望,所謂「心不喚物,物不至」。第二是要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第三是要要做的是形成清晰圖景,在頭腦裡反覆模擬演練。第四是要精益求精,常常詢問自己是否可以改進,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是稻盛和夫先生在87歲高齡時寫下的新作,是他一生集大成之作,也是他的封山之作!
在書中,稻盛先生這樣寫道:人生由「心」開始,到「心」終結。
這就是我在八十多年的人生中證得的至上智慧,也是度過美好人生的究竟秘訣。
這樣一個心懷「利他心」老人的一生智慧,絕對值得我們用心品讀。
馬雲老師也特別佩服稻盛先生:
「我對稻盛先生一直很敬仰......很多事情是我最近一兩年才想清楚的,但是稻盛先生幾年前就已經想清楚了。」
稻盛和夫把他88年的人生智慧全部總結進《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這本新書中。
在這本封山之作裡,稻盛先生這樣寫道:人生由「心」開始,到「心」終結。這就是我在八十多年的人生中證得的至上智慧,也是度過美好人生的究竟秘訣。